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血液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功能:运输缓冲生理性止血防御第一页,共一百零七页。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体液的分类:1、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1)血浆-占体重的5%;2)组织液-占体重的15%。2、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内环境: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即细胞外液。第二页,共一百零七页。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多细胞生物细胞外液血浆组织间液1最初由包绕在体内的部分海水组成2一种盐溶液3与远古海水相似循环出现主要为盐液溶入蛋白质,出现各种细胞血液第三页,共一百零七页。血液与内环境稳态稳态(homeostasis);机体处于整体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之下,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这一状态称稳态。血液对内环境某些理化性质如酸碱度、温度等的变化起一定的“缓冲”作用。第四页,共一百零七页。细胞内、外液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占体重的60%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具体环境内环境为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4/5组织液1/5血浆最活跃部分沟通各部分组织液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第五页,共一百零七页。血液与内环境稳态稳态: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作小幅度波动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必要性:外环境剧烈变化,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与排泄措施:缓冲对、呼吸、血液循环、二便排泄血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六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量:约占体重的7~8%。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比积(容):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变化: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比积改变。第七页,共一百零七页。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Na+14214512K+4.34.4139Ca2+2.52.4<0.001(游离)a
Mg2+1.11.11.6(游离)a
总计149.9152.9152.6HCO3-242712Cl-1041174HPO42-/H2PO4-2.02.329蛋白质b140.454其它5.96.253.6总计149.9152.9152.6第八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九页,共一百零七页。第十页,共一百零七页。血量-人体血液的总量1、血浆量2、血细胞量:主要是红细胞量。正常成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其中血浆量为40~50ml。幼儿体内含水量较多,血量占体重的9%。一个体重60Kg的人,血量约为4.2~4.8L。第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第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一)血浆蛋白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α1、α2、α3、β、γ等多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白蛋白(A):约40~50g/L;球蛋白(G):约20~30g/L;纤维蛋白原:约2~4g/LA/G比值:1.5~2.5第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1、营养功能;2、运输功能,(载体、运输脂类、离子等);3、缓冲功能;维持pH的稳定4、形成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6、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第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三)不含氮有机物:血糖(血浆中所含糖类,以葡萄糖为主)、血脂(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四)无机盐:钠、钾、钙、镁离子,氯离子、HCO3、HPO4和SO4离子等。第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三、血浆的理化特性比重血液的比重:1.050~1.060,红细胞越多,则血液比重越大;血浆的比重: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越多则血浆比重越大;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红细胞的比重:1.090~1.092。第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一)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正常值:男子小于3mm,女子小于10mm影响因素:白蛋白
ESR
球蛋白、纤维蛋白ESR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第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特征:RBC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是由于RBC与血浆的摩擦阻碍RBC下沉。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主要是血浆蛋白的种类和含量)。第十八页,共一百零七页。RBC沉降快慢决定于RBC是否易叠连---主要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或血浆蛋白浓度减弱RBC表面负电荷使RBC相互排斥力减弱---叠连急性炎症、组织破坏经期、妊娠急性风湿热肺结核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沉加快测定方法:魏氏法(Westergren)。1.8ml,1hr,0-15mm,0-20mm测定RBC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第十九页,共一百零七页。叠连:叠连:许多红细胞较快的互相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叠连。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的性质,与红细胞本身无关。一般血浆中白蛋白增多可使红细胞沉降率减慢;而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则使红细胞沉降加快。第二十页,共一百零七页。(二)血液粘滞性指液体流动时其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通常是与纯水比较其相对粘滞性。与水相比正常值:血液的相对粘滞性为4~5,主要取决于所含的红细胞数;血浆的相对粘滞性为1.6~2.4,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第二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三)血浆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溶液扩散的过程称渗透,水分子渗透的力量称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或分子、离子等)数目的多少,与分子或离子的克分子浓度呈正比,而与溶质的化学性质无关。渗透压表达方式1、压强单位:kPa或mmHg(1mmHg=0.133kPa)2、渗透浓度单位:mOsm/L(1Osm/L=19.3mmHg)第二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二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由于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所以血浆、组织液和人体的一切细胞的渗透压是相等的。水分子总是从渗透压低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如果红细胞内渗透压高于正常,那么水分子可渗入红细胞内使大量红细胞破裂,称为溶血。第二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第二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形成;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胶体渗透压:由白蛋白、球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压力小(1.3mmol/L或3.3KPa),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第二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0%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第二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渗透脆性
