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课件_第1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课件_第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课件_第3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课件_第4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P99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P177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P260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P318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P405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P462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P515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P580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P637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30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6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56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72【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明要求【单元特征】1.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单元概览·明要求(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社会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单元概览·明要求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单元概览·明要求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问题导引1.旧石器时代的含义,代表性遗址,生活特点。(史料实证)2.新石器时代的含义,特点,代表性遗存及各遗存的分布位置、特征。(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演变历程,比较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不同特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的基本特征。(史料实证,唯物史观)5.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地位,政治特征,夏文化遗存,灭亡时间。(时空观念)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含义:指以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_______人。(3)特点:从事_______和采集,过着_______生活,北京人和元谋人已经学会_______。打制北京渔猎群居用火2.新石器时代(1)含义:指距今约1万年前进入的以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特点①已经大量使用_______,开始从事___________,饲养_______,生活逐渐稳定。②遗存分布广泛,逐渐朝着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磨制陶器原始农业家畜多元一体(3)主要遗存及其特征时间文化遗存分布位置特征距今约7000~5000年前_______文化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___________,以_____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_________文化长江下游居民种植_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___技术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黄河流域代表器物是_______,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都出土了精美的_______,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仰韶彩绘陶器粟河姆渡水稻养蚕缫丝黑陶玉器3.中国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1)阶段演变:原始社会的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3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①时间:_________时代晚期出现。②特点:_________低下,氏族成员共同_______,成果_______。旧石器生产力劳动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①时间:_________时代晚期出现。②特点:社会__________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___________出现;_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_______阶层出现;人类即将迈入___________的门槛。新石器贫富分化部落联盟私有制权贵阶级社会【拓展】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特别提示】中国的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标准大体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社会组织形态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大阶段。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_____________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2)五帝中的尧、舜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通过“_________”继承王位。(3)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______的初始形态。【特别提示】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是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黄帝和炎帝禅让制国家2.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_______年,禹建立。(2)地位:我国最早的_________国家。(3)政治特征①_______制代替了_______制;_______是最高统治者。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夏朝社会仍然是___________;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_______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4)夏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发现的_________遗址。(5)灭亡:约公元前_______年,被商汤所灭。2070

奴隶制世袭禅让夏王聚族而居直接二里头1600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王位世袭制:夏朝确立,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三、商和西周1.商朝(1)建立时间:约公元_________年。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后定于殷,故称殷朝。(2)建立者:_____。(3)特征①文化: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_____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②经济:殷墟遗址出土了许多_________,造型雄奇,纹饰华丽。前1600

汤占卜记录青铜器③政治:商朝国家机构完善。_______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_____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的管理实行___________,_______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_______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4)商朝势力范围:东到_______,西及_______,南跨_______,北至_______。(5)灭亡:公元_________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提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没有能力对大部分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商王尹内外服制内服外服大海陇山汉江燕山前1046

2.西周(1)建立时间:公元_________年。(2)建立者:_________。(3)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4)政治制度:西周实行_________与_________。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作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解决了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和_______分配方面的矛盾。前1046

周武王分封制宗法制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5)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___________”;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__攻破镐京,西周灭亡。3.商周的社会经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_________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农具极少。(2)手工业:____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国人暴动犬戎井田制青铜青铜铸造【概念阐释】(历史解释)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一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主题一探究1:据史料一,古人类遗址空间分布有何特点?提示1:①古人类遗址在中国境内多地并存,以中原地区分布最为密集。②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良、生存空间比较大的区域。③以中原地区为核心。④凸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拓展】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农业种植、手工业产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文明演进凸显渐近性。

