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1页
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2页
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3页
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4页
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二〇一七年十一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一、2017届毕业生规模及结构1.毕业生概况2.各系部及专业毕业生数3.生源地分布二、毕业生就业率1.毕业生总就业率2.各系部就业率3.各专业就业率三、就业结构分析1.就业去向分布2.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3.毕业生从事的职业结构4.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结构5.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第二章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一、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就业质量1、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2、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3、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以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现设有医学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系、建筑工程系、工艺美术系、财经系、旅游管理系和基础部、中专部。备案专业53个,招生专业52个,其中省级特色专业9个,截止2017年全日制高职教育在校生11850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489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10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学院教学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现有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服务产业项目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7个。其中高级护理专业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专业是省级教改试点专业,高级护理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筑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实训基地,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被定为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建筑工程专业是省级示范重点专业。学院坐落在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安徽省淮北市,学院占地面积约1330余亩(新校区730亩,老校区600亩),建筑面积近4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460万元,图书馆藏资料68.5万册,电子图书8192GB、专业期刊2.4万种、电子专业期刊12万种,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教学用机房等可供4000多人同时使用;建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70个,建筑面积118.2万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4个,密切合作的有89个;拥有34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46个工种(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毕业生“双证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淮北职教园区滨湖新校区占地面积73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40.38万平方米,能满足1.3万名以上在校生的学习与生活需要。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为生命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创业教育及就业推荐实行一条龙服务。。近几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安徽工人报》、《安徽青年报》、《淮北日报》、中安在线、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多家媒体也相继报道过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持实施“阳光助学工程”,采取“奖”、“贷”、“助”、“勤”、“减”等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淮北市政府也为我院在校淮北籍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现在,学院已建成组织机构完善、评审制度健全、运行平稳合理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要方式,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重要渠道,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伙食补助为辅助渠道,以校内奖学金为激励手段,以大学生医疗保险为重要保障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运行平稳,同时学院还开通了入学“绿色通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2016-2017学年,学院还从多方面对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通过各种形式共资助学生7000余人,合计1908.9万元。学院积极探索具有现代特色的教育模式,确立“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视特色为学院的发展灵魂,视质量为学院的发展生命。由于学院培养目标定位明确,教学管理一丝不苟,学生素质教育卓有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报到率稳定在90%以上。第一章2017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就业规模和结构1.毕业生概况我院2017届毕业生共有3911人,其中高职(统招)毕业生人数3722人,中专部(“3+2”及五年一贯制)毕业生人数189人,分属44专业个。毕业生具体情况如下:表1.2017届毕业生概况类别人数比例%性别男163341.75女227858.25政治面貌中共预备党员70.18党员00共青团员351789.93群众3869.87民主党派00民族汉族387599.08少数民族360.92合计39111002.各系部专业毕业生分布表2.各系部专业毕业生分布院系专业毕业生人数医学系护理1085724口腔医学技术57助产210医学影像技术94机电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65723电气自动化技术44机电一体化技术234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45模具设计与制造27数控技术40焊接技术及自动化1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4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189建工系工程造价4239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57工程监理30建筑工程技术193建筑经济管理29建筑电气工程技术19计算机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15626计算机网络技术35计算机应用技术67软件技术28旅管系酒店管理29244空中乘务20旅游管理23食品营养与检测22高速铁路动车乘务183工美系环境艺术设计36614电脑艺术设计5学前教育219服装设计44建筑装饰工程技术72装潢艺术设计12财经系电子商务66346会计电算化298连锁经营管理44市场营销71物流管理50商务管理19财务管理134电子系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营销808应用电子技术33汽车电子技术39中专部护理18933机电一体化技术38会计电算化81连锁经营管理16计算机应用技术18旅游管理1数控技术2总计39113.