指人体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1.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范围:0.45%-0.3%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零七页。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正常值:0.45%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第二十九页,共一百零七页。RBC最大脆性即最小抵抗力:0.42~0.45%NaCl。RBC最小脆性即最大抵抗力:0.30~0.35%NaCl。临床输液、冲洗伤口要用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即等渗溶液,如:0.9%NaCl;5%GS(葡萄糖液);1/6mol乳酸钠。比其高的称为高渗溶液;比其低的称为低渗溶液。第三十页,共一百零七页。(四)血浆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②通过肺和肾的调节:第三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二节血细胞的形态和生理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正常成年人平均值):男性5.01012/L(500万个/l)
女性4.21012/L(500万个/l)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7m,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及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第三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红细胞内无核,胞浆中溶解32~36%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12~16g%);女性110~150g/L(11~15g%);新生儿可达200g/L以上。如果低于正常值则有贫血可能。第三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三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缓冲PH值第三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红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其次是脾和淋巴结等。
⑵造血原料:二价铁和蛋白质。而维生素B12、叶酸等可促使红细胞分化和成熟。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基本原料:vitB12和叶酸(Rbc成熟因子),合成DNA必需有vitB12和叶酸的参加;蛋白质和铁是合成Hb的基本原料。其次:氨基酸、维生素B6、B2、C、E和微量元素铜、锰、钴、锌等。第三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①铁:Hb合成必须原料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②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第三十八页,共一百零七页。铁
Rbc中Hb的合成必需有铁作为原料,成人体内含铁3~4g,其中约有70%在Hb中,5%在肌红蛋白中。每mlRbc需要1mg铁,成人每天需要20~30mg铁用于红细胞生成。人每天由粪尿排出体外的铁约为1mg,需从食物中补充(约5%)。其余95%均来自于人体铁的再利用。第三十九页,共一百零七页。铁合成Hb需FE1mg/mlRBC.20-25mg/d衰老RBC被MØ吞噬,Hb被消化释放出血红素的Fe2+,占95%与铁蛋白结合,形成铁黄素沉积在MØ内Fe3+还原为Fe2+,与铁蛋白脱离,与运铁蛋白结合,运送至幼RBC食物中吸收1mg(5%)*铁不足小细胞性贫血铁与Hb第四十页,共一百零七页。游离状态的Fe2+才能被重吸收Fe2+与铁蛋白结合,此时铁为Fe3+,并聚集成铁黄素颗粒而沉淀于巨噬细胞内。血浆中有一种运铁蛋白,可以来往运行于巨噬细胞与幼红细胞之间,以运送铁。贮存于铁蛋白中的Fe3+先还原成Fe2+再脱离铁蛋白,而后与运铁蛋白结合,每分子运铁蛋白可以运送2个Fe2+。第四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第四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第四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叶酸的吸收叶酸蝶酰单谷氨酸四氢叶酸双氢叶酸还原酶多谷氨酸盐参与DNA合成组织细胞酶促作用下血浆叶酸进入组织细胞后,转变为多谷氨酸盐,才具有参与DNA合成的活性。叶酸吸收障碍后2~7个月内导致叶酸缺乏,也引起与vitB12缺乏时相似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的活化需要vitB12参与,因此,vitB12缺乏时,叶酸的利用率下降,可引起叶酸相对不足。第四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③叶酸:参与DNA合成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④VitB12:体内过程:内因子(胃)+B12=复合物:Ⅰ.防止B12被蛋白酶水解;Ⅱ.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参与DNA合成。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第四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vitB12和叶酸缺乏时易发生大细胞性贫血,Rbc平均体积大于正常,但血液中数量大为减少,虽然Rbc平均Hb浓度正常,但每升血液中Hb仍低于正常。vitB12是含钴的有机化合物,多存在于动物食品中,机体对vitB12的吸收必需要有内因子和R结合蛋白参与,它们可保护vitB12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当胃的大部分被切除或胃腺细胞受损伤,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的抗体时,即可发生vitB12吸收障碍,易发生大细胞性贫血。第四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胃液小肠上段回肠门脉血流肝转钴蛋白II造血组织B12与R蛋白结合胰蛋白酶断裂结合。与内因子结合,免被蛋白水解酶破坏。内因子一部分与B12结合,一部分与回肠上皮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被吸收*内因子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R蛋白是一种电泳速度很快的血浆蛋白。**B12吸收障碍,巨幼RBC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Vit.B12吸收第四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
