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学方式的支撑点-2019年教育文档_第1页
寻找教学方式的支撑点-2019年教育文档_第2页
寻找教学方式的支撑点-2019年教育文档_第3页
寻找教学方式的支撑点-2019年教育文档_第4页
寻找教学方式的支撑点-2019年教育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找教学方式的支撑点一、关于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思考操作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目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操作活动都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很多操作活动看似热闹,实是低效。怎样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操作活动?通过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下两种不同操作活动课堂实施情况的分析,来阐述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操作活动A:节选自二年级《长方形的认识》,要求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之一――“对边相等”。学具准备:每人一张长方形纸片(长8厘米,宽5厘米),三角尺一把。活动要求:折一折,量一量,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反馈交流:生1:一个长方形可以折成两个小长方形。生2:对折、再对折,折成的是一个更小的长方形。生3:长方形的边是直直的。生4:我量了长方形的边,发现它们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有一条是8厘米,有一条是8厘米多一点点,还有一条是5厘米,另外的一条5厘米稍微不到一点。操作活动B:节选自二年级《长方形的认识》,要求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之一――“对边相等”。学具准备:同桌两人一份,每份 8根小棒(2根长12厘米,2根长10厘米,2根长8厘米,2根长6厘米)。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每人 4根,搭成一个长方形。反馈交流:(1)搭成长方形的学生谈经验生1:4根小棒要2根一样长,另外2根也要一样长。生2:开始我们两个人把8个小棒平均分了一下,结果我手里的4根都是不同长度的小棒,搭来搭去总是搭不成。后来我们把小棒交换了一下,换成2根、2根一样长的,就搭起来了。生3:2根一样长的要放在面对面,另外两根一样长的也要放在面对面。生4:长的对长的,短的对短的。(2)搭不成长方形的学生谈问题生1:我只有2根小棒是一样长的,另外2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没有搭起来,另外2根也要一样长才行。【分析】案例所呈现的两个操作活动,其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特征。从操作活动的前期准备与课堂用时的角度来说,这两个操作活动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从活动的效应来看,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源于教师对活动的前期设计。操作活动A,每个学生确实动起来了,或折或量,而且都有所发现。但是,从目标的完成度来看,这样的操作活动是低效的。虽然教师交待了活动要求“折一折,量一量,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但事实上学生对于自己接下来到底要干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因为他们很难理解“边有什么特征”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当学生看到长方形纸时,首先感受的是一个“面”,很少去关注边。即便有学生关注到了边,也很少去关注边与边之间的关系。二、操作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一)应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操作活动往往要占用较长的一段教学时间,同时它也是下一步教学展开的基础。如果没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或是学生对操作要求不是很理解,操作活动往往就会游离于目标,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实效。操作活动B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指令:同桌合作,每人4根,搭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操作要求,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操作,使得整个操作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如果老师没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探究的目的,不要让着急的孩子没有目标地动手,不然等孩子们动手玩了,再去补充要求,这样的操作效率是很低的。因为他们往往被外在的物化所迷惑,喜欢没有约束的轻松玩学具,很少会主动通过表象去思考,或者说通过操作得出什么结论理解什么知识。(二)应紧扣操作活动的环节目标操作往往需要占用比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需要较大工作量的课前准备。我们因此操作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什么要操作?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操作活动的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与时间观念, 反对为操作而操作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操作活动 B,在材料选择上确定为“每两人一份,4组8根”小棒。选择小棒做学具来围长方形,有利于学生在整个操作活动中一直关注于对长方形“边”的研究。“每两人一份,4组8根”,小棒的根数与长短的精心设计,使得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充满了挑战性与趣味性。围一个长方形至少需要4根小棒,因此2个人至少需要8根小棒,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小棒数为最少根数。这8根小棒有4种不同的长度,每种长度有2根,要搭成长方形,必须有2种不同长度规格的小棒各2根。在活动形式上采用“同桌合作”,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搭出一个长方形。面对8根小棒,学生习惯于平均分,每人4根,且长度都不相同。在搭图形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怎样摆放,这样的4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于是就产生同桌之间交换小棒的现象。每一次交换,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多数学生经过一次或多次的小棒交换,获得了2种长度规格的小棒各2根,从而搭成了长方形。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对于怎样的根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有了极为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达成上文所谈到的这一操作活动两个方面的目的。一般地操作活动所要达成的是两种情景,一是通过操作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二是通过操作理解与解释数学模型。只有明确所设计的操作活动的目的,才有可能达成有效的操作活动。(三)应注重操作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研究表明,人的一般认知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活动。”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要留有时空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的习惯。及时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发现操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当前的操作策略,克服盲目性操作,提高操作的效率。在操作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操作活动进行回顾与整理, 总结成功的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认识,积累活动经验。如操作活动B,在反馈交流时,教师让搭成功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什么经验,让搭不成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对于刚才的操作过程有了一个更为整体的认识,对于“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性质由个体感受泛化为群体共识,由体验默会上升会理性认识。(四)应注重操作活动的时效和需求操作活动的时段选择,应该服从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更要考虑操作的需求性。在一节课上,操作过多既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也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思考。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时,还是应思考何时是学生最需要借助学具学习与探究的时刻。比如在特级教师钱金铎《数与形的变换》一课中,非常真切的体现了学生迫切需要借助学具解决问题的一幕。师出示右图所示的三角形。问: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生: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猜:四个能拼成什么?在表格中做上记录。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得到长方形确认能拼,圆形确认是错的。当想象不能确定是否能拼成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学具操作就是必需的了,此刻,在争议中学生很需要手里有这样的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