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_第1页
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_第2页
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_第3页
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_第4页
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篇

方剂学—总论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课件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剂与方剂学概念一、方剂学概念:*是中医药学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说明方剂学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等)、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利用一门学科;*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中药防治疾病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综合利用。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页二、方剂概念:*是中医依据临床病证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基础上,按照组方标准,选择适当药品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要求适宜剂型及用法而成处方,是为方剂。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页*《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经典著作。书中相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节方剂起源与发展·关键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能够识别197首),是现存最古老一部方剂著作。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4页《五十二病方》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全方面反应了战国时期方剂学成就,书中大多是外科、皮肤科方,其次是若干内科、儿科及妇科方。每病治疗方剂少则一两首,多则几十首,总数有283首,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也有一些祝由方,说明当初医巫未分离。书上记载比较完整189方中,单味药方达110方,组成药品最多医方也仅7味,显示了方剂组成是经过了单味药应用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药品组成复方历史过程。方中药品以酒、醋、猪脂应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姜、桂等辛热药品,剧毒药如水银、信石、藜芦等亦有应用。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5页《黄帝内经》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13首,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内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阐述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自然科学在医学中应用,而且重点叙述了人体结构、藏象气血、经络腧穴、体质差异、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五运六气等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及诊疗治疗理论和方法,还总结了内、外、妇、儿、伤、五官、针灸等各科病证和治疗经验。能够说,《内经》建立了中医理论体系基本框架,较为全方面地阐述了中医学学术思想和理论标准,奠定了中医学发展基础,指导并促进了中医临床各科发展。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6页方剂起源与发展(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著,载方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成药典”*《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经典著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誉称之为“方书之祖”。*《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理著作,开创“方论”研究方法。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7页《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丰富临床经验著录而成,普通认为,现存《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即是在原书流传过程当中分离出来。《伤寒论》载方113首,主要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收方245首,主要以脏腑论杂病,除去重复者,两书收方累计323首,张仲景对方剂学贡献主要在于:辨证论治,方中蕴法;配伍严密,药变方殊;剂型丰富,煎煮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其所利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丸、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有效方剂。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8页《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名《和剂局方》。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一个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屡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确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经宝庆、淳祐,陆续增补而为十卷。成为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惯用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详细修制法。其中有许多名方,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临床方书。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9页方剂起源与发展----续*《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61739首。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著作。*《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载方96592首。*《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治法(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0页《医方集解》

本书为一历代名方集成,系清代名医汪昂所著,共收录“诸书所共取,人世所惯用”中正平和之剂300首,付方过之。并对组方作用及配伍进行了阐述,对每个主方使用时相关病源、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服法等,无不备录;以方义解释为中心,采集历代医家硕论名言,重复论证,而一断于临床实际;以治法为纲

,结合病因与专科特点,创方剂学综合分类法;不过汪氏首倡方剂归经学说,临床意义不大,故后人罕有沿用。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1页第三节方剂学与其它学科关系

*方剂学含有基础与临床双重属性;*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利用主要形式;*衔接传统中医与当代生命科学综合学科。*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特点*方剂学内容—纲目联络*掌握重点内容与基本功训练*举一反三第四节方剂学学习方法及要求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2页1.说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关系;2.制方原理(方解,揭示组方要素与功效关系。)·证机分析·药品配伍关系分析(君、臣、佐、使药)3.当代研究第五节方剂学研究范围番红花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3页

第六节方剂学研究方法

1.以中医学术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方剂为方剂为对象,意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

2.研究方法:

·以临床观察为基础临床试验方法·以试验为主试验研究方法·以文件为主文件整理方法·以理论探索为目标逻辑思维方法条叶龙胆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4页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产物;*方剂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方剂是针对详细病证作出针对性治疗方案。第一节方剂与病证金银化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5页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

*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起源与方剂;*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依据;*方剂是治法详细表达。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病证病因病机所确定治疗方法。一、治法概念:二、方剂与治法关系:红花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6页*“八法”概念:“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来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三、“八法”:*“八法”内容: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7页

是经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等作用,使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一个治法。适合用于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以及水肿、痢疾、疟疾而见恶寒发烧,头痛身疼等表证者。汗法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8页

