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经济法(第2版)》第三章 市场规制法_第1页
《新编经济法(第2版)》第三章 市场规制法_第2页
《新编经济法(第2版)》第三章 市场规制法_第3页
《新编经济法(第2版)》第三章 市场规制法_第4页
《新编经济法(第2版)》第三章 市场规制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市场规制法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节产品质量法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第四节价格法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一)消费和消费者的概念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器材、原材料、燃料、机械、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活消费是指公民对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的日用品的消费,同时也包括为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消费活动。本书所称消费专指生活消费。消费的主体即是消费者。一般都认为消费者是指从事生活消费的主体。把消费者限于个别社会成员,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根据上述规定,我们认为,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指1993年10月3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包括所有含有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的法律、法规。具体来讲,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基本法外,还包括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刑法等,上述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与司法解释、国务院及其职能部委公布的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的法规、规章等。我们主要讲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消费者的权利和生产经营者的义务(一)概述消费者的权利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认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能够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生产经营者相应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它具有以消费者特定的身份为基础、具有法律的规定性和仅针对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等特点。生产经营者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或者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约定的,在消费过程中生产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做出一定行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拘束。该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两种类型。法定义务生产经营者必须履行;约定义务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就会因违法而无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消费者的权利(1)安全保障权。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到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2)真情知悉权。这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里的真实情况包括: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自主选择权。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根据自己的意志加以选择,择优选取的权利。具体包括: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经营者的权利;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的权利;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的权利;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4)公平交易权。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获得质量保障和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的条件的权利。(5)依法求偿权。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弥补消费者所受损害的必不可少的救济性权利。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6)依法结社权。这是指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内容包括:消费者有权要求国家或者政府建立代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能部门;消费者有权建立自己的组织。

(7)获取知识权。这是指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这项权利主要在于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8)维护尊严权。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9)批评监督权。这是指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具体包括:消费者有权对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消费者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时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消费者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三)生产经营者的义务(1)依法定或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6条规定,经营者应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依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7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3)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条对此作出了规定,包括:确保商品或服务符合安全要求;对危险商品或服务进行警示和说明;在发现商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不作虚假宣传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规定,生产经营者应当充分、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明码标价。(5)标明经营者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的规定,该项义务包括: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租赁柜台和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6)出具凭据和单据的义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7)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义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2条的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8)承担“三包”和其他责任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9)不当免责禁止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10)尊重消费者人格尊严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生产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的确定(一)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了解决争议的五种途径和方式。这五种方式的约束力度和效力是依次增强的。它们分别是: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赔偿责任主体是有关争议的认定、消费者请求权的落实以及最终解决争议的关键问题。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以下的经营者可能构成赔偿责任主体: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企业分立、合并后,承受原企业权利义务的单位;营业执照的出借人、出租人;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出租者;广告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设置了连带责任制度。连带责任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连带之债,被损害的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可以向其中的任一方责任主体提出赔偿要求;另一种是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只能向特定的责任方提出请求,而后再由付出赔偿金的一方向其他应负责的责任方追偿,此种实为先行赔偿、代位赔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三)消费者可向任一方提出赔偿请求的(1)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一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销售者和生产者都有义务履行对消费者和受害人的赔偿。向谁索赔由消费者和受害人决定。(2)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向其要求赔偿,一也可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四)消费者须先向特定一方提出赔偿请求的(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其他销售者追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只能向销售者要求赔偿。赔偿后的责任承担或分担问题,由销售者与生产者、其他销售者处理,与消费者无关。(2)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后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一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4)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四、法律责任(一)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分为两大类:一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二是侵权责任。侵权民事责任中又分一般侵权责任和特殊侵权责任。经营者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一也属这几类责任。(1)致人伤害的民事责任。一般伤害应承担支付医药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人等;致残的,除上述费用外,还应支付残废者生活自助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者赔偿金及由其扶养的人的必需的生活费等。(2)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经营者应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侵犯其他人身权的民事责任。如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的侵犯等。应承担的责任形式有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4)属于产品质量问题或者造成财产损坏的民事责任。经营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有应按消费者的要求予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充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赔偿损失等。

