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10单元】_第1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10单元】_第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10单元】_第3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10单元】_第4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10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10单元完整,名校精编,含教材分析,单元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适宜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

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

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适宜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

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

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

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适宜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

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

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

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

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

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表达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根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

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

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

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

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

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

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

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

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

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平安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

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

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

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

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

立1秒的时间观念。

(-)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看课件

2.例2(解决问题)

(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

的多样性。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

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学建议

L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

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

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

正确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

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

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

难点。因此,教学时,加强对钟

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

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

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

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

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

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

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方,人

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

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比照拟简单。例如,时间

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

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

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第1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

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

间、交通平安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

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拟抽象,不像长度、重量

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

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

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

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

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本钱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

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答复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工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

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刚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

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⑵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

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⑶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

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

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

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

=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

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1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1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

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

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稳固新知

1.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1单元时、分、秒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开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

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

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⑶反应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X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

分向时换算是满60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

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

明7时30别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答复,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

生帮助算一算。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⑴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1)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

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刚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

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珍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

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

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

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

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

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稳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

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1单元时、分、秒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

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拟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高其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根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后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

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症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拟的,允许学生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拟,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

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

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局部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

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09秒36分

02时

5分=1)秒150秒02分400分04时10分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

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

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60分=1时1分=60秒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一一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实验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因“有余数的除法”前移,此单元

后移至本册。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

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

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编写的根本原那么。本单元遵循

这一原那么,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参观“世博会”的情境,提出买车票的张数、比

拟各种车票的价格、“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为估算教学设计了“看巨幕

电影能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了时

代感。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表达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

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表达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时,呈现两位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提

示可能还有其他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时,也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在交流、比拟的根底上不

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估算是近似地猜测事物数量的行为,估算能力是指个体懂得在什么情况下

无法或不必做出精确的数字处理或数字运算,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策略给出近

似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

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本单元教材,在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的根底上,

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通过例

4及下面的问题,给出了两种估计的策略:往大估或往小估,通过得出的中间数

与准确数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例如,例4通过往

小估,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拟,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利用不等

式的性质推出总人数大于座位数,坐不下,解决了问题。二是教学选择适宜的单

位进行估算。例4,通过先选择的估算单位(接近的整百数)不适宜,不能判断;

再进行调整,选择了适宜的单位(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后,通过中间数,利用不

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解决了问题的编排,让学生经历选择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

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

1.主题图

(1)主题图呈现了六个年级同学准备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图中

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还为稳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

(1)例1m,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通过小精灵的问

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并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

口算思路,并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转化成已学过的口算:把一道两位

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假设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拟容易的口算,渗透

转化思想。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

(2)例1(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只呈现了一种口算

思路,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表达算法的多样化。

3.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

(1)例2(1)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口算,突出了一种口算思路:

把减数看作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组合,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2)例2(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

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时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表

达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法。“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一方

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

稳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二)笔算

1.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2)两个小题,都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表达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

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

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做一做",稳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

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解决问题

1.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

(1)未学习过“221+239”的精确计算,可适当防止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

象,更好地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

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

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拟,

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

数,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拟,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

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

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3)“回忆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

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

(4)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数据的原因学生可能用口算求出精确的结果,教师也应给予

肯定。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优势。

(6)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

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让学生应用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间数,再根据不

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口算两位数

加、减两位数,35+34=35+30+465-54=65-50-4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

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

百几十,(380+550想38+55个十)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

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教学中应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

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根底上通过迁移

类推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计算内容的教学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既要尊重学生的

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但也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同

时,还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

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

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另外,“百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

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练。<标准(2021)》对“百以内加减法

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

生应到达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

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

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第一学段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

程中,这就要求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一方面,要

创设更多的时机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

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

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时,要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感受到估算是一

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估算往往要涉及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如果选择的单

位不适宜,即使估算的策略选择正确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

识到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适当的单位。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

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

24+935-2046-798-90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83563

203()()0()0()

72317529

()()()()()()1()(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

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

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

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

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方34可以看

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

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

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

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儿种方法。

A、39+40=7979+4=83

B、30+44=7474+9=83

C、30+40=709+4=1370+13=83

3、比拟算式,发现规律。

师:比照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稳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55=61+39=35+66=23+28=

32+46=

53+36=37+54=15+65=18+26=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

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

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2课时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83+12=75+11=75+21=

67+21=72+15=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35-2=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

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廉价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

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局

部,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

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

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以下():先算65-()=()再

算()0()二()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局部,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

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

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⑶比拟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

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答复,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

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

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

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

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85-5=67+9=72-6=

20+40+3000=900-700+80=300+20+60=

80-60+200=100+400+50=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以下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

(2)把以下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270450840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

问题是什么?

⑵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80+50=130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

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

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80

+5150

93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

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

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

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

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

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

问题是什么?

⑵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50

-380

17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

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

那么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

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

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

一位进b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

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

再减。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答复,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答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4课时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

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

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

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

示图片)

总结:刚刚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

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

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

拟,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3+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

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3+239的准确

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拟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3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3+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

不确定是否大于4410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大,可以把223看成220,239看成230,223

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3+239一定大于450,450比

441大,坐不下。

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

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

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

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忆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

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上的算式分别写在

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

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以及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

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

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宜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

几十。

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

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拟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

(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

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

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

都是满10进1,退1当10。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根本练习

1、口算。

52+35=86-34=47+33=36+20=

23+69=62-18=70-26=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答复,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370+480=390+250=520+300=

840-560=750-540=440-150=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

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

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

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

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

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答复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

并比拟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

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拟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拟,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

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拟。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

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

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第三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

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

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

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适宜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

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

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一一见课件

2.例21分米的认识)一一见课件

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千米的认识

1.例4(千米的认识)

2.例5(单位的换算)

3.例6

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这一局部内容,是学生在例4

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根底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

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表达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

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

比拟,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

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

3.例9及“做一做”

(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

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

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

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

活经验出发,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当地学生熟

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磁卡、储蓄卡

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

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

体的长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

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

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

有多远,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

量验证的方法,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测量较长距离时运用分解的策略,

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根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

题的经验。其次,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列举各种

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根本思想和方法。

第3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

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

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

舁。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

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开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

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

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根底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

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

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

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

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

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应。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

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