遗存考古凸显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二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中国古代史》吕克勤主编主题二探究2:据史料二,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反映了怎样的史学信息?提示2:随葬品多少与种类的差异表明大汶口文化已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也可能产生了阶级压迫现象。【拓展】遗存分类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等;遗物指遗留下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物及装饰品等。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三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史料四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主题三探究3:据史料三,概述夏代中国经济的历史信息。提示3:奴隶制经济繁荣,农业是当时主要生产部门,工具主要是木、石、骨等质地,粟、黍是主要农作物,家畜饲养业发展,六畜俱全。探究4:据史料四,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及特点。提示4: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拓展】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特征①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成了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部族色彩。③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问题导引1.东周时期列国纷争的表现和影响。(历史解释)2.华夏的含义、华夏认同的原因、表现、影响。(历史解释)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史料实证)4.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影响。(唯物史观)5.孔子的地位身世、社会背景、理论主张、教育成就、相关著作。(历史解释)6.老子的地位身世、思想主张、相关著作。(历史解释)7.百家争鸣的背景、讨论主题;主要派别、代表人物、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时空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_______时期,_____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___________与田氏取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________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春秋齐三家分晋卿大夫(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有何影响?提示1: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推动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特别提示】文明重心长达500多年的争霸战争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揭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空间分布。2.华夏认同(1)华夏含义:春秋时期_______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2)认同的原因: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3)认同的表现: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___________认同;战国时期内迁各族逐渐融入_______族。(4)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中原周边民族华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_______农具开始使用,_______得到推广;各国纷纷修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2)工商业①条件:农业进步推动___________,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②表现:_________分工更加细密,___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铁制牛耕社会分工手工业货币2.商鞅变法运动(1)背景①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②___________阶级力量壮大。③战国时期___________日益剧烈。④法家思想的出现。(2)目的:为实现___________、巩固统治。(3)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新兴地主兼并战争富国强兵(4)内容①经济:___________,奖励耕织;“_________,_________”,授田于百姓。②政治:奖励___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_____制,其主要官员由_______任免。③社会管理:在民间实行_________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5)特点:顺应了_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_______的一次变法。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军功县君主什伍连坐历史潮流彻底(6)影响①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②使秦国___________。③为秦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思考2: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2:(1)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君主专制国富兵强统一中国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身世: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2)社会背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理论主张。(3)思想主张①核心观念是“_____”,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儒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仁②主张“___________”,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来治理国家。③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______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4)教育成就①以“__________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_______》等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5)相关著作: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_________________整理成的《_______》当中。为政以德礼乐有教无类春秋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2.老子(1)地位身世:______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_____国人。其观点见于《_______》一书。(2)思想主张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___”。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_______。道家楚老子道天人合一唯物论③思想包含着朴素的_________。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___________。④政治上对现实不满,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_,甚至退回到___________的时代。【特别提示】“无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辩证法柔能克刚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四、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唯物史观)(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_____”阶层活跃。(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2.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士3.主要派别、主张特点、影响。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地位或影响儒家孟子认为_________,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_____道家庄子崇尚___________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___________”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_________朴素的_______认识人性善隆礼重法相生相胜自然界科学逍遥自由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地位或影响墨家墨子提倡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尚贤”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韩非主张以_____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反映了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节俭兼爱非攻法中央集权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_____________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_____次思想解放运动。(2)成为新兴___________的理论基础。(3)深刻影响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社会大变革一地主阶级

列国纷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一主题一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10页

探究1:对比西周分封制,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版图变化的信息。提示1: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明显;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民族,华夏民族认同感加强;与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二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史料三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探究2:概括史料二、三体现出的信息。提示2:史料二:铁农具使用并推广;史料三:出现牛耕技术。主题二【拓展】生产力进步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2)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扩大,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百家争鸣(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特别重视和谐,但侧重点不同:史料四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史料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主题三史料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史料七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兼爱下》探究3:对比史料四、五、六、七,分别概括出其在和谐问题上的侧重点。提示3:史料四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史料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史料六主张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史料七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的方式。【拓展】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局面的一种消极情绪。(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问题导引1.秦朝统一的条件、过程、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历史解释)3.秦朝暴政的表现及后果。(唯物史观)历史时空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条件(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_______渴望安定统一。(2)各地域_______的发展要求结束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秦国通过___________使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统一奠定基础。(4)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统一。人民经济商鞅变法2.统一的过程(1)灭掉六国。前230年至________年,秦国灭掉东方六国。(2)建立秦朝。________年,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3)南征_______,并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4)北击_______,修建万里长城。前221

