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生产技术1单元-“江南联赛”一等奖_第1页
甘薯生产技术1单元-“江南联赛”一等奖_第2页
甘薯生产技术1单元-“江南联赛”一等奖_第3页
甘薯生产技术1单元-“江南联赛”一等奖_第4页
甘薯生产技术1单元-“江南联赛”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生测产甘薯生产技术教学单元一

走近甘薯生产教学单元一走近甘薯生产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番薯”、“地瓜”、“红苕”、“山芋”、“红芋”等,为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因其具有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栽培简便、高产稳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而分布全世界,北纬40度以南的100多个国家均有种植。教学子单元一甘薯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一、甘薯抗逆性强、高产稳产,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甘薯在过去曾是作为粮食和饲料的主要来源,四川、河南、山东等地都曾有过一季甘薯半年粮的历史。二、甘薯是重要的蔬菜和保健作物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甘薯已不再是以前人们所说的粗粮、救灾、糊口粮,它营养十分丰富、齐全,并且具有重要保健和防治疾病功能的食物,在追求健美和长寿的热潮中,甘薯被视为理想的减肥、益寿保健食品,现今已风靡全球.甘薯的保健作用自古受人重视,如<<本草纲目>>赞誉甘薯性味甘平,有补脾胃、养心神、益气力、活血化癖、清热解毒等功效,从古代文献可看出,甘薯不仅有健脾益气作用,而且有解毒、化湿和清热的功效,现代祖国医学研究认为,健脾益气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而解毒、化湿、清热则是含有扶正固本、治疗肿瘤的涵义,甘薯这两个方面的功能都具备,因而是一种理想的防癌、抗癌食品;教学子单元一甘薯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三、甘薯是重要的经济、能源作物1.甘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利用甘薯作为原料的工业已遍及食品、化工、医疗、造纸等十余个工业门类,利用甘薯制成的产品达400多种。可制造人造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农药以及丁酸、丙酮等多种产品。由薯干中提取的衣糖酸是合成纤维的基本原料,还可以改进油漆的性能。2.甘薯是制造淀粉的主要原料100kg鲜薯可制造淀粉15~20kg。利用甘薯淀粉还可制造葡萄糖、柠檬酸、味精、饴糖等。利用甘薯淀粉制造的甘氨酸甜味是蔗糖的35倍,可以取代糖精。以薯干为原料可提取赖氨酸,一般食品中赖氨酸缺乏,如果在面包中加入1%的赖氨酸,可提高营养价值30%。3.甘薯是制造酒精的主要原料酒精可作为石油的代用品,将酒精按10%~15%的比例加入汽油中可作为汽车燃料。四、甘薯有利于多熟制地区的复种轮作甘薯匍匐生长,且其栽插期和收挖期的伸缩性大,适宜与玉米等多种作物套种,或在稻麦两熟地区作为增种一季短期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因此甘薯在多熟制地区的复种轮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子单元二

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史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一、甘薯的来源及其传入根据甘薯的植物学特征,近缘植物的分布,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合考古学方面的资料,一般认为甘薯起源于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和新西兰北部已种植甘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在旧大陆广泛推广。至十六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鲁姆菲亚斯(Rhumphius)谓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从这些地方传至亚洲各地。综合各种历史记载资料,甘薯传入我国栽培迄今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其传入途径可能不止一处,但于广东、福建栽培最早,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等地传播。也充分说明,前人在引种和推广甘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明代广东的陈益、林怀兰,福建的陈振龙、金学曾及陈振龙的后代,上海的徐光启以及清代山东的李渭等人,为发展我国甘薯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在当时条件下,能够不辞劳苦,历尽艰辛,克服困难,引进甘薯并坚持试验、推广,这种精神实难能可贵,值得人们称道。教学子单元二