生源地分布表3.毕业生生源地各省分布情况一览表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百分比%安徽省384698.34北京市10.03江苏省100.26福建省10.03浙江省10.03江西省10.03山东省60.15河南省30.08广东省70.18海南省60.15重庆市50.13西藏自治区80.20甘肃省30.08青海省10.03内蒙古自治区110.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03总计3911100表4.毕业生省内生源地分布情况一览表省内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百分比%淮北139736.32宿州93824.39阜阳40310.48蚌埠2546.60亳州1945.04合肥1072.78芜湖491.27淮南942.44马鞍山250.65铜陵290.75安庆1403.64黄山190.49滁州782.03六安711.85池州210.55宣城260.68总计3846100以上可知我院2017届毕业生男女比例约为1:1.40,女生人数偏多,主要集中在适合女生性别优势的专业领域,如护理、空乘、财会、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我院毕业生以汉族生源居多且多为省内生源,省内省外比例约为59.17:1,省内生源以淮北市生源最多,占省内生源的36.32%,淮北与省内其他城市生源比例约为1:1.75,省内其他城市的生源也多为淮北周边城市,如宿州、蚌埠、亳州、阜阳等。由此可见,我院生源多来自以院校所在地——淮北为核心的皖北地区。二、毕业生就业率1.总就业率截至2017年12月底,我院2017届毕业生已就业毕业生为3528人,就业率为90.21%(以下统计均以此就业率为依据)。2.各系部就业率表5.各系部毕业生就业率系别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中专部18917391.53%医学系108593285.9%工美系36633892.35%建筑工程系42338591.02%旅游管理系29222878.08%机电系65763196.04%电子系8080100.00%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5614089.74%财经系66362193.67%合计3911352890.21%3.各专业就业率表6.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院系专业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医学系护理108572493262485.9%86.19口腔医学技术5757100助产21015372.86医学影像技术949297.87机电系电气自动化技术657446314396.0497.73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2323100机电一体化技术23421692.31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4545100模具设计与制造2727100数控技术403997.5焊接技术及自动化121210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4343100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18918396.83建工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423573855491.0294.74工程监理302583.33建筑工程技术19318193.78建筑经济管理292793.10建筑电气工程技术191578.95工程造价928390.22计算机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156261402489.7492.31计算机网络技术353085.71计算机应用技术675582.10软件技术282382.14旅管系酒店管理292442283278.0872.73空中乘务201890旅游管理232191.30食品营养与检测2222100高速铁路动车乘务18313473.22工美系环境艺术设计3661414100电脑艺术设计5338592.35100学前教育21921296.80服装设计444090.91建筑装饰工程技术725677.78装潢艺术设计1212100财经系电子商务663466214693.67100会计电算化29827592.28连锁经营管理443784.10市场营销716388.73物流管理5050100财务管理1347296.27商务管理1919100电子系应用电子技术80338033100100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营销88100汽车电子技术3939100中专部护理189331732891.5384.85机电一体化技术383694.74会计电算化818098.77连锁经营管理1616100计算机应用技术181055.56数控技术22100旅游管理100总计3911352890.21三、就业结构分析2017届毕业生就业结构呈现差异化、多样化趋势,表现为就业去向多样化、就业单位行业结构多样化、就业单位性质多样化、就业职位类型多样化、就业地域分布多样化等。一、就业去向分布2017届毕业生,大部分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就业意愿很强烈,呈现主流趋势,还有少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应征入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专升本、出国出境等,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另有10%不到同学处于待就业或者“慢就业”状态。表7.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各毕业去向分布专科就业人数各分部占比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263167.27%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501.28%其他录用形式就业80220.51%应征义务兵200.51%自主创业40.10%升学180.59%待就业3859.84%合计3911100.00%2.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结构分布表8.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结构分布就业单位行业分布就业人数各分部占比农、林、牧、渔业361.02%采矿业60.17%制造业46913.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31.22%建筑业35710.12%批发和零售业3319.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73.60%住宿和餐饮业1294.7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73.66%金融业1584.48%房地产业762.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52.7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81.6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40.6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286.46%教育2527.14%卫生和社会工作77421.9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42.38%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51.28%合计3528100.00%3.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中小微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占到70%以上,其中,集中在医疗卫生行业、建筑业、制造业单位毕业生比例很大,反映了我校相应专业学生人数多,就业集中的趋势,教育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也占有一定比例。表9.