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高三二轮复习的主要思路与措施_第1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高三二轮复习的主要思路与措施_第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高三二轮复习的主要思路与措施_第3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高三二轮复习的主要思路与措施_第4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高三二轮复习的主要思路与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二轮复习的主要思路与措施一、[考点解析]——针对高考,精研学情,求“准”《课标》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首先,认真解读《课标》和《2018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深刻领会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正确把握高考考核目标、要求与方向,在此基础上,就本专题的主要考点作出解析说明,使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其次,研究近三年全国卷高考已考内容和命题特点,探究全国高考新课标命题规律。2017年高考是新考试大纲实施的第一年,也是“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的第一年。但改革具有连贯性,分析近三年的高考特别是2017年高考对2018高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三年年高考全国卷遵循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稳”主要表现在试题命题思路、试题风格、试卷结构、分值分配、题型等都基本稳定;“变”主要表现为考查内容侧重年年不同。考查方式年年在变,特别谈题变色的开放题,从2015年I卷41题的“公式进行探讨”、II卷的“节假日变化”到2016年的41题“稳中求变”,从I卷的“制度构想题”、II卷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2017年I卷42题“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II卷“钟表的演变”开放性未再变脸,基本保持了已有的形式,并且材料史实平实,沿袭了往年的开放特色,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观点”和“逻辑论证”的作答要求,突出考查自行建构和解释“观点”(论题、论点)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同时,作答空间和思维视域进一步开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自主确定“论题”进行阐述,答题的自由度有了明显的扩大和开放,阐释和论证的空间更大。二、[线索梳理]——重组知识,夯实基础,求“实”基本思路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在进行二轮复习时要从宏观入手,起点要有一定的深度,重在整合与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体现思维的梯度,逐渐向高、新、深方向发展,让学生有学习的新鲜感,使他们有翻新的知识要学,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合理整理。在编写专题知识线索梳理时,我们特别强调以下两点:.夯实基础——回归教材抓主干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在复习时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1)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研深钻透,加强理解,搞清每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上狠下工夫,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2)突出主干,强化重点,填漏补缺,质疑问难,融会贯通。历史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主体,以主干知识为线串联基础知识是加强记忆、提高成绩的重要方法。大胆舍弃非重点知识,减轻负担,提高效率。而在对主干知识的复习中,要注意对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要达到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的程度。.重组知识一一纵横联系构专题(1)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从中理出可以串联相关知识的主线,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明传承、新中国的农村经济政策等。(2)打破模块间的孤立状态,加强三个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比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3)进行跨学科整合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如易于和政治、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内容,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区域集团化等。三、[重点、热点问题突破]——学以致用,灵活迁移,求“活”在编写这部分时,我们针对重难点搜集相关资料,选取与本专题有关的3—5个重点、热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注重设置恰当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采取材料分析法、表格比较法、分层设问法、原理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当堂突破,在熟、深、透、活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力提升。(1)材料分析法:这是重难点突破的常用方法,通过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2)表格比较法: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为什么结局却完全不同?学生直接概括有一定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列表加以比较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3)分层设问法: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小坡度式的层层递进,化难为易,步步深入,水到渠成。(4)原理导向法:很多历史难点问题,如果利用政治学原理、观点去分析,有时能迎刃而解。例如,对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若引导学生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加以分析,就容易多了。四、[训练提高]——强化训练,提高能力,求“强”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需要抓住关键,规范训练,精心讲评,以达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之目的。.精选。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在精心研究2018年考纲的基础上设计题目。要求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坚持能力立意,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切题的灵活性、试题的开放性、内容的关联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等。题目设计的途径一靠自主创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来主义。其中,改造利用应是主要的方式,要严把审题关,要特别注意各地市统考试题的搜集、利用。.精练。(1)重视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2)注意强化规范训练,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能力。在规范训练中,着重强调答案形式上做到四化(提示化、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内容上面宽、点全、语短、史论结合;语言上要准确、符合逻辑、层次清晰、用“历史”语言.还要注意文字表述规范、书写清楚等。3.精评。要做到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点评、自评、互评相结合,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评与补偿相结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导、点拨到位,能够举一反三。要克服机械讲评、简单对答案的现象。

专题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点解析】一、考纲解析考纲课标解读全国卷考题新航路开辟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017年全国I卷文综42题(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2017年全国m卷文综40题(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2017年全国I卷文综42题(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2017年全国m卷文综40题(殖民扩张)2016年全国H卷40(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2015年全国H卷32(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2017年全国I卷文综33题(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2016年全国H卷文综33题(第一次工业革命)2016年全国m卷文综33题(第一次工业革命)2015年全国I卷文综41题(两次工业革命)2015年全国H卷文综32题(两次次工业革命)2014年全国H卷文综32题(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17年全国I卷文综28题(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2017年全国H卷文综28题(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2017年全国m卷文综28题(晚晴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017年全国n卷文综41题(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政策)2016年全国I卷文综28(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2016年全国I卷文综29(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2016年全国m卷文综41(19世纪20世纪初清政府开埠通商)2015年全国I卷文综28题(晚晴经济结构的变化)2015年全国n卷文综28题(洋务运动)2014年全国I卷文综28题(晚晴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全国n卷30题(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的加强)、命题规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本专题知识的核心,很多考题突出这一主题,从世界市场的形成角度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说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影响下的产物,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近几年主要集中考查列强入侵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对洋务运动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三、复习建议:.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紧紧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重点复习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3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则重点复习列强入侵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并注意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相联系。.注意比较问题的能力。如西方各国殖民扩张的情况异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纵向联系的能力。如新航路的开辟(联系加强)一一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一一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一列强侵略中国、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热点联系。联系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运用全球史观看待中国近代化;借鉴两次工业革命,看待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整合复习。