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_第1页
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_第2页
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_第3页
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_第4页
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NUMPAGES25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第四章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为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的蠕虫类动物。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土壤中;但多数种类营寄生生活,常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外,其生活史复杂,并常有更换寄主的现象……。第一节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Dugesiagonocephala)1.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生活在洁净、阴凉溪流中的石块下,以小型甲壳类、环虫、螺类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体柔软,左右对称背腹扁平。头部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状突(auricle),头背具两个黑色眼点(eyespots)。背腹扁平,背部黑褐色,腹面密生纤毛。口在腹面近体后约1/3处,口后有一生殖孔,无肛门。2.内部结构与功能体壁涡虫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其体壁从外向内由以下几层构成;表皮层(epidermis)外胚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内有杆状体(rhabdites)基膜非细胞构造,具有弹性肌肉层中胚层形成,外环、中斜和内纵肌实质中胚层合胞体的网状组织,有输送和储存营养物、代谢产物、再生、生殖等功能。皮肌囊(dermo-muscularsac)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相互紧贴而构成的体壁呈囊状结构包裹动物全身,称之为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运动等功能。消化系统消化道由口、咽和肠三部分组成。咽可从口中伸出,有助于捕捉猎物。咽后为肠,肠分三支主干,一支伸向前,两支向后,每支主干又反复分支并深入身体各部分,肠支末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故仍称之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呼吸与循环无特殊的呼吸及循环器官。气体交换靠体表的气体扩散(分压差)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营养物也可由分支的肠道送至身体各处。排泄系统含氮废物主要通过体表排除。具有原肾管(protonephridium)系统,通过焰细胞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涡虫原肾系统的组成及焰细胞的结构与作用(见图)。神经和感官梯形神经系统;头部一对膨大的脑神经节,向后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身体两侧纵行,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状。感觉器官包括一对眼点眼点可感受一定强度的光线,使涡虫避开强光,但无晶体而不能成象。平衡器(statocyst)、纤毛窝(ciliated)及耳突。在两眼间有平衡器。头两侧有耳突,耳突是司味觉和嗅觉的化学感受器。纤毛窝是虫体表面的凹陷,司嗅觉。生殖与发育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横裂生殖;条件较好时常从咽后部缢断,形成两个新个体。有性生殖涡虫雌雄同体,配子生殖在春夏季生殖期出现生殖腺。雄性生殖系统精巢位于体前方数对。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阴茎组成。雌性生殖系统卵巢位于体后方一对。由卵巢、输卵管、卵黄腺、交配囊(即受精囊)、肌肉囊、总输卵管组成。雄性的阴茎和雌性的总输卵管均开口于生殖腔,通过生殖孔与外界相通。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Bilateralsymmetry)的体制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反口面)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两侧对称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神经和感官向前集中形成了头部,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发展,为动物由水底爬行过渡到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2.出现了中胚层(Mesoderm)扁形动物的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发达中胚层。它对动物系统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1)导致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和生理功能进一步复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2)提高了动物的整体新陈代谢水平;肌肉层与两侧对称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又促进了动物的消化、排泄等代谢功能的加强,亦促进了神经和感官的发展。还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对于动物适应外界环境极为有利,扩大了动物的生存范围。(3)中胚层的实质还具有贮藏水分、养料以及保护内脏的作用;也为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创造了条件。3.