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就业人数各分部占比机关170.48%高等教育单位140.40%中初教育单位1514.28%医疗卫生单位57816.38%其他事业单位220.62%国有企业1704.81%三资企业1273.60%其他企业223563.35%部队40.11%农村建制村30.09%城镇社区220.62%其他1855.24%合计3528100.00%4.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型分布表10.毕业生就业的职位类型分布职位类型分布就业人数各分部占比科学研究人员70.2%工程技术人员39011.05%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110.3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3920.95%经济业务人员761.29%金融业务人员742.15%教学人员2236.32%文学艺术工作人员70.20%体育工作人员20.06%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140.40%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179%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5515.73%商业和服务业人员49614.06%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732.07%其他人员5441.54%合计3528100.00%由以上数据可知,我院2017届毕业生流向主要集中在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充分体现出学院以医学护理、机械制造、金融商贸、电子信息等作为主干专业的特点。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各类技术人员、业务人员、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操作人员;所从业的单位也多为城镇社区、中小微企业等,与毕业生专业和学历相吻合,充分体现国家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号召。5.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2017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沪等地区,和往年相比,在省内就业人数比例进一步增加,多为合肥、淮北、宿州、蚌埠、马鞍山及生源地就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3左右,剩下1/3多分布在苏州、昆山、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具体如下:表11.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类型分布就业地区类型就业人数各分部占比直辖市3299.33%省会城市68519.42%计划单列市461.30%地级市158845.01%县级市1845.22%县69619.73%合计3528100.00%表12.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类型分布就业地区东中西分布就业人数各分部占比东部100728.54%中部248670.46%西部351%合计3528100.00%表13.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地域分布就业地区省份就业人数各分部占比北京市36102%天津市30.09%河北省10.03%内蒙古自治区60.17%上海市2878.13%江苏省38811%浙江省1735%安徽省252171.46%福建省60.17%江西省30.09%山东省80.22%河南省100.28%湖北省90.26%湖南省40.11%广东省501.42%海南省40.11%重庆市50.14%贵州省10.03%陕西省60.17%甘肃省2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0.14%合计3528100.00%表14.毕业生就业地安徽省内城市分布省内城市就业人数各分部占比%合肥市54115.33淮北市107330.41宿州市36610.37阜阳市1785.05蚌埠市1093.09亳州市842.38淮南市521.47滁州市320.91安庆市210.60六安市220.62黄山市60.17宣城市140.40铜陵市60.17马鞍山市100.28总计2521100表15.毕业生就业地安徽省外城市分布省外城市就业人数北京市36上海市287天津市3重庆市5河北省张家口市1江苏省388苏州市54南京市102无锡市32江阴市5宜兴市4徐州市51常州市14张家港市23昆山市74太仓市8如皋市1海门市2南通市7淮安市2镇江市2宿迁市1扬州市3盐城市3浙江省173杭州市97温州市31慈溪市2宁波市13乐清市4湖州市1平湖市1嘉兴市5海宁市1兰溪市1义乌市7金华市1舟山市1台州市3绍兴市5广东省50深圳市29广州市12肇庆市1惠州市3清远市2东莞市2中山市1湖北省9武汉市8宜昌市1福建省6福州市2厦门市4河南省10永城市4郑州市5驻马店市1山东省8青岛市3济南市2烟台市1菏泽市1滨州市1陕西省6西安市6湖南省4长沙市4甘肃省2兰州市1天水市1贵州省贵州市1西藏自治区1海南省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内蒙古自治区6总计10076、各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民族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汉族3876350490.27蒙古族55100回族191684.21藏族8112.5土家族11100黎族100满族11100总计3911352890.217、困难生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困难类别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非困难生3837344387.27家庭困难595593.22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1414100家庭困难和残疾11100总计3911352890.21第二章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涉及家庭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政治进步的压箱石。正因为如此,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切实把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扎实推动。学院始终将就业创业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就业工作。每年多次召开就业创业工作专题会议,积极主动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献计献策,构建起“全员参与、全,人人参与就业创业,人人服务就业创业”的良好校园氛围。一、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就业创业质量1、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坚强有力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抓实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是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每年将就业创业工作列入学院工作要点,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就业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2、丰富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院搭建了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援助体系,学校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稳固校园就业市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精准帮扶,促进困难毕业生就业。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就业指导全程化和多样化。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突出就业创业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研室购买了“高校就业与创业教学资源库”,提升教学水平,编印了《毕业生就业导航》,毕业生人手一册,并开通网上就业咨询,随学院建立了“双困生”数据库,通过专项培训、经费补贴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已经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学院努力构建以就业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丰富就业指导与服务内涵。