【线索梳理】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流动、资本流通等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助推器。.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这在19世纪尤为明显。(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开始形成: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2)表现: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出现,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拓展。(3)影响:①对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非洲和拉美:带来灾难;③对世界: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初步/基本形成: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1)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①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自由贸易政策使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③工业革命中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2)表现: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就证实了世界市场的存在。(3)影响:①对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对亚非拉: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客观上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社会的进步。③对世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各国实力增强;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人口、资本、技术流通速度加快。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2)表现: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影响:①对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趋完善。②对亚非拉: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的近代化进程。③对世界:世界各地的联系大大加强,世界终于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积极: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推动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客观上向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思想,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消极: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导致它们更加贫困。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经济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这五种经济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发展变化。近代前期(1840—1919年):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加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发展。近代后期(1919—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其中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共领导的以个体(合作)经济为主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根据地及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二)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世纪中期,即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擅自在华投资设立船坞和开办工厂,从此,外商企业在华兴起,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产生,此时英国在对华经济侵略中占据优势。主要原因: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主要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英法发展缓慢,美国、德国、日本、俄国迅速发展。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促使列强协同侵华。.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扩大在华投资,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一战后初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新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局面,日本、美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主要原因:一战后,英法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日本力量迅速增长,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30年代一40年代中期,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主要原因: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下,日本为了摆脱危机,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美国忙于处理经济危机,对日本采取中立政策;英法为了保全既得利益,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方面的特权,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美国成为侵华的主要势力。主要原因:二战后,日本被处置,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推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华势力在中国消亡。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没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与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即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束缚着又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阻碍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总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突破】.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和掠夺,对西欧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一一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一一樊树志《明史讲稿》材料二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的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随后从17世纪初起还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世界上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的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一一[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加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15分).工业革命的条件和的影响。[例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前工业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显贵、士绅,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用“PEP”表达,“P”代表"plenty”(丰裕),国家财富迅猛增长;“E”代表"energy"(能源),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P”代表“penetration”(渗透),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同时,在收集、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摘编自(英)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材料二在我们作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应该记住: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利用它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试分析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10分)(2)材料二中作者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试用所学的英国史相关内容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论述。(15分)3.科技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世界中国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热点链接】1.关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近代工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清洁能力。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一一吴淞江水利协会,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但是,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一一《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合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13分)2.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一一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一一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一一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10分)【训练提高】.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C.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A.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C.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3.1855年,英国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指出:“伦敦的雾可能会导致下层阶级道德败坏、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也认为煤烟反映了社会的退化。以上现象反映出A.工业化进程中大众的焦虑情绪 B.现代主义思潮成为社会共识C.民众对环境污染有着科学认识 D.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在英国伯明翰著名的优美郊区艾吉巴斯顿,人口从1801年的1000人迅速增长至1841年的16500人,这些人大多是富裕的工厂主。在利兹,位于市区西北2公里处的海丁利1871年开通马拉有轨客车,中产阶级开始大量搬迁至此。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A.工业资产阶级的迅速壮大B.近代交通的不断发展C.国家加强干预城市化进程D.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布局.19世纪初的英国,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是A.工人阶级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B.电力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C.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C.表现出他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 D.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