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试题(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大学试题(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大学试题(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大学试题(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大学试题(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大学试题(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第I卷一.全考点试题库(共20题)1.提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一命题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董仲舒

D、荀子

正确答案:B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正确答案: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3.公元前513年,晋国将法律铸于鼎上,公之于众,其主持者为()

A、子产

B、赵鞅

C、荀寅

D、叔向

E、管仲

正确答案:B,C4.法治是制度、精神和文化()的有机体。

A、文化

B、灵魂

C、制度

D、精神

正确答案:A,C,D5.定分止争

正确答案:所谓“定分”,就是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其实质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商鞅认为,没有法以前,人人争夺,毫无限制,于是造成了混乱的局面。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定分”,权利名分定了,就可以止争,法就是“定分止争”的工具。这是法家对法的作用的论述,即法律具有确认和保护财产私有等级地位的作用,是法的等级性的表现。6.提出“审刑名”司法原则的是()

A、王安石

B、司马光

C、范仲淹

D、朱熹

正确答案:C7.为什么说没有儒家的“礼治”,也就没有法家的“法治”?

正确答案: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在与其他学派尤其是在与儒家进行争论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法治”是针对“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而提出的。它反对分封世袭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族宗法的法律观,而法家则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二者的不同表现为分封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对立。因此,法家提出“法治”的目的是为了用地主阶级的新“法”取代封建贵族的旧“礼”,实际上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2、“法治”是针对“礼治”重视“德治”和教化的观点提出的。它反对“务德”而主张“务法”。儒家主张“以德服人”,比较轻视法律的作用,而法家则针锋相对,主张“法治”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两者的分歧表现了“务德”与“务法”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

3、“法治”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的观点提出的。它反对重视“君智”而主张重视“君法”。儒家把治国的希望放在“圣贤”及其个人道德才能上;法家则认为治国的关键在“法”,只要有了好的法令,即使能力一般甚至能力较差的庸才也能治理好国家。两者的分歧在于对发挥君主作用的看法不同,表现为重视“君智”还是“君法”的对立。综上所述,法家在制度上是反对分封世袭制而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在统治方法上是反对“务德”而主张“务法”的;在对君主作用的认识上是反对重视“君智”而强调“君法”的。这三点也是“法治”论的主要内容。8.简述商鞅“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正确答案: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为说明变法的必要和正确,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1)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认为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口号。

(2)商鞅指出只有变法变礼,才能强国利民。

(3)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

总之,商鞅用来说明变法必要性的理论体现了历史进化的观点。9.简述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代表人物龚自珍的“更法改图”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1)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龚自珍猛烈抨击清王朝政治的衰败腐朽,揭露封建统治存在的深刻危机。龚自珍主张仿古法而行之,以“更法改图”,但并不要求对清朝政治法律制度作根本性的改革。而且认为改革“不可以骤”,以免人民对旧制度冲击得太厉害,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

(2)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龚由珍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有的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而人的这种欲望应平均地得到满足。所以他请定“王法”,按宗授田,使贫富平均,以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3)不拘一格降人材。他认为造成清朝官僚集团无能的重要原因是腐朽的科举制度,希望在用人问题上进行改进。

(4)禁绝鸦片、宜用重典。他认为“刑乱邦应用重典”。用法律手段禁绝鸦片。

2.简述谭嗣同在改革旧法律方面的主张。

(1)成立学会,代行议院职权。他主张成立学会,办农学、工学、商学等,通上下情,制定法律制度。

(2)大兴法律之学,培养法学人才。他建议在“大书院”中设立法律专门学科,培养人才。

(3)修订具体的法律条文。他对于“谋反”、“叛道”、“会匪”、“死节”、“失节”的规定都加以否定,极力主张改变,并学习西方民事法律中的有关规定。10.节制资本

正确答案:

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规定新民主主义的主要原则之一。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这一主张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不能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客观历史要求。1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及意义

正确答案:

神权法在西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贵族,吸取了夏、商对人民过于残暴而导致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一种新的君权神授的理念,认为天和上帝不是哪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而是全体民族所共同拥有的。天命谁属就是,就是看谁最有使人民归顺的德。所以他们大肆宣传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过去殷的先王有德,克配上帝。但后来的殷王“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而周王有德,故“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资大国殷之命”而大命文王。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之元子。

