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一、选择题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4.道教的出现是在()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科举制的实施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10."心性本觉"是()佛教的思想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宋文纡徐委备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唱B念C做D打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代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21.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全盘西化C对外开放D闭关锁国22.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A邹容的《革命军》B陈天华的《猛回头》C陈天华的《警世钟》D陈独秀的《新青年》2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A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B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C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D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24.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A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B儒家的法家化C法家的儒家化D伦理的法制化25.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德都是善德B与天道相悖之德称德C德有凶吉之分D合于天道之德称吉德26.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A《河图》所出的形状B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C是一种生殖崇拜D是一种占卜的方法27.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B"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C"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28.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A性欲B情感C天性D爱29.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A都专指男女间的感情B含有一种欲望C情感的专注D都讲究大公无私30.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在()时期出现的。A孔子《论语》中B《庄子》一书中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2.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大型祭祀中,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巫史接着酒劲,才敢跟神交通,也只有在酒醉迷狂之中才会发生与神交通的幻觉。)(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3.如何正确认识“中庸”这一哲学思想?答题要点:(1)中庸思想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2)中庸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理、内外兼顾。(3)中庸如同调和剂,消解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其稳定与平和。(4)“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在中庸的基础上形成了“官本位”文化,极大催发出中国人的主奴性。(5)中庸扼杀了个体的个性,由于中庸之道讲求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因此,中庸往往跟保守密切相关。4.谈谈你对君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答题要点:(1)从文化特性上讲,中国古代的君子被界定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君子必须表现出“谦谦”的风范;在封建法制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君子被看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以道德人格感召着社会成员,从而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2)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被“义”“利”之别,因此,在新的经济生活中,萌生出新的“君子”,他们有经济事例,以融通的观念看待义利,于关键食客,能舍利取义,在精神上与“君子”相通,却又具有时代气息。(3)今天我们谈到君子,不再指那种受过上等封建教育的谦谦君子,而更注重个体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才华。5.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答题要点:(1)“和”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因为有一种“和”的博大精神,所在才能对外来文化产生巨大的亲和力,才会吸收、改造其他民族文化,使之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的“和”以显示汉文化的亲和力为主。(2)从全球一体化格局来看,“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交汇融通的大潮,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想孤立于这大潮之外,已不可能,只有适应这一潮流,不断更新和改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不是如何排外或媚外,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文化中“和”的传统。1.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答题要点:(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2.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答题要点:(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南水乡也因其四季分明而称为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2)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从某种程度讲,茶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茶成了名士高人的随身必备之物,进而称为他们的象征。3.如何理解中国发达的山水文化,其意义何在?答题要点:(1)从一开始山水就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而存在。道家主张隐遁山林,儒家则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2)对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代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于是,文人雅士高道名僧,纷纷隐山遁山,给自然山水以人文特色。(3)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且彼此借鉴,互相映发,如江南园林的建筑中体现出的融人文于自然之中的独特构造。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文化追求着“天人合一”至高境界,与天堂媲美,也不逊色。4.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理解“情”字?答题要点:(1)简单地说,情就是人的思想感情。“发乎情、止乎礼”,被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2)先秦儒学将“情”与“礼”相对举,情的外延相当广泛,概指一切思想情感。但宋儒明“天理”“人欲”之辩,情被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于是“情”与“欲”合而为一。到了明清理学家的脑子里,情几乎是人欲的代名词了。(3)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正确理解“情”的涵义,我们反对禁欲主义,但也绝不主张打着“情”字招牌,行纵欲之实。5.试述中国古代龙凤的象征意义及其所特有的龙凤文化。答题要点:(1)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3)上古时代,中国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4)从天来讲,阴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是凤。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导学各位学员,大家好!欢迎大家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学习。