前221

越族匈奴3.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帝制度,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_______自称“始皇帝”;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②组成_____________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政务。三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_______________的诸卿。③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_______制,其主要官员由_______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管理民众和治安。嬴政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具体事物郡县中央(2)其他巩固统一措施①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②修_______、直道。③颁行_______。④编制_______。⑤迁徙_______________到关中、巴蜀等地。⑥整顿___________。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驰道法律户籍六国贵族豪强社会风俗4.统一的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2)秦朝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3)促进了_________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_____________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考1:如何理解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提示1: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统一的原因和意义等方面考虑。各民族统一多民族【概念阐释】(历史解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主权结构形式。指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关系: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二、秦朝的暴政1.表现(1)赋役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2)秦朝刑法严苛。(3)___________,钳制思想。焚书坑儒2.后果: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秦朝速亡。(1)公元前______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失败。(2)公元前207年,_______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3)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思考2:秦王朝速亡有何教训?提示2:忽视“攻”与“守”不同的政治形势,采取了单一、僵化的主导思想,导致灭亡。209

刘邦

对秦始皇及秦朝制度的认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一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班固《汉书·主父偃传》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主题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史料二秦朝的政治危机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都说明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探究1:据史料一,概括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提示1:统一法律;结束战乱,统一国家疆域;革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创立皇帝制度,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等。探究2:据史料二,分析秦朝存在严重政治危机的原因。提示2:百姓负担繁重;刑法严苛;战争破坏严重;社会经济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等激化了社会矛盾。【拓展】对秦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1)确立原因①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反抗。③思想上,受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2)特点: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思想专制。(3)影响(1)积极: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一制度下实行的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大大加强了统治者的统治力量。(2)消极: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使人民处境恶化。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西汉衰亡的原因。问题导引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主要政治制度。(时空观念)2.汉初“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历史解释)3.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措施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新朝的改革措施及后果。(历史解释)5.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唯物史观)6.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唯物史观)7.两汉文化发展在史学、文学、医学、科技方面的表现。(历史解释)历史时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公元前______年,刘邦建立,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1)原因:吸取_____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__________思想,采取___________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表现: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202

秦黄老无为与民休息3.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2)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______与_______并行制。(3)七国叛乱:“惩亡秦孤立之败”,刘邦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_________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三个月内叛乱被平定。郡县分封汉景帝【概念阐释】(历史解释)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1.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开始提升。(2)地方①颁布“__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确立以_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中朝尚书令推恩令察举制③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_______,负责对辖区内_______官员及子弟和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④任用_______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提示:为了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刺史郡级豪强势力巡视监察酷吏2.经济上(1)改革_______,将铸币权收归_______。(2)实行___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___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___________,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接受_________的建议,尊崇儒术。(1)确立:公元前136年,设___________,儒学独尊地位确立。(2)影响:_______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币制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工商业者董仲舒五经博士儒学4.开拓疆域(1)措施①北击匈奴:任用_______、_________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郡管辖。②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_______的战争,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_。③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_____年,西汉在今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卫青霍去病匈奴丝绸之路60

④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经略边疆的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概念阐释】(历史解释)2.中朝与外朝: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中朝与外朝

3.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三、新朝1.建立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外戚_______夺取皇位,改国号新。2.时间:公元____年建立,_____年被绿林军推翻。3.灭亡原因:针对西汉后期社会矛盾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激化;发生旱灾和蝗灾;发生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王莽9

23

四、东汉的兴衰1.建立:_____年,_______重建汉朝,定都_______,史称东汉。2.前期的“光武中兴”(1)原因①政治: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___________;裁并_______,裁减_______,节省开支;整顿_______,惩处贪污腐败。②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下诏释放_______。③思想上:重视_______。(2)表现: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25

刘秀洛阳尚书台外戚干政郡县官吏吏治奴婢儒学3.东汉中后期的统治(1)中期以后皇帝多不亲政,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发生“党锢之祸”。(2)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导致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3)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4)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五、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_________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__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_____________体裁,是一部兼具_______和_______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2)《汉书》:东汉_______撰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体_______史。司马迁黄帝汉武帝纪传体通史史学文学班固纪传断代2.文学(1)汉赋:是一种介于_______和_______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___________,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_______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东汉民间流行_______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韵文散文铺陈排比民歌五言3.医学和科技成就(1)《黄帝内经》:成书于_______至_______之间,奠定了___________的基础。(2)《神农本草经》:成书于_______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专著。(3)《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_______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战国西汉中医理论东汉药物学蔡伦

