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18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_第1页
沪科版2018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_第2页
沪科版2018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_第3页
沪科版2018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_第4页
沪科版2018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

某某学校物理备课组

目录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2

第一节走进神奇............................................................2

第二节探索之路............................................................2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7

第一节动与静..............................................................7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2

第三节快与慢.............................................................17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21

第一、二章复习课...........................................................26

第三章声的世界..............................................................30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0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35

第1课时响度、音调、音色.................................................35

第2课时噪声的防治.......................................................39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43

第三章复习课...............................................................47

第四章多彩的光..............................................................52

第一节光的反射...........................................................52

第1课时光的直线传播.....................................................52

第2课时光的反射.........................................................57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61

第三节光的折射...........................................................66

第四节光的色散...........................................................71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76

第1课时透镜..............................................................76

第2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80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85

第1课时眼睛与视力矫正...................................................85

第2课时透镜的应用.......................................................90

第四章复习课...............................................................95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100

第一节质量..............................................................100

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104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108

第1课时物质的密度......................................................108

第2课时密度的测量......................................................113

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117

第五章复习课..............................................................122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127

第一节力.................................................................127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132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36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141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146

第六章复习课..............................................................150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第二节探索之路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学习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

段。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

情怀。

名劫行名揩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知识链接:

自然界中的神奇完全来自于大自然,没有任何人工制造或利用的

痕迹,这些神奇是惊心动魄的、令人震惊的。如:太阳的东升西落,

春夏秋冬的轮回,海水的潮涨潮落等。

知识链接:

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及周围事物的观察,认

为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运行,其上方盖着穹顶,即天圆地方。

再如著名的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

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这是古人对宇宙观察与思

考的有利证据。

情景寻入生成问题

神话故事《葫芦娃》中有一位葫芦娃有特殊的本领,他有千里眼,

能够看到很远以外的东西(如图),设问:大家想不想拥有和他一样的

本领呢?我们只要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走进神奇的自然,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也能看见遥远的世界。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I支解究

知识板块一走进神奇

自主阅读教材P3〜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下面各种神奇的现象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DE,属于生活现

象的是BCF。

A.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B.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

C.坐在沙发上比坐在木凳上舒服。

D.山洪爆发,冲垮河堤,摧毁良田。

E.雨后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彩虹”。

F.在高山上用普通锅煮饭,水开了,饭却不熟。

2.在天边看到彩虹属于光现象,指南针指南属于磁现象,船浮

在水面属于力现象,不同乐器发声不同属于声现象。

知识板块二探索之路

自主阅读教材P5〜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将下面古文字、文物古迹与相应的科学思索用线连接起来。

甲骨文“殿”太阳光使大地水分蒸发

安徽出土的雕刻玉版声音是由撞击产生的

东巴文“晒干”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

友情提醒: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工具或设备的使用规则、采用不正确的方

法而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它

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

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友情提醒:

探究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不能盲目的探究,以免浪费时间和

精力。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

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

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4.伽利略被誉为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伟大的物理学家生顿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20世纪

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带领人类进入了崭新的空间和时间概念。

知识板块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自主阅读教材P87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

学。

6.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

(1)提出问题;⑵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4)进行

实验与收集证据;⑸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7.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要具备以下的科学精神:(1)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2)孜孜不倦、刻苦认

真、锲而不舍;(3)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合作㈱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

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

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倒饮料的诀窍

提出问题:一个小孔难以倒出饮料,那么有哪些方法可将饮料倒

出呢?