我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责任教师赵爱华,本学期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这门课程,并将尽力为大家提供这门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各位学员在学习本课程中如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我联系(联系方式见后),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共同克服困难。希望通过我们双方的努力,使大家能够顺利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联系电话、E-mail地址、值班时间如下:联系电话办家)E-mail:zhaoaihua@值班时间:每周三上午一、课程性质: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是云南远程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专科)的选修课,属省开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和把握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从而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及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二、开设时间及学分、学时:本课程开设一学期,2学分,36学时。三、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周俊玲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字教材是学员学习的主要依据,系统表述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文字教材体现了以学员为中心的思想,为适应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文字教材在设计上将学习内容以导学和课后练习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以利成人自主学习。2、网上辅导:以云南电大校园网、文字资料等形式提供该课程的课程导学、课程实施细则、期末复习指要等各种辅导信息,希望各位学员随时浏览、下载,并积极参加在线讨论。3、远程答疑:学员可以通过信件、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任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会尽快为大家解答问题。四、考核:1、考试时间:详见云南电大考试文件。2、考试形式:开卷3、考试时限:90分钟4、考试题型、比例、要求:(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要求:完整的解释该名词。(2)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要求:按题目要求答出要点,适当展开论述,但答错全部扣分,答漏要点酌情扣分。(3)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要求:按题目要求答出要点,并展开论述,在论述中需要论据的支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要有理有据,文字表达通顺。5、期末考试复习及要求:教学平台→我的课程→该课程“教学辅导”栏目。五、学习方式: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由自学、小组学习、参加面授辅导、做平时作业、参加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等环节组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办法如下:书面作业(占总成绩的10%,平时形成性成绩的50%),共四次:第一次作业,第四周前完成;第二次作业,第八周前完成;第三次作业,第十二周前完成;第四次作业,第十六周前完成。书面作业完成后,由任课教师评阅给出具体成绩。书面作业发布见网上:教学平台→我的课程→该课程“教学辅导”栏目。1、上网学习(占总成绩的5%,平时形成性成绩的30%):至少浏览课程网页2次,参加省校组织的答疑活动1次,发贴2个。3、面授辅导、小组学习、实践环节(占总成绩的5%,平时形成性成绩的20%):由教学班具体控制,原则上,要结合课程学习,组织小组学习讨论、实践环节等六、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至第四章,介绍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及伦理道德概况;第二部分为第五章至第九章,介绍中国传统法文化、语言学、教育、文学及艺术概况;第三部分为第十至第十二章,介绍中国传统史学、科技文化概况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简况;以下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绪论:学习要求:1、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进的九个时期及各时期主要成就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传统文化由孕育、形成、发展至转型,其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九个时期1、远古至夏朝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2、夏、商、西周——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3、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4、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5、魏晋南北朝——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与融合期6、隋唐五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7、宋辽夏金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繁荣期8、明至清代中叶——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9、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综合性与包容性2、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3、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4、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性5、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所具有的意义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学习要求: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土壤。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地形、地势(二)民族分布(三)气候特点二、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连绵性文化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连绵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二)多样性文化中国文化格局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主要有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南方楚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秦文化、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巴蜀文化及东南吴越文化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化的发生及发展阶段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三个起源中心(二)农耕文化发展重心南移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三)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共同点二十四节气文化(四)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不同时期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二、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两大阶段及其不同形态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中国文化的农耕性农耕性特点在中国文化里的展现(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2、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体现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发展趋势总的集中表现就是专制主义和君权的日益加强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政治性范式和伦理性范式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各派别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掌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及传统思维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哲学中国哲学的第一次高潮诸子百家争鸣(一)五行说(二)《周易》《周易》的辩证法思想:1、矛盾对立2、发展变化3、矛盾转化(三)老庄的道家思想1、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万物”的宇宙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静观”、“玄览”