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是从西周开始衰落的,西周提出以德配天的口号,即是为取代商朝制造舆论,也是对神权法的动摇。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凭神权来统治国家还是无法长治久安的,还必须有德治来辅佐。兼顾人事,重视民心向背。以理入法,走上了家族法和理论法的道路。12.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说的思想家是()

A、丘濬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张居正

正确答案:A13.2000多年前,东方的()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而西方的()则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A、韩非

B、商鞅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A,D14.巨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正确答案:

黄宗羲在论述君臣共治和限制君权的时候,始终是以君臣平等、同为天下作为基点的。他认为,君主与官吏同属天下之“客”,即人民的公仆;二者之间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臣吏不是君主的“侍妾”,而是其同事或师友,“官”和“君”在政治上是平等的。由此,各级官吏便只能对“天下之法”负责,而不应为君主个人效忠,即“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5.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拓跋宏

正确答案:A16.兼相爱,交相利

正确答案:

这是墨家法令观的焦点,墨家以“兼爱”和“交利”为尺度权衡列国的法令轨制,评价各家的思想学说,特别要将它贯彻到立法法律之中。“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等量齐观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相互帮忙,共谋福利,否决相互争夺。17.试述《唐律疏议》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体现

正确答案:

《唐律疏议》是以唐朝早期法律为基础而制定的集大成的律文及释文。代表了唐朝制定法律的最高水平。它包含的法律思想非常丰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德礼为本、政教为用”的礼法结合的思想。在《唐律疏议序》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法律的功效和礼仪道德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礼的精神完全融合在《唐律疏议》的律文中,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

(2)封建纲常的法律化。“一准乎礼”的唐律比汉律更全面和具体地体现了“三纲”的原则:

①“君为臣纲”置于三纲之首。对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违反“君为臣纲”的行为作了详细规定并给以严厉惩罚;

②“父为子纲”在唐律中反映得最全面和具体,对构成不孝罪的种种行为严厉惩罚;

③“夫为妻纲”,维护夫权,歧视和压迫妇女,规定了“七出”,闻夫丧不举哀等犯罪行为。

(3)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唐律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

①贵族官吏有罪无刑;

②将人民分为良贱,良贱适用不同的法律。

《唐律疏议》是唐律的集大成者,体现了礼法的结合。其后的各朝立法均以这种礼法结合的思想作为正统法律思想,成为以后各代立法的蓝本。18.评述韩非法、势、述结合的思想

正确答案:

韩非认为,法、势、术都是“人主”治国的工具,并批评重法的商鞅“无术以知奸”,批评重术的申不害“不擅其法”,批评重势的慎到不知“抱法”,强调法、势、术三者不可偏废。他除了分别地说明法、势、术的重要性之外,着重围绕“以法为本”,从法与势的结合、法与术的结合角度进行论述,使法家的这一理论系统化。

(1)法与势的结合

韩非继承了慎到的重势思想,并对“势”的概念、内容、重要性以及运用方法等都有新的补充和发挥。

①“威势”、“权势”与“任势”。慎到说明了“势”的重要,但并没有明确“势”的内涵。韩非指出:“势”是君主统治众人的工具,即权力和地位。这种权力、地位具有强制性:“势之为道也,无不禁”:具有至高无尚性:“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降也”。“势”在政治中表现为“势位”,可以发号施令;表现为“威势,可以指使臣下,:威势之可以禁暴”;表现为“权势”,可以强迫臣民就范,使令行禁止。因此,“势”是君主须臾不可离的。②“擅势”与“独制”。韩非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鼓吹者,主张权势必须集中在君主的手里,君主应该“擅势”,集大权于一身。他说:“威不贰错,制之共门”,“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他一再提醒君主,“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要千万注意不能使臣下篡“权”夺“势”,防止“大臣太贵,左右太威”。禁止臣下“无法而擅行”、“擅权势”总之要“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由此可见,韩非的君主“擅势”,“独制”,既包括总揽行政权力,又包括垄断立法司法大权,与慎到的重势但主张限制君权的思想显然是不同的。

