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1.gif)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2.gif)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3.gif)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4.gif)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90c6618dd8137e8426f4d516dfd553d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87~88页)教材分析^p: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拟,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拟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学情分析^p: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生疏,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拟有一些难度。教学目的: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2、结合详细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概括才能以及逻辑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拟两个零下温度上下的方法。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严密联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利用温度的情境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教学难点:会比拟两个零下温度的上下。资利用:电子白板课件温度计温度计示意图一杯冰水一杯温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绘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仍然不停地在冒着。情景二:寒风吼叫、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仍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2.指名说感受。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温度的表示方法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这两地的气温。2.播报:西安8℃至13℃;-4℃至5℃。3.老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4.展示、交流、比拟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师引导生观察比拟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5℃-4℃正号负号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1)冰箱门温度显示,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拟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认识温度计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理解它?(想)(1)各种温度计,让生理解不同款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3)指名汇报①温度的单位℃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低降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④1小格就是1℃⑤老师简介℉:华氏度是17___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二)练习读写温度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随机比拟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三)感知温度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8℃-5℃15℃-15℃-20℃2.测温度(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3.认识0℃(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场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场结冰。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零上12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零摄氏度零下16摄氏度-10℃+12℃-16℃0℃(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2)指名汇报连线。5.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大家刚刚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3)通过比拟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三、稳固练习1.估一估(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适宜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夏天短袖毛衣外套棉袄棉鞋(冰雪)-8℃36℃19℃2.比拟-5℃与-20℃两个温度的上下。(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指名交流汇报。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材分析^p:“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根底。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准确数,或是用大数描绘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历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详细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非常清楚。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合作学习的才能。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与分析^p,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准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3、经历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教学重点:经历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经历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分析^p归纳法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准确数和近似数。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准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准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理解近似数的作用。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绘,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拟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考虑。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拟和区分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准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1、师:巨幅国画《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p“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间隔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展比照,让学生观察,分析^p归纳。师:请同学们比照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老师巡视指导理解情况。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限,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老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p“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明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1、参加国庆阅兵的准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列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明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老师巡视,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3、老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4、假如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考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才能,开展学生的思维。】三、稳固练习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p,找出准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列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老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3、按要求填表。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设计意图:稳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开展智力培养才能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板书设计:近似数0、1、2、3、4舍18000≈20000四舍五入法5、6、7、8、9入233482≈200000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教材内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根底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展有理数运算打下根底。教学目的:①搜集生活素材来浸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才能。学者分析^p: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程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才能。教学策略:(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开展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打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拟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表示()“_”表示()他们表示的意思是{填一样还是相反}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哈尔滨()表示—福州()表示—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比拟:+16°()—16°{填>,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展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生汇报图中数据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师:假如我们还想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适宜。(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3.生成新知,提醒课题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比照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提醒课题:折线统计图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1.读点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2.读趋势,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读部分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3.估计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4.预测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三、独立制图。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汇报评价说说图中的信息比照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同?四、运用延伸1.出示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根据趋势,作出决策师:假如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五、课外拓展下课后搜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二、设计理念“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浸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才能。三、活动目的:1、知识目的:(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2、才能目的:(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历,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情感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五、活动设计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可能很多,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说明整个过程)4、学生比拟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拟,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5、小结:刚刚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详细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例如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例如1图)(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2)想一想,假如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3)假如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4)学生答复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老师边表达,课件出示表格)(5)那假如烙4张、6张、8张、10张呢?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A、假如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一定很多老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D、学生比拟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F、拓展延伸:想一想,假如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考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好。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进步效率。活动三:结合生活,理论应用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进步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展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五、生活回归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浸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兴趣。其特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灵敏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拟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详细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屡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究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考虑、探究是学生在操作理论,使学生交流比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开展。表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究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互相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表达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究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究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究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开展。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缺乏,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问题反应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二、疑难打破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理解决问题效劳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三、合作提升1.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2.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3.交流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辨析80÷(8+12)×280÷[(8+12)×2]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防止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比照:比照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创造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4.引申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5.解决问题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6.拓展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象老师这样说180÷4+2×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180÷4+2)×3180÷[(4+2)×3]还是这四道算式,假如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考虑。四、梳理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说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场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擅长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擅长考虑,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课堂检测72÷[960÷(245-165)](960÷40-10)÷2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课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教案内容】:教材第70~74页。