具有原肾管(Pronephridium)原肾管是由外胚层沿身体两侧内陷形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道系统,它由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及其许多分支的小管及末端的焰细胞组成的盲管,其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部分代谢废物亦可随水分排除。扁形动物的含氮废物应主要由体表排出。一些海产种类的原肾管退化或消失。4.出现梯形神经系统梯形神经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由体前端的脑神经节和由其发出的腹纵神经索及横神经组成,它使神经传导由不定向变为定向。但其神经细胞没有完全集中在中枢神经,如横神经(transversecommisure)。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神经与感官退化。5.不完全的消化系统(Incompletedigestivesystem)扁形动物的消化管有口无肛门(与腔肠动物相似),为不完整的消化循环腔。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或消失(绦虫纲),靠体表吸收寄主已消化的营养物质。6.生殖与发育扁形动物多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形成了固定生殖腺、导管和附属腺体;出现了交配现象和体内受精,为动物向陆生过渡创造了条件。寄生种类的生殖能力极强。扁形动物多数为间接发育,经过多种幼虫阶段。海产自由生活的种类为螺旋型卵裂,个体发育要经过牟勒氏幼虫(Muller,sLava)期。扁形动物的螺旋式卵裂和牟勒氏幼虫图※螺旋式的卵裂(spiralcleavage)见于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不等的全裂。即细胞纵裂至4胞期后,横分裂分为4个大胚胞和4个小胚胞。此时分裂成的大小胚胞不是互相垂直,而是与纵轴成45度角(斜的方向),每一小胚胞刚好在2个大胚胞上方,如此继续往复分裂,呈螺旋形。第三节扁形动物的分类和重要种类目前已知的扁形动物约15000种,一般分为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1.涡虫纲(Turbellaria)主要特征多数营自由生活,神经与感官发达,体表具纤毛,消化系统发达。海洋生活的间接发育种类经过螺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阶段。重要种类微口涡虫(Microstomum)、三角真涡虫、平角涡虫(Planocera)等。2.吸虫纲(Trematoda)主要特征全部营体内、外寄生,头部不明显,神经及感官退化。体表发生特化(纤毛消失,上表皮特化为富含粘多糖的合胞体结构,具皮棘,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可以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消化系统退化,行厌氧呼吸。生殖系统高度发达,多为雌雄同体,产卵量极多。生活史复杂,通常有1—2个中间寄主。重要种类中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肝片吸虫(Fasciolahepatica)、肺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等。华枝睾吸虫体柔软,柳叶片状,背腹扁平,体长约15—25毫米,宽3—5毫米。体前端稍窄,具一口吸盘,在体前端约体表无纤毛,体壁最外层为合胞体表皮的原生质层,内含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称为皮层,皮层基部是外胚层来源的基膜,皮层之下为不发达的环肌、纵肌与斜肌。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下沉到中胚层的实质中,通过细胞伸出的细长的胞质通道穿过肌肉层与皮层相连。皮层的构造不仅可以对抗宿主体内酶的消化作用,而且对于吸虫通过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和进行气体交换都有重要作用。消化系统简单,包括口、咽、食道和肠。口位于口吸盘中央,咽肌肉质,食道短,肠分为两条盲支,沿身体两侧直达体后端。由于咽肌的舒缩使华枝睾吸虫可以食取宿主的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胆管内分泌物,以细胞外消化为主。另外吸虫还可以通过体表吸收环境中已消化好的营养物质。华枝睾吸虫没有呼吸器官和循环系统。由于寄主消化道内几乎无游离氧存在,因此行厌氧呼吸,通过糖酵解作用产生能量。华枝睾吸虫具有原肾管系统,在身体的两侧具分支的排泄管,其分支的末端止于焰细胞,排泄管经左、右收集管将多余水分及其携带的代谢废物汇合到体后端略呈S形的排泄囊中,最后由体末端的排泄孔排出体外。华枝睾吸虫为梯形神经系统,但不发达,咽旁有一对神经节(脑),其向体后发出6条纵行神经,它们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成阶梯状。感觉器官退化。华枝睾吸虫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构造复杂。雄性生殖系统有一对发达的精巢,在体后1/3处前后排列。呈树枝状分支(虫体因此得名)。每个精巢的中部发出一输精小管,前后精巢的输精小管汇合为一条输精管,向前扩大形成储精囊,储精囊前行并开口于腹吸盘上方的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位于精巢有一个分叶状的卵巢,卵巢中部由一短的输卵管通到前面的卵模和子宫,子宫盘曲折叠,内充满大量卵子,迂回前行并开口于腹吸盘上方的雌性生殖孔。卵巢后有受精囊和劳氏管各一个,受精囊是储存精子的地方。卵黄腺→卵黄管→卵黄囊梅氏腺↓↓卵巢→输卵管→卵模(成卵腔)→子宫→生殖孔(腹吸盘上端)↑↑劳氏管受精囊劳氏管的作用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排出多余的卵子。它们与输卵管相连。身体两侧肠支外缘有许多卵黄腺,通过左、右卵黄管汇集身体中部两肠支外侧的卵黄腺分泌的卵黄物质经卵黄总管排入成卵腔,后端输卵管与卵黄总管相通连,三个管道汇合处膨大为成卵腔(卵模),成卵腔上端与子宫相连。在成卵腔周围还有一簇单细胞腺体,称为梅氏腺,其分泌物有助于卵壳的形成。生活史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终末宿主第一中间寄主第二中间寄主(人、猫、狗)(纹沼螺)(草鱼)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人患血吸虫病,其中间宿主为钉螺,虫体感染形态为吸虫的尾蚴。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体细长柱状,口吸盘与腹吸盘几乎等大,腹吸盘略后于口吸盘且突出如杯状。