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史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生产的历史经验甘薯从十六世纪传入我国以后,长期以来,农民群众在栽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其中有些经验,至今仍然适用。(一)改土当时已认识到肥沃松散的土壤是栽培甘薯的重要条件。这项措施目前生产上仍在应用。(二)育苗、繁殖薯种、薯苗都是营养器官,作为繁殖材料没有本质的区别。《金薯传习录》记载的“养夔作苗”,与今天使用的“蔓尖越冬”(或称苕尖越冬)方法极为相似。(三)栽插方法古代甘薯栽插方法有斜插、直插、船底插以及长蔓压藤法等。(四)栽插密度(五)垄作(六)破畦、晒土、施夹边肥(四)栽插密度(五)垄作(六)破畦、晒土、施夹边肥教学子单元二

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史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七)藤蔓管理(八)贮藏(九)品种(十)加工(十一)医药综上所述可见,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在甘薯栽培技术和加工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甘薯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一、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甘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甘薯的主产国,目前,常年甘薯种植面积在550万hm2左右(见图1-1),占世界总面积的60%左右。21世纪以来我国甘薯单产稳定在20t/hm2以上,相当于世界甘薯单产的1.4倍(见图1-2);鲜薯总产为1.06亿t,相当于世界总产的85%左右。我国除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外,其它省(市)均有甘薯种植,以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据中国农业年报报道,甘薯种植面积较大的省(市)有四川、河南、山东、安徽、重庆等。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一)区划研究方面在国家统一安排下,有关省(市)、区通过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布局、轮作制度、栽培制度、品种类型、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确定了全国和省区内薯区的划分,根据各薯区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改革和提高甘薯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间、茬口间得到协调,夺取了大面积平衡增产。同时根据薯区的特点,提出生产上的关键问题与开展科研的方向,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二)育苗技术方面各地不断改进和提高育苗技术,创造了多种育苗的方式方法。如北方薯区因地制宜推广各种形式的塑料薄膜温床育苗和冷床育苗,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采苗圃,为及时培育出足够的壮苗,保证适时早栽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甘薯生产的发展。南方薯区改用薯块育苗代替老蔓繁殖,防止由于苗质不佳而导致的减产。此外,有的地区采用高温催芽育苗、蔓尖越冬、地膜、电热育苗等方式,对提高良种繁殖系数和早栽防病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三)深耕改土方面

1958年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群众性的土壤普查工作,调整了作物布局,进行了因土种植,同时,针对不同土壤性状提出了改良措施,如粘土压沙,砂地掺淤,碱地深翻,以肥改土,建设水平梯田等。并因地制宜采用了大垄、小垄、墩子等不同垄作方式,进一步发挥了甘薯的增产潜力。各地在实践中还创造和推广了许多深翻改土的方法和经验。(四)施肥技术方面各地通过甘薯需肥特性的研究,明确了氮、磷、钾与甘薯生长的关系及其对甘薯的增产作用,并且摸清了甘薯徒长茎叶的致因及其控制措施。此外,各地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各种合理施肥方法。北方薯区采用“粗肥普遍施、精肥集中施”,“粗肥打底、精肥施面”的方法,使甘薯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不早衰,从而获得高产。近儿年来,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等地在甘薯行间套种绿肥、前作套种绿肥和稻田绿肥施用于甘薯地等多种方法,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整个轮作周期的持续增产。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五)灌溉技术方面

