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黄瓜霜霉病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黄瓜霜霉病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黄瓜霜霉病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黄瓜霜霉病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黄瓜霜霉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瓜霜霉病XXX学校目录一、黄瓜霜霉病病因与病征二、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三、日光温室中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技术一、黄瓜霜霉病病因与病征

黄瓜的霜霉病菌是由鞭毛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称古巴假霜霉菌。病菌主要是靠风雨传播,其病害发生的适温范围是15~30℃,当气温在20~24℃,空气湿度大于80%时病害易流行,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受抑制。(一)病原物及发病条件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于叶子”,苗期、成株都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和茎,而卷须及花梗受害较少。幼苗期发病,子叶正面发生不规则的褪绿黄褐色斑点,病斑直径0.2~0.5cm,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褐色霉状物,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成株发病,多从温室前沿开始,发病株先是中下部叶片反面出现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正面不显,后病斑逐渐扩大,正面显露,病斑变黄褐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出现紫褐色、或灰褐色稀疏霉层。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千枯。(二)病症特点二、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

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同属黄瓜上的主要病害,但由于前期症状相似,菜农难以区别,常常会因此贻误防治时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细菌性角斑病为细菌性病害,霜霉病为真菌性病害,其防治方法迥然相异。

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是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称丁香假单胞杆菌,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传染源,通过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则主要靠气流、灌溉水、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从气孔、水孔与伤口等处侵入,在寄主细胞间隙繁殖。该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28℃,空气湿度在75%以上;温度高于35℃或低于12℃不易发病。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或栽培密度过大,氮肥过多,磷、钾肥不足,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重茬的地块发病重;露地地势低洼,在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较普遍严重。(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物及病征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子叶染病,开始产生近圆形水浸状凹陷斑,以后变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粘液,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相同点:发病初期两种病害均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且受叶脉的限制,病斑成多角形、黄褐色。不同点: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病斑较大,黄色至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着生灰褐色至黑褐色霉层,叶肉不变薄,后期不穿孔,不侵染茎杆和果实。病害发生的适温范围是15~30℃。而角斑病属细菌性瘸害,病斑初期较小,淡黄至黄褐色,后期病斑变白呈薄纸状,常开裂穿孔,可侵染茎杆及果实,病斑呈水浸状,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可见乳白色菌浓。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28℃,空气湿度在75%以上。(二)两种病害的区别

角斑病霜霉病

为规避人的视觉系统的主观性、缺乏持久性和模糊性,提取作物病害病理图像特征进行模式识别的作物病害诊断专家识别系统,成为制约作物病害早期诊断防治的瓶颈问题。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黄瓜霜霉病进行诊断,采集黄瓜作物叶部病害图像,分割定位待识别的黄瓜作物叶部病害部分病斑。提取其病斑位置、形状、轮廓、色彩和纹理等特征值,建立基于BP模型的图像特征识别模型。通过室内和室外图像采集的叶片图像样本从中随机选择的一部分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对训练样本及余下的样本进行测试,BP学习算法收敛且总体识别率在85%上。(三)利用BP模型的黄瓜霜霉病图像特征识别利用BP模型对黄瓜霜霉病图像特征识别实验简述

在实验中,采集农作物黄瓜叶部图像,将所测量的黄瓜霜霉病造成的叶部几何特征值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根据黄瓜霜霉病不同阶段的病理描述建立识别诊断及其阶段的图像几何特征。一共5种,包括病斑位置、病斑形状、病斑纹理和统计熵等特征值的提取与选择。成功的分割图像的背景和对象后,需要对将要被识别的对象进行描述,提取其特征值来进行识别。利用BP模型对黄瓜霜霉病图像特征识别实验简述

通常对被识别对象的描述有两种选择,即边界特征的描述和区域内部特征的描述。其中早期特征主要体现在子叶病斑色彩呈褪绿色,病斑纹理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统计熵较小,病斑位置沿叶脉分布(见图1)。中期特征则病斑统计熵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见图2)。而后期特征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如图3)。,最后把提取的几何特征分量和图像统计熵输入神经网络,经训练与测试后对结果进行分析。三、日光温室中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技术

日光温室特定的小气候为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营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生产上常以每周1次对黄瓜进行喷药保护,但是这样既增加了农业成本,也不符合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要求。运用生态防治技术措施达到了降低成本本、防病、增产的目的。而且该技术的应用在特殊低温的年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1、选用“三防”棚膜最好选用“消雾、流滴、抗老化”的EVA棚膜。该膜具有无滴、消雾、高保温、高透光、耐老化的优点,能有效能降低日光温室内的空气湿度。改善光照条件,从而达到防治效果。2、高畦双行地膜覆盖日光温室栽培黄瓜改平畦为高畦双行,做成南北向、高O.15m左右、宽1.1一1.2m的马鞍形高畦,盖上地膜。3、适当疏植每公顷定植5.25万一6.00万株。叶片越大的品种定植密度越小。适当稀植,以增加通透性,抑制病害发生。(一)生态防治技术措施4、田间管理①通风通光调节。正常情况下早上8:30左右揭草苫,下午16:40左右盏草苫。每天都应进行通风换气,即使阴雨雪天,自天也应尽量揭开草苫等覆盖物,增加光照,并适当通风换气。浇水后应加大通风。如果外界夜间最低温度达到12℃以上,可以整夜放风。②肥水管理。采用膜下漓灌,膜下浇水带肥。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氮素化肥要视黄瓜的长势、采瓜量而定,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③植株调整。当黄瓜植株过高时,直接影响室内通光,这时可将下部老叶摘除并把下部茎打成圈,以降低植株高度,使其保持在I.3一I.5m即可,同时及时摘除病叶及卷须。④高温闷棚。利用霜霉病原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3℃以上停止活动并逐渐死亡的原理,当发病凶猛时可在晴天中午闭棚。前ld给黄瓜浇1次大水,闷棚时使植株生长点附近温度升到43℃开始计时,持续2h。此时温度不能低42℃,也不能超过46℃。1、室内气温生态技术对日光温室内的气温效应主要表现在使夜间温度下降缓慢,提高最低温度,连阴雨雪天保温效果好,在不同年份间当遇有极端低温时室温仍保持在10T以上,使植株免受低温冻害。每日观察记载,全生育期8:00、20:00时室内平均气温分别比普通日光湿室高5.2℃和4.8℃。2、5㎝锄地温地温是植株地下部正常生长的保证,日光温室采用生态技术以后,昼夜地温观测结果显示,早上8:00较普通日光温室高2℃,14:00时高l.2℃,20:00时高1.6℃可达13℃以上。(二)生态技术的气候效应3、相对湿度生态技术可明显的降低温室的相对湿度,全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77.8%,比普通的低9.8个百分点。在一天中,早上8:00时的低9.7个百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