爆式促进因子→↓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网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缺氧、RBC↓或Hb↓↓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T3、生长素第四十八页,共一百零七页。每个成人体内约有红细胞251012个,更新率0.8%/24h,每分钟约有160106个红细胞生成。目前已证明有两种调节因子分别调制着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红系祖细胞的生成。第四十九页,共一百零七页。早期红系祖细胞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formingunit-erythroid,BFU-E),依赖于一种称为爆式促进因子(burstpromotingactivitor,BPA)的刺激作用。BPA分子量25000~40000糖蛋白,靶细胞为BFU-E,并促进更多的BFU-E从细胞周期中的静息状态期(G0期)进入DNA合成期(S期)。第五十页,共一百零七页。晚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称为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erythroid,CFU-E),CFU-E对BPA不敏感,但主要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调节。第五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晚期红系祖细胞,称为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erythroid,CFU-E),CFU-E对BPA不敏感,但主要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调节。第五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五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3、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在血管内循环流动约27KM,在穿过小血管和孔隙时可变形而不至于破裂。衰老红细胞脆性增加,易破裂,通过微小孔隙也发生困难,容易停滞于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第五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4、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大于600万/ul贫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它第五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红细胞破损导致溶血,Hb与2-球蛋白(触珠蛋白)结合,严重溶血,触珠蛋白不够用,游离Hb将从肾排出。Hb在肝内由脱铁血红素转变为胆红素,铁以铁黄素的形式沉着于肝细胞内,铁可再利用(脾内消化Hb)。第五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五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三、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中性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30%
分类单核细胞2~8%嗜酸性粒细胞0~7%嗜碱性粒细胞0~1%
变动: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WBC数↑。白细胞第五十八页,共一百零七页。(二)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生成:第五十九页,共一百零七页。破坏:破坏:白细胞的寿命较难准确判断。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是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8小时左右进入组织,一般三四天将衰老死亡。若有细菌入侵,粒细胞在吞噬活动中因释放溶酶体酶而发生“自我溶解”。第六十页,共一百零七页。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白系祖细胞↓定向白系祖细胞↓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IL-1、内毒素、Ca坏死因子↓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生成、释放)-集落刺激因子(CFS)
乳铁蛋白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释放)第六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三)白细胞的功能第六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第六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第六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三、血小板(一)形态、结构和数量形态:小,2-4um结构:无细胞核,细胞膜完整,细胞质内有线粒体、致密体、类溶酶体和各种分泌小泡。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变异: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第六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二)血小板生理功能:1.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第六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血小板解体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第六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⑴粘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主要GPIb)、内皮下组织(胶原纤维)、血浆成分(Willebrand因子)⑵影响粘附因素:Ca2+促进;蛋白激酶C抑制。⑶粘附过程: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第六十八页,共一百零七页。2.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聚集过程:NO.1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NO.2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致聚剂+血小板膜受体→血小板内的第二信使(cAMP↓,IP3、Ca2+、cGMP↑)浓度改变→血小板聚集。影响聚集因素:①抑制剂:PGI2→cAMP↑、游离Ca2+↓→抑聚集。第六十九页,共一百零七页。②致聚(诱导)剂:Ⅰ.ADP与凝血酶ADP与剂量呈依赖关系注:ADP必须有Ca2+和纤维蛋白原的存在,且耗能。注:凝血酶使血小板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作用较强。[低][中][高]聚相先1后2聚相2聚相1Ⅲ.胶原是一种强致聚剂,引起血小板不可逆聚集;且与血小板释放同时发生。小板内cAMP↓、游离Ca2+↑释放ADP血栓烷A2(TXA2)血栓烷合成酶PGG2、PGH2环加氧酶小板质膜中的花生四烯酸分离小板内磷脂酶A2激活血小板表面激活第七十页,共一百零七页。3.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释放血小板因子等→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加固血栓。4.收缩: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环状带和骨架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第七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血小板与血栓:①粘附+聚集→松软血栓;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加固血栓;③收缩→坚实血栓。2.血小板的促凝活性:①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和凝血酶原的激活;②结合多种凝血因子,从而加速凝血过程。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第七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生理止血过程示意图第七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止血一、凝血因子第七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一、凝血因子第七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凝血因子特点:①除因子Ⅲ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②除因子Ⅱ和Ⅳ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③除因子Ⅳ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第七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④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⑤在维生素K参与下,因子Ⅱ、Ⅶ、Ⅸ、Ⅹ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⑥因子Ⅷ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第七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二、血液凝固过程多种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酶促化学反应,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又称凝血酶原酶。可激活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变成有活性的凝血酶。凝血酶是一种酶,催化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解的丝状纤维蛋白。第七十八页,共一百零七页。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大体是:即:凝血酶原激活物Ⅹ→Ⅹa(Ⅴ+Ca2+)↓↓凝血酶原→凝血酶Ⅱ→Ⅱa↓↓(Ca2+)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Ⅰ→Ⅰa第七十九页,共一百零七页。
