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邮政公司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_第1页
市邮政公司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_第2页
市邮政公司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_第3页
市邮政公司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_第4页
市邮政公司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服务对象满意度就是我的工作标准邮政公司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曾红标,邮政公司一名普通的投递员。2023年8月份,踏上了邮路段道。投递工作虽然职位不高,但10多年来,真心实意地为着想,为报刊订户排忧,在邮路上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的真情故事,他用汗水和执着、用韧性与爱心赢得了众多荣誉和人们的称赞,邮路上的用户说他是生活中的活雷锋、身边的先进典型,成为心目中的真心英雄、红土地上的绿衣使者。他说:“的满意度就是我的工作标准。”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和用户的热爱,成了优质服务的排头兵、邮路营销的急先锋,先后获得“省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员”“省十佳模范投递员”、“省优秀报刊投递员”、“市最佳投递员”、“市十佳服务标兵”等荣誉。忠于职守、勤勉履职、敢于担当2023年8月,作为农民出身的由于机缘巧合,被招聘进投递组工作。这对于从未接触过投递工作的他无疑是一大挑战,但是生性好强的他暗自铆足了劲,以比别人花费多倍的精力顺利通过投邮专业中级工的技术等级考试,并一跃而成为班组各项业务的“领头羊”,其“勤说话、勤走路、勤挤时间”的“三勤”致胜法宝,也成了投递员们广为流传的经验之谈。入公司前的,生性腼腆,普通话中夹带着严重的地方腔,口才也较差。他一说话,常常让大家忍俊不禁。为了改变自己的口音和提高自己的营销技能,他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一些营销方面的书籍,刻苦钻研营销知识,同时还坚持每年订阅《演讲与口才》杂志,灵活地借鉴书本上的营销技术和沟通技巧,大胆训练自己,不仅把普通话说圆溜了,而且慢慢地也能说会道了,并琢磨出了一套说服别人订阅报刊的技巧。此外,为了方便服务对象订阅报刊,他还自己掏钱刻了个有自己姓名、,“欢迎订阅”等字样的印章,盖在每一年的报刊精简目录封面上,每家每户散发。特别是在报刊大收订期间,他对部分服务对象白天上班、晚上休息的情况,每天晚上携妻带女到段道内各个社区内摆摊设点,风雨无阻,以至于后来发展到其他段道上的服务对象都会打找他征订报刊。几年来,他年年超额完成征订任务,流转额的幅度比增均在20%以上。2023年3月,担起了中山段的投递任务,那时正值中山路大面积拆迁改建,不仅段道十分复杂,拆迁户也多,邮址变动频繁,邮件的投递困难重重。对这种情况,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从值班室、居委会、物业公司了解用户的分布、搬迁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并一一记录下来,一有空便上门与用户沟通。几年下来,段情段况熟记在心。如今,他投递范围内的中山路一期181间、二期79间店面,哪间店主是谁,600多户住房住着谁,其家庭结构如何,甚至在哪上班,他都一一记在心上,他成了整个中山路段的活地图。还是个有心人,除了熟悉自己投递的路段情况,他还对整个城的路段进行摸底,从而使一些误投或地址搬迁的信顺利找到了收件人。而对于那些地址有误或不明的邮件,他则通过把无具体投送地址的收件人的姓名和自己的写在纸上,并张贴在墙,以方便收件人来电咨询。从此,班组里有什么地址不详的信件,都会交给他去办,几年下来,他利用中午、晚上时间,把本该打入冷宫的3000封无着落“死信”复活,被公司其它投递员和领导称为“诊病高手”。2023年7月12日,接到一封从四川达州市寄来的寻找将近四十年战友的挂号信,所写地址是九一北路114号卢永涛。但原址已拆迁了20多年。为了了却寄信人寻找战友情的心愿,下决心一定要找到收件人。他先来到原址所在的兴门居委会,工作人员经过电脑查询,告知收件人户籍还在本居委会,工作单位为农业银行。于是,直奔市农行人力部查问,结果并无此人,到区农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查找也未果。