建国以来,各地连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灌排条件有所改善,对促进甘薯高产稳产起了一定的作用。近年各地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抗旱防涝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听提高。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平原地区,大力推行了高垄和三沟(垄沟、腰沟、田头沟)配套的栽培方法,收到了很好的防涝防渍效果。华南、西南一些山区的群众,针对当地易旱、山陡、雨暴的特点,在山坡上修成了人字型斜坡垄,对防早和防止水土流失都有良好效果。(六)选育优良品种方面建国以来,我国甘薯育种方法和理论水平都有听改进和提高。品种间杂交育种已广泛被采用,育成了数以百计的优良品种和品系,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种质资源工作进一步加强,并利用甘薯近缘野生植物与甘薯杂交,在杂种后代中获得了一些大有希望的材料。通过杂交育种的研究,掌握了一些主要经济性状和抗病性的遗传规律,为选配亲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良种繁育工作中,明确了无性变异(芽变)是引起品种混杂退化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提纯措施。在组织培养方法的应用方面,也已收到提高繁殖系数和减轻病毒病为害的效果。在生产中采用多级育苗法,促进了良种的普及。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七)种植密度方面通过群体结构动态的观察研究,阐明了栽培密度与土壤类型、施肥水平、生长期长短、品种特性以及栽植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密植的原则。各地根据不同条件,提高了栽植密度,改变了种植偏稀的习惯,在大面积生产上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与此同时,并改进了栽插方式,合理配置株行距,使群体和个体平衡发展。(八)病虫害防治方面在防病的实践中,各地针对黑斑病危害重、传染途径多的特点,提出了“以繁育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的防治策略,抓好育苗、大田、贮藏防病和建立无病留种田等四个环节,贯彻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基本上控制了危害。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九)田间管理方面加强田间管理是甘薯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建国以来,各地改变了‘只栽不管”和“重栽轻管”的习惯。在田管工作中,首先抓住了“三早”(早补查,早追肥,早中耕除草)这一环节。各地还根据甘薯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运用“促控”措施,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获得了高额丰产。我国群众在甘薯生产中,存在翻蔓的习惯。解放后,通过全国各地多年、多点、多品种试验示范结果,一致证明了翻蔓是一项减产措施,并从生理上阐明了翻蔓减产的原因。(十)机械作业方面各地在整地作垄、中耕除草、收获和切片加工等方面,试制了一些新式农机具,推行机械作业。这些对提高生产率和减轻劳动强度都起了一定作用。教学子单元三建国以来我国甘薯生产的发展概况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十一)贮藏与加工利用方面五十年代初期,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摸清了甘薯贮藏期引起坏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甘薯贮藏规律,提出了入窖时坚持“四轻八不要、入窖后注意防寒保温和防病的安全贮藏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六十年代起,各地因地制宜地创造和推广应用了不同形式的屋形窖和高温大屋窖,使甘薯在贮藏期的腐烂率下降到2%以下,有的腐烂率不超过0.1%。随着甘薯生产的发展,甘薯用作工业原料的比重日益增加,各地广泛开展了甘薯综合利用研究,如利用薯干和薯渣分别制造果葡糖(异构糖)和柠檬酸钙等大大提高了甘薯的经济价值。(十二)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研究方面近几年来,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地开展了甘薯高产栽培试验,连续几年取得了鲜薯亩产突破万斤的丰产记录,并从甘薯生长动态变化过程,明确了万斤薯的合理长相、长势指标以及相应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并对甘薯高产的土壤条件、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一、我国甘薯的分布甘薯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起广东省的海南岛、南海诸岛和台湾省,北到沿长城内外的河北、陕西和宁夏等省区,东北伸到黑龙江省北纬48度以北的部分地区,西南直至四川盆地西部边远的山区和云、贵高原,都有甘薯栽培。