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总结_第1页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_第2页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_第3页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_第4页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考点知识梳理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国际单位是生,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抄,常用的测量工具

是秒表。

2.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小、课桌高£回、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lcm>铅笔芯的

直径1mm、一只新铅:长度1.75dm、手掌宽度地1、墨水瓶高度皿。

3.刻度尺的使用:

⑴“选”:根据测量的需要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⑵“看”: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⑶“放”:即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⑷“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⑸“记”:正确的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

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

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股,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4.特殊的测量方法:

⑴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

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⑵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

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⑶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

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⑷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

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5.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能避免的。

点拨: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

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6.产生误差的原因有:测量仪器不够精确;测量者的估计值不可能绝对准确。

7.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⑴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⑵特征:参照物具有客观性、假定性和多重性。

⑶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

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点拨: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否则所研究的物体总是静止的。

3.判断物体静止或运动,以及运动情况的方法: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再看参照

物与被判断物体之间位置的变化情况,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⑴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

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两个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速度相同、方向相同。

(三)运动的快慢一一速度

1.生活中描述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妁,常用的单位还有km/h,它们之间的换算是

lm/s=3.6km/ho

4.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lm/s表示人步行时1s内通过的路程是1m。

5.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点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来说,速度保持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

关,此时速度是一常量。

6.变速运动

⑴定义: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⑵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求平均速度的

公式:v=s/t(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在某段运动时的总路程除以运动的总时间。其测量方法

为: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时间,然后用丫=上即可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t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⑴实验原理是什么?v=-

t

⑵你能说出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吗?刻度尺、秒我、木板、小车等

⑶测量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考点知识梳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实验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会停止。

注意:发声体振动微弱不易观察时,可以将其转换成容易观察的现象来观察,即放大法。

如在发声物体上放些轻小物体看其是否跳起,或将物体与水面接触看是否溅出水花等。

(3).产生声音的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在振动。

注意:(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不

一定能听到声音;(3)不能将“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说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

为振动停止,物体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继续传播并存在。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

⑵、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

住中最慢。在一个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至次声音,第

一次是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后一次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

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15c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注意:(1)玻璃罩内物体发出的声音随空气变稀薄,传出的声音也会变弱,从而推理得出

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该实验用到了科学推理法。因玻璃罩内无法实现真空状态,所以不可由

实验直接得出。(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

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同一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得越快。(3)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注意:一切声音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但是仅有物体的振动,声音不一定能被听到。

如当声音在没有介质传播时或当物体振动的频率超出人的听觉范围时,声音也不能被听到。因

此,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1)发声体振动;(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接收到的声波在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4)听觉正常。

3、回声现象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的。人们听到回声的条

件是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即发声处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17m。

(2)、应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从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的时

间3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心,则发声点到物体的距离s=g电/

注意:(1)回声定位和回声测距都是回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2)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

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

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效果更好。

4、怎样感知声音

(1)人耳的结构:人耳主要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

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

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女同学的声音较尖细,是指她声音的音调

较高。

2、音调是指声音的宣低,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生越大,声

音的音调越高。

3、声音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例如:

某音叉每分钟振动3000次,其频率为50Hzo

注意:⑴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

遗,高于20000Hz的声音是超声波。人无法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但是有些动物可以听到次

声波。(2)次声波和超声波都是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佞播也需要介质。

4、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振幅指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人们听到

的声音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注意:辨别音调和响度的四种方法:

(1)根据定义辨别: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例如女高音轻声伴唱,

男低音放声高歌,女的音调高,响度小;男的音调低,响度大。

(2)根据影响因素辨别:影响音调的因素是频率,即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得越快,

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影响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即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另一个因素是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离

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根据波形辨别:音调不同的声音的波形疏密不同,波形越密,音调越高;波形越疏,

音调越低。响度不同的声音的波形振幅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4)根据对人耳的刺激程度辨别:音调又称声音的尖细,音调高的声音比较尖,人感到

刺耳;响度又称声音的大小,响度大的声音大,响度小的声音小。

5、音调高的声音其响度不一定大,同理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即使在音调和响

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靠的是直色。

注意:(1)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生活中我们能辨别出

演奏的乐器名称、区分动物的叫声等都是应用了这个原理。(2)音色受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