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激活因子Ⅺ→↓因子X↓激活因子Ⅻ结合因子Ⅶ第八十页,共一百零七页。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启动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激活因子Ⅻ开始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因子Ⅲ开始凝血因子存在部位全在血浆中存在组织和血浆中参与凝血酶数量多少凝血过程时间长短,速度约需数分钟较慢约数秒钟较快第八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三、体内抗凝血作用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1.体液抗凝系统: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TFPI和肝素①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Ⅲ、C1抑制物、1-抗胰蛋白抑制物、2-纤溶酶、2-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等。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Ⅶ、Ⅸa、Ⅹ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第八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②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
作用:抑制凝血因子Ⅹ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③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作用:灭活凝血因子Ⅴ、Ⅷ;阻碍因子Ⅹ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Ⅹ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第八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④肝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
作用: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2.细胞抗凝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第八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四、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1.加速凝血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应用促凝剂: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维生素K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加速凝血。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第八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2.延缓凝血(1)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2)降低血液温度。(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第八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第四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八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一)纤溶酶原的激活(二)纤维蛋白的降解(三)纤溶抑制及其作用第八十八页,共一百零七页。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过程:
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于因子Ⅻ的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第八十九页,共一百零七页。(一)纤溶酶原的激活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第九十页,共一百零七页。(二)纤维蛋白的降解第九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三)纤溶抑制及其作用抗活化素:抑制纤溶酶原抗纤溶酶:抑制纤溶酶。如凝血酸、止血芳酸等。纤溶系统:指纤溶激活物和抑制物以及纤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的总称。第九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九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2.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第九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五节血型和输血第九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一、血型和红细胞凝集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外,还有Rh、Kell、MNSS、P等15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统(HAL)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应。第九十六页,共一百零七页。二、红细胞血型
分型原则: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球蛋白构成——IgM)。第九十七页,共一百零七页。注:①四种血型都有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中一般不含抗H抗体。②A1型RBC可与A2型血中的抗A1发生凝集反应。③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血型鉴定时易使A2型和A2B型误判定为O型或B型。(一)ABO血型第九十八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生物科技园区厂房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互联网企业劳动合同范本获取
- 二零二五年高端别墅钢筋劳务工程服务协议
- 2025版安装工程环保技术应用合同范本
- 2025版桉树种植基地土地流转与林业资源开发合作合同
- 2025版布料进出口贸易风险评估与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业烘焙师劳务派遣合同
- 2025版离婚抚养协议书模板(含子女抚养费调整)
- 2025版车辆挂靠经营与物流配送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ROHS有害物质分析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陕西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备考模拟题及答案(题型)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课件
- 经历是流经裙边的水
- 非外资独资或外资控股企业书面声明
- 降低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 疼痛诊疗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3年保险知识竞赛题库
- YY/T 1846-2022内窥镜手术器械重复性使用腹部冲吸器
- GA 1016-2012枪支(弹药)库室风险等级划分与安全防范要求
- 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