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_第1页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_第2页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_第3页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_第4页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姓氏名号常识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分尊卑〕。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著名人物名字韩愈——字退之端木赐——字子贡宰予——字子我冉耕——字伯牛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孔鲤——字伯鱼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诸葛亮——字孔明唐代柳公绰——字宽元代周权——字衡之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曾参——字子舆晋代山涛——字巨源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宋代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岳飞——字鹏举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汉代吴平——字君高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义素相近〕陈琳——字孔璋〔琳:美玉。孔:非常。璋:玉名,羊圭为璋。圭,瑞玉也〕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付毅——字武仲班固——字孟坚孔融——字文举〔说文: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聲。举,起也。〕徐干——字伟长〔干,长胁也。〕阮瑀——字元瑜〔瑀,石之似玉者。瑜,美玉〕应玚——字德琏〔玚,大圭,尺二寸。琏:胡琏也,夏商祭祀时用华美的小玉器。〕*祯——字公干〔题曰桢,旁曰干。桢:坚木。桢干:版筑之具,筑墙时所用的木柱。〕古代官职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视郡守的御史。九卿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三省六部:三省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1.内史省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局部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场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2.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参谋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3.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开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六部: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开场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1.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2.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局部庶务,职责多有穿插。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4.兵部: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一样。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5.刑部: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6.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表达,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郡县制废。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成为“道〞。县级一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展考察。州、道、路与行省制州、道、路:唐代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道下辖府、州〔府州同级〕,府和州再分别下领各县。后因增设节度使,成为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不过安史之乱后道已为虚设,唐末实际上还是三级制。宋初承袭唐制,后改为路制。路下为府或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下再领县。宋后期增设军、监两类行政单位,视其辖区大小或归与府州同级,或归与县同级。明代全国分两京与13布政使司〔俗称13省〕。两京直隶皇帝,而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路一级行政区划在明朝则被完全废除了〕行省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内容:(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行省和西南的**行省等)。(3)在中央设宣政院,**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4)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元代行省下辖路,路下领府或州,府和州下辖县。不过后期也出现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隶属于行省。清朝边疆设置军辖区,内地设省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后期增设直隶厅其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变成府—厅—州—县。清朝督抚总管全省政务和军事,下面设主管财政的布政司和主管司法的按察司,还有提督〔高级武官〕、学政〔主持教育科举〕、粮道〔主管粮食〕、盐道〔主管盐政〕和河道〔主管水利〕等属官,一般一省只有一个布政司,但也有里外,比方**设布政司两人,一驻江宁,管理江北,一驻**,管理江南。清朝的道仍有两种: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别是布政司和按察司的派出机构,不是正是的地方官员。品阶勋爵品阶:品阶是我国古代国家官员级别上下的标志,将官员分为假设干等级,通称为“品〞;以*些称号来表示官员应享有*一级别的待遇,称为“阶〞。品即品级,是官吏的级别,往往分为流内、流外各九品。而在一品之内,又有上下阶之分,因此称作品阶。品节制度始建于秦代,到了汉代已经比拟严谨,当时用如干石来表示官职的上下。最高三公,为一万石,最低只有11斛,总分22级。魏晋时期,官分九品,品内继续分为上中下,正从等阶的品级制度。这种制度后代一直沿用。勋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王等;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宗皇太极封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勋官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置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共十二阶,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称为勋官。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元无武骑尉。明无上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十一阶,清废。清代勋和爵合而为一。古代地理古代地区划分:周:镐京、雒邑。陈国,妫姓,公爵。妫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虞奄父为周的陶正,其子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国都宛丘〔今**淮阳县〕杞国,姒姓,公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府雍丘县。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东部、**西北部、**北部,中心为****〔国都〕。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虞仲。由于其兄周章已经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齐国,姜姓吕氏,侯爵。系周功臣,曰吕尚,死后谥号为太公〔俗称姜太公〕。封国地为营丘〔今**潍坊昌乐县〕。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周公旦于曲阜,以辅周室。都城曲阜。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县。〔后与蔡叔度,武庚作乱,无后,其国遂废。〕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汝宁府上蔡县。后与管叔鲜,武庚作乱,留后以祭祀。都城汝南〔今**上蔡县西〕,后迁州来〔今**凤台县〕。以州来为下蔡,汝南为上蔡。