发声方法影响。

(三)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这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应用。

(1)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

蝙蝠根据接受到的回声的强弱、方向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方位。

(2)声纳: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可用来探测海洋的深度,绘制海底地形图,探测

鱼群信息,判断敌军舰艇的种类、方位及大小等。

(3)B超: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然后用移动的探头接收体

内脏器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经计算机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2、声与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把要清洗的精密机械的零件放在洗涤液中,通入超声波,液

体会剧烈振动,从而把零件上的污垢清洗下来。

(2)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向人体内发射超声波,把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从而可以顺畅地被排出体外。

(3)超声波加湿空气:将超声波通入水中,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水击碎,形成水雾,用

小风扇将水雾吹入室内,混合到干燥的空气中。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界定

对噪声的认识:

(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发声体按一定规律振动,产生的声音就是乐音;如果发

声体做无规律振动,产生的声音就是噪声。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等级及其危害

(1)噪声的等级划分

在声学上,人们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分贝的符号是dB。把人耳能听到

的最低音量定为OdB,这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注意:有人认为OdB就是完全没有声音,这是错误的。

(2)噪声的危害

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

近叫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并引发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突然暴露在

15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注意: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目前人们控制、减少噪声主要在消声(防止噪声产生)、吸声(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

声进入耳朵)三方面采取措施。减弱噪声的方法有:(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

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注意:减少噪声的途径:①减少噪声源的噪声,如在汽车、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

电影中在枪管上加装消音器等。②远离噪声源或设置屏障,如在高架道路旁安装隔音板,家中

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等。③在人耳处减少噪声,如在耳孔里塞防噪声耳塞,戴上特制的耳塞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

考点知识梳理

(-)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生活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C,读作摄氏度。

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判断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

往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一温度计。

2.温度计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是标度方法: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Q℃,把沸

水的温度规定为项℃,在。℃和122c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

(3)温度计的使用

①使用前,要认清分度值和量程,被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出其量程;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③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④•定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⑤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

面相平。

注意:温度计的量程是指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温度计的分度值反映了

温度计的准确程度,分度值越小的温度计,所测得的数据越精确。观察温度计时,必须看清0C

刻度的位置,液柱的液面在0℃刻度的下方时,显示的温度为负值,即低于0℃的为“零下温

⑷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旦I口分度值用法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离开人体读数;用

体温计35-42℃0.1℃

有一段细小的缩口前需甩

实验室用温度计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20-110℃1℃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寒暑表无细小缩口-30-50℃1℃读数;不能甩

注意:在对体温计进行消毒时,要用酒精轻轻擦拭,包括用热水煮沸。

(二)熔化和凝固

1、物质的三种状态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三种状态。

2、熔化

(1)概念: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特点: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3)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不断上升。

(5)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注意:晶体吸热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是它的熔点,晶体的温度要升高到熔点时

才开始熔化。非晶体的熔化温度是变化的,非晶体没有熔点。

3、凝固

(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特点:凝固时需要放出热量。

(3)晶体凝固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凝固点,二是能够继续放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是相同的。

⑸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注意: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是:(1)从有无熔点(或凝固点)来判断,晶体有熔点(或凝

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或凝固点)。(2)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一

固液混合态一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固态一软一稀一液态。(3)从熔化(或凝固)图象来判断,

关键是观察图象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过程中物质要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⑶蒸发:只是在液体友而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要吸热,

所以有制冷作用。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速度。

⑸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丕

变。

注意:(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2)

沸腾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才发生,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化

(1)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过程中物质要放出热量。

(2)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就是在普通温度下,用压缩体

积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注意:常见的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如草、石块、树叶等发生液化形成露水;雾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发生的液化现象;烧开水时冒“白气”,冬天人嘴里呼出

“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的“白气”,这些“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

珠。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特点: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2、凝华

(1)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特点:升华时要放出热量。

3、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加热升华、干冰升华用于人工降雨、寒冷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樟脑球变小、灯丝变细等。