③“抱法处势则治”。韩非是从法与势结合的角度来论势的。一方面,他认为“势治”是“法治”的前提和依靠:“君执柄处势,故令行禁止”,只有将“法”与权力结合起来才能作到令行禁止。可见“法”离不开“势”。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势”离不开“法”,“势治”离开了“法”便成了依靠“贤者”的“人治”。但贤者“千世而一出”,现实中的大多数君主并非“贤者”,而是“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杰纣”的“中人之资”。如果实行“人治”,这些“中主”便无法治理天下;反之,如果实行“法治”,“中主”们只要“抱法处势”就行了。值得注意的是,韩非进而把“势”区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自然之势”是指客观形成的权势,“人设之势”是指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建立起来的权势。他说,“自然之势”用不着讨论,对于君主来说,最重要的是“人设之势”。“人设之势”的关键就是君主“擅势”和“抱法处势”。可见,韩非所主张的不是一般的专制政权,而是根据“法”即新兴地主阶级意志进行统治的政权。

(2)法与术的结合:

在法、势、术三者的关系中,韩非谈得最多的是法与术的结合。在他看来,术是君主掌握政权,贯彻法令,防止篡权,从而实现“法治”的一整套方法、策略和手段。

①“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韩非曾经很形象地将君主与法、术的关系比作人的衣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二者缺一不可。同样,“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因此,君主最宝贵的东西,“非法则术”。为了论证二者的结合,他一方面称赞商鞅的“变法”和“重刑”,又指出商鞅的最大缺陷是“无术以知奸”,致使“变法”得到的“国富兵强”的果实成为“奸臣”们争权夺利资本:“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另一方面,他在肯定申不害“治不喻官”、“因能授官”之术的同时,又批评申不害不统一“宪令”,导致“好人”利用新旧法令的矛盾谋以私利。所以他认为“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末尽于法也”,主要是没有将“法”与“术”结合起来:“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②“处势”与“修术”。权势要靠“法”来加强,也要靠“术”来维持。韩非说:“人主者不操术,则威势轻而臣擅名。”“术”是君主制臣的关键。“主有术”,同时重要两个人也不会成为祸患;“无术”,重用两个人会导致内争权力外通敌国,重用一个人会导致大臣“专制”以至“劫弑”;反对臣下“用术”,主张的是君主“执术”。术是君主的专利品,这是韩非之“术”与“法”的主要区别。

③以求“行法”和以术“独私”韩非之“术”概括起来不外两大部分:

其一,是指考察臣下是否忠于职守和遵循法令的方法、手段。其核心是“循名责实”,即根据法定职责以及言论为标准实行赏罚。包括因能授官、职责分明、名实相副、赏罚严明等等。

其二,是指暗中用来控制臣吏的阴谋诡计。所谓:“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包括:掩饰真情,深藏不露;发布假命令;明知故问,布置圈套;设置暗探等等。

综上所述,法、势、术的结合,既表明了韩非“法治”思想的特点,又暴露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用严刑峻法和阴谋权术来维持专制君主的统治,这正是法家“法治”的实质所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法治”体现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是进步的,但其中又包括很多封建性的糟粕。所有这些,对于后来的中国封建法律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潘镇割据

正确答案:

中国唐代中叶后,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与唐廷抗衡的政治局面。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边兵,并创设节度使制,节度使以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之权。这些节度使统掌的军镇有藩卫(即保卫)唐廷之责,故又称藩镇。安史之乱后,为了抵御叛军,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唐代后期,藩镇林立,这些藩镇亦称方镇。其中一部分不受朝命,不输贡赋;有的甚至倚仗自身实力对唐廷跋扈不驯,割据叛乱,或藩镇相互兼并,最后唐廷被强藩朱温所灭,演变为五代十国。20.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仁政与仁政说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他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抨击暴政,反对人殉。

孟子、苟子适应时代的变化,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更为完整的王道仁政说。

(2)“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孑L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特权,在法律上孔子主张“为亲者隐”,“为尊者讳”。

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主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守其礼。

苟子对儒家的礼作了新的解释,赋予它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他认为,礼是“强国之本”,人们都须严格按照礼所规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