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冀州。先后建都于朝歌〔**淇县〕、楚丘〔今**滑县东〕、帝丘〔今****县西南〕。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滕州市。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平阳府绛县东翼城。都城唐〔今****市西〕、绛〔今**翼城县东南〕、晋景公迁至新田,仍称绛〔今**曲沃县西南〕杨国,杨姓,侯爵。系黄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姓。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顺天府。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召〔shào〕公。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府高密县。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都城〕。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兖州府汶上县。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平阳府。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西周初期,归周附庸。平王东迁,封为诸侯。〕国都原居雍城〔今**凤翔县〕、献公迁至栎阳〔今**高陵县东北〕、孝公迁至〔今****市东〕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国都吴〔今****市〕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国都丹阳〔秭归县〕,楚武王迁至郢〔今**江陵县北〕。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邹城。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国,姬姓,伯爵。前806年,*国的开国君主*桓公建都**华县。第二任君主*武公迁都**荥阳的京**遗址,第三任君主*庄公迁都**新*的*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0君,建都**新*395年。*国主要的幅员位于今天的**省中部。越国,国君为姒姓,国都会稽〔今****〕战国:齐〔临淄〕、楚〔郢都〕、〔〕、燕〔蓟:今市〕、〔:今****〕、〔大梁:今****〕、〔新*〕秦代36郡:河东郡**郡上党郡三川郡东郡颍川郡**郡南郡郡泗水郡巨鹿郡齐郡琅邪郡会稽郡**郡蜀郡巴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南海郡**郡象郡**郡砀郡薛郡**郡汉代13州:1.司州/司隶州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县。**故城址在今****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南部、**北部、**南部及**渭河平原。郡:河东郡,河内郡,**郡,弘农郡2.青州青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3.,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郯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辖境相当于今**长江以北及**南部地区。郡:**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4.兖州兖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西南及**东部。郡: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泰山郡,济北国。5.豫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东部,**北部。郡: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6.幽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蓟县,在今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市、**北部、**南部及朝鲜西北部。郡:代郡,上古郡,*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7.冀州冀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冀州治所常山国高邑县。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冀县。辖地相当于今**中部和南部、**西部、**北部。郡:**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清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冀州、并州:由于这两个州的地图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把这两个州的内容放在一起,方便联系地图看。〕8.并州并州,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并州治所晋阳,在今****西南。辖境相当于今**、**自治区、、**的局部地区。郡:雁门郡,新兴郡,**郡,西河郡,乐平郡,上党郡。9.荆州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荆州治所汉寿县,在今**汉寿县北。汉末移治**县,在今****市。辖境相当于今**、**大部,及**、、、**等省的一小局部。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郡,南乡郡,**郡,江夏郡,**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郡,建平郡,南郡。10.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寿县。辖境相当于今**淮河和**长江以南及**、、**三省,**东部、**东南部。郡: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郡,庐陵郡,**郡,吡陵典农校尉部。11.**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曹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省**市。辖境相当于今**、**回族自治区和**湟水流域,及**西部。郡:敦煌郡,**郡,**郡,**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安定郡,扶风郡,京兆郡,北地郡,冯诩郡。12.益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益州治所雒县,在今**广汉。汉末移治**,在今****。辖境相当于今**、、、**大部,及**、、**的一小局部。郡:阳平郡,武都郡,**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样珂郡,越隽郡。13.交州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交州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辖境相当于今**、**壮族自治区的大局部,及越南的一局部地区。郡: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14.雍州〔兴平元年设置,此时天下共有十四州〕汉光武帝定都**,设立过雍州,但是不久取消。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分**和三辅地区置,成为正式行政区,辖郡九。其*围包括原**局部和司隶校尉部的长安及附近的三辅,治所就在当时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临时所在地长安唐代十道1.关内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关内道在古雍州地理*围,初辖,另兼治单于安北都护府,辖地相当于今陕山秦岭以北,**贺兰山以东,内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将关内道长安(今****)附近地方分出,另设京畿道。始设关内道采访使,以京官遥领。乾元元年(758)改为观察处置使。关内、京畿二道同治长安。关内道属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领陇、泾、原、宁、庆、鄜、坊、丹、延、灵、威、会、盐、夏、绥、银、宥、胜、丰,和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共21个府州〔2个都护府〕。2.**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南,故名,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领虢、陕、汝、、滑、汴、许、、蔡、颍、亳、宋、徐、泗、宿、海、濮、、登、莱、密、青、沂、兖、淄、齐、郓、棣、濠和**府,共30个州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省、**省全境,**省北部和**省北部。治洛州**县〔现在****市东北〕。开元中分置都畿道,治洛州**县〔现在****市东北〕,辖**府**郡、汝州临汝郡,共2个府州。**道遂改治汴州,今****县治。同时,**道也是今**省名的由来。3.河东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东故名,故名,东距常山,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突厥,领**府和蒲、晋、绛、慈、隰、汾、沁、辽、岚、石、忻、代、云、朔、蔚、潞、泽,共18府州。治河中,今**永济县治。根本地域在今**省和**省西北部。4.