4、常见的凝华现象:雪和霜的形成、冬天树枝上“雾淞”的形成、冬天窗户内侧形成的

“冰花”、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冷冻食品上白色“粉末”的形成等。

第四章光现象

考点知识梳理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1)光源:本身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源的分类

光源的种类很多,按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和人造光嫄多口蜡

烛、电灯等);按发光原理可分为冷光源(如萤火虫、荧光灯等)和热光源(如太阳、白炽灯

等)。

注意:我们看到的月亮,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线就会发生

弯曲。例如,早晨的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到了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层

使光线变弯了。

⑵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日食、月食、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手影、小孔成像、队列等。

3、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直线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途径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注意:光是真实存在的,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情况的方便而

引入的,是一种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的模型。

4、光的传播速度

(1)在不同的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⑵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约为c=3xl()8m/s,而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它

慢。

(3)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常取3x108m/s。

注意:(1)由于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很多,打雷时,雷声和闪电虽是同时

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2)特别注意: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1光年

表示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

(二)光的反射

1、概念: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界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

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注意: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不是物体发出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而是这些物

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

⑴同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两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⑶等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⑷可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注意: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

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二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的镜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线的反射现象。

(2)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注意:(1)发生镜面反射时,光不一定都是向着一个方向平行反射的,只有平行入射时才

会平行反射。(2)反射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向着各个方向,但每一条光线仍遵守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2)成像特点

①虚实:成的像为虚像;

②大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③距离: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对称: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注意: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两处用到了等效替代法⑴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成

像;(2)用后面的蜡烛通过重合来代替前面蜡烛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平面镜的应用

①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制作潜望镜)

②利用平面镜成像(如制作各种镜子)

2、虚像

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因此没

有光从虚像射出来。人眼看见虚像时,射入人眼的光线不是从虚像上射出的,而是镜前物

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只是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虚像射来

的,其实并不是,用光屏不能承接到虚像。

注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可用光屏接收(如小孔成像);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用光屏是接收不到的。

3、凸面镜和凹面镜

(1)凸面镜

①凸面镜:利用球面的外表而作反射面的镜子。

②特点: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从凸面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要比大小相同的平

面镜中观察到的范围大。

③应用: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或盘山公路拐角处的镜子。

(2)凹面镜

①凹面镜:利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

②特点: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③应用:太阳灶、太阳能焊机、大型反射式望远镜、医生观察耳道用的滨用反光

镜。

注意:被凸面镜和凹面镜反射的所有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光的折射

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近,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

射现象。

注意: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有:“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海市蜃楼”等。

2、光的反射定律

⑴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两侧: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⑶角不相等: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水或其他

介质从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珏入射角;当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⑷可逆: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注意:光发生折射时,一定发生了反射,但光发生反射时,不一定发生折射。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换句话说,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通

过一个三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色光的

排列依次为红、橙、董、缝、遁、靛、紫。

(2)彩虹是太阳光在空气中传播时,被空中的水滴折射而形成的,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⑶把纽、绿、监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人们把这三种色

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⑷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看不见的光

(1)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儿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

列起来,就形成太阳的可见光谱。在光谱的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紫光之外的是紫外线,

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故称之为不可见光。

(2)红外线

①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

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②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

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烤箱烤

食品,浴室内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是利用红外线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③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如可用于红外线遥感。

④红外线还可以传递信息,如电视机的红外线遥控器。

⑶紫外线

①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②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对于骨骼的生长和人体的健康都有好处。

③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里经常用紫外线灯来杀菌。

④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进行防伪。除验钞机上利用这种效应外,利用不同物质

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的特点,可以鉴别古画,并可用紫外线摄影。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考点知识梳理

(一)透镜

1.透镜的种类

(1)凸透镜

①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对光的作用: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

①形状: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②对光的作用:对光有发散作用。

2.透镜中的几个概念

(1)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折射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0:光线通过主光轴上某一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会聚(或发散,其反向延长线会聚)相交

在主光轴上的一点。

(4)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注意:(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指从凸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更偏向主光

轴,使它的光束变窄、变收缩。不能将会聚作用理解为射出的光线一定是会聚的,交于一点。

⑵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指从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更偏离主光轴。

