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一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一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一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一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复习课(1分钟,学生阅读下面的导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1.理解从远古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能用思维导图构建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体系图谱。3.能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观念解决这一时期的历史问题。(5分钟,学生以图示或思维导图方式自我构建)(20分钟,教师根据学情精讲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再梳理)一、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先秦(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220年)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经济农耕经济是这一时期经济的代表。随着生产力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形成,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文化先秦时期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知识整合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和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社会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政治①出现了频繁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经济①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土地私有制出现,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②战国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兴盛起来(日趋活跃),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封建城市社会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思想文化①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等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②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比较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点性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诸侯之间的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影响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同点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3.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4.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学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3分钟,根据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内容和素养进行小结)(11分钟完成课堂达标检测,2分钟核对答案)1.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历史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题干材料只讲述了良渚文化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①错误;③正确;据材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知,②④正确;选D;A、B、C错误。【答案】D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故A项错误。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3.簋(guǐ)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A.分封制下的实物配给B.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C.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配合分封制实行的是礼乐制度。“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体现出分封制度下的等级秩序,C正确;簋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不是实物配给,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分封制度,不是宗法制,B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历史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制下君主专制,D错误。【答案】C4.秦统一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秦始皇的意图是()。A.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B.歌功颂德宣示权力至上C.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D.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解析】秦始皇强调“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方今水德之始……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意图是通过五行相克理论为秦朝建立寻找合法性,故A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歌功颂德,故B错误;材料信息和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也无关,故C、D错误。【答案】A5.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A.改变了抑商政策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抑制了农业生产D.实现了国家统一【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6.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统治者在立春采取一些重视农业的仪式以劝导农业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立春祭祖和东汉制瓷业的相关信息,故C、D错误。【答案】A7.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答案】C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类型:根据材料一可知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表明材料一是史书,或者说是文献史料;从材料二“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可知属于实物史料。价值:材料一的内容是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同时统一了度量衡丈尺,而材料二实物史料上面的记载与《史记》相吻合,说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可以相互印证,有利于历史的研究。第(2)问,历史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去分析。【答案】(1)史料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