问题解决:①瓶底再开一孔倒饮料;②小孔变大孔倒饮料。

方案二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如图所示),逐渐向

水中加入食盐,慢慢搅拌使其溶解。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鸡蛋会慢慢

浮起,请你根据现象提一个问题:加入食盐搅拌后,鸡蛋为什么会浮

起?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学习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

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

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诗句和词语。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

对性。

当劫行为捐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决指导:

参照物的选择一般来说有几个原则:第一是任意性原则,任何物

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第二是排己性原则,不能选判断的对象作为参

照物;第三是假定静止原则,如果我们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话就假定其不动,而是我们要判断的对象在动。

情景寻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春风拂柳、夏雨悠悠、秋风落叶、冬

雪纷纷;蝴蝶飞舞、鹰击长空、列车飞驶、万马奔腾……

导入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它们都在运动)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动与静。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懂I摞究

知识板块一机械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I3〜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为

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

物体是没有的。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B)

A.运动员百米冲刺B.爱因斯坦思考问题

C.列车在飞速奔跑D.中国歼一20正在起飞

知识板块二参照物

自主阅读教材匕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描述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被选为参照物

的物体我们认为它是静止的;如果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相对位置变化,

则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4.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

而过,如图所示。司机对乘客说“你没动”是选定了至为参照物;小

红说“真快”是选定了树为参照物。

知识链接:

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

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

周的时间相等。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

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

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日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知识板块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主阅读教材P1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在宇宙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均选填“静止”或

“运动”)

6.试说明甲、乙两图中的人与战机选什么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选什么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甲运动中的自动扶梯乙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机加油

答:甲: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以扶梯为参照物,人

是静止的。

乙: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

是静止的。

合作㈱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

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

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梭示生成新知

方案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

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的。

⑵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

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

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

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

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

量长度。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老司行名揩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规律总结: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测

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如果物体末端正好对准整数刻度线,需要用

“0”补齐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

他整数刻度线开始量起,把该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线,物体的长度即

为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与起始刻度之差。

友情提醒: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工具或设备的使用规则、采用不正确的方

法而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它

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

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情景寻入生成问题

这会儿该有

I日分钟”也

4c比份长,

不WS!—样长,我才一

量过了的!分钟

为什么会出入估测是不准确的,要对

现这种情况?物质的某些情况进行

*J定量描述必须用仪器

r来测量。测量长度用

少刻度尺,测量时间用钟

表!要掌握测量工具的

\使用方法。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懂I摞究

知识板块一测量单位

自主阅读教材P177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长度的国际制单位是非,用符号HL表示;常用的单位有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lm=103mm=106um=109nmo

2.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抄,用符号"表示;它的常用单位有小

时(h)、分(min);

1h=60min=3600s。

知识板块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自主阅读教材已9〜2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B(选填"A”或"3”),物体的长

度为2.50cm。

\

一川l|川l|l川川lllif一

0123cm(第3题图)

4.如图所示,大表盘一周表示的是却s,分度值为0.5s;小表盘

一周表示的是l^min,此时停表示数为22s。

知识板块三误差

自主阅读教材P2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误差就是错误

B.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

C.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

D.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不遵守测量规则造成的

6.小明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先后四次测得物理课本的宽为

17.24cm、17.25cm、17.23cm、17.26cm,则物理课本的宽为17.25cm。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3组

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

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

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合作㈱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

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

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动手操作:尝试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方案二如果现在给你准备了下列器材:

三角板一套(两块)、刻度尺、细线

一根足够长的白纸条、大头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一个圆

柱体的周长。(要求误差越小越好)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三节快与慢

【学习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会进行简单

的计算。

3.能够科学地判断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老司行名揩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寻入生成问题

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讲:就上半

个赛程(兔子睡觉之前)来讲,兔

虽然是乌色先到达子跑得快(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

终点,可是我还是觉程多):就整个赛程来讲.乌龟跑

得兔子跑得快!得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

时间少)。

方法指导:

物理公式的变形都是根据数学知识推导而来,像速度公式。=%

可根据数学知识得出s-=宗

友情提醒:

方=詈与。="92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后者是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规律总结: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是运动快慢不变且经过的路程是直的,在任

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

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布置好任务。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

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下节课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

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P23〜2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甲所示,比较两个人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时间比

较所走的路程;图乙比较两个人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路程比较

所经历的时间。

2.百米赛跑过程中,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图

所示:

(1)两运动员中,乙的速度较大,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

运动的路程较大。

(2)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s,则他的速度是Nm/s。

知识板块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25〜2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变速直线

运动是指速度的大小改变,方向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

械运动。

4.一辆汽车正在做直线运动,运动路程和时间如图所示,则此

车(A)

