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大雪-冬至)_第1页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雪-冬至)_第2页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雪-冬至)_第3页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雪-冬至)_第4页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雪-冬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雪-冬至)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页,共26页。二十四节气七言句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蜇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2页,共26页。冬季—古谚语冬月初一有风疾病多,兼有大雪和灾魔,

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3页,共26页。大雪—之意大雪斗指甲太阳黄经为255度,公历12月7日前后,“大雪”从字面上理解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有句农谚:“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4页,共26页。大雪—气候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冷,此时寒风萧萧,雪花飘飘。俗话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美丽的雪景,如诗词描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可以使城市空气清新湿润,也可祛除很多温病。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5页,共26页。大雪—养生Ⅰ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伴随着大雪而来的温度下降,气温变化较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腹、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经络理论中头被称之为“诸阳之会”。医学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的人,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散失总热量占60%。此外,天气寒冷使血管收缩,人们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对于脑血管病人来说,很容易诱发脑血管病,头部保暖非常重要。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6页,共26页。大雪—养生Ⅱ冬季风寒侵入人体,往往就是胸腹。胸腹部受寒之后,易折伤体內阳气,可以诱发胃肠病的发生,胸腹部保暖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女性,大雪节气后,天气渐冷,女子容易患有冷感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子由于经期、孕期和产褥期或患有贫血、胃肠病及久病体虚等,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抗寒能力差,故在冬季就特别怕冷。俗话说“寒从脚下来”,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为加强.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7页,共26页。大雪—进补中医认为:大雪时节,积雪冰封,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而养宜适度、养勿过偏。古曰“秋冬养阴”,阳虚病人,冬季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注重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同时对冬不受补的人,要注意在进补前先调理脾胃;受补还是不受补,关键在脾胃。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8页,共26页。为什么要进补?什么时候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诊疗的大法则.严格的说补是对虚而言,只要有虚症,不论春夏秋冬都要补.什么时候虚,什么时候补,虚什么,补什么,小虚不补,就会酿成疾患.中医补虚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辩证论补”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9页,共26页。如何“辩证论补”?古人言:“误用致害,虽人参甘草亦毒药之类也。”有些人因盲目进补造成头晕头痛,脘腹疼痛,烦躁、失眠等不良反应。所以不能盲目蛮补;例如阳亢火旺之人,再用温热助阳药,等于火上加油;如阴盛虚寒之症,再用养阴清热药,等于雪上加霜。所以辩阴阳,别表里,察虚实,分寒热是“辩证论补”也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0页,共26页。“辩证论补”的证型阳虚的表现:面色苍白、言声低微、神倦乏力、四肢寒冷、胆怯自汗、咳痰清稀、脘腹隐痛、喜热喜按、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尿频尿多、肢体浮肿、五更泄泻、大便溏薄、舌边不整(齿印)、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调补药物如:附子、肉桂、黄芪、人参、苁蓉、白术、鹿茸等。阴虚的表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眩晕耳鸣、口干舌裂、干咳无痰、多梦遗精、溲赤便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调补药物如:生熟地、天麦冬、南北沙参、枸杞、鳖甲、地骨皮等。气血虚: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目花、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而弱。调补药物:人参、白术、茯苓、黄芪、熟地、白芍、当归、阿胶等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1页,共26页。调养—宜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如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2页,共26页。调养—勿过偏

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相兼、劳逸结合、补泻均衡、形神合一的方法,力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3页,共26页。冬至—之意冬至是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节日,冬至的是在每年的12日22日左右,古有:“斗指戊,斯时太阳黄经为270度,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4页,共26页。冬至—风俗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在我国台湾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做过年一样重要。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把冬至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5页,共26页。冬至—数九始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曾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誉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6页,共26页。冬至—养生Ⅰ新世纪的快节奏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使人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若不注意保养自己,必然影响身心健康。《灵枢·天年》云:“人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寥寥数语概括了人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虽然如此但并不可怕,《景岳全书·中兴论》曰:“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书中告诉我们,人到中年若能合理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是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7页,共26页。冬至—养生Ⅱ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诗中告诫我们,只有进行自我心志的调养和保健,才可杜绝情志疾病和机体之病痛。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8页,共26页。强五脏就是强正气

中医认为免疫力全在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包括卫气及元气,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正虚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与肺、脾、肾的关系最大。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19页,共26页。扶养—正气——肾为元气之根

因为正虚主要指肾虚,肾为阳气的根本。肾虚则元气不足,而致正虚。肾为先天之本,禀赋不足者,免疫力易不足,所以要经常调补。——脾健则正气足

脾为后天之本,精气化生之源,所以要增强免疫力必须固护脾气。脾健则正气足,正气足免疫力自然会强。——肺为卫气之本

卫气,是卫护人体的正气,与肺、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肺主气属卫”,卫气属于元气的一部分,源于肾而固于肺。肺肾气虚则卫气失职。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虚则卫气减弱,抵抗力下降。当然肝的舒畅,健康的心情,坚定的意志,扶养肝气也很重要。“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大喜伤心,大怒伤肝,都会伤正气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20页,共26页。推荐—灸疗腿部穴艾灸:关仪穴(双)、足三里(双)

关仪穴:作用,温里散寒,理气止痛,主治:小腹绞痛、妇人腹中五寒.背部穴艾灸: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等腹部穴艾灸:膻中、中脘、神阙、关元、中极等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21页,共26页。推荐—穴位按摩足三里: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等胃肠疾病;虚劳主证,为强壮保健要穴。合谷: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牙痛、发热恶寒,经闭、滞产等妇科疾病。涌泉:昏厥、中暑等急症及神志疾患,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大椎:热病、发热恶寒,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项强、脊背痛.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22页,共26页。推荐—草药全当归:为“妇科圣药”,分三部分,有“当归头止血,当归尾活血,当归身补血”,总称“全当归”;功能:补血活血,调经、不孕,祛淤止痛,润肠通便。常配以黄芪、人参补气之药共用。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血虚眩晕、贫血等阿胶:(驴皮胶),最早典籍《神农本草经》叫作傅致胶,列为上品;唐代起正式列为贡品,又叫“贡胶”;其性味甘平,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调经安胎之功。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失眠心悸、产后贫血等。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23页,共26页。推荐—食疗Ⅰ木耳冬瓜三鲜汤:

[配料]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海米15克,鸡蛋2个,食盐、淀粉、味精、麻油适量。[做法]冬瓜去皮洗净切片。木耳、海米洗净备用。鸡蛋打匀摊成蛋皮切宽片备用;锅内加鲜汤上火烧开,下海米、木耳煮沸5分钟,再将冬瓜放入,开锅后撒入食盐、淀粉,起锅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即可。[功效]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五十九分。第24页,共26页。推荐—食疗Ⅱ火腿烧海参:[配料]水发海参200克、火腿50克,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