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史料一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迫切、快的意思),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主题一探究1:史料一揭示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汉武帝解决此现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1:现象: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中央“削藩”尝试,引发亡国叛乱。措施:平叛并取消王国部分特权;颁布“推恩令”,分解削弱诸侯势力;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察,宣扬儒学思想以维护大一统局面等。

汉代的经济政策(史料实证)史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探究2:史料体现了汉初怎样的经济政策?试分析其实施的社会背景。提示2:政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背景:汉初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困窘局面;吸取秦朝暴政而亡教训。主题二

汉代治国思想的创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史料四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主题三探究3:据史料三、四,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分析他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提示3:观点:尊崇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拓展】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实质、影响(1)背景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②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③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④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2)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3)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②思想上:儒学垄断教育并成为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民族精神: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思想武器。④学术文化:一方面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明要求【单元特征】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民族交融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相对削弱;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推行均田制;田庄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3.思想文化: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玄学流行。单元概览·明要求二、隋唐时期(581年至公元9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后期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削弱。2.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政府对外政策开明,对外贸易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3.思想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三教合一趋势;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形成“中华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单元概览·明要求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问题导引1.三国的建立者,都城、起止时间。(时空观念)2.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时间;五胡内迁的概况。(时空观念)3.东晋建立和灭亡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政权基础。(时空观念)4.南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经历的4个王朝;“六朝”的含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6.十六国的含义、特点;淝水之战的背景、后果。(历史解释)7.北朝的含义及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措施、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历史时空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魏:______年,曹丕建立,定都_______。266年,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2)蜀:_______建立,国号汉,定都_______,史称蜀汉,简称蜀;263年,被曹魏所灭。(3)吴:________建立,定都_______(今南京);______年,被_______所灭。220

洛阳刘备成都229年建业280

西晋2.西晋(1)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完成统一。(2)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在西晋发生内战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_______贵族灭西晋。匈奴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_______(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逃的几家高门_______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______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___篡夺皇位,建国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_______”。3.“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今天的_______,统称为六朝。建康士族420

刘裕南朝南京4.江南的开发(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_________资源。②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劳动力(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_________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3)影响: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5.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农作物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含义: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_____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_______,合称“十六国”。(2)特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都采用_______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15

成汉中原(3)淝水之战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_______建立的_______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②后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崩溃,民族矛盾重新加剧。2.北朝(1)含义:4世纪末到7世纪初,北方先后存在的_______、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5个王朝合称北朝。(2)政权更迭:4世纪末建立北魏,______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内政修明,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______,灭掉_______,完成统一。氐族前秦北魏439

北周陈朝(3)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时间:____世纪后期。②措施:迁都_______;改穿汉族服饰;朝中统一说_______;改姓汉姓;仿士族划分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___________通婚。③意义:顺应了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___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概念阐释】(历史解释)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5

洛阳汉语高门士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隋唐盛世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问题导引1.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建立者、都城;隋朝的统治特征;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时间。(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武则天统治特征、开元盛世的原因和表现。(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处理东突厥、西突厥、吐蕃、靺鞨族的措施及影响;唐朝的疆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4.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5.唐朝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及灭亡的时间。(时空观念,唯物史观)6.“五代”“十国”的内涵;后周世宗改革的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历史时空一、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______年,北周外戚_______代周称帝,改国号为_____,定都长安。______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2.隋的统治(1)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国力日强。(2)广设仓库:包括供应朝廷_______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_____________、遍置于_______的_______。581

杨坚隋589

粮食备水旱赈济乡间义仓(3)兴建洛阳城:_________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4)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_______、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大举征伐_______。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李渊趁机起兵。(2)时间:______年,隋炀帝被杀死,隋朝灭亡。隋炀帝统一高丽618