雄体较短而宽,乳白色,体长10—20毫米,体宽0.5毫米,腹面具抱雌沟;雌体较细长,暗黑色,体长12—26毫米,体宽0.3毫米,性成熟的个体通常雌雄合抱(雌体镶于雄体的抱雌沟内)。消化道开口于口吸盘,无咽,食道后有两个左右分支的肠支,至体后约1/3处又汇合为一盲管。日本血吸虫的神经感官退化。雄性个体有精巢7生活史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终末宿主中间寄主(人或牲畜)(钉螺)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雌、雄成虫抱合中在肠系膜静脉的小静脉中进行交配,产出的卵一部分随血流到达肝脏,一部分逆血流进入肠壁,经十几天的发育卵内的毛蚴成熟,能分泌溶组织酶穿过肠壁而进入肠腔,虫卵随寄主的粪便排出体外。若虫卵落入水中,在13—28℃条件下毛蚴在水中孵出,周身被有纤毛,可自由游动,如遇到中间寄主钉螺时,即侵入钉螺体内行无性的幼体生殖,先形成母胞蚴,母胞蚴成熟后破裂,释放出许多子胞蚴。子胞蚴成熟后又行幼体生殖产生大量的尾蚴,日本血吸虫的尾蚴尾部末端呈叉状分支(与其它吸虫的尾蚴相区别)。一条毛蚴进入螺体后能增殖到数万条尾蚴。尾蚴是人体血吸虫病的感染期,它从螺体内逸出后密集于水面上游动,在水中其侵袭力可保持3天(夏季)或3天以上(秋冬季)。当尾蚴接触到人或牲畜的皮肤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其本身的机械伸缩作用侵入寄主皮肤,脱去尾部成为童虫。童虫侵入寄主的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液循环经右心而到肺,经肺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回左心,进而经大循环至全身各处,经过门静脉系统的童虫可发育为成虫,以后回到肠系膜静脉定居。雌、雄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中合抱,开始产卵。从尾蚴感染到发育为成虫一般需要30—40天左右,成虫以人体血液为食,日产卵量1000—3000个,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10—20血吸虫病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虫卵造成的;虫卵主要集中在肝脏并沉积在肠壁上,可阻塞肝脏血管,卵内毛蚴分泌物透过卵壳刺激机体产生局部的组织炎症反应,蚴虫死亡可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肝脾肿大、腹痛、乏力、消瘦等症状,晚期病人肝脾进一步肿大并硬化,以致出现腹水、腹部突出,呈典型的大肚子症状,可延续数年之久。晚期儿童患者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智力消退。晚期成年患者则出现生殖机能减退,严重者会死亡。血吸虫病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传染病,解放以前,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流行,也曾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3.绦虫纲(Cestoidea)

主要特征全部营体内寄生生活,体由头节、颈部和许多片构成,有附着器官。体表无纤毛,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消失。体表的皮层的结构除与吸虫相似外,还形成了无数的微毛。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繁殖能力极强。无自由生活的幼虫阶段,多数只有一个中间寄主。重要种类猪带绦虫(Taeniasolium)、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us)、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等。旋缘绦虫体前有吸盘,主要寄生在鲨、鳐及低等硬骨鱼的消化道或体腔中,中间宿主为无脊椎动物的幼虫或甲壳类动物。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可引起人的绦虫病,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或其它组织内,亦可寄生于人体内引起囊虫病,虫体感染形态为囊尾蚴和虫卵。猪带绦虫白色带状,全长2—4米,有700—1000个节片。虫体分为头节、颈部和节片(体节)三部分。头节一个,呈圆球形,前端中央突出形成顶突,顶突上有数25—50个排列成两圈的小钩,顶突下有4猪带绦虫的消化系统完全退化,靠体表渗透作用从寄主小肠内吸收营养物质,因此它的体壁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所改变,主要特点除具吸虫纲体壁的抵抗寄主消化酶的结构外在整个皮层表面由细胞质形成许多微小的指状突起,称为微毛。微毛具有增大吸收表面积和附着的作用,使寄主肠内的大量营养物质通过微毛扩散到绦虫体内,同时使虫体在寄主肠内保持一定的位置。另外,绦虫插入寄主肠壁组织内的头节也可以吸收营养物质。猪带绦虫通过厌氧呼吸产生能量,同时还可利用寄主肠道中被血液带入的微量氧。具有原肾管结构,在实质中有大量焰细胞,通过许多小分支汇入身体两侧的两对纵排泄管,一对位于背面为背排泄管,一对位于腹面为腹排泄管,背、腹排泄管贯穿所有节片(成熟节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每个节片后端还有一横排泄管将纵行的腹排泄管连接,焰细胞只与腹管相通。纵排泄管在头节内愈合并分支呈网状,背管向前流,腹管向后流,在最末一个节片后缘排泄管膨大并汇成排泄囊,以一个排泄孔开口在体外。当妊娠节片开始脱落后,腹排泄管即分别在节片末端与外界相通。猪带绦虫的系统神经不发达,头节上有一对脑神经节,向后发出6条贯穿身体全部节片的神经索与腹排泄管伴行,其中两条侧神经索较为明显。感觉器官完全消失。猪带绦虫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极为发达,它是以节片为单位的,即每一节片具1套生殖器官并构成节片内的主要结构。因此,每一节片的生殖系统与一条绦虫的生殖系统相当。雄性生殖系统:具100—200个散布在整个节片实质中的小球状精巢,每个精巢发出一条输出管,输出管汇合形成一条输精管,其末端通入肌肉质的阴茎囊中,雄性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的生殖腔中。雌性生殖系统:具卵巢一个分为3叶,位于节片的中后部,卵巢向下伸出一短的输卵管与其向上伸出的卵黄管连接形成成卵腔,其周围有梅氏腺,成卵腔向上与极为膨大的囊状子宫相通。成卵腔又与阴道(其基部膨大部分为受精囊)汇合,阴道的末端以雌性生殖孔开口在位于节片侧面的生殖腔内。由生殖孔开口于体外。