(5)违反约定的民事责任。①违反“三包”约定的民事责任。经营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有修理、更换、退货。大件“三包”还应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②违反邮购约定的民事责任。经营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有按消费者要求履行;或退回货款,并承担消费者支付的合理费用。③违反预收款方式的民事责任。经营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方式有应消费者要求履行约定;退回预付款;承担预付款利息;支付消费者已支付的合理费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6)提请行政机关认定不合格商品的民事责任。经营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为应消费者要求退货的应退货。(7)欺诈行为的民事责任。经营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为按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其数额为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一倍。(二)行政责任对于侵犯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行为的,应承担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责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行政机关的处罚,经营者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拒绝、阻碍行政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包庇经营者侵权行为的,给予行政处分。(三)刑事责任(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亡的,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2)以暴力、威胁等方法,拒绝、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的刑事责任。(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玩忽职守、包庇经营者时的刑事责任。上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一、产品质量法概述(一)产品和产品质量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产品的概念,首先是经过加工制作的产品,即生产者、销售者能对其产品质量施以控制的产品。显然,人们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农产品、矿产品不能使用产品质量法;其次,产品质量法的产品还必须是用于销售的产品,即是商品。如果其产品不用于销售,那么该产品不属于国家进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即不适用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通常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可维修性、经济性等特征的总和。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二)产品质量法概念和适用范围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于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六次会议修正。《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产品质量法。建设工程不适用产品质量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结构配件和设备,属于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产品质量法。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因核设施、核产品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一)产品质量监督机构和其他机构职责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二)产品质量监督制度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国家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宏观管理和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产品质量应当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检验机构必须具有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检验工作。未经检验的产品视为不合格产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标准化制度我国现行的标准形式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产品质量法》第8条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指认证机构根据企业申请,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进行综合性评审,并对合格者颁发论证证书的活动。我国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各国采用的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4.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认证是指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我国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或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5.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但是要防止重复抽查。产品质量抽查的结果应当公布。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6.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用户、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有关部门应当负责处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另外,社会舆论单位一也对产品质量具有监督作用。除上述以外,其他法律、法规一也规定了有关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如计量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进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制度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产品质量义务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所应为的行为,包括作为的义务和不作为的义务。(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主要有以下内容:

(1)应当保证所生产的产品内在质量符合法定要求。即: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应当附加产品标识,并要符合法定要求。除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外,其他任何产品均要在产品或其包装上附加标识,并且标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相应予以标明;限期使用的产品,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要有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3)产品包装应当符合要求。剧毒、危险、易碎、储运不能倒置以及有其他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必须符合相应要求,要有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4)应当遵守产品质量方面的不作为义务。包括: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主要有以下内容:(1)应当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2)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3)销售的产品应当附有标识,并符合法定要求。这与生产者的该项产品质量义务相同。(4)应当遵守产品质量方面的不作为义务。包括: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四、违反产品质量义务的法律责任违反产品质量义务的法律责任,即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人违反产品质量义务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一)产品质量的民事责任1.产品合同责任产品合同责任一也称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指销售者提供的产品违反合同约定,致使用户、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承担这种责任的主体是销售者,承担责任的形式包括销售者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2.产品侵权责任产品侵权责任一也称产品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即他人财产)损害时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这种责任的构成条件包括产品存在缺陷;产品缺陷是销售时已经存在;损害事实存在;产品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和销售者分别实行不同的归责原则:对生产者实行无过错原则;对销售者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销售者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一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二)产品质量的行政责任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义务,不仅承担民事责任,还要承担行政责任。行政责任主要有责令改正、责令停止生产(或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形式。另外,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其他行政处罚由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权范围决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一也可以在上述期间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一也不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三)产品质量的刑事责任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义务,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对此,《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都作出规定,尤其是刑法在第140一150条专门规定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及其刑事责任。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2)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已经或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3)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产品质量法

(4)生产、销售掺人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5)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6)生产、销售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假种子,使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7)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造成严重后果。上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一、竞争法概述(一)竞争和竞争法概念及竞争的功能竞争法是规范竞争行为、调整竞争关系和维护竞争秩序的法,广义上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限制性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狭义上仅指反不正当竞争法。竞争一般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为了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争胜活动。这种相互争胜的活动,是竞争者把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投人市场接受价值规律和消费者的检验,相互比较,优胜劣汰的活动。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竞争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项:(1)通过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2)竞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宏观调控上,必须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保证重大比例比较适当,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更加合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3)竞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激励作用。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努力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否则,企业就有破产、被淘汰的危险。当然,开展竞争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诸如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只要我们加强市场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运用好政策、法律和进行必要的行政管理,是可以引导市场竞争健康发展的。(二)竞争法的基本原则每个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的基本原则。竞争法也应该具有体现有效调整竞争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竟争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1.自由竞争原则自由竞争原则要求:第一,以法律和商业道德所不禁止的手段或方法,自由进行竞争活动;第二,竞争的加入或退出是竞争者依照规定的条件与程序自由进行的;第三,禁止和消除、限制竞争,分割统一市场的地区封锁与行业垄断;第四,竞争者之间平等地从事竞争活动,自由地行使意思表示,不受他人的限制与强制。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2.公平竞争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是正当竞争的前提,是评判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标准。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平竞争,即竞争者应当公开地用正当竞争手段去进行竞争,切忌搞欺诈和恶意串通。二是平等竞争,即必须做到两点:①竞争者在竞争时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②竞争机会均等,除法律规定之外,同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有生产经营权的竞争者都可以参加竞争。3.合法竞争原则合法竞争原则即竞争行为应符合法律的规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竟争法》)的规定。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一)不正当竞争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所谓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为了便于准确把握不正当竞争的概念,我们应当明确以下几点:(1)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盈利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2)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而为不正当竟争行为所损害和扰乱的市场竟争秩序和社会关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3)不正当竞争者在客观上必须有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客观事实。(4)实施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人主观上有不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过错。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在维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上理解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