的认识论2、庄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万物”的天道观;“齐是非”、“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无几”、“无为”的人生观(四)孔孟的儒家思想1、孔子的哲学思想:“知天命”与“畏天命”的天命论;“生知”与“学知”的认识论;“克己复礼”的伦理观;“执两用中”的方法论2、孟子的哲学思想:“以德服人”的仁政学说;“人性善”的伦理观;“尽心”、“知性”、“知天”的宇宙观(五)墨子的哲学思想“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观;“取名予实”与“言必立仪”的认识论;“天治”、“明鬼”的宗教观二、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一)董仲舒的哲学思想1、“天地人主一”的政治观2、“天人合一”的天人感应论3、“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宇宙观4、“以名正实”的认识论5、“性三品”的人性论(二)王充的哲学思想1、“气一元论”的自然观2、“形神统一”的无神论3、“注重效验”的认识论4、“性有善恶”的人性论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玄学四、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一)佛教宗派哲学1、法相宗2、华严宗3、中国禅宗(二)韩愈的哲学思想(三)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五、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1、产生背景2、主要形态3、主要特点六、明清以降及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一)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二)黄宗羲的哲学思想(三)顾炎武的哲学思想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观及思维方式一、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1、追求“天人合一”的统一和谐观念2、儒家哲学成为主干、正统哲学3、追求“知行合一”的观点4、与伦理道德相结合5、受政治影响极大6、偏重直觉思维7、富于辩证思维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1、雅型——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2、俗型——平民的思维方式第三节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的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2、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3、人文主义精神4、华夏民族主义精神5、重义轻利、顾全大局的行为规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1、物质文化层面2、制度文化层面3、意识形态层面三、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几种传统宗教的特征、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一节中国传统宗教的产生和基本教义一、中国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信仰自然崇拜;1、地神崇拜2、山神崇拜3、河神崇拜4、日月星辰诸神崇拜二、道教的起源与基本教义道教是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三、佛教的传入与表现内容中国佛教表现内容与儒学的比较1、五戒与五常2、慈悲与仁3、中道与中庸4、业与命5、以人为本6、自利利他第二节中国传统宗教的特征与发展历程一、道教的特征与发展历程道教的本质特征、道教的思想渊源、道教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二、中国佛教的特征与发展历程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第三节中国传统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道教与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医药学2、道教与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佛教的中国化、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佛教文化和南传佛教文化的特点1、汉地佛教文化的特色2、藏传佛教文化和南传佛教文化的特色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春秋战国到近代社会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规范,思考如何评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和影响一、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及代表思想二、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思想董仲舒三、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思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伦理道德思想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与规范一、爱国二、孝悌三、仁爱四、谦虚五、信义六、勤俭七、气节八、和平九、情操十、修养第三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评判及其现代价值开掘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意义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对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负面因素第五章中国传统法文化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质,思考如何评价我国传统法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奴隶社会的法文化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文化三、封建社会的法文化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一、注重法律对社会调控功能的发挥二、强调法理并重,主张法律与道德教化相济为用三、注重家族伦理,维护家庭的和睦与亲情四、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息讼与和息事端第三节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反思传统法文化的观念和模式对现代中国社会法制化和法文化现代化的阻碍作用第六章中国传统语言学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认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人文价值第一节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时期——中国传统语言学的萌芽期零星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字产生活发展的研究、语言文字训释的萌芽研究二、两汉时期——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正式建立时期汉代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标志着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建立汉代语言文学研究兴盛的原因、汉代传统语言学的主要著作三、魏晋至明代——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相对沉寂时期传统语言学发展概况、主要著作四、清代——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全面繁荣时期乾嘉学派1、清代“说文”研究、说文四大家2、清代音韵学研究3、清代训诂学研究4、中国语法学建立第二节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特点一、注重实用:研究小学是为了掌握当时其他学科二、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结合:在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三、特别重视对文字的研究;由汉字表意的特点决定四、重视对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的研究五、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佛教的传入对音韵学的影响、近代欧洲的影响第三节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人文价值一、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1、音韵学的作用2、文字学的价值3、训诂学的作用二、中国传统语言学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学科的坚实基础1、中国传统语言学记载了大量零星的语言学理论问题2、中国传统语言学十分注意有关方言的理论3、训诂学也涉及了语法问题三、中国传统语言学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第七章中国传统教育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认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兴起1、中国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本质特征2、学校教育的产生3、官学与私学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