学院利用网站、公告栏、广播等积极宣传国家、安徽省、淮北市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将优惠政策及时通达每位毕业生。利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咨询室、网上就业咨询、实时办公咨询等为家长及学生答疑释惑;学院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以就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跃就业指导与服务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催生校园文化的新形态。3、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学院经过多年拓展,形成了以“一至两场校内大型就业市场为主体,百场小型校园专场招聘会为延伸,网上就业市场为载体,就业基地为依托”的就业市场体系。每年为每位毕业生提供两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信息,保证了就业率的稳定,就业质量的提升,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逐年提高。2017年4月,淮北市首届校企合作洽谈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成功举办,淮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莉莉、市政协副主席钱丹婴、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尚昌庚主任及市政府副秘书长、职教办主任周杰,学院主要领导、各系部负责同志到见面会现场指导工作。本次供需见面会是学院首次与职教办、市工商联合作,见面会成了政府职能部门与学校联手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同时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加油站。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坚持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类高级别项目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本学年学院教师在全国各类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200余篇。新立项省级教科研项目23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1人,省级教学成果(竞赛类)三等奖1项。新立项院级教科研项目68项;新评院教学名师3人,教坛新秀5人。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多措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2016-2017学年,学院任课教师677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489人,校内兼课教师29人,校外兼职教师42人,校外兼课教师117人,由校内优秀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组成了学院专兼职教学队伍。图3-1学院任课教师结构图备注:数据来源为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16—2017学年度,学院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其中45岁以下教师占比60.5%,中青年教师成为学院教学的主力军。图3-2学院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备注:数据来源为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16-2017学年度,学院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现有校内专任教师489人,其中高级职称166人,中级职称203人,硕士以上学位212人,双师素质教师175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均略高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院校,明显高于省内高职院校中位数。(具体情况见图3-3所示)图3-3学院和国家骨干及省示范、省中位数中、高级职称占比情况对比图备注:数据来源为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如图3-4所示,2012—2017年这6年间,学院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人数呈逐年缓步增加趋势。2017年最新数据显示学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人数为175人,高于全国中位数的146人,但低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中位数的227人。学院应继续鼓励更多的专任教师参加双师培训和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具备双师素质,促进学院教师整体实践技能的提升。图3-42016-2017年学院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情况备注:数据来源为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17年,学院多措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系列大赛,锻炼队伍,提升技能。校外委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以及其他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促进整体技能提升。2、构建就业创业预警与人才培养联动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学院构建了就业创业预警与人才培养联动体系。通过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充分挖掘潜在的就业创业市场增长点,及时调整就业创业市场开拓方向,确保学院的人才培养能满足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教学管理方面积极改革课程考试与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考核体系,公共课和职业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优质核心课程建立试题库,采用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实施综合性评价。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院系二级教学督导机构,加强系部对主要教学环节的建设和管理,保证了教学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3、硬化就业状况与招生挂钩制度,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院每年都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在校生择业意向状况调查,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制定等提供决策依据,形成了务实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坚决停招、减招就业率靠后的专业,使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办学成为学院的自觉行为。4、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增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院自2008年以来,一直注重与淮北市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合作,在区校合作协议的大框架下,鼓励各专业寻求与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引导教育毕业生留在淮北当地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17年淮北市首届校企合作洽谈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共有24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其中综合类企业228家,医学类企业12家。