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10可持续发展_第1页
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10可持续发展_第2页
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10可持续发展_第3页
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10可持续发展_第4页
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10可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局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局地性是相对于全球性而言的。

1、水污染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是自然环境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4×108km3,其中98%是盐分很高的海水、内陆咸水和高矿地下水,基本无法直接使用。而淡水仅占水的总储量的2%,而其中的68.7%又以冰川、冰帽的形式存在于南、北极地。因此,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当前又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水的总储量的0.3%,约400×104km3左右,主要是河水、湖水和地下水。

富水国与贫水国的平均(人均或地均)淡水量可相差1000倍以上。当今,人口在声速增加,经济在飞速发展,对淡水的需求量在增加用水速度远远超过水资源的更新速度,致使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早在1977年联合国即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2580m3/人、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

我国淡水资源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淮河和海河七大水系500多条河流中的80%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1/3的水体已经不适合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1/2以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2、大气污染目前已经被人们注意到的对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大气污染物约有100余种。

我国600多个城市,大部分被烟雾笼罩,有的甚至成为“卫星图片上看不见的”城市。

3、固体废弃物污染据统计,全世界年产生固体废物约450×108t。

/工业固废:21×108t固体废物一危险废物:3.38×108t

\生活垃圾:425×108t固体废物弃置的危害主要有:

侵占土地: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堆积1t固体废物,约占地O.067hm2。

污染土壤和水体:堆放在土地上的固体废物,其渗漏液将污染土壤,并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以至其它径流;倾倒在江河湖海中的固体废物将直接污染水体。

固体废物中的有毒、危险废物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人类和其它生物死亡率上升。

4、土壤污染大气、水、固废都对土壤造成危害。

(二)全球环境状况急剧恶化1、温室效应都说“天塌不下来”。古代曾嘲笑“杞人忧天”是瞎操心,以后谁再说“天”真的要塌下来,肯定要被人说是天方夜谭,贻笑大方。然而,英国科学家最近证实,就在近短短的30年中,地球上方的大气层顶部,距地面的高度已经降低了8公里,而且会离地面越来越近。人们,惊呼:天正在从我们的头顶上塌下来。

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全球的环境正在恶化,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温度上升,而大气层上反而变冷,导致大气压减弱,天空顶端高度就降低。于是人类的天空变得越来越小。

然而,全球的海洋却正在渐渐上升,使得我们的天地变得越来越窄。也是因为全球环境的恶化,气候变暖,高山冰川,融化入海。海洋本身也因增温而膨胀,彼此互动,促使海平面上升。目前海平面已上升18cm,预测末来将上升20cm。

天塌,海涨,这都是自然现象,不能全怪人类。然而,其中确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急剧膨胀,对大地、海洋的开发,无序无限地增长,有害气体不断排放,气温继续上升,气压反而降低,冰川却日渐融化。于是,天空在缩小,海水在上升。

也许初衷是要为当地人民谋福利,求发展,但其后果则是给大家带来了灾难,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这是因为,这些人并不了解自然本身的规律,不知道物与物之间有着怎么样的联系,相互有着什么样的制约和作用,只从眼前的直接利益出发去任意改变自然,以为征服了自然,然而,却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人民自己倒了霉,害了自己。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语重心长地告诫人类: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P1592、臭氧层破坏3、酸雨:主要分布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

(三)自然资源衰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一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

\可再生资源:水、土壤、森林、草地、渔业等。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从岩层矿石中提取矿石原料近1×1012t。截止1985年,人类已经开采黄金10×108t,铜2.7×108t、铁350×108t、煤1650×108t、石油720×108t、铝土14×108t、铀5.87×108t。有人估计,当今全球矿产资源的储量约占全人类社会需求总量的70%,常规能源在不久的将来即将被耗尽:煤矿储量预计还可开采200年,天然气储量可供开采60年,石油储量仅可供开采30-40年。

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5.9×108hm2,约占全球干旱区陆地面积的69%,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8%.不仅如此全球的荒漠化正以每年1.182×108hm2和年增长3.5%的速度扩展.另外,由于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在发达国家,每年至少有30×104hm2的耕地被城镇侵占,发展中国家的耕地占用速度则更大。

在森林方面,20世纪50年代,全球森林覆盖率为25%,80年代降至20%,到2000年则降至16%。若按此速度发展,170年后,全球森林的前景将不堪设想。

3、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物种的人为灭绝速度已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据有关专家估计,在今后的二三十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物种陷入绝境,每天有140个物种灭绝,拉丁美洲的森林植物物种将灭绝13600个。

生态破坏不仅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且会严重恶化人类生存环境。我国黄河断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5年,断流122天,断流长度自河南开封市以下达683公里。1997年从2月7日到12月31日,13次断流,总共226天,并第一次出现跨年度断流。断流以后带来的影响:

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河道的净化能力下降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

湿地水域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统均将受妻严重破坏,从而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惊人丧失。

土壤盐碱化危害进一步扩大。

二、人类反思解决环境问题所进行的努力

自从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以来,人类苦苦探索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结来看,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治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962年美国海洋学家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描写了滥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将变得死一般的寂静。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提出了他们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世界模型。该模型包括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人们把环境问题只看成技术问题,故以污染治理为主要解决手段。采用的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在法律上,颁布了一系列的防治污染的法令,如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案》;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在技术上,开发污染治理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炉,废弃物填埋场等。在理论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对人体的影响等。

第二个阶段:环境管理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环境问题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于是就把经济刺激作为主要解决手段。当人们看到治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同时,其他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又出现了。这时,人们开始注意到酿成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于核算经济成本时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即所谓的环境成本外部化。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具体说就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赋值,使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由经济开发建设行为担负,从而推动各类企业从环境角度降低成本而努力。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步是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性。