⑶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外一侧放一光屏,调整光屏到透

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为止,测出这一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二)生活中透镜

1、照相机

⑴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底部的胶片用以记录物体的像,快门的作

用是控制曝光时间,光圈的作用是控制进光量,调焦环用以调节镜头到胶片之间的距离。

⑵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镜头越远,所成的像越小,物体离镜

头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3)调节

使底片上的像更大些:减小物体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增大底片与镜头之

间的距离(即增大像距)。

使底片上的像更小些:增大物体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即增大物距),减小底片与镜头之

间的距离(即减小像距)。

⑷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的还有摄影机、视频设备等。

2、投影仪

⑴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的像成在屏幕上,镜头上方平面镜的作用

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镜头离投影片越近,屏幕上的像越大。

(3)调节

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减小投影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增大屏幕与镜头

之间的距离(即增大像距)。

使屏幕上的像更小些:增大投影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即增大物距),减小屏幕与镜头

之间的距离(即减小像距)。

⑷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的还有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等。

3、放大镜

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实质上是一个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

在透镜的圆(填“同”或“异")侧。

要使像更大些,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应适当拉大一些。

4、实像和虚像

⑴凸透镜成实像:是来自物体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而成,熊用光屏承接,物和像

出现在透镜的星侧。

(2)凹透镜成实像:是来自物体的光经凹透镜折射后,射出的光的回园延运线会聚而成,

不能用光屏承接,物和像出现在透镜的圆侧。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要求:

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

屏中央。

2、通过实验探究可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下:

(1)当烛焰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把光屏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

在光屏上可以成一个倒立、缠上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可制成照相机。

(2)当烛焰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要把光屏移在二倍焦距以外的位

置,此时,在光屏上可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3)当烛焰放在凸透镜的--倍焦距以内,在光屏上不能(填“能”或“不能”)成像。通

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圆侧。

注意:(1)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成实像与虚像的物距转换点是一倍焦距。

(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物距转换点是二倍焦距。

(3)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且物和像位于透镜的异侧;所成的

虚像都是正立、放大的,且物和像位于透镜的同侧。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

⑴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

于光屏,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2)当睫状肌放松时,晶状体比较懑,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可以看

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比较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

聚在视网膜上,就可看清近处的物体。

(3)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做眼睛的远点和近点。正

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lncm处。正常情况下,眼睛观察近处的物体最清晰而又

不疲劳的距离在大约25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2、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的原因

近视眼的特点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是因为近视眼的晶状体

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前后方向上太是,致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即

成像在视网膜前,到视网膜时则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故人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

(2)近视眼的矫正

在人眼前放一个凹透镜,使进入人眼的光线提前发散一下,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

会聚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的原因

远视眼的特点是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是因为远视眼的晶状体

太通,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致使来自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即

成像在视网膜后,到视网膜时则是•个模糊的光斑了,故人眼看不清楚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的矫正

在人眼前放一个凸透镜,使进入人眼的光线提前会聚一下,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

会聚在视网膜上。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其中目镜和物镜分别由两个凸透

镜组成。

(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作用是得到物体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

的放大镜,把物镜所成的像当作物体,得到它的放大的虚像,把物体经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

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X口镜的放大倍数。

2、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

(1)望远镜的构造

开普勒望远镜主要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物镜和目镜构成。

(2)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作用是得到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

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所成的像当作物体,得到它的放大的虚像。

注意: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伽利略望远镜是由凹透镜和凸透镜组成的;

反射式望远镜是由凹面镜和凸透镜组成的。

3、视角

视角是被观察的物体的两端到眼睛光心所夹的角。物体对应眼睛的视角越小,我们就

越看不清楚物体。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自身的大小有关,

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4、探索宇宙

(1)宇宙中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一员。

(2)银河系是由几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太阳只是其中一员。

(3)太阳周围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绕它

运行,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轨道上。

(4)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与地球构成地月系。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考点知识梳理

(一)质量

1.质量的概念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它不随物体的逊、状态、温度和位置的改变而改

变。

⑷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T克(kg),其他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㈤、毫克