随着节片成熟程度的增加,子宫也愈来愈扩张,在妊娠节片中,子宫向两侧各分出7—13个侧枝,子宫内充满虫卵,其他器官逐渐萎缩并消失。猪带绦虫的生活史猪带绦虫的成虫在人体肠内寄生,幼虫寄生于猪或人的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等部位。成体一般行异体或同体受精。虫卵呈圆形,卵壳为两层,外层薄易破裂,内层厚为胚膜,其上有放射状条纹。卵壳内的受精卵已孵化为六钩蚴。随着虫卵数目增加,子宫不断扩张分支,成熟节片逐渐变为妊娠节片,最终节片内被高度分支的子宫所充满,妊娠节片脱落后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当妊娠节片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胃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钩蚴自卵壳内逸出,利用其所具有的6个小钩钻入胃壁或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液带至身体各部的组织器官,约经60—70天发育为猪囊尾蚴。囊尾蚴乳白色,半透明,黄豆大小,囊内壁上有一头节构造似成体,囊内充满液体。猪囊尾蚴在猪股内侧肌最多,含猪囊尾蚴的猪肉就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人如果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如用同一砧板切生、熟食物),囊尾蚴就有可能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囊尾蚴在人体胃中,囊壁被胃液消化,翻出头节,吸附在小肠壁上,吸取寄主的营养,并自颈部不断产生出新的节片,经2—3个月后发育成熟并且产卵,日产卵量以数十万计,成虫可在人体内存活25年左右。成虫→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是人,中间宿主是猪,但有时人也可能成为中间宿主;如人误吞食了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带虫者自体感染(消化道的蠕动将绦虫妊娠节片带入胃内),使六钩蚴破卵壳而出,穿过肠壁随血流而至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使人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寄主,引起囊虫病。后者的感染方式为自体感染。人脑组织及眼球中的绦虫囊尾蚴图片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幼虫寄生于黄牛、水牛、长颈鹿、山羊、绵羊等的肌肉组。虫卵污染草场,牛等食草时乔食虫卵后,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或淋巴管,带至肌肉,2个月后即发育为牛囊尾蚴。如人吃末煮熟含牛囊尾蚴的牛肉,囊内的头节翻出,吸善于肠壁,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牛带绦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此外,在西藏、青海、广西、贵州等地也有分布。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狗、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幼虫(棘球蚴)可寄生在人或牛、羊、骆驼、马等草食动物的肝、肺、肾、脑等部位,称包虫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绦虫,分布广泛,尤以牧区为多。国内分布在西藏、新疆、内蒙、青海、甘肃、宁夏及陕西等牧区。人最容易感染本病,多在儿童期被感染,由于棘球蚴生长缓慢,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包虫的棘球蚴在人体内图片扁形动物门练习题选择题1.以下动物中为雌雄异体的是()。A.真涡虫B.华枝睾吸虫C.日本血吸虫D.猪带绦虫2.日本血吸虫侵入人体的形态为()。A.虫卵B.毛蚴C.胞蚴D.尾蚴3.华枝睾吸虫的成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是()。A.十二指肠B.胆总管C.肝胆管D.淋巴间隙4.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A.沼螺B.钉螺C.某些淡水鱼D.沼虾5.没有消化管的扁形动物是()。A.猪带绦虫B.华枝睾吸虫C.真涡虫D.肝片吸虫6.个体发育经过螺旋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期的扁形动物是()。A.真涡虫B.猪带绦虫C.肺吸虫D.平角涡虫7.华枝睾吸虫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的虫态是()。A.毛蚴B.尾蚴C.胞蚴D.囊蚴8.具有梯形神经系统的动物是()。A.海葵B.华枝睾吸虫C.蚯蚓D.田螺9.没有感觉器官的扁形动物是()。A.华枝睾吸虫B.猪带绦虫C.真涡虫D.日本血吸虫10.表皮细胞不是合胞体的动物为()。A.猪带绦虫B.蛔虫C.日本血吸虫D.真涡虫11.下列哪一结构征是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的()。A.中胚层B.真体腔C.呼吸器官D.完全的消化道填空题12.涡虫的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____、_____、_____与实质组织。这种由外胚层形成的___与中胚层形成的___相互紧贴而构成的呈囊袋状体壁结构之为____。13.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体壁出现了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绦虫类的________。14.扁形动物的呼吸通过____来完成,寄生生活的种类行____呼吸。扁形动物的排泄主要由____完成,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由______来完成。15.华枝睾吸虫生活史经过的五种幼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两个中间宿主分别是____和______,终末宿主是___或_____。其中,侵入人体的虫态为____。16.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____,可引起人患___病,虫体的感染形态为___。若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人体内可引起___病,其虫体感染形态为___。