我国甘薯种植面积,解放后曾有较大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逐步有所压缩,但目前仍有相当大的面积。据统计资料分析,以1963年的面积为最大,比1950年面积增加65.9%,而1980年仅比1950年增加12%左右。具体到各省、市、自治区,所占的比重也大小不一。以1980年为例,种植面积在100-~-113万公顷者,有四川、河南和山东:34~66万公顷者,有河北、广东和安徽;10~33万公顷者,有江西、台湾、浙江、广西、湖北、福建、湖南和江苏;3.3~6.6万公顷者,有陕西、云南和贵州;3.3万公顷以下者,有辽宁、山西、甘肃、天津、北京、黑龙江、新疆、宁夏、吉林以及上海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均属零星种植。图1-3全国各省(市、区)甘薯栽培面积

I.100~113万公顷;II.34~66万公顷;III.10~33万公顷;IV.3.3~6.6万公顷;V.3.3万公顷以下图1-4全国各省(市、区)甘薯单位面积产量I.1250~1750公斤;II.1000~1250公斤;III.750~1000公斤;IV.500~750公斤;V.500公斤以下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

甘薯栽培区划是以气候条件与栽培制度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地形、土壤等条件,划分为五个栽培区域。从北到南有规律地从一个区过渡到另一个区,区界大体上与纬度平行。图1-5全国甘薯栽培区划示意图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一)北方春薯区该区为斜跨华北、东北和西北边缘的一条狭长地带,包括辽宁,吉林,北京等省、市,黑龙江省中南部,河北省保定以北区,陕西省秦岭以北至榆林地区,山西、宁夏的南部和甘肃东南地区。本区属季风温带和寒温带,湿润和半湿润的气候。全年无霜期除黑龙江省、吉林省为120~130天外,其他地区无霜期为150~210天(平均170天),年平均气温8~130C(平均10.50C)。甘薯5月中、下旬栽植,9月下旬至10月初收获,生长期130~140天左右。本区夏短冬长,虽然甘薯生长期较短,但夏季雨水较多,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辐射量高,日照;充足,是甘薯栽培的有利条件。由于夏季高温期较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仅三个月,因此,除要求选用早熟丰产品种外,加温育苗争取适期早栽,对甘薯增产极为有利。本区低温时间长达6个月左右,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均在5度以下,因此,做好贮藏期的保温防寒工作,是保证薯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二)黄淮流域春夏薯区本区沿秦岭向东,北线顺太行东麓至保定、天津到旅大;南线进河南沿淮河向东至苏北灌溉总渠。包括山东全部,河南中南部,山西的南部,江苏、安徽、河南的淮河以北,陕西秦岭以南,以及甘肃武都地区。本区甘薯分布较广,面积居各区之首,约占总面积的40%左右。本区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年无霜期180~250天(平均210天)。年平均气温11~150C,(平均13.80C)。本区甘薯生产分春薯、夏薯两种,全年总辐射量为144~123千卡/厘米2,(平均117千卡/厘米2)全年日照时数1780~3100小时(平均237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为46-70%(平均53.0%)年降雨量480~1100毫米(平均760毫米),东部偏多,西部偏少,雨量多集中在6~8月份。本区春季干旱,温度上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日夜温差大,甘薯生长期间晴天多,雨天少,太阳总辐射量大,日照充足,光合效率高,对甘薯生长发育非常有利。但由于雨水分布不匀,春秋两季常遇干旱,特别是山丘早地威胁较大,夏季多雨,低洼地区也常带来涝渍为害。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三)长江流域夏薯区本区指青海以外的整个长江流域,包括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的淮河以南,陕西的南端,湖北、浙江全省,贵州的绝大部分,湖南、江西、云南三省的北部,以及川西北高原除外的全部四川盆地地区。本区属季风副热带北部的湿润气候,冬季有寒潮侵袭,雨量较多。全年无霜期225~310天(平均260天),年平均气温13~190C(平均16.60C)。夏薯于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栽插,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收获,生长期140~170天,6~9月份平均气温在220C以上,10月份平均气温比黄淮春夏薯区高2~30C,初霜期在11月中旬前后。生长期气温日较差在8~110C左右。全年总辐射量为83~124千卡/厘米2(平均102千卡/厘米2),全年日照时数为1200~2450小时(平均18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27~56%(平均41%)。