【教学要求】⒈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p,培养学生分析^p的才能。【重点难点】经历统计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置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说明:身高为120~129的合适穿小号,130~139的合适穿中号,140~149的合适穿大号。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置多少套?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4、提:我们刚刚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根据刚刚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提:如今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5、回忆这题的整理过程。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展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二、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3)组织交流。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同学独立完成。〔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3〕介绍你知道吗?三、布置作业☆教学调整☆教学反思:课题: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教学要求】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拟形象详细,便于分析^p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重点难点】学会制作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⒈谈话导入介绍上海世博会。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2002年12月申办城市波兰弗洛兹瓦夫俄罗斯莫斯科韩国丽水墨西哥克雷塔鲁中国上海所得票数21228636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2〕出示第73页统计图。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拟形象详细,还有利于分析^p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二、教学新课⒈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造。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三、组织练习完成想想做做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五、布置作业☆教学调整☆教学反思:课题:游戏规那么的公平性【教学内容】教材第79~81页。【教学要求】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那么的公平性,初步理解游戏规那么的公平,表达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时机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重点难点】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那么。【教学过程】一、游戏中感知1、游戏导入:〔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假如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假如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提:按这样的游戏规那么,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提:与刚刚的猜测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那么公平吗?为什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根底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展合理分析^p、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才能。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老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分为两个层次动手理论: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老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p,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师指导个别学生。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小明115厘米时几岁?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展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开展趋势。三、稳固练习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展评析、交流。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四、小结评价。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口算整万数加减法。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才能。【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究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纯熟地进展口算。【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老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老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出示主题图〕老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kg。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老师: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一样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老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需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板书课题〕[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巧妙引入课题。]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教学例1。老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学生:260000+320000=?老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学生:能。老师:谁来说说看?学生:260000+320000=580000。〔老师板书算式〕老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老师:省去两个数末尾一样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老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考虑了的。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老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老师:还有别的想法吗?老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拟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4人小组讨论〕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拟简便。老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拟简便。老师:如今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学生:320000-260000=?老师:谁会计算?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老师板书算式〕老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假如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老师板书算式〕老师小结: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展加减计算,这样比拟简便。[点评:教学例1时,老师引导学生在独立考虑的根底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展交流比拟,再进展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究了口算方法,同时又表达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应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2、完成练习六第2题。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老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教学目的:1、经历观察、测量、猜测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的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到达训练思维、培养才能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1、从生活中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2、从已有的生活经历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4、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教学学法: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才能。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从同学们的答复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络,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二、明确目的探究新知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理解小数的什么?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p问题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非常之几。)(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2、学习小数的写法三、稳固新知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四、小结1、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五、作业布置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2、完成《作业本》布置理论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教学目的】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能选择适宜的算法进展计算,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才能。3.进一步开展学生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难点】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络,并能根据详细情境选择适宜的算法进展计算。【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络1.老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分组交流,完成后全班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形成如下板书:2.结合以上知识整理,边整理知识,边完成数学书88页1-4题。(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题及答案)(1)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1题。抽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最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整百数乘整十数,只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显示)(2)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2题。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估算方法,老师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学生答复后,课件显示。)(3)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可指名上台板演),课件显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个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计算方法)(4)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4题。先分别让活到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答复课件显示相应内容),再列式计算并汇报,老师板书。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算简便。二、根本练习,稳固进步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评议。第2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积的变化规律。(课件显示规律)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老师:你是怎样估算他们大约走了多少米的?学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000m。学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变,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400m。学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5700m。(课件展示以上三种估算方法。)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及估算方法)学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三、拓展练习,促进开展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考虑题。老师:请认真看图、审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运费的多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1:运费少和路程有关。学生2:运费少还和运的质量有关。(课件显示:与运费少相关的因素)老师:分组讨论一下,往哪些仓库运费用会少一些?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p,完成后指名汇报。学生:假如把粮食运往3号和4号仓库,那么运量大,费用肯定多。所以应把粮食往1号或2号仓库运输费用会少些。(课件显示)老师:看来只要计算出运往1号仓库和2号仓库的总运量,就可以比拟出谁了运费更少。怎样计算总运量呢?学生:运输量可以用“运输吨数×路程”来计算。(如期学生不能说出,那么由老师告知学生。)(课件显示)老师:如今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比拟。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学生1:假如运到1号仓库,总运量是40×10+30×20+20×30=1600学生2:假如运到2号仓库,总运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运往2号仓库运费最少。四、全课小结老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五、布置作业数学书89页3题,90页6、7、8题。六、课外阅读数学书91-92页:你知道吗?——奇妙的乘法。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统计教案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方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方法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那么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二、条形统计图:1、看图: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答复下列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你是____出来的?答复下列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程度?(不高不低)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2、画图: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详细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比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详细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三、游戏规那么的公平性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那么: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时机,是公平的。)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1有4次出现的时机,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那么乙赢理解“否那么”:小于3的只有1和2,否那么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四、考虑: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假如朝上的面一样,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那么公平吗?为什么?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教学目的: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才能。教学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摆小棒活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2.考虑。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3.板书。平行和相交。二、学习新知。1.摆一摆,看一看。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比拟垂直与相交。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3.折一折。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考虑,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假如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4.找一找。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5.我说你摆。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6.学习画垂线。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老师边说边演示。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应交流。三、稳固练习。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机肥采购合同书
- 可持续发展产品认证合同
- 私人住宅租赁合同样本标准
-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本解析
- 合同范本集:专卖店、超市、商场员工
- 食品生产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
- 股权转让合同的重要条款解析
- 《领导艺术讲座》课件
- 度办公装饰材料采购合同格式
- 企业合同变更、解除与员工赔偿案例范文
- T∕CMATB 9002-2021 儿童肉类制品通用要求
- 工业CT发展及应用课件
- 工序劳务分包管理课件
- 暖通空调(陆亚俊编)课件
- 工艺评审报告
- 自动化腹膜透析(APD)的临床应用课件
- 中国滑雪运动安全规范
- DG-TJ 08-2343-2020 大型物流建筑消防设计标准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张永红)教学课件1754
- 2022牛排消费趋势报告
- TPM╲t4Step Manul(三星TPM绝密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