教育的探索与确立1、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2、汉代的教育制度及选拔人才的制度3、“九品中正”制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传统教育进入全面制度化建设科举制度四、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发展和演变1、宋代的文教政策2、辽、金的教育3、元代的教育五、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发展到高度完善并趋于僵化1、明清的文教政策2、八股取士第二节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一、历代教育思想及其发展(一)先秦时期奠定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形成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1、先秦教育思想的特点2、先秦教育思想的代表:孔子与儒家思想墨子与墨家思想(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1、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的特色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的代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三)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1、宋元时期教育思想的特色2、宋元时期教育思想的代表:朱熹(四)明清时期教育思想及其发展1、明清时期教育思想的特色2、明清时期教育思想的代表:王夫之二、历代教育制度一、官学教育制度1、奴隶社会官学制度2、封建社会官学制度: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二)私学(三)历代书院书院制度书院的特点第三节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启迪一、传统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萌芽二、传统教育中的优良教学法1、启发诱导2、自主学习3、躬行实践三、传统教育中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第八章中国传统文学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三时期七阶段及各阶段重要的作家作品、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文化特征、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三时期七阶段一、先秦及秦汉——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上古期1、先秦文学:《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2、秦汉文学:汉赋、汉乐府、《史记》、《古诗十九首》二、魏晋至明中叶——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中古期3、魏晋至唐中叶:魏晋南北朝:三曹、建安七子、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南北朝乐府民歌初唐、盛唐: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李杜4、唐中叶至南宋末:中唐、晚唐:元白、韩孟、小李杜、古文运动、唐传奇宋:欧阳修、苏轼、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话本5、元代至明中叶:元代:元曲四大家、南戏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三、明中叶至“五四”——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近古期6、明中叶至清中后期;四大长篇小说、短篇白话小说、《牡丹亭》、《儒林外史》、南洪北孔、明清诗文词7、鸦片战争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黄遵宪、梁启超、四大谴责小说、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本特色一、强调“文以载道”与文学的教化、实用功能二、“诗言志”、“诗缘情”与文学的表现特征三、“形神兼备”与文学形象的创造四、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与中国特色诗歌(包括诗、词、曲)、赋、小说、戏曲六、文学风格的丰富性1、时代2、流派3、作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二、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三、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借鉴作用四、中国传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精神第一节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一、原始歌舞及陶器青铜:远古及先秦艺术二、秦砖汉瓦及古拙气势;秦汉艺支三、人的主题及形神之美:魏晋南北朝艺术四、唐人气象及青春之美:隋唐艺术五、襟怀意绪及禅韵之美:宋元艺术六、世俗人情及性灵之美;明清艺术第二节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二、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与德艺双馨的人格追求三、传神写照的表现手法与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四、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与融会贯通的艺术精神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一、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生的体验二、依人游艺:礼乐一体的原则三、以兴起象:艺术思维中的心物关系第十章中国传统史学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把握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早期的史书《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二、两汉史学我国史学逐步走上成熟发展道路的时期《史记》、《汉书》、《汉纪》、《吴越春秋》三、魏晋南北朝史学我国史学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1、政府对修史的重视2、私人纂史成为一代风气3、史书编纂内容丰富《后汉书》、《三国志》、《洛阳迦蓝记》、《高僧传》四、隋唐五代史学唐代为我国史学又一次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1、确立史官修史制度2、实录发展为史书一个重要部类3、产生对前代史学进行系统总结的史评专著《史通》4、新创典志体《史通》、《通典》五、宋元明史学宋代为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1、编年体《资治通鉴》的编纂和编年史的空前发展2、新史体的创立3、确立了方志体例4、正式建立了金石学5、典志体和民族史大发展《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文献通考》六、清代史学三大夫对史学的贡献:顾炎武开清代考据之风、黄宗羲创立学案体、王夫之发展了史论七、史部的确立与发展经史子集史部分类第二节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一、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一)历代统治者重视(二)私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三)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1、编年体2、纪传体3、纪事本末体4、典志体5、杂史、学案体6、史评和史论7、地理类二、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1、史学家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史2、重视通过纂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重视史籍的教育警戒作用,以史鉴今3、官、私皆重视收集、保存和整理史料,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4、重视史家的个人修养第三节中国传统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主体部分1、传统史学2、六经皆史二、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第十一章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传统科技的特质第一节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科技的萌芽和奠基二、秦汉时期——实用科技体系的形成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四、隋唐时期——实用科技体系的完善五、宋元时期——中国传统科技的高峰六、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相对衰落第二节中国传统科技的特质一、重实用、轻学术二、重技术、轻科学三、重经验、轻理论第三节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一、中国传统科技对世界科学的贡献二、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革命的原因第十二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原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发展历程、把握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