经询问区农行退休干部张益华老先生,得知卢永涛20多年前已辞职,老家在,但现住何处并不知晓。心想,既然户口还在原址的居委会,那么派出所肯定可以找到线索。可拨打派出所电子户籍档案上的,已是空号。并不甘心,他一碰到50多岁的人,就不忘询问是否认识卢永涛。功夫不付有心人,当询问到文苑阁做保安工作的抚市人卢祥炎先生时,老先生告诉,镇铜联村卢寿耀老人家有个侄子大约40年前当过兵,退伍后在农行上班,20多年前辞职去了厦门开公司。得知这个线索后,通过114台查到铜联村部,但当时正值农忙时节,连续打了两三天都无人接听。7月18日星期天下午,他索性骑上摩托车,顶着烈日来到70多公里外的镇铜联村找到卢寿耀家,但卢老先生的两个儿子都说没有这样的堂兄弟,又沿路问了10来名五、六十岁的村里人,大家都说不认识收件人。无功而返后,又通过卢祥炎先生查找线索,终于在7月30日中午上了收件人,最终把这封历时18天,千辛万苦寻找收件人的信交到了现住罗桥区交通公司宿舍501室的卢永寿手中,使他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重温战友情怀,尽叙离别感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细心、热心、真心、诚心、人性化的服务是不懈的追求。他想,进了,就要树好的形象;只有给最好的服务,才能信任自己,信任,的形象才能保持完美。在他的邮包里,除了要投送的信件,以及免费为工作繁忙的服务对象代购的邮票、待寄的挂号信和一些帮领的包裹外,还放着好几把修理工具。原来是他为了图个方便,打算如果哪家的信箱坏了,随时可以帮人家修好。而也正是这样贴心的服务,使他好几次在“哐当哐当”敲打信箱的时候,都被不熟识的人当作贼而受到呵斥和盘问。市总的一名干部订了几种可读性比较强的杂志,过去投递员都是把杂志送到楼下的值班室。然而,他留意到,值班室旁边是某一酒店的客房总台,有些服务员时常无聊时会过来翻阅报纸和杂志。为了确保杂志不受一点损坏或者丢失,他每次都把杂志送到楼上的办公室。2023年4月底,他接投一封由台湾林惠娟寄给中城九一北路129号林玉梅的信件。而这“九一北路129号”早在八年前中山路旧城改造时已拆迁,就连按照以往的老办法,到八年前未改造时在该地址的交警中队询问也未果,而到区查找,在范围内竟然有110多个同名同姓之人。为了缩小范围,他又跑到区台办,打开台属档案认真查找,仍是空手而回。于是他便按照寄件地址写了封信回台湾,要求林惠娟提供收件人的详细情况。这才得知,林玉梅是她已故父亲的姑姑,大约70多岁,已多年没,而割舍不断的亲情,让她对大陆的亲人念念不忘,便试着按照原先的通信地址寄信过去,谁知已物是人非。他根据这些情况,又马不停蹄地跑到区台办无果后,便再次来到区记下65至80多岁之间的林玉梅地址。看着由110多人的范围缩减到13人,其中6个人住在区范围内,他心里总算轻松了一些,赶紧利用晚上休息时间,通过黄页或114台找到这13人所在村委会的号码,并与之取得,请求他们帮忙查找。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这13个人也一个一个地被排除掉了。按规定,这封信可做“原址搬迁,退回原籍”处理。但是一想到林惠娟的思亲之情,他倔犟的牛脾气又上来了,便拨通了林惠娟的,示意林惠娟翻读一下二十几年前父辈间的通信,这才了解到林惠娟还有个伯父,叫林笃家,住在楼墩村。他顺着这条线索,一路查找下去,终于将这封投递历时一个多月的寻亲信,送到了林玉梅手上,而此时的林玉梅早已更名为林频。辗转走访十多家单位,历时一个多月帮助台胞寻找亲人的事迹惊动了媒体,《日报》以“他让海峡两岸:两个家庭重续情缘”进行报道;电视台《百姓视点》和电视台《午间新闻》也相继播出他的感人事迹。2023年3月份,投递一张从厦门寄来的500元汇款单,收件人是东城巷陈莲芳老人家,他投递了两次都大门紧闭,通过门缝看到几天来从窗台放进去的报刊都原封不动,心细的他忙向邻居打听,原来老人家病重住院了。马上打听老人家住院地点,并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了些水果,把汇款单直接送到老人家病床前,表达一名普通投递员的诚挚问候。得知的身份后,同病房其他病人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待他离开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欢送。正是缘于这样暖心的服务行为,和用户们交上了朋友。用户们一见到他来,便会主动和他打招呼,请他小歇一下,喝口茶,如果碰上用户在院子里忙着洗菜,用户都会很信任的让他搭个手,放到里屋的桌子上。就连九一北路陈正叶老人家见谁就吼的狼狗,见了他却直摇尾巴。从事工作十多年来,总是小病忍着,家里的事藏着,没脱过一次班,没请过一次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