**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怀、、博、相、卫、贝、邢、洺、恒、冀、深、、沧、德、定、易、幽、瀛、莫、平、妫、檀、蓟、营24州和安东督护府。为今**江河以北及**、**之地,包括**大部、、、、**的一局部,治魏州,在今**省大名县东。同时,**道也是今**省名的由来。5.山南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在终南太华之南,故名,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统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忠、梁、洋、金、商、凤、兴、利、阆、开、果、合、渝、涪、渠、蓬、壁、巴、通、集等州。今**大江以北,汉水以西,**终南以南,**北岭以南,**剑阁以东大江以南之地,治襄州,今****县治,后分为山南东西道。6.陇右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为十道之一。因在陇山之右(西),故名。据"唐六典"卷3:辖境“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相当今**陇山六盘山以西,**省**湖以东及**东部地。开元二十一年(733)置陇右道采访使,治所在鄯州(今**乐都县)。乾元元年(758)废。但作为地理区划名称,直至五代时仍被沿用。7.**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领扬、楚、滁、和、濠、庐、寿、光、蕲、申、黄、安、舒,共计14州、57县。相当于现在的**省中部、**省中部、**省东北部和**省东南角,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应山、汉阳以东的江淮地区门,治所在**〔今****市〕。8.江南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长江之南,故名,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领润、常、、湖、杭、睦、歙、婺、越、台、括、建、福、宣、饶、抚、虔、洪、吉、袁、郴、江、鄂、岳、潭、衡、永、道、邵、朗、澧、辰、巫、施、思、南、黔、费、夷、溱、播、珍等州,为今**、、、**及**、、**之大江以南、**东南部、**东北部之地,治越州〔今**市区〕。9.剑南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节度使。辖境相当今**省大部,**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省北端、**省文县一带。10.岭南道唐贞观元年〔627〕初置,治所位于**(今**市),辖境包含今**全部、**大部、**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开元时将**、、建州、汀州、**五州〔今**省〕划给江南东道元代10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江北、、、、、江浙省、、湖广。而**、、**和**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明代15省: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南直隶、、、、、、、湖广、、、、**、、。以上共十五个省级单位,为明朝稳定的统治区域,称为“两京十三布政司〞。清代18省:清朝对明代省级政区进展了一系列的调整,最终将督抚的辖区与省的辖区调整为一致,同时督抚也真正称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到乾隆中期,全国确定为1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为直隶、、、、、、、、、、、、、、、**、、,其中直隶、**和**三省不设巡抚,分别由直隶、**和陕甘总督直接收辖,共15个巡抚;设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云贵〔、〕8个总督,,**和**三省务总督,由巡抚兼理总督职责。同名异地:〔古〕,唐指今****,宋指今**大名,金指今**凌源。〔古〕:一般指崤山以东,但也有指太行山以东的。(今),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叫燕,金叫中都,元叫大都。(今),战国时称金陵,三国改为建业,晋改为建康,隋改为丹阳郡,唐江宁郡,北宋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明称应天府后又称**,清再称江宁府〔文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是当时的名称,“广陵〞则是古称,汉代称“广陵〞。〔雅称〕*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为**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另外还有如:**别称“锦官城〞,**别称“维扬〞名山大川:〔1〕河〔一般专指黄河〕〔2〕江〔一般专指长江〕〔3〕五岳〔东岳泰山【太山、岱山】、西岳华山【太华】、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后参加】〕〔4〕关【函谷关〔春秋到战国在今**灵宝、汉武帝时给为今**新安县〕】〔5〕〔一般指崤山以东,泛指战国时六国,因为秦在崤山以西〕〔6〕河东、河西、河内、河外〔指黄河今流经****那一段,在**省内北部为“河内〞〕〔7〕江东、江左:长江下游现**南部一带〔8〕、江右:长江下游现**中部〔9〕四渎:"晋书·天文志":“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10〕五湖: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为“五湖〞。古代的说法不同,如"国语"、"史记"中的五湖专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在"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中,原先的五湖名称是指彭蠡、洞庭湖、、太湖、鉴湖。(彭蠡即鄱阳湖。鉴湖到了清代则被洪泽湖代替。)

〔11〕大泽有云梦,今**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今洪湖等是云梦遗迹。历代首都: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登封东。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西。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今****东北。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西北。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今****东。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今****东;蜀的都城在**,今****;吴的都城在建业,今****。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今****东。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东北。公元493年,迁都**,今****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西北。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以长安为京师,657年以**府为东都,时为陪都制。690年,以**府为北都,至742年,以京师为西京,改东都为东京,改北都为。757年12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府,中京京兆府,东京**府,**府合为五京,至此,唐五京正式确立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唐的都城在今****。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即东京**府、西京**府、和**应天府、大名府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后迁都顺天府〔今〕。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公元1644年迁都顺天府。常用名词:【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江东】因长江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一带,也可指****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及皖南局部地区称作江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淮左】淮水东面。【】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一样。【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新安东〕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区。杜甫"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中】不同朝代所指*围有所不同,秦时指函谷关以**区。后泛指自函谷关以西战国末期秦国故地。杜甫"佳人"“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西域】古代称我国**及其以**区。【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百越】又称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乐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称“辅〞。【三秦】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