思考:结合课本第32页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提示:隋炀帝率兵灭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是个暴君。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唐朝的繁荣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_______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朝统一全国。2.贞观之治(1)原因: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_______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表现: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___________”。长安轻徭薄赋贞观之治3.武则天的统治:唐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___________持续发展。4.开元盛世(1)原因:_________选贤任能,改革_______,发展_______,大兴_______,改革兵制。(2)表现:唐玄宗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史称“开元盛世”。【特别提示】唐朝的唐三彩是陶不是瓷。社会经济唐玄宗吏治生产文治(二)唐朝时的民族交融1.与突厥的关系(1)背景: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2)关系①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唐朝。②贞观年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_________”。天可汗③_________联合_______灭西突厥。④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与_____________,统辖天山南北。⑤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重建政权,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2.与回纥的关系(1)唐高宗时援助唐军灭_________。(2)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___________,后来回纥改名为_______。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内迁回鹘人后发展为维吾尔族。唐高宗回纥北庭都护府西突厥怀仁可汗回鹘3.与吐蕃的关系(1)唐太宗时:___________入藏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2)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4.与靺鞨族的关系:_________统治时期,封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领_________为渤海郡王。5.意义: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___________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文成公主唐玄宗大祚荣边疆地区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背景①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②开元年间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2)经过:______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755

(3)影响①使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___________被削弱。②边防空虚,_______占领河西陇右地区,边境告急。③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2.黄巢起义(1)原因①唐朝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剧,统治腐朽不堪。②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2)影响: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中央集权吐蕃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3.唐朝灭亡(1)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力量。(2)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3)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4)907年,降唐的黄巢起义军将领_______废唐称帝,唐朝灭亡。朱温4.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起,黄河流域先后经历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5个短命王朝,合称“五代”。(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_______、_______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_______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后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______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后周吴越南唐山西北宋

唐朝的盛世局面(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史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带着)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主题一史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探究1:唐太宗执政前后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提示1:执政前: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人口凋零,民不聊生。执政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繁荣,出现“贞观之治”盛世局面。探究2:据史料三,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提示2: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勇于改错。【拓展】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开明,知人善任;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力;兴科举、大办学校;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中外友好交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唐朝的民族交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四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题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时间:_______时期。(2)特点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_____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以相应的官职。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__。③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特权的工具。曹魏九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士族2.科举制(1)背景①随着_______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随着经济的发展,_______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士族庶族(2)创立与完善过程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②_________时,始建_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_____和_______两科为主。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______和_______。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分科考试隋炀帝进士科进士明经武举殿试(3)影响①积极:科举制使出身_____________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②消极: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禁锢思想,扼杀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明清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才能与个性的发展。思考1: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示1: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中下层文化素质中央集权二、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尚书台改称_________,与_________和_________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1)正式确立:_________时期。(2)职权特点①三省的职权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_________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_________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隋文帝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_____之职。③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_____的官员以_______名号,扩大任用_______的范围。④宰相议事的地方称为政事堂,后叫___________。政事堂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_________的趋势。(3)影响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宰相低宰相宰相中书门下一体化思考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否一致?提示2:形式上相似,各部门都是相互制约。实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制约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制约是为了防止专制。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1)开始实行_______制:按_____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________,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_____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_______。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租调户均田令粟租调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__。(2)影响:以_____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___________,政府的___________也有了保障。庸庸生产时间财政收入3.唐朝后期的两税法(1)背景①天宝年间,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和___________无法维持。②政府___________锐降。(2)目的、时间、实施者:为了解决_______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①每户按_______和_______缴纳_______,按_______缴纳地税,取消_________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_______和_______两次纳税。租庸调制财政收入财政人丁资产户税田亩租庸调夏季秋季(4)评价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_______对象,保证国家的___________。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_______的人身控制。思考3:结合教材第40页《史料阅读》,如何理解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提示3: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不分主客户,所有“见居”人口都成了纳税对象;不定居的行商人,于所在州县按三十分之一纳税,使其与定居者一样负担租税,商税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一部分;皇亲国戚、官僚地主也成为纳税对象。收税财政收入人丁农民

魏晋隋唐的选官制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转引自《汉官六种》史料二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主题一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提示1: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具有人为性、主观性;科举制凭才学、考试成绩优劣选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和趋势(1)历程时期选官制度标准方式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世袭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军功立军功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德才地方举荐、中央征召东汉末年开始九品中正制门第地方举荐隋唐以来科举制考试成绩或才学考试(2)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③选拔原则: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越来越严密。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构,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