若成虫感染者由于消化道的蠕动将的绦虫妊娠节片翻入胃内,使虫蚴破壳而出,穿过肠壁随血流而至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_____,这种感染方式为______,这时人体成为绦虫的______。17.真涡虫的消化系统由___、___和___三部分组成。其中___分三支主干,___伸向前,___向后。扁形动物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原因是____。18.猪带绦虫的虫体分为头节、___和节片三部分构成。其中头节上的顶突具两圈____和对称排列的____。这些结构为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____。另外,绦虫的节片又可分为____、____和____节片三种,其中节片长大于宽、内部被充满虫卵的子宫所充塞的为____。19.防治猪带绦虫病应主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杀灭病畜,杜绝传染源等几方面入手。20.涡虫纲的多数种类营____生活;其特征是有明显的____,感觉器官____,体表具有____,多数消化系统____。吸虫纲的种类营____生活;有的为______,多数营_____。无明显的____,感官____。体表无____,消化系统____。绦虫纲的种类全部营______生活,感觉器官____,体表纤毛____具有____,消化系统______。填(绘)图题21.绘制真涡虫体壁结构图(参考图1.12)22.绘制华枝睾吸虫的构造图(参考图1.16)23.绘制猪带绦虫的成熟节片构造图(参考图1.19)简答题24.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5.简述两侧对称与中胚层出现的重要意义。26.比较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区别。27.简述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和危害。28.简述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的宿主、寄生部位、感染途径、移行虫态和防治措施。参考答案1.C,2.D,3.C,4.B,5.A,6.D,7.B,8.B,9.B,10.D,11.A;12.表皮层基膜肌肉层(外环、中斜、内纵)表皮肌层皮肌囊结构13.表皮富含粘多糖合胞体结构的皮层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皮层微毛14.体表渗透厌氧(无氧)体表原肾系统15.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纹沼螺某些淡水鱼(鲤、青、鲫、鳙等)人猫或狗囊蚴16.小肠内猪带绦虫囊尾蚴囊虫虫卵囊尾蚴自体感染中间宿主17.口咽肠肠一支两支向后有口无肛门18.头节颈部节片(体节)小钩圆形吸盘附着器末成熟节片(幼节)成熟节片妊娠(孕卵)妊娠节片19.加强猪肉的检疫注意饮食卫生(以免被囊尾蚴或虫卵感染)加强粪便管理(切断绦虫的生活史)20.自由头部发达纤毛发达寄生体外寄生体内寄生头部退化纤毛退化体内寄生消失消失微毛完全退化消失21.—23.答案从略24.(要点)(1)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制两侧对称的体制(2)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发达的中胚层(扁形动物为无体腔的三胚层动物)(3)具有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向前集中、传导由不定向变为定向、自由生活的种类感觉器官发达)(4)具有原肾管系统(5)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管有口无肛门)。自由生活的种类,肠多具分支。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趋于退化(吸虫纲);有的消失(绦虫纲),完全靠体表吸收寄主已消化的营养物质。(6)多数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寄生种类生殖能力极强。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和附属腺体;出现了交配现象和体内受精;大多数为间接发育,需经过多种幼虫阶段;海产自由生活的种类为螺旋型卵裂、个体发育经过牟勒氏幼虫期。25.(要点)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这种体制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身体各部分分工明确(神经和感官逐渐向前集中,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获得了更广泛的适应性(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和准确,行动也比较敏捷)。(2)使动物能够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发展,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胚层出现的重要意义(1)中胚层的形成为动物体形态结构的分化发展和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复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2)中胚层的形成使动物的整体新陈代谢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扩大了动物的生存范围,使扁形动物成为最早出现的适应于潮湿土壤表面生活的陆生种类。(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与两侧对称的体制,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能够更有效地取得食物和营养,同时促进了动物的消化、排泄等代谢功能的加强,亦促进了神经和感官的发展)(3)中胚层还具有贮藏水分、养料以及保护内脏的作用,提高了动物抵抗干旱和耐饥饿的能力,为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创造了条件。26.(要点自己整理表)27.(要点)(1)猪带绦虫的成虫在人体肠内寄生,幼虫寄生于猪或人的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等部位。(2)绦虫的成体一般行异体或同体受精。其妊娠节片脱落后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节片内的虫卵内已孵化为六钩蚴。