从地域分布看,安徽省内企业148家,提供就业岗位6199个,淮北本地企业41家,提供就业岗位1335个,省外企业88家,提供就业岗位4475个,有698名同学现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41家淮北本地企业的加盟为毕业生留在淮北就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作用日益显现。5、积极开展实习就业回访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院系两级领导多次深入企业考察调研。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魏仕民利用双休日,先后考察了上海昌硕、昆山世硕、常州瑞声科技三家企业,助力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党委书记汪绪武带领办公室、宣传部、实习实训就业处、医学系和中专部的负责人合肥、六安考察安徽庐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新康妇产医院、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合肥光明老年护理院和安徽蓼都金水外科医院,详细了解医院的科室设置和人才需求、薪资待遇、住宿交通等情况,为医学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搭建更好的就业平台,实现精准就业。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李柯带领相关老师,前往安徽芜湖外经服务有限公司、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三安光电和合肥世纪精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海尔合肥工业园区参观考察并回访实习学生。财经系党总支书记回访湖北华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学生实习就业情况。第三章就业情况满意度调查1、用人单位满意度学院采用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称职率达九成以上。具体如下表:表11.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类别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不了解敬业精神43.5%45.5%11%0%0%团结协作精神63.6%25.8%10.6%0%0%业务能力19.7%80.3%0%0%0%专业知识72.7%27.3%0%0%0%动手能力19.7%80.3%0%0%0%创业精神15.2%71.2%10.6%0%3%人际关系59.1%30.3%10.6%0%0%心理素质59%10.6%28.9%1.5%0%参加活动情况50.3%39.1%10.6%0%0%总评22.7%77.3%0%0%0%2、毕业生满意度学院采用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实地回访、QQ、微信、微博等方式保持与毕业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就业现状、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建议。毕业生对学院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较高,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对口度较高,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学院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近9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为优良;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学院专业课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一般水平,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学院在图书资料、综合能力培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较差。第四章就业创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学院根据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意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学院紧跟区域产业发展步伐,主动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衔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逐步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维修”、“高速铁路客运乘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信息安全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到2017年专业总数达53个。学院围绕淮北市“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结合淮北市六大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学院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医学护理、财经商贸和装备制造,与淮北地方产业需求有很大的吻合度。多年来,学院与淮北市四个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扎实开展。学院借助智力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项目培训、课题攻关、工业设计等技术服务,并联合开展技术革新,有效促进了淮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学院注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了专业实习实训制度、安全操作规范、考核细则、评价体系,改建了现有的实验实训室,扩充了实验实训室的功能,部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校中厂”、“厂中校”形式和实训基地生产化。学院于2016年12月6日—12日对校内实习(实验)实训室的现状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可取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1、成立专门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室管理机构及队伍的建设,制定学院统一的(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聘用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提供至少每年一次的学习培训机会;2、科学加大对(实验)实训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及时根据专业规模调整(实验)实训室的设置;加大对(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力度,做到(实验)实训室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内容开放、过程开放;新的实训大楼的建设应该在规划设计之初,听取各系意见或者让各系选派(实验)实训室专业人员参与进来,以满足不同(实验)实训室对室内设计、墙体分割、水电网路的布局等的使用要求,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专业适用的、科学的、现代化实训大楼。三、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树立开创意识针对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业精神等方面有待加强的反馈,学院积极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学生能力拓展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