年降水量为780~1800毫米(平均1240毫米),雨量分布,东部集中于春夏,西部集中于夏秋。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三)长江流域夏薯区本区甘薯多全布于丘陵山地,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淮河以南及武汉以西有一片水稻土,四川盆地为紫色土。丘陵山地土层较浅,在高温多雨影响下,土壤易受冲刷,有机质较缺乏,施肥后肥料容易流失,肥效较差。因此,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注意水土保持,同时要增辟肥源,和改进施肥技术,这是目前主要的增产关键。本区甘薯栽培制度主要是麦、薯两熟制,但在云、和川西高原也有一年种一熟春薯的。也有在夏薯前作中套种一季绿肥的,这对增进土壤肥力效果很好。露地育苗在本区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各地为了适应早栽的要求,大力推广薄膜覆盖育苗,部分地区还推广藤尖越冬的措施。本区冬季低温期较短,群众多利用浅窖或山洞贮藏鲜薯,并推广高温大屋窖以控制黑斑病的为害,收到良好效果。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四)南方夏秋薯区本区位居北回归线以北的一带狭长地带。包括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的南部,广东和广西省.区)的北部,云南省中部和贵州省南部的一小部分,以及台湾省嘉义(靠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本区属季风副热带中部和南部的湿润气候。全年无霜期290~350天(平均310天),年工均气温18~230C(平均200C)。夏薯一般在5月间栽插,8~10月份收获。早稻和秋薯一年两熟制占有一定比重。秋薯,一般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栽插,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收获(或延至次年1月收)。生长期120~150天,初霜期在12月上中旬。生长期间8~10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25℃左右。11月平均气温为13~18℃左右。生长期间气温日较差为7~100C左右。全年总辐射量为103~131千卡/厘米2(年平均113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为1500~-2140小时(平均187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4~48%(平均42%)。年降水量为960~-2690毫米(平均1570毫米),台湾省的台北、日月潭年降雨量均达2000毫米以上。从9~10月开始,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在气温高的情况下,水分蒸发量大,进行适时的灌溉,是秋薯丰产的关键措施。贮藏期间1月份平均气温多数地区在80C以上,室内堆藏和半地下堆藏,是贮藏甘薯的主要方法。秋薯作为种用,种质优于夏薯。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四)南方夏秋薯区本区甘薯多分布在红壤、黄壤和赤红壤的丘陵山地,这类土壤属酸性,比较瘠薄,需注意增施有机质肥料、种植绿肥与合理耕作,以利红壤肥力的提高。此外,还有部分甘薯分布于水稻土,实行稻、薯两熟制秋薯生产。夏、秋薯要合理配置品种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夏薯应选用早熟(或中熟)、耐湿、耐热的品种;秋薯宜用早熟、耐低温的品种,力争早栽;晚栽的秋薯必须采取以“促”为主的相应措施,以夺取高产。本区甘薯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甘薯瘟病、疮痴病;虫害有蚁象、长足象、叶甲、甘薯天蛾、甘薯麦蛾、斜纹夜蛾、大蟋蟀等,虽然多限于局部地区,或属于偶发性,但必须引起重视,加强防治。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五)南方秋冬薯区本区位居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陆地和岛屿。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省(区)的南部,台湾省南部和南海诸岛。本区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8~250C(平均22.4.0C),无霜期325~365日(平均356日),热季长达8~10个月,是全国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本区甘薯四季可长,主要种植的是秋薯和冬薯,秋薯又有水田薯和旱地薯两种。水田秋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栽插,旱地秋薯7月上旬至8月上旬栽插,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收获,生长期120~150天。一般冬薯在11月栽插,次年4~-5月收获,生长期170~200天。冬薯生长期间除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在200C以下外,其他月份多在20℃以上,1月份平均气温为13~-19℃左右,大部分地区在150C以上。