(3)当妊娠节片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胃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胃壁或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液带至身体各部的组织器官发育为猪囊尾蚴。(4)如果人误食了“米猪肉”(囊尾蚴),囊尾蚴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并在胃液作用下翻出头节,吸附在小肠壁上吸取寄主的营养,并可不断产生出新的节片,经2—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5)如人误食了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带虫者由于消化道的蠕动将绦虫妊娠节片带入胃内,亦可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寄主,此时六钩蚴破卵壳而出并穿过肠壁随血流而至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使人引起囊虫病。(6)绦虫的成虫吸取人的营养、破坏肠壁组织、分泌毒素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及其他营养障碍,严重时可引起头晕、失眠、恶心等中毒症状,儿童则会影响发育。囊虫病的囊尾蚴在人体寄生的不同部位可引起皮下结节、乏力、肌肉痛、视力障碍以及神志不清、呕吐、癫痫发作、偏瘫甚至死亡。28.(要点)华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的肝胆管和胆囊内,被感染的人患华枝睾吸虫病。当人误食了未煮熟的含有华枝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而被感染。毛蚴进入第一中间寄主(纹沼螺等);尾蚴侵入第二中间寄主某些淡水鱼(鲤、青、鲫、鳙等)或沼虾;囊蚴可感染终末宿主(人、猫和狗)。防治措施(1)切断传染途径,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注意个人卫生。(2)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切断其寄生生活史。(3)控制传染源,对于患有华枝睾吸虫病的病人要及时给予治疗,对带虫的动物要进行驱虫并管理好其粪便。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被感染的人患血吸虫病。当或人牲畜的皮肤接触到水体中血吸虫的尾蚴时,尾蚴侵入寄主体内脱去尾部成为童虫。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行无性的幼体生殖;尾蚴可感染终末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防治措施(1)切断传染途径,消灭中间寄主钉螺,管好粪便水源。(2)控制传染源,及时查治病人病畜。(3)作好个体防护,防止人、畜饮用或接触疫水。第五章原体腔动物(protocoelomata)原体腔动物(过去称线形动物)是动物界中较为庞杂的一个门类,其种类多、数量大,各纲之间形态结构差异也较大。但是,它们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原体腔和分布广泛……。第一节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lombricoides)1.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蛔虫是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人体的感染率极高。其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可引起蛔虫病。蛔虫通过媒介物上的感染性卵进行传播。蛔虫体细长而圆。口位于体前端,周围具“品”字形排列三片唇。体两侧有明显的纵行侧线(lateralcord),体的背和腹各有一条不甚明显的背线(dorsalcord)和腹线(ventralcord)。口后约2毫米处的腹中线上有一排泄孔。蛔虫雌雄异体且异形;雌虫较长直而粗,在体前1/3腹面具雌性生殖孔,肛门位于末端2毫米的腹面中央;雄虫较短而细,后端向腹面弯曲,雄体生殖孔在体后与肛门合为泄殖腔,内伸出一对交合刺(2.内部结构与功能体壁与原体腔蛔虫的体壁为皮肌囊结构,其从外向内依次由角质层、表皮层、肌肉层和原体腔构成。角质层(cuticle)有保护和抵抗消化酶作用表皮层(epidermis)合胞体(syncytial)结构,其细胞界线不清楚肌肉层肌原细胞构成,方向与体轴平行原体腔(primarycoelom)胚胎时期囊胚腔形成肠壁无肌肉层背、腹线之中各贯穿着一条纵行的神经索。两侧线之内各包含一条纵行的排泄管。消化系统消化道组成口→咽→肠→直肠→肛门蛔虫为完全的消化管。消化系统由贯穿全身的一直管构成,无特殊的消化腺,由咽和肠的单细胞腺分泌消化酶对进入肠内的半消化好的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肠内有微绒毛。呼吸、循环与排泄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器官,经体表进行厌(无)氧呼吸。体内物质运输靠体腔液的流动来完成。水调节器官为特化的原肾管,它是由一个原肾细胞衍生而形成的“H”型的管状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腔液的压力并排出多余水分。人蛔虫通过体表和消化道排出代谢废物。生殖系统生殖腺呈盘管状,在假体腔中。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精巢→输精管→储精囊→泄殖腔(有交合刺)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雌性生殖孔(一对)(一对)一对)(一个)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梯形神经系统。在咽部周围具一围食道神经环,由此向体前和体后各发出6条神经索,各条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圆筒状梯形神经系统。蛔虫的生活史蛔虫没有自由生活的幼虫期(第二期幼虫仍在卵内),由感染性卵侵入宿主体内后,幼虫破卵壳而出,要在宿主进行心肺移行,并在宿主体内多次蜕皮后才发育为成虫。蜕皮一次蜕皮三次成虫→虫卵→感染性卵→虫蚴→成虫心肺移行感染性卵被人误食后,在十二指肠中卵壳被消化,孵出幼虫,并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静脉,随血液进入肝脏,数日后绝大部分幼虫随血流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再经肺动脉进入肺部,穿过微血管在肺泡内生长发育,在此幼虫进行两次蜕皮,然后移行至支气管、气管到达咽部,随人的吞咽活动再次进入消化道,经过食道、胃,最后定居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第二节原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原体腔或称假体腔(pseudocoelomata)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它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形成的。假体腔的特点:

