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论文_第1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论文_第2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论文_第3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论文_第4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摘要:教学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渠道,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制

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本文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出发,分析核心素养下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以及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流程,最后结合制定教学目标的流程给出一个具

体的案例。关键词:核心素养,课时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主体。

引言: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化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也明确提出了高中化学

教学的课程目标,但课程目标的达成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一个个的课时教学目标都指向核心素养。目前很多化学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停留在原有的三维目标,对核

心素养的内涵并没有足够重视,以至于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无所适从。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就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探究,现不揣浅陋,整理成文,

供大家参考。一、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我们所熟知的三维目标是在布卢姆目标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的化学教学实际制定的。三维目标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更强调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强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自提出以来,便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实践,具体表现为:教师能够用“三维目标”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

的课堂教学也由原来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虽然三维目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也有一些质疑,有些教师认为“三维目

标”在化学学科中没有得到具体解释,只是停留在宏观理念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不知怎么落实,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了教学实践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片面

的应试教育。也就是说,三维目标没能继续承担起赋予它的意义和作用,已经不再适应目前的教育形式了。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

1

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

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新课标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而达成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提出化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

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发展和超越。

二、核心素养下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新课程标准在附录2中提供了“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在“氧化还原反应”(必

修)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给出了课时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如下: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必修)第1课时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目标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目标3:通过设计汽车尾气综合治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上述课时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下的课时教学目标至少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采用ABCD表述法

ABCD表述法认为,表述一个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基本要素:A—行为主体(Audience),指的是学生(教学对象),有时可以省略不写;

B—行为动词(Behaviour),指的是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做什么或达到什么能力,行为动词的选择要明确具体,如:感受、区分、比较、推测、设计、探究、认识等;

C—行为条件(Conditions),指的是学生达到上述结果或能力需要什么条件;D—行为程度(Degree),指的是学习结果可接受的最低标准或水平。

案例1中的目标

1隐藏了行为主体:学生;目标2中的行为动词有:认识;目标3中的行为条件是“汽车尾气综合治理方案的活动”,行为程度是“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

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2.是三维目标的延续

2

三维目标描述的对象主要还是学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描述的对象是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延续,它是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而提出来

的。与三维目标相比较,核心素养目标具有更加明确的学科内涵,更加反映化学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三维目标”中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都在“核心素养目标”中有所体现。案例1中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虽然没有出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换观念

与平衡思想等具体素养,但每一条目标均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目标1指向科学探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目标3指向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

体现。3.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在这个理念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生活实际,出现如“探究日常生活中……”,“设计汽车尾气综合治理方案的活

动……”等贴近生活的句子。同时,案例中的目标1、目标

2、目标

3都隐含了学生这个主体,描述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会了什么”。

显然,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突出强调学生个人修养,学生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大力提倡学生的学习融入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生活能

力。4.不追求面面俱到

部分化学教师认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必须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去落实,造成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忽视学情与教学的内容,盲目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拼凑出自己的

课时教学目标。从案例1可以看出,课时教学目标并不需要按照五大素养的排列方式进行表述,核

心素养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一列出本节课所涉及的核心素养,而是在达成方式和途径上对所涉及的核心素养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事实上,一个课时的教学可能伴随着多个核心素

养的形成,但绝不片面追求面面俱到。三、教学目标制订的基本流程

笔者认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按以下基本流程操作解读课标研读教材学情分析以生为本预测调整

目标定位找准依据确定起点目标分解书写目标3

1.解读课标,目标定位

新课程标准既体现了国家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和化学发展的现状。它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标》对

本章节内容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给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主要分为“内容目标”及“教学活动”。“内容目标”是对教

学内容的规范,是对有关内容的操作作出指令性的规定,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教学活动”中的有关建议,是对有关内容的把握,提供指导性的规定。在

学教活动中,应依据“内容目标”确定课堂学习目标。.研读教材,找准依据

众所周知,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在完成教学目标定位后,教师接着就应认真研读教材,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什

么?这节课的内容通过什么活动展开?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对整体目标有何作用?等等。真正的吃透教材才能更好的找准依据,合理的确立课时教学目标。但教材也

不是万能的,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困难,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所以这个过程也可以参考有关教辅资料。

此外,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编写的,它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学情分析,确定起点

在书写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要根据这节课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情况进行分析,即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怎么样?只有这样

才能知道自己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学生能不能达成。所以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做好书写教学目标的

准备工作。4.以生为本,目标分解

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等核心素养中的具体目标进行分解,使其具有可操作。目标分解后,要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还须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实验、探究等具体活动中发展相应的核

心素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师用书上的课时建议,通过每章节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课时教学

4

目标进行分解,就可以设计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设计出各个环节的学习条件以及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

5.预测调整,书写目标

完成上述四个步骤后,就可以开始书写教学目标了。书写的教学目标要不断预测调整,改正错误和不足,行为动词的使用也要准确、具体。要让读者通过阅读课时教学目标,

就能明白这节课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去学、学习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等要素。

书写教学目标可以采用ABCD表述法,其基本模式是:“通过……方法,初步建立……”,“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等等。其优点在于提供了一种操作性强

的教书目标表述形式。四、一个课时教学目标书写的案例

我们以新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为例来示范如何书写核心素养下的课时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离子反应的具体要求是: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材呈现的内容是:先是实验1-2(试验物质的导电性),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给出电解质的概念,接着解释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给出电离的定义并写了几个电离方

程式,后面是思考与讨论,最后是方法导引(模型:阿伦尼乌斯电离模型)《(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离子反应”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验、假设、推理等过程,以探究的方式构建电离模型,并以此认识电解质;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过程。

2)通过分析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归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这些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通过实验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常见的酸、碱、盐的组成及其性质,

知道很多溶液能导电,但对导电原理并不清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做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但不够严谨。本节课可以通过对电离学说

的建立过程,认识到证据对于推理以及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我们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有交叉)进行目标分解:

5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了解电解质和酸碱盐的定义,了解电离的过程;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了解导电的条件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会书写简单的电离方程式,能根据实验现象探析氯化

钠溶液导电原因;((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根据实验现象探析氯化钠溶液导电原因;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对湿手不能触摸电器作科学解释。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尝试书写本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

案例2:“电解质的电离”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认识生活和化学中的导电现象。

2)通过对氯化钠溶液的导电原因的分析,初步建立化学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认识模型。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过程的认识,重新构建酸、碱、盐的概念。

4)通过“湿手不能触摸电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