是经过涌吐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一个治法。适合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紧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吐法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19页

是经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攻逐水饮等作用,使停留在肠胃有形积滞,以及留滞体内水饮邪气从下而去一个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下法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0页

是经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一个方治法。适合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和法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1页·清法

是经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一种治法。适应于热证、火证、热盛成毒以及虚热等证。地黄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2页·温法是经过温里祛寒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一个方法。适用于脏腑陈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之证。青黛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3页·消法是经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作用,使气、血、痰、湿、水、虫等所结成有形之邪渐消缓散一个治法。五味子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4页

是经过滋补温养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虚证一个方法。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分,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补心、补肝、补肺、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补法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5页*中药发觉是方剂产生基础;*“方以药成”;

·方剂配伍利用促进了对中药功用深入确定和新发展。

第三节方剂与中药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6页

第三章 方剂分类二、代表性方剂分类法:古有“七方”说、病证分类、主方分类、治法分类等。

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2.十剂:源于北齐徐之才之《药对》,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一、方剂分类依据—治法

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7页

·轻可去实

--即以轻扬、升浮解表药组成方剂,功效发散外邪,用治表证一个治法。如:麻黄汤。

·通可去滞

--指以通利药品组合成方,功效利水渗湿,化浊通淋,以治疗水湿痰癖等邪气壅滞机体之证。如湿热下注,方用八正散。……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其将方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薄荷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8页4.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治法(功效)分类法,详细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和抢救良方共22剂。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29页*增强原药效:指将功效相同药品配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使作用增强,收效更加快。

第四章方剂组成与改变

*指依据病情需要和药品性能,有选择将药品与药品配伍在一起使用。一、配伍概念:

二、组成方剂目标:*综合多药效:指将功效不一样(或作用相反)药品配合应用,起到综合作用,增加方剂各种功效,扩大治疗范围。

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0页

*产生新药效:指将功效不一样药品配合利用,起到特殊作用,产生新药效,以适应病情需要。*制约烈毒性:经过药品不一样配伍,使某药能消除或减缓另一药品毒性或烈性,以免伤耗机体正气或造成中毒。

白扁豆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1页*药品配伍形式:

·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通涩并行。·制毒纠偏;·引经报使。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2页第三节方剂改变1.方剂改变原因:

·病情轻重

·邪正虚实

·兼证有没有·体质强弱

·年纪、气候、方土习俗。

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3页2.方剂改变形式:a、药味增减改变;

经过增加或降低方剂一、两味药品,方剂治证与功效都有所改变,从而使全方功效发生改变以适合临床证候需要。b、药量增减改变;

指方剂组成药品不变,仅仅增加或降低方中主要药品用量,方剂治证与功效亦有所改变,改变其药效或配伍关系,以适应临床证候需要。浙贝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4页方剂改变形式(续):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改变:

指方剂组成药品与剂量同时发生改变,从而使方剂配伍、功效与治证亦随之改变,使方剂更适合临床治证需要。浙贝d、剂型更换改变。

方剂组成药品与剂量完全相同,只改变方剂剂型,其功效和适应证也有轻重缓急不一样,以适应临床上轻重缓急不一样证候需要。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5页第五章方剂使用方法

二、惯用剂型介绍:

汤剂

散剂

丸剂

颗粒剂

片剂

胶囊剂第一节惯用剂型一、概念:

·将药品依据不一样药性和治疗需要,加工制成含有一定剂量而不一样形状类型制剂,称之为药品剂型。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6页汤剂

指将处方药品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一定程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液体制剂。汤剂优特点

·吸收快;·疗效快速;·利用灵活;·能兼顾到个体特殊性。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7页散剂指将处方药品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以供临床应用一个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散剂优特点

·吸收较快;·不易变质;·节约药材;·携带方便;·轻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8页丸剂指将药品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形剂制成圆形固体剂型。

丸剂优特点

·吸收迟缓;·药力持久;·体积小;·贮存、携带、服用方便。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39页*

颗粒剂:

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辅料或少许药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状一个制剂。

*

优特点:

·疗效快而稳定;·口感好;·体积小;·服用、携带方便。中医药方剂学总论专家讲座第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