(mg)。它们之间是换算关系是lt=£kg,lkg=10:ig.lg=£mg。

注意:(1)物质与物体的区别和联系:物体是具有一定形状与体积的个体,而物质是构成

物体的材料。例如铁钉是一个物体,但构成铁钉的材料-铁是一种物质。(2)我们要大致知道日

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大小。

2.质量的测量

(1)日常生活中常用来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案秤、台秤、杆秤等,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

托盘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②“移”: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

③“调”: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横梁平衡;

④“称”:称量时,把物体放在左盘里,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用镀子按“先大后

小”的顺序依次加减祛码,当需向五盘中加的祛码质量小于祛码盒中最小祛码质量时,应调节

游码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此时横梁再次平衡;

⑤“读”: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祛码的总质量加上标尺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⑥“收”:测量完毕,将祛码放回祛码盒,游码归零。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被测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②加减祛码要用镶子,且动作要轻;切不可用手接触祛码,不能把祛码弄湿、弄

脏;

③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④在使用天平时,若将物体和祛码的位置放反,即“右物左码”,天平平衡后,物

体的质量等于祛码的总质量减去游码所示的质量;

⑤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时,也可以认为天平已平衡。

注意:(1)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有时要用到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如测量质量过

小、过轻的物体时,无法直接测量,可将物体累积到一-定数量后测量,再求其中--份的质量,

这种测量方法叫“累积法”。(2)称量物体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应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调

节规则“左偏右调,右偏左调”。(3)测量质量时可用以下歌谣记忆:游码先归零,螺母调平衡,

左物和右码,从大到小用,巧妙动游码,读数要记清。

注意:天平的指针没有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调节横梁的过程中出现的,

这时应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不能移动游码;二是在称量过程中出现的,这表

明左、右两盘中的物体质量不相等,只能靠加减祛码或移动游码来实现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

母。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密度

(1)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物质的密度用“P”来表示,根据密度的定义可得密度公式:p=J

V

(2)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合而成的,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

位是立方米(n?)时,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n?);当质量的单位是克(g),体积的单位

是立方厘米(cn?)时,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

注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也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密

度来鉴别物质;同一物质的密度还和其所处的物态及温度有关。

3、密度公式的应用

(1)根据密度公式0='求解,即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

然后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2)由定义可以变形为m=pV,即知道•个物体的体积和该种物质的密度,就可以求出

它的质量。一般用于质量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如高大建筑物、空气等。

(3)由定义式可以变形为丫=生,即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和该种物质的密度,就可以求

P

出这个物体的体积。--般用于形状不规则或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体,如铜线的体积,墨水瓶的

容积等。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方法

(1)会选:使用量筒之前,要根据被测物体的测量精度要求和被测物体的测量体积等因

素来选择量程、分度值都合适的量筒。

(2)会放:使用量筒测量时,量筒要平稳地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3)会看:读取量筒的数据时,若液面是凹液面,视线应以凹液面最低处为准;若液面

是凸液面,视线应以凸液面最高处为准。

(4)会读:要会根据量筒刻度的分度值读出准确值。

(5)会用:使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时,量筒中放入物体前后两次液面读数之

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是利用等量替代的方法,即固体的体积等于它浸没在液体中排开

液体的体积。

2、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V,根据公式。=£即

可算出物体的密度。

(2)测量石块的密度

①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

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把石块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记下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④计算石块的密度:P石。

匕一V,

(3)测量盐水的密度

①往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②把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012;

④计算盐水的密度:「就水二矢必。

注意:(1)测量物质密度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法。

(2)在测量固体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先测量质量后测量体积。如果先测量体积,那么在测

量质量时,固体会因为沾有水导致测量质量不准确(沾有水的固体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3)测量固体物质密度时,先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这里的“适量”是指所放的水不能太

多,固体放入时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程;水也不能太少,要能使固体完全浸没。

(4)对于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物质,需要采用“针压法”或“悬坠法”测出其体积。

(5)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不要把原来装有液体的容器倒空后当成空容器来称量质量,因

为此时容器内壁的液体会有残留,会导致结果有偏差。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⑴一般物体:温度升高时密度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2)特例:水的反常膨胀