A.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t

D

o

o.04

O

5.如图所示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

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

运动。照片上A与3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57cm,

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L9m/so

合作㈱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

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

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各小组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百米赛跑,记录好比赛成绩,

并说说比赛过程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什么。

方案二测出自己每天上学步行(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司行为揩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归纳总结:

将物体运动时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成若干段,测得各段的平均

速度加以比较,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以及如何变化。

方法指导:

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要复杂些,在要求不很精确、只做

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用公式来求平均速度。s表示某段路程,

t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U表示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

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还需要科学探究.测出你百米

右如何知道自己在口米赛赛跑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数据,

词跑过程中的速度是否发并分析论证,方可得出结论。

7生了变化血?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由I到探究

知识板块一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自主阅读教材P29〜3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小球沿一曲面滚动,间隔相等时间所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

可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

2.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情况,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

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

态如图甲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其理由是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

(2)图乙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

动的是C(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知识板块二平均速度的测定

自主阅读教材P3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

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

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

012345

〃s

100.0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04.0016.0036.0064.00

0

相应的平均速度

/481216

u/(cm-s^')

(1)物块5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0cm/so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

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

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

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2)物块做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

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酶

合作㈱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3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

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

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用下面的方法来探究小钢球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在水平

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cm的

米尺紧靠直线,A、3、。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当小钢

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3、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钢球经

过A、8、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记录好实验数据,求出各段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分析小球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规律。

............0.......................................................£.,…I

|ini|nii|iiii|r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0cm10203040506070RO9010011C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一、二章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了解人类探索科学的意义,了解科学探

究的主要环节。

2.能说出什么是机械运动,并能根据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

状态。

3.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

测时间。

4.会利用分析简单的物体运动情况,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

思路和方法。

老均行每揩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寻入生成问题

对照复习目标,回顾一、二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

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一、二章知识结构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由汉㈱究

知识板块一物理世界的认识与探索

1.彩虹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它常出现在(C)

A.阴天B.下雨之前C.雨后初晴D.下雨时

2.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

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

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C)

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方决指导: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

体就是运动的;若未发生变化,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归纳总结:

1.读取被测长度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该数位上无

数,则应补零。

2.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分别读出(小盘转一圈为15min)和秒(大

盘转一圈为30s),并将它们相加。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四;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

选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四。其他同学补

充或纠错。

友情提醒:

平均速度具有区间性,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各组学生回顾并思考,小组长汇

总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选择较好的两组在全班进行

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复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知识板块二动与静

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

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

“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眼。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

船是运动的。

知识板块三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4.某次测量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2.35cm。

5.如图所示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强。

知识板块四速度及其科学探究

6.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

显示汽车速度为却km/h,合丝m/s。

蔺俨的?234597

g;R/h卜

Vkm"200,(第6题图)[2345678(第7题图)

7.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

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的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

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m。

(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为

=0.8m/s0

(2)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办

=

0.5m/s0

(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变大(选

填“变大”或“变小”)。

合作㈱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

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

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回顾一、二章重要的实验有哪些?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方案二总结一、二章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是怎样形

成的。

当划行为揩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

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振动停止,声音不会立即消失,因为

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向四周传播。

情景寻入生成问题

拨动吉他的弦,按住吉他弦,

吉他发出声音声音停止

声音是由「•物

体振动产生的。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觥不掬究

知识板块一声音的产生

自主阅读教材P34〜3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下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敲鼓时纸扬声器发声时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

屑上下跳动小纸片上下跳动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知识板块二声音的传播

自主阅读教材P35〜3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并调到响铃

状态,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

发生什么现象?停止抽气,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

如何变化?你有什么启示?