方向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原因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结构特点二、西方文化及其特点三、中西文化碰撞的原因(一)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序幕(二)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原因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发展历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二、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三节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方向一、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特点二、近代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与文化特点三、新文化体系的创造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附:练习题练习一(含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名词解释中原文化五行说宋明理学道教三纲五常简答题1、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2、道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3、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指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5、简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春秋战国到近代社会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6、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哪些主要的内容和规范?7、简述我国封建正统法文化的基本思想内容。论述题1、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2、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3、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什么?4、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6、我国传统法文化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基本特质?练习二(含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名词解释《说文解字》乾嘉学派书院诗言志气韵生动中和之美简答题1、中国传统语言学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中国传统语言学在汉代会有较大的发展?3、中国传统教育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4、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在教育教学上有哪些特点?5、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6、简述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论述题1、试述我国官学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如何评价我国古代的私学教育制度?3、中国传统文学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哪些阶段?各阶段有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4、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什么?练习三(含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名词解释编年体纪传体地方志简答题1、简述南北朝时期史学大发展的表现。2、简述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3、简述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4、简述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5、简述中国传统科技的特质。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7、简述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发展历程。8、简述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方向。论述题1、试论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2、试述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试论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4、试论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5、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原因6、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原因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书面作业第一次作业论述题:1、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什么?2、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3、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次作业论述题:1、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2、佛教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哪些主要的内容和规范?第三次作业论述题:1、我国传统法文化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基本特质?2、中国传统语言学有什么特点?3、孔子与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次作业论述题:1、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艺术是如何追求气韵生动的。2、试论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通过学习,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评价。1.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2.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大型祭祀中,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巫史接着酒劲,才敢跟神交通,也只有在酒醉迷狂之中才会发生与神交通的幻觉。)(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3.如何正确认识“中庸”这一哲学思想?答题要点:(1)中庸思想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2)中庸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理、内外兼顾。(3)中庸如同调和剂,消解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其稳定与平和。(4)“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在中庸的基础上形成了“官本位”文化,极大催发出中国人的主奴性。(5)中庸扼杀了个体的个性,由于中庸之道讲求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因此,中庸往往跟保守密切相关。4.谈谈你对君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答题要点:(1)从文化特性上讲,中国古代的君子被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化工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在线考试题库A卷
- 小学数学二年级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练习990道
- 《如何玩转转介营销》课件
- 《抽样检验相关知识》课件
- 金融行业采购标书撰写技巧
- 旅游行业服务员培训感悟
- 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制造业人才培养策略
- 内科部门全面工作总结
- 网络科技企业保安工作总结
- 泌尿外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富氢水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价值分析(模板参考)
-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 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机械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
- 美标渐开线花键计算程序2014.8
- 英格索兰空压机操作规程
- 简单通用利润表
- 风动送样手册
-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
-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