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分子阶层。这()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2.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即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这表达了怎样的办学理念()A.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B.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C.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D.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3.1901年清末新政实施后,留日学生逐年增多,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形成留日高峰。1909年美国拿出庚子赔款的一部分,支持清政府发展留美教育,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又开始转向美国。清末留学潮的兴起()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导致优秀人才的外流C.开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4.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5.1952年,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B.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C.为全民高等教育作准备D.适当平衡文理科系的发展6.中世纪大学诞生之初,受罗马教廷影响较大。伊丽莎白一世于1559年派出了剑桥大学管理委员会对剑桥大学进行管理。该委员会规定:只有在通过品格和正统思想的考察且获得新教教主的许可证之后,方可从事教学,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要宣誓效忠王室才能获得学位。材料从侧面反映了()A.大学的世俗化程度加深B.王室强化对大学的干预C.大学人文主义得到发展D.罗马天主教势力苟延残喘7.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8.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3所大学设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2006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近700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这反映出()A.教育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B.法学专业成为最热门专业C.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D.教育与国内形势密切相关9.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A.提出了“双百”方针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C.恢复了高考制度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10.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11.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长足发展12.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后唐的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A.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C.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D.推动了唐诗、宋词的发展13.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14.18世纪,法国出现多种形式的公共和私人阅读方式,有私立或公立、世俗或者宗教的图书馆,有“文学陈列馆的书店”以及各种“阅读会所”。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A.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B.工业革命推动主流观念变化C.公共空间兴起促进思想传播D.民主共和观念成为社会共识15.奥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于1776年建成。整个修道院内的藏书超过20万册,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1400多份手抄稿与530本古版书(早于1500年)。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该图书馆的作用是()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A.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大众化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C.保存了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D.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16.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整个展览分为九个单元。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该展览单元可能为()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B.变革与适应(900~1550年)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D.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二、非选择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英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但用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费用,因此要求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成为“人民的大学”,成为广大技工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渠道。公共图书馆在普通借阅外,还开设游戏室、台球室、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和针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读室。20世纪初,部分英国公共图书馆还致力于将图书传递给不能前往图书馆的读者,如住在偏远地区、长时间工作的人。——摘编自郑永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材料二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在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效益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启示。(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奏定初等小学章程》部分内容摘要如下:立学总义设初等小学堂,令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每星期不得过三十点钟,五年毕业。历史科目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善美之事,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地理科目其要义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其爱国之心。宜悬本县图、本省图、中国图、东西半球图、五洲图于壁上。格致科目其要义在使知动物、植物、矿物等类之大略形象、质性,以备有益日用生计之用。当先就庭院中动物、植物、矿物,为其解说其生活变化作用。——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材料二下图为“初等小学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第2册”中的插图(1911年)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解析:据所学百家争鸣的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末期士阶层的崛起,这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学的衰落,无法反映私学是否逐渐取代了官学,排除A项;据材料“不拥有政治权力”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不会直接引起血缘纽带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士阶层的兴起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D项。答案:B2.解析:宋代书院发展深受理学影响,讲究个人品德培养,书院属于私学,其远离市井减少官学影响,追求学术自由,故C项正确。答案:C3.解析:清末新政后出现留日学生逐渐增多的现象,1909年后又出现留美学生逐渐增多的现象,留学潮使得中国人才在外国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回国后会推动中国近代化,所以留学潮等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选A项;上述留学外国的学生是去学习,而不是定居和工作,所以不能说优秀人才外流,排除B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清末留学潮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这些留学生回国后,面对民族危机和专制统治,很多人倾向了革命,所以并没有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答案:A4.解析:据材料“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可知,清末废除科举制后,实行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因此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生”选官,获得进士,而进士则是传统科举制的产物,说明晚晴的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故选D项;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了教育近代化,排除A项;我国留学人员的去向一开始流向英美等国,甲午战后转向日本留学,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因此1911年时科举制已经不存在,排除C项。答案:D5.解析:由材料“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可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中国初期进行高校改革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理工人才,促进工业化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完善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全民高等教育”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平衡文理科系”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A6.解析:“只有在通过品格和正统思想的考察且获得新教教主的许可证之后,方可从事教学,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要宣誓效忠王室才能获得学位”可见剑桥大学逐渐受到世界政权的管理,逐渐脱离罗马都会,向世俗方向发展,故选A项。答案:A7.解析: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提高,说明拥有大量的书籍消费主体,在19世纪出现,应是工业革命的功劳,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消费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材料的内容是工人家庭成年人以及消费性书籍的增多,没有涉及教育完善问题,排除A项;工业革命减少教育隔阂,无法消除教育隔阂,排除B项;工业革命会导致教育模式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答案:C8.解析:由材料可知从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设立法学的高校和法学毕业生都越来越多,法律教育随着中国法制化建设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故选D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已经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A项;“最热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法律专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可知,科技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颁布《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扫除青壮年文盲,排除B;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答案:D10.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D错误。答案:C11.解析: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使造纸术出现突破性进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该时期纸在社会上广泛推广,且东晋南朝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民间和官方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广,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提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C12.解析:题干材料中“刊本”的意思是刻印的书本,雕版印刷术有利于儒家经书的批量出版,推动儒学经典通俗化,故选A项;题干材料“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说明雕版印刷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取代”手抄本,排除B项;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答案:A13.解析: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印刷书籍比较普遍,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故选C;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故排除B;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也有民间刻书,故D错误。答案:C14.解析:据材料“法国出现多种形式的公共和私人阅读方式”可知,各种阅读场所的出现促进多种阅读方式带来思想的交流,故选C项;法国大革命运动爆发于18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法国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答案:C15.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极其珍贵的1400多份手抄稿与530本古版书(早于1500年)”,可知该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故C项正确。答案:C16.解析:从题干材料中提到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涉及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体现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选C项。答案:C17.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一“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得出人民阅读需要的增长;由材料一“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得出英国部分政治人士的努力;由材料一“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得出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立法保障;由材料一“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成为‘人民的大学’,成为广大技工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渠道”得出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成为‘人民的大学’,成为广大技工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渠道”得出扭转了图书馆只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局面,推动了文化的普及;由材料一“还开设游戏室、台球室、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和针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读室”得出满足了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由材料一“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得出促进了工人阶级文化水平的提升,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开展。(2)由材料一“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材料二“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得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由材料二“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得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材料一“公共图书馆在普通借阅外,还开设游戏室、台球室、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得出应兼顾民众教育与休闲的多重功能;由材料一“针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读室”得出关注特殊群体;由材料一“部分英国公共图书馆还致力于将图书传递给不能前往图书馆的读者,如住在偏远地区、长时间工作的人”、材料二“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得出统筹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答案:(1)原因:人民阅读需要的增长;英国部分政治人士的努力;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立法保障;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扭转了图书馆只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局面,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满足了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促进了工人阶级文化水平的提升,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开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2)启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