答:闹钟铃声先变小,打开阀门后又变大,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

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链接: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传声的效果也不同。通

常固体比气体的传声效果好。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去,短时间内(小于0.1s)

回声加强原声,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收,使声音减弱。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

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

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3.如图甲所示,小红将手表放在课桌上,用耳朵贴在桌面上,能

听到手表清晰的“滴答”声,这说明固住能传声;如图乙所示,小明

将两块石头放在水中互相撞击,他也能听到撞击声,这说明液体和气

隹都能传声。

知识板块三声速和回音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

体中传播较慢,在液体中传播较快,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声音在空气

中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速度约340m/so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

成回音,它的重要应用是测距,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鱼群的位置等。

合作㈱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

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

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设计两个小实验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方案二设计两个小实验说明固体和液体可以传声。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第1课时响度、音调、音色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声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名劫行为招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知识链接:

1.所有乐器的物理原理都一样:通过振动而发声。

2.打击乐器:靠受击打部分振动而发声;弦乐器:靠弦的振动

而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

友情提醒:

1.声音的响度大,音调不一定高;声音的音调高,响度也不一

定大。响度和音调没有必然的联系。

2.日常用语中,“低”不一定是指音调。如低声细语中的“低”

指的是响度。

情景寻入生成问题

快开仃,

我后外婆,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

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

分辨出它们的不同,依据的是

音色。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

的不是外婆,依据的就是音色》

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

的不是外婆,是依据声

音的什么带性?J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闺探究

知识板块一响度

自主阅读教材P40〜4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响度

(1)人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大小。振

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迫1表示。

2.如下图所示,小明在鼓面上放几颗小石子,然后用不同的力

敲鼓,可以判断乙图中鼓的振幅大,判断的依据是小石子跳得高,乙

图中鼓的响度大。

知识板块二音调

自主阅读教材P4]〜4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音调

(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⑵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

(3)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

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工

面(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

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

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知识板块三音色

自主阅读教材P42〜4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音色

我们能分辨出相同音调的不同声音,依靠的是音色,它由发声体

的材料决定。

6.打电话时,我们仅凭声音就可判断对方是谁,这是通过声音

的音色进行判断的;从手机中听到对方的声音,是由于手机的喇叭振

动产生。

合作㈱究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

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

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绷得一样紧的粗、细不同的尼龙丝线,

观察尼龙丝振动的快慢情况,听两次声音是如何变化的?粗的尼龙丝

线发声音调低,细的尼龙丝线发声音调高。

由上面的实验,你可以得到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课时噪声的防治

【学习目标】

1.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学司行为揩导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知识链接:

噪声的来源有六个方面:自然界的噪声、生活中的噪声、电磁噪

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等。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谁小版音乐.噪

声!吵死了!

从环保角度看,凡/

为什么优美动是妨碍人们正常休4

听的歌曲也会息、学习和工作的

变成噪声?声音都任噪声。7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懂㈱究

知识板块一噪声

自主阅读教材P43〜4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从环保的角度看,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B)

A.上课了,学校附近的卡拉OK厅播放出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

的音乐

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年人的晨练,令

人心旷神怡

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放声大笑,

表现得十分开心

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

2.夜晚,歌舞厅正在播放优美的舞曲,并且声音很大。对此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优美的舞曲悠扬动听,一定不是噪声

B.从物理学角度看,优美的舞曲属于噪声

C.对于想休息的附近居民而言,舞曲属于噪声

D.无论从什么角度讲,悠扬动听的舞曲都应属于乐音

知识板块二噪声的防治

自主阅读教材P4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通常人们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

节进行噪声防治。在摩托车上安装遭声餐可减弱气流噪声;使用吸音

材料、高速公路两旁建隔直墙、道路旁地树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

的传播。

4.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

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遮处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

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响度(选填“音

调”“响度”或“音色”)。

5.夜间同学们已入睡,校外的夜市仍在营业,叫卖声吵醒了一

些同学。甲气冲冲地起来关窗,乙较懒,只是用毛毯蒙头又睡,丙索

性起来走到窗前头伸出窗外大叫“别吵了”。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方

法:甲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乙是在人耳处减弱,丙是在声源处减弱。

友情提醒:

1.不要误认为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一定就是乐音。

2.噪声在任何情况下不可能成为乐音,但乐音在一定的情况下

可能成为噪声。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

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各小组展开对问题的讨论活动,小组长收集意见,整理结果,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