1.假冒行为假冒行为是假借和冒充其他经营者或其商品的名称、商标、质量和产地标志等,以使人混淆产生误解的行为。它包括以下行为:(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演,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演,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2.限购排挤行为限购排挤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为了排挤其他经营者而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的行为。3.商业贿赂行为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行为。经营者购买或者销售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也可以给中间人佣金,但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也必须如实入账。凡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4.虚假广告行为虚假广告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以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此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还规定,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5.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违法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护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侵犯商业秘密所采取的不正当手段包括: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此外,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存在上述违法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6.降价排挤行为降价排挤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排挤竞争对手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但肩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1)销售鲜活商品。(2)处理有效期限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上述情形,经营者无排挤竞争对手的用意,其降价行为是符合商品本身的特性,符合政策和法律规定的要求,因而为《反不正当竟争法》所允许。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7.搭售行为搭售行为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的行为。搭售行为有两种情况:第一是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通常是在购买者购买其必需品时搭售购买者不愿要或不需要的商品;第二是向购买者提出附加的不合理条件,主要是增加购买者的附加义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8.不正当奖售行为不正当奖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而进行的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有奖销售是经营者的一种促销手段,正当的有奖销售,法律是允许的,而不正当的有奖销售,则不仅会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而且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危害公序良俗。因此,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加以禁止。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9.低毁商誉行为低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的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低毁他人商誉将会削弱竞争对手对顾客的吸引力,从而争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该行为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和市场竞争规则,因而是不正当的、违法的。10.通谋投标行为通谋投标行为是指投标者之间串通投标,抬高或压低标价,以及投标者为排挤竞争对手而与招标者相互勾结的行为。通谋投标行为包括两类:一是投标者之间串通投标行为,其日的在于采取联合行动以限制竞争。在投标者之间协议或共谋的基础上,无论是抬高标价或压低标价,都会损害招标者的利益。二是投标者与招标者相互勾结行为,其日的是排挤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投标者。由于投标者与招标者勾结在一起,会使其他投标者在投标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该行为具有明显反竞争性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11.行政垄断行为和地方封锁行为行政垄断行为和地方封锁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三)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和制裁1.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1)监督检查机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

2)监督检查机关的职权监督检查机关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享有四种职权,即询问权、查询复制权、检查权和处罚权。此外,监督检查机关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是经营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若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则侵权人应支付的赔偿额应等于其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此外,侵权人还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竟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竞争法律制度经营者除因致人损害应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外,还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甚至刑事法律责任。比如: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上一页返回第四节价格法一、价格法概述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包括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商品价格是指各类有形产品和无形资产的价格;服务价格是指各类有偿服务的收费。为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国于1997年12月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该法对我国价格管理的原则、主管机关、经营者的价格行为、政府的定价行为、价格总水平调控、价格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都作了规定。下一页返回第四节价格法价格法是调整价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价格法的调整对象概括地讲是指与价格的制运行和调控、监督检查有关的各种关系。具体包括:①价格的制定关系;②价格的运行关③国家调控价格总水平的关系;④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及广大消费者对价格的监督检查关系。二、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的制定应当符合价值规律,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除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外,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依法自主制定。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所以经营者应当根据自身经营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准确记录与核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不得弄虚作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价格法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享有下列权利:①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②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③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特定产品除外。④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①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利益。②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价格法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④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诈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⑤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⑥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⑧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价格法三、政府的定价行为1.政府定价行为的适用范围下列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①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②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③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④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⑤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2.政府定价行为的目录管理《价格法》规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的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中央定价目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定价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中央定价目录规定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制定,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审定后公布。省级以下地方各级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