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科学发展观(0002)专题培训课件_第1页
概论科学发展观(0002)专题培训课件_第2页
概论科学发展观(0002)专题培训课件_第3页
概论科学发展观(0002)专题培训课件_第4页
概论科学发展观(0002)专题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23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国还是初级阶段吗?(1)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初级阶段的“中国奇迹”30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08年最新消息: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08.12.18)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90美元,这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情况206个国家地区中排第129位188个国家地区中排175位注:2005年美国人均GDP为37610美元资料:根据2006年世界银行国家分类标准的数据,人均国民收入≤8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876至3465美元区间为中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3466至10725美元区间为中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1072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位次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总计54,311,6081美国13,843,8252日本4,383,7623德国3,322,1474中国3,250,8275英国2,772,5706法国2,560,2557意大利2,104,6668西班牙1,4438,959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单位:百万美元(国际汇率)2007年世界各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2008年全球各国(地区)GDP(亿美元)(IMF2009年10月份公布数据库)名次国家GDP备注世界609174.77欧盟183877.85001美国144414.25002日本49106.92003中国43274.48004德国36731.05005法国28669.51006英国26800.00007意大利23138.93008俄罗斯16765.86009西班牙16019.64010巴西15728.39估测值众说纷纭我们还是初级阶段吗?“中国奇迹”如何解读,已成为思想界的顶级课题。“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俄罗斯学者波波夫)中国已经是初等发达国家。(中科院,02-4-7)中国确实处于五千年来又一盛世之中。(谢百三)

“中国已经这么发达怎么还能称为发展中国家?”(非洲官员)世界转向中国式社会主义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之一。(福山)阿Q式的精神自慰(网民)中国离发达国家的门槛相去甚远对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按200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

2010年世界发达国家名单

排名国家人类发展指数

1挪威0.938

2澳大利亚0.937

3新西兰0.907

4美国0.902

5爱尔兰0.895

6列支敦士登0.891

7荷兰0.890

8加拿大0.888

9瑞典0.885

10德国0.885

11日本0.884

12韩国0.877

13瑞士0.874

14法国0.872

15以色列0.872

16芬兰0.87117冰岛0.869

18比利时0.867

19丹麦0.866

排名国家人类发展指数

20西班牙0.863

21中国香港0.862

22希腊0.855

23意大利0.854

24卢森堡0.852

25奥地利0.851

26英国0.849

27新加坡0.846

28捷克0.841

29斯洛文尼亚0.828

30安道尔0.824

31斯洛伐克0.818

32阿联酋0.815

33马耳他0.815

34爱沙尼亚0.812

35塞浦路斯0.810

36匈牙利0.805

37文莱0.805

38卡塔尔0.803

39巴林0.801中国0.663第89位30年的变与不变——变——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两个没有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基本国情: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至少一百年;任务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两个没有变”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07年9月6日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巨大的贫困人口来看贫困人口是社会公平“木桶的最短板”。这个短板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贫困人口的标准太低,按照国际的标准来看,中国农村贫困的问题实际上没有解决。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08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1196元,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2009年继续实施上述标准,统计局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中国将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比2008、2009年1196元的贫困标准提高了25%。按联合国标准,2010年中国还有1.5亿贫困人口,这是温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说过的。——从广大中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状况来看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有64%约8.3亿人面临“新民生问题”: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就业难;养老难。对小康的定义:孩子上得起学,病了看得起病,老了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如果有了这三条,人均收入只有一百美元也是小康,没有这三条,人均收入达到一万美元也不叫小康。”(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1、经济发展2、经济体制3、人民生活4、发展的协调性5、民主政治建设6、文化建设7、社会建设和管理8、对外开放从经济发展看阶段性特征之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未根本改变。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年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强,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

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持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2005年国际专利申请统计,美国:45111件、日本:25145件、德国:15870件,中国:2452件,只占总量的1.8%,是韩国的一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等3类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仅占19.9%。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86.6%。而且,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产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了国外专利权人。