气温日较差为5~80C左右。全年总辐射量为114~-123千卡/厘米2(平均117千卡/厘米2).全年日照时数1830~2160小时(平均208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2~49%(平均47%).年降水量1510~-2060毫米(平均1730毫米),广东、福建、台湾和南海诸岛夏秋经常出现台风,暴风雨交加,雨量更大;但海南岛的西部受印度洋热风影响,年降雨量只800毫米,旱季多发生于春夏之交与秋冬之交的季风转换时期。台湾一些地区的稻底薯(即冬薯)在水稻收后,不久即转入旱季,干旱给冬薯也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我国甘薯的栽培区划(五)南方秋冬薯区本区夏季高温,日夜温差小,不利于甘薯主长;秋冬温暖,对秋冬薯栽培还比较有利。但秋冬较干旱,对甘薯生长存在一定影响。本区另一特点是冬季寒潮的侵袭也较频繁,除海南岛少数县未曾出现过霜冻外,其他地区常有不同程度的霜冻为害。本区土壤以台湾省比较复杂,其他省区多属赤红壤和少量砖红壤。由于本区高温多雨,丘陵山地土壤易遭冲刷,有机质也较缺乏,肥料分解快,且易流失,因此,群众习惯采用多次追肥来满足甘薯生长期中对养分的需要。本区栽培制度比较复杂,旱地薯与水田薯都能实行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制。本区气候温暖,很多地区习惯应用老蔓育苗代替薯块育苗。但长期用老蔓育苗,会导致产量降低。近年来推广薯块育苗,已有显著增产效果。甘薯瘟病,黑斑病,病毒病,甘薯蠢野螟,叶甲,长足象,蚁象和大蟋蟀等,都是本区主要病虫害。因此加强防治工作,比其他薯区更为重要。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三、我国甘薯的栽培制度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大,甘薯栽培制度也较为复杂,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等多种。北方无霜期短,复种指数较低,轮作方式比较单纯:南方无霜期较长,地形复杂,作物种类多,复种指数较高,且水田种植占有一定比重,轮作方式则比较复杂,经常是两、三种类型相互轮换。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甘薯轮作、间作和套种,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以科研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对提高复种指数、培养地力和增加产量,更创造出许多新的成功经验。(一)甘薯的轮作轮作具有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防治病虫害和灭除杂草等作用。不同作物从土壤中所吸取养料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如禾谷类作物从土壤中吸取较多的氮、磷。豆类作物吸取大量的氮和钙,但本身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油料作物吸取较多的磷,其中豆科、十字花科作物又能依靠其根的分泌物溶解磷的化合物,使土壤中的有效磷增加。而薯类作物则吸取钾素较多。不同作物的根系分布层次也不一样,吸取养分的土层各异,吸取深层土壤养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不同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就能充分发挥全耕作层养分的作用.再者,实行轮作还有利于防治病虫害。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三、我国甘薯的栽培制度

(一)甘薯的轮作我国甘薯产区常见的轮作方式如下:1.北方春薯区本区主要是一年一熟,轮作方式单纯,甘薯一般与玉米、大豆、春小麦、马铃薯或粟、糜和高粱等作物轮作。本区由于甘薯种植面积小,有的自己不留种,依赖外地供应种苗,因此,每年种植面积变化大,也未形成一定的轮作制。2.黄淮流域春夏薯区本区有春薯、夏薯两种。春薯在冬闲地春季栽培,夏薯是在麦类、碗豆、油菜等冬季作物收获后栽植。该区是以两年三熟为主,主要轮作方式如下。一年一熟:春薯—花生(或春玉米、棉花)—春薯①两年三熟:高粱(或玉米、谷子),小麦—夏薯;春薯,小麦(大麦)—夏大豆(或玉米)三年五熟:春薯,油菜—大豆(或芝麻),小麦—夏薯(或大豆)一年两熟:小麦(或豌豆、油菜),夏薯;小麦,夏薯,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制是本区主要轮作方式,其中配置的作物有小麦、甘薯、大豆、玉米、花生和油菜等,均系本区主要粮食和油料作物,而且小麦是重要的商品粮,还有根据各地特点插入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进行轮作,对提高产量和增加收益也有重要意义。教学子单元四我国甘薯栽培区划和栽培制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三、我国甘薯的栽培制度

(一)甘薯的轮作我国甘薯产区常见的轮作方式如下:3.长江流域夏薯区本区以夏薯为主,在西部高原地带也有部分以春薯为主的。夏薯是在麦类和其他作物物收获之后栽培的。轮作方式如下:麦类(或油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