事实表明,在标准大气压下,4c的水的密度最大。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

的密度越来越小;。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越来越小。人们把水的这个

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即高于4c的水热胀冷缩,0-4℃的水热缩冷胀。

注意: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但质量不变,所以气体温度升高时密度会减小。热空气密度变

小而上升,旁边的冷空气来补充从而形成风。

2、密度与物质鉴别

(1)鉴别物质: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先测出被鉴别的物质的密度,再通过查密度表确定它属于哪种物质。

由于只通过密度鉴别物质并不完全可靠,因此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还要根

据其他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硬度、透明度、可燃性等)来判断,有的甚至还要结合化学方

法才能判断出来。

(2)判断真伪:利用密度可以判断物质的真伪。

判断方法:先测量被判断的物质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若理论值与测量值吻合,

则该物质可能是真的;否则,该物质一定是假的。

第七章力

考点知识梳理

(―)力

1、力的作用效果

⑴、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吸引等叫做力的作用。手向上提

包,包也在向上拉手,手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对手向上支撑。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

物体。

(3)、力产生的条件:一是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二是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可以不接触。

注意: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不一定要相互接触,也就是说,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发

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等。如果物体间没有推、拉、压、排

斥、吸引等作用,即便物体相互接触,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4)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发生形变。如: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

发生了变化;用力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物理学中,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

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儿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注意:知道了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一辆

汽车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了,汽车一定受到了阻碍它前进的力;眼看要飞进球门的足

球,守门员奋起一托,球改变方向越过横梁,这就是球受到守门员向上的作用力,而改变了方

向的缘故。

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物理学中,力用符号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生,符号是限

⑵、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隹用点,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上用数

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注意:力的示意图可以直观地描绘物体的受力情况,可用箭头表示其受力方向,线段的起

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应注意以下儿点:(1)明确研究对象,一般用方框(有时

也可用圆圈)表示受力物体(即研究对象)。(2)找准并画出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受力点(一般

为方框的中心或圆圈的圆心)上用黑圆点表示力的作用点。(3)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

一长度适当的线段,并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4)在箭头旁边标明力的符号、数值的大小和单

位。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

物体。

注意: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例如,运动员踢球,

当脚踢球的那一瞬间,球受到脚的力的作用,同时脚也受到球的力的作用;当球离脚时,球不

再受脚的作用力,同时脚也不再受球的作用力。

(二)弹力

1、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的改变,如:伸长、缩短、弯曲、扭转

等等。

(2)、弹性:类似于弹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

特性叫做弹性。

塑性:类似橡皮泥,物体受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3)、弹性形变:物体变形后可以恢复原状的形变。

塑性形变: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注意: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

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如桌面上的杯子会使桌面产生形变;用力压墙面,墙面会发生

形变,这样的形变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而只能用仪器测量,或用特殊的方法把形变放大。一

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形变的程度不一样。

(4)、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

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定金复

原。

(5)、弹力:物体由于发生理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做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

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6)弹力的基本特征:

①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

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②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

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注意:(1)判断是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以下两点: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仰作用;物体

间是否直接接触。(2)弹力是具有弹性形变的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后,形状发生改变,当恢复

原状时,对阻碍它的物体产生的力。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都会产生形变,若形变能恢复

或部分恢复,就会产生弹力,与形变是否可见无关。

2、弹簧测力计

⑴用途: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构造:弹簧、挂钩、指针、刻度盘等。

(3)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即在弹性限度

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注意: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拉力过大,弹簧测力计会被拉坏,使弹簧不

能回复到原来的长度,因此在测量之前,先要估计所测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来测

量。

(4)使用方法:

进行测量时,应做到:

使用前:①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读数);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调零);③轻

轻来回拉动挂钩儿次,防止弹簧卡壳。

使用中:④测力时,要使弹簧中心的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使指针和外壳无

摩擦,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⑤读数时,视线要与刻

度板垂直。

注意:(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做到三要:一要看量程、分度值,注意调零;二要顺拉,不

猛拉,不摩擦;三要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2)弹簧的原长、长度及伸长,三者是有区别的,弹簧原长是指弹簧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时的长度,一般用表示;弹簧长度是指弹簧受力后弹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