(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2)腔内充满体腔液。(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假体腔出现的意义:(1)为体内器官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2)假体腔液能够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类似循环系统的作用)。(3)液态骨骼的作用。2.完全的消化管道(completedigestivesystem)从原体腔动物开始,动物具有完全的消化道,即体前端有口,后面有肛门,分别完成摄食和排遗的功能,使食物和残渣完全分开,为消化道的高度分化打下了基础。其消化道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咽)及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的表皮是由外胚层内褶(内陷)形成的,中肠表皮为内胚层来源,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3.体表角质膜、表皮合胞体角质膜(非细胞结构)是表皮分泌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形成的结构,寄生生活的角质膜尤其发达。称为多数寄生生活的种类角质膜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蜕皮(ecdysis)在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角质膜的存在限制了动物的发展,因此幼虫期的动物出现的角质层周期性的脱落现象。4.生殖与发育多数雌雄异体,而且常为雌雄异形。一般为两性生殖,少数行孤雌生殖。生活史较为复杂。第三节原体腔动物的分类和重要的种类原体腔动物包括线虫纲(门)、线形纲(门)、腹毛纲(门)、棘头纲(门)、动吻纲(门)和轮虫纲(门)六大类群。1.线虫纲(Nematoda)主要特征:体细长,体表角质膜发达,寄生生活的表皮为合胞体,自由生活的为一层表皮细胞。具有原肾细胞形成的原肾管结构,但无纤毛或焰细胞,雌雄异体并且异形。重要种类:蛔虫、十二指肠钩虫、丝虫、蛲虫、小麦线虫、鞭虫等。钩虫我国有两种寄生钩虫;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和美洲板口钩虫(Necataramericanus)。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可引起钩虫病(又称黄肿病)。其感染人体虫态为丝状蚴。钩虫有发达的角质口囊,囊腹前缘有两对钩齿,寄生时用口囊吸附在人体的小肠粘膜上,用钩齿切破肠壁,吸食寄主的血液和组织液。雄虫略小于雌虫,体后端除具一对交合刺外,还有一交合伞。雌雄钩虫在小肠内交配产卵,虫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发育。在适宜的温度(25—30℃)和湿润、松软的泥土中虫卵经1—2天即可孵化并发育为第一期杆状蚴,2—3天蜕皮一次,发育成为第二期杆状蚴,在土壤中继续发育5—8天后再蜕皮一次,形成具感染性的丝状蚴。丝状蚴口封闭而不进食,借体内储存的营养生活,其所蜕的皮呈鞘状被覆在虫体外面,起保护作用(在合适的条件下丝状蚴在土壤中可生存15周以上,但不能越冬)。丝状蚴有明显的向温、向组织等特性;当丝状蚴接触到人的皮肤或粘膜时,可由薄嫩的皮肤处或毛囊、汗腺侵入,随血液或淋巴液循环,其幼虫在人体内移行途径与蛔虫相同,到达小肠后完成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再蜕皮一次发育为成虫。从丝状蚴侵入皮肤到发育为成虫产卵,一般需5—7周左右,成虫日产卵量为1—3万。十二指肠钩虫在人体内存活的时间为1—7年,个别可长达15丝虫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流行的有2种;即斑氏丝虫(Wuchereriabancrofti)和马来丝虫(Wuchereriamalayi)。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中,通过中间寄主蚊子(库蚊和按蚊)进行传播,可引起丝虫病(又称象皮肿)。丝虫感染人体虫态为丝状蚴。两种丝虫形态结构相似,虫体细丝状,乳白色,表面光滑,体长在15—105毫米之间,雄虫仅为雌虫长度的一半,其末端向腹面弯曲2—3雌雄成虫在人体淋巴系统中交配,为卵胎生(受精卵在雌体内发育),雌虫直接产出细长的微丝蚴。微丝蚴从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中,白天停留在肺血管中,夜间人入睡以后,移行至人体外周微血管中,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2—3个月。夜间当蚊子叮咬患者时,微丝蚴随人的血液进入蚊胃中,蜕去鞘膜,移行到蚊的肌肉中发育为短粗的腊肠蚴,进一步再发育为丝状蚴,丝状蚴为感染期幼虫。丝状蚴离开肌肉进入蚊的混合体腔,然后大部分感染性蚴向蚊的口器集中,当蚊再次吸血(叮咬正常人)时,丝状蚴即可侵入人体。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为丝状蚴的时间是:斑氏丝虫约10—14天,马来丝虫约6—6.5天。进入人体的丝状蚴经小淋巴管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并定居发育为成虫。从丝状蚴侵入人体到成虫产出微丝蚴,斑氏丝虫约需3—5个月,马来丝虫约需80天,成虫寿命4—5年。丝虫病的症状主要是由成虫引起的,其病症可分为两个时期;开始是急性过敏及炎症反应,由于成虫在淋巴管的机械刺激及其代谢产物和分泌物毒素的刺激,使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反应,多出现下体局部淋巴系统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等症状,皮肤表面有时可见一自上向下蔓延的红线,俗称“流火”,急性炎症持续一周后可自行消失。但由于导致淋巴管壁组织增生,阻塞淋巴系统,淋巴液不能回流,积留在局部。淋巴液中蛋白质的刺激以及皮下组织的增生,使皮肤变粗、变厚、变硬,称为“象皮肿”。通常还伴有皮肤溃疡,患者失去劳动能力。