结构性矛盾突出需求结构不合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增速不协调。产业结构矛盾加剧,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速不协调。中国第三产业增长乏力现象从2002年起便有所显露。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不协调,上游产品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变化不协调。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生产力在相当一些地方主要是靠消耗自然资源,技术含量比较低,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回收得“3高3低”。属于以物为本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极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从经济体制看阶段性特征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案例

中国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遭遇大量的“玻璃门”

中国的民营经济在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民间资本、私人资本,由几乎为零迅速增长到目前的约6万亿元。并且私营企业已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创造了中国GDP的约40%,创造了中国GDP增量的约60%;解决了中国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半,解决了社会新增的非农就业的80%以上;它提供了中国税收的约1/5、提供了地县税收的大半;它提供了中国出口的约1/5;它提供了商品与服务,成为彻底扭转中国短缺经济面貌的一个最重要力量。目前,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准入总体上进展比较缓慢,出现“玻璃门”现象,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如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实际上进不去。从人民生活看阶段性特征之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

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

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行业差距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达1.0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高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部分约92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来自行政性垄断。家庭差距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的21倍。高收入阶层瞒报灰色收入导致我国的收入差距被大大低估。财政资金的管理漏洞、金融腐败、行政许可和审批中的寻租行为、土地收益流失以及垄断行业收入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从发展的协调性看阶段性特征之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由于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

同时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资料从中国城乡收入差异来看:总体上是逐年在扩大,从1985年的城乡收入差异最小1.86:1到2006年的3.28:1.如果考虑到城乡之间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则城乡间实际差距将远远大于城乡收入差异,将达到5:1。从城乡生活水平上看: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28年间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3.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幅为12.47%,低于城镇近1个百分点;从2000年来看,农村6年年均增幅8.06%,低于城镇6年年均增幅11.02%的近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考虑到农民收入基数比城镇居民低,差距更明显。从民主政治建设看阶段性特征之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案例重庆打黑据重庆市公安机关统计,截至2009年10月28日,共抓获涉黑及其他犯罪人员共2954人,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17亿余元。长期盘踞重庆市的重大涉黑团伙受到毁灭性打击。根据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中发现的职务犯罪线索,重庆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47件52人,其中有21人直接收受了涉黑人员的贿赂。其中,涉及贪污贿赂犯罪案件44件49人,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件3人,涉及县处级以上要案20人、厅级干部10人,涉及政法干警29人、行政执法人员4名。从文化建设看阶段性特征之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社会公德失范管子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思考:这种见死不救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案例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黑色幽默:幸福的一天早晨起床,掀开黑心棉作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吃饱喝足,出门,深吸一口富含PX的空气。中午在餐馆点一盘用地沟油炒的避孕药喂的黄膳,再加一碟敌敌畏喷过的白菜。晚上蒸一盘死猪肉做的腊肉。这日子过的真是那个爽!!!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阶段性特征之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就业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同时要看到,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如何安得广厦千万间?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26.8多万户家庭通过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解决了住房困难。然而,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有400万户,如果扩大到低收入家庭,总共有近988万户。经测算,要解决目前988万户住房困难,“十一五”期间每年需要资金近500亿元。来自建设部的数据显示,1998年以来,全国累计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仅为70.8亿元,缺口非常大。