各国环境管理工作大致包括下述有关内容:

实行预防为主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力图将工程建设行为对环境的损害在工程开始前即能得到控制。

在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浓度控制”的同时进行“总量控制,以保障一定地区环境规划容量不被突破。

从综合防治入手制定地区环境规划,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第三个阶段:综合决策阶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上,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话,就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去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则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的退化对发展带来的影响。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依赖的重要性,而现在我们则感到在国家之间的生态学方面的相互依赖的情景,生态与经济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之中。”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了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矗立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994年3月25日我国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主要对策。《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第三章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

第五章

费用与资金机制

第六章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七章

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

第八章

消除贫困

第九章

卫生与健康

第十章

人类居区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发展

第十三章

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

第十四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十六章

荒漠化防治

第十七章

防灾减灾

第十八章

保护大气层

第十九章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管理

第二十章

团体及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大国发展中地位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人口密度/人.km28.63.2131.027.519.12.4是密度最小者的54.3倍

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827452860中国居中

人均成熟土地面积/hm21.392.500.211.641.4725.0中国是人均数量最大者的6.6%

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份额/%4.02.052.011.06.04.0是其中最小者的26倍年平均化肥用量/kg.hm229.060.0261.0108.085.032.0是其中最小者的9倍谷物平均产量/t.hm21.612.573.295.092.261.71中国居中平均每公斤化肥所产生的谷物数/kg55.542.812.647.126.653.4是其中最高者的0.23每年可再生性水资源量/X103m344982901280024786950343中国居中人均水资源/m3.人·1(1995)3059998462229294134297518963中国居末位每年水的开采量/km3117.045.1460.0467.336.514.6中国居前列水的开采量占水资源总量/%3.02.016.019.01.04.0是其中最大者的2.3%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之比17:60:2318:70:126:7:8713:45:4222:19:5965:2:33是其中最小者的7.3倍森林总面积/X104km2754.9247.2133.8209.6566.039.8中国倒数第自然保护区面积/104kin270.582.458.1130.232.294.1中国居后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4.

18.36.

113.

33.

812.

2中国居中每万平方公里的物种数

3783282180261541784物种数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高等植物总和受威胁的物种数占全部物种之比例/%

17.91.

511.

31.

110.6中国居较优国家海岸线长度/km37653909081800019924749125760中国居后商品能源/1015j(1993)435509196296798175138003917中国居中水电潜力/109W

6148822168304376000111690025248中国居首位人均C02发射量几。人”14.

115.

02.319.

11.

415.

2中国居后列1992年C02排放总量/X104t210313409862667984881352170726794中国居第二生产水泥的C02排放占总的C02排放百分比%1.

611.

035.

680.726.450.92中国居前列人为的CHh排放/10\

(1992)

1700

360

4700

2700

990

480

中国居首位

来自固体废弃物所排放的

CH4占总CH4排放的份额

9.41

36.

11

1.

89

34.07

13.

13

12.

92

中国居末位

出生时预期寿命/a

(1990-1995)70.077.470.975.

966.276.9中国居中人口的总生育率/o/o

(1990-1995)

2.

1

1.

8

2.2

2.

1

2.8

1.

9

中国居前食物人均热量供给占需求的份额/%

122112138114124中国居末位恩格尔系数

11.

061.

013。

035.

013.

0中国最高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份额/%城市农村

100.0100.0

87.068.0

100.0100.0

95.

061.

0

100.0100.0中国居最后成年女性识字率恍

98629980

中国最低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份额/o/o

4043412838中国最高总劳动力/103人

12340583640116877

7713中国居第一人文发展指数(HDl)

(1995)0.8540.9500.5940.9370.8040.929中国居最后HDI在全世界排名序位

(1995)

52

1

111

2

63

11

在大国中最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持续(sustain)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针对资源与环境,则应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和资源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发展”则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还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等诸多方面,发展既要有量的增长,还应有质的提高。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范畴中引申而来。目前,在国际上认同度较高的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要领表达了二个观点:一发展,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

\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做的一个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二个观点看,可持续发展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两大主线,并由此出发,去进一步探寻人类活动的理性规则、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人类需求的自控能力、发展轨迹的时空耦合、社会约束的自律程度、以及人类活动的整体效益准则和普遍的道德规范等等,通过平衡、自制、优化、协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公正。环境与发展历史阶段见下表: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历史阶段

发展阶段

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发发展:经济社环境与发展

内容前发展时期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展+212业污染控制会发展+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环境是发展自身的要素之一)时间跨度一万年前一万年前至18世纪18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50年代末至70

(1972年)

1972

年至

1992年

1992年~

经济水平

融于天然食物链中

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

产业急速发

展时期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

经济特点

采食捕猎

自给型经济

商品型经济

发达的市场

经济

发达的市场

经济

协调型经济

生产模式

从手到口

简单技术与

工具

资源型模式

资源型模式

资源型模式

技术型模式

对自然的态

自然拜物主义依赖自然

天定胜人

改造自然

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

尊重自然

天人合一

善待自然

人与自然和

系统识别

无结构系统

简单网络结

复杂功能结

自然、社会、

经济复合系

多功能复合

系统

控制协调结

能源输入

人体畜力及简单天然动力

不可再生能

源为主

不可再生能

源为主

不可再生能

源为主

逐步转向可

再生能源为

新能源可再

生能源

环境影响

原始状态的协调

基本协调

不协调(生态不平衡)

极度不平衡

寻找出路

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马光等,2000科学出版社P10-20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概念我们要以看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单一的生态、社会或经济问题,而是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否定经济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