蛲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又称蠕形住肠线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盲肠、小肠下段和升结肠部,可引起蛲虫病。由感染性卵进行传播。该病分布遍及全世界,感染率一般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小麦线虫(Anguinatritici)是一种寄生在植物体的线虫,其寄生在小麦穗上,形成虫瘿,并且可以感染所有品种的小麦,因此,是我国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之一。侵入小麦的小麦线虫寄生于小麦穗中使其形成病穗。其幼虫休眠于干涸的病粒(虫瘿)中,虫瘿可以随着小麦种子的播种使线虫进入土壤中或随收获时落下或留在植株的穗上,成为第二年小麦植株的病源。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幼虫可在虫瘿内存活十年以上。2.腹毛纲(Gastrotricha)主要特征:体微小,体表角质膜,背部有鳞片,腹面有纤毛(腹毛)。体末端分叉并有粘液腺。具有焰细胞的原肾管,可行孤雌生殖。习见动物:鼬虫(Chaetomatus)鼬虫的外形与内部结构图3.轮虫纲(Rotifera)主要特征:体微小,头前有一对纤毛轮盘,足末端有趾和足腺。体表角质膜,表皮合胞体,躯干部的角质膜特化为一兜甲。消化系统有咀嚼器。原肾系统具有焰细胞。雌雄异体而且异形。一般行孤雌生殖,条件不利时行有性生殖。习见动物:各种轮虫轮虫的生殖过程图解(条件有利时)(有丝分裂)不混交雌体(2n)←非需精卵(2n)………↑…………↓………(受精)(减数分裂)休眠卵(2n)←需精卵(n)←混交雌体(2n)↑雄体(n)(条件不利时)原体腔动物练习题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特征是从线形动物开始出现的()。A.表皮合胞体B.原肾管C.完整的消化管D.中胚层2.人体感染钩虫的途径是()。A.误食了虫卵B.皮肤接触了丝状蚴C.吞食了杆状蚴D.接触了脏水3.丝虫病的普查通常在夜间进行,其原因是()。A.成虫在夜间活动B.雌虫在夜间产卵C.患者多在夜间发作D.幼虫夜间移行至末梢血管4.蛔虫消化道中不是由外胚层形成的部分是()。A.咽B.肠C.直肠D.口5.丝虫侵入人体的虫态为()。A.虫卵B.微丝蚴C.丝状蚴D.腊肠蚴6.小麦线虫的虫瘿是指()A.成虫B.病穗C.虫卵D.病粒7.蛲虫的虫卵在患者肛门外孵化后,幼虫爬回肛门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为()。A.重复感染B.逆行感染C.自体感染D.直接感染8.蛔虫与钩虫的寄生生活相似之处为()。A.侵入寄主方式B.感染寄主虫态C.体内移行方式D.幼虫期9.线虫的神经系统为()。A.梯形神经B.网状神经C.链式神经D.完全退化10.猪蛔虫卵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寄主的这种现象叫做()A.后天免疫B.带虫免疫C.获得性免疫D.天然免疫11.根据寄生虫更换宿主的现象和规律,可以推测华枝睾吸虫的最早终末宿主可能是()。A.沼螺B.人类C.某些淡水鱼D.猫和狗填空题12.蛔虫的体壁为____结构,其从外向内依次由____、____和___构成。其中表皮的细胞为____结构,肌层的细胞称为____,它包括____和____两部分。13.蛔虫的消化系统为____管,由贯穿全身的___、___、___、___和肛门组成,其消化道根据其来源可分化为___、____和___,由中胚层形成的是___。14.蛔虫的雌性生殖系统为____型,由细管状盘曲的一对___各经一___通入膨大长管状的___,最后汇入一短的___,雌性生殖孔开口在体____。15.十二指肠钩虫的虫卵在___中发育,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2天即可孵化并发育为____,蜕皮一次后发育成为____,继续发育5—8天后再蜕皮一次形成具感染性的___。16.寄生虫_______所在的寄主称为_____。而______阶段所寄生的寄主称中间寄主。具有两个以上中间寄生则按先后顺序分别称为______寄主。如华枝睾吸虫的____是人,___寄主是沼螺,而___寄主是某些淡水鱼、虾。17.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表现为_____器官逐渐退化或消失,如成虫的______、______和_____的退化或消失。反之产生了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或器官,如皮肤出现了_________,体表具有______适应于吸收营养的结构,虫体具有_______等附着器官,以及高度发达的____系统等,都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和长期的____结果。18.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_____,传播媒介是_____,可引起人患____。丝虫的感染人体虫态为____。19.蛔虫的呼吸由___来完成,行___呼吸。蛔虫的排泄器官是由______衍生而形成的“H”型____系统。20.线形动物的体腔为____,它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___形成的。其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它的进步性意义和功用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填(绘)图题21.绘制人蛔虫的横切面和内部结构图。简答题22.简述人蛔虫的寄生生活史。23.比较十二指肠钩虫、丝虫、蛲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生活史与防治措施。24.简述小麦线虫的感染途径,危害与防治。25.试述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26.简述寄生虫的防治原则。参考答案1.C,2.B,3.D,4.B,5.C,6.D,7.B,8.C,9.A,10.D,11.A;12.皮肌囊角质层表皮层肌肉层合胞体肌原细胞收缩部原生质部13.完全的消化口咽肠直肠前肠中肠后肠肠(中肠)14.双管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前1/3腹面15.土壤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丝状蚴16.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终末寄主幼虫期或无性生殖第一、第二中间寄主终末寄主第一中间第二中间17.对寄生生活不起作用的运动器官神经和感官消化系统角质层与合胞体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