如何安居乐业呢?这些年来,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收入增加了,也逐渐富裕起来了,老百姓是满意的。但近十几年来,刑事犯罪案件、社会治安案件持续增加。1988年,全国刑事犯罪立案82.7万件,社会治安立案案件102.5万件,2004年分别猛增到471.8万件和664.7万件。人民群众乐业了不能安居。从对外开放看阶段性特征之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料:据统计,200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进行了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约60亿美元,同比上升近700%。不仅是美国,还有欧盟甚至新兴市场国家,都展开了一系列对华贸易保护举措。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年中国遭受到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案子有116个,涉及金额达127亿美元,两个数字均比同期翻了一番。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同类企业恶性竞争严重,也给外国反倾销以口实。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过程中新矛盾问题的集中体现。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层次改革,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还应看到,当代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都将处于“五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阶段性明显特征。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十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坚持“十个结合”这个结合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坚持“十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十个结合”第三个结合,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党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十个结合”第四个结合,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坚持“十个结合”第五个结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坚持“十个结合”第六个结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十个结合”第七个结合,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坚持“十个结合”第八个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十个结合”第九个结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十个结合”第十个结合,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强调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个结合”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发展观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度):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第二阶段(1969年-1973年):发展=经济+自然。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发展=经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第四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综合发展观第五阶段(1995年):发展=人+经济+自然+社会=“以人为中心”发展观第六阶段(2003年):发展=人本+全面+协调+持续=科学发展观联合国在《新发展观》、《21世纪议程》、《人类发展报告》等文件中提出的“整体”“综合”“内生”的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人类发展理论等,都为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很大的启发。资料:拉美地区和东亚地区几乎在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同时达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水平,但是此后由于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这两个地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上出现了巨大差异。东亚国家和地区现在看来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但是到现在为止新加坡和香港达到了人均GDP2万到3万美元的水平,韩国和台湾也达到人均GDP1万多美元的水平。但是在拉美这些国家,此后由于过度依赖于国外垄断公司对本国产业的主导,特别在社会方面出现了贫富的巨大悬殊,城乡出现了巨大的鸿沟,贫民教育作为发展的代价牺牲掉了,GDP的增长出现了负数,中间走了很大的弯路,国际上称为失去的10年,直到现在人均GDP仍然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徘徊。1.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上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2.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3.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4.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07年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1)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1)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好”是“快”的必要前提,“快”是“好”的必备条件。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而这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2)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错失了哪些“战略机遇期”?思考与讨论错失历史机遇,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历史上错失的“战略机遇期”1、第一次错失

十六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科技一直领

先于西方,十六世纪以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第一次全球化大潮涌动,世界历史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性发展,原有的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没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及政治制度呼之欲出。

此时的中国仍然满足于汉唐辉煌和农业经济,对新的世界大潮却视而不见,不思变革。其结果是,中国失去率先实现经济政治转型,发展近代科技和大工业的先机,失去了第一个“战略机遇期”。2、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错失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抓住了战略机遇期,而中国仍然沉溺于“天朝大国”的梦幻中,醉生梦死,日本国力迅速超过中国,中日力量对比出现根本性变化,以至东亚出现“学生打教师”现象。中国错失了第二次战略机遇期。3、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100年前的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软骨病”,也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和帝国主义干预,孙中山被迫让位,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和连年内乱。中国不但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4、文化大革命部分错失第四个战略机遇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以核能利用、计算机应用、太空开发、新材料研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日本以及韩、新、马、泰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等所谓“四小龙”、“四小虎”,经济迅速崛起。此时中国判断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是日益临近,对国内阶级斗争的严峻性也进行了不适当的估计。其结果是,中国部分错失了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反而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深刻领会并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年,十六大:“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中国至少还有10年到20年快速发展机遇期。

一、未来十年和平发展仍将是主旋律,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

二、财富东移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利好中国。

三、“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自顾不暇。

四、经济转型规模庞大,国内市场傲视全球。五、贸易多赢各国互搭全球化顺风车。

六、货币博弈人民币国际化利多于弊。

七、格局嬗变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八、创新为加速中国科技发展插上了新翅膀。

九、国防现代化保驾护航底气更足。

十、“软实力”展现中国魅力。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是支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明确了发展的基本动力——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解释了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以人为本”明确了发展成果的归属——“由谁共享”,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要协调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国外贸易的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很高。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就是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统筹个人集体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就要坚持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既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国内国际大局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