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温州市语文命题竞赛一等奖_第1页
2012温州市语文命题竞赛一等奖_第2页
2012温州市语文命题竞赛一等奖_第3页
2012温州市语文命题竞赛一等奖_第4页
2012温州市语文命题竞赛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市一等奖古诗文阅读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寄欧阳舍人书(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②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③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愧甚,不宣。巩再拜。(本文有删减)【注】①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②蹶:挫折。③魁闳:高大。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材:同“才”,有才能B.生者得致其严严:严肃C.皆务勒铭勒:雕刻D.潜遁幽抑之士遁:隐居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但以刘日薄西山B.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C.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南溟者,天池也D.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作者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B.作者认为现在的铭志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实,二是“传者盖少”。主要的原因是“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C.作者认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道德”和“能文章”比较,“畜道德”比“能文章”更重要。D.“纡徐简奥”是曾巩文章的风格。“纡徐”指结构迂回曲折,本文开头并不言谢而是慢慢道来,从古至今,最后点名谢意。“简奥”指语言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4分)___二、比较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回答21-22题(6分)江南春寇准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①满汀洲人未归。注释:①蘋满汀洲:水边的小洲上长满了蘋花。习的真实水平。从文言文“文”的角度看,本文属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本文让学生明白了,一篇佳作不仅需要作者具有精湛的写作技艺,更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二)命题说明1.关于注释[注]①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②蹶:挫折。③魁闳:高大。这几个词不属于常用词,不加注解,不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意。其中,对“铭”作解释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文所论说的对象——墓志铭。2.关于第1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材:同“才”,有才能B.生者得致其严严:严肃C.皆务勒铭勒:雕刻D.潜遁幽抑之士遁:隐居【参考答案】B【解析】解释不正确的是B项,学生在课内文言文中接触的“严”的义项有两个,一为“严格、严厉”,如初中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中的“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二为“尊重、敬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全句的意思是“活着的人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因此取“尊重”义,并由动词活用作名词。A项“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意思是“有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材”的解释与初中课文《与朱元思书》中“食之不能尽其材”相同,译为“才能”。C项为“皆务勒铭”,意思是“都一定要立碑刻铭”,“勒”解释为“雕刻”。范仲淹《渔家傲》的诗句“浊酒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便是此义。D项“潜遁幽抑之士”,意思是“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遁”的义项有两种,一为“逃跑、逃离”,二为“隐去”,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的“隐”相同,此处意译为“隐居”。【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在《考试说明》中的能力层级为B。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在陌生的语境中对文言实词作出正确的推断和理解。能否读懂浅显的文言文的关键能力之一,就是能否正确理解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因此理解加点实词的意义,是全国各地历年高考必设之题。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和通假字等。本题考查的四个实词是都属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学生在初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但不是特别熟悉,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素养,同时还需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也确保了题目有一定的区分度。3.关于第17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但以刘日薄西山B.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C.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南溟者,天池也D.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参考答案】A【解析】相同的一组是A项,两个“以”均译为“因为”;B项前一个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后一个表修饰;C项前一个译为“……的人”,后一个与“也”搭配构成判断句;D项前一个代词,代铭文,后一个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考查采取了我省一贯的将课内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形式,体现了与课内学习的关联。此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文句,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文段中,准确把握不同例句中同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浙江省从2004年开始,考查的虚词中“以”考查过6次,“其、而”考查过5次,“于”考查过4次,“乃、且、之、焉、所”考查过2次,“也、则、为、乎、与、因”考查过1次。还没考查过的虚词为“若、何、者”。并且,每年都会有1个新的虚词出现考查。结合这些因素,我们将此题考点设在“以”“而”“者”“之”四个词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虚词“者”。课内例句出自必修5本课本中的4本,覆盖面较广。从04年至今,从未考查过的课文为《六国论》、《阿房宫赋》、《离骚》、《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秋声赋》、《陈情表》和《渔夫》。为了加大考查面,,我们从《六国论》和《陈情表》中选择了两个例句。2012年,此题的题项要求是找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出于浙江卷稳中有变的原则,本题同样要求学生选出“相同”的一项。4.关于第1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作者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B.作者认为现在的铭志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实,二是“传者盖少”。主要的原因是“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C.作者认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道德”和“能文章”比较,“畜道德”比“能文章”更重要。D.“纡徐简奥”是曾巩文章的风格。“纡徐”指结构迂回曲折,本文开头并不言谢而是慢慢道来,从古至今,最后点名谢意。“简奥”指语言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参考答案】C【解析】A项从文章的体裁切入,对文章的结构做了梳理,对表现手法做了介绍,对文章的论说对象做了强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B项紧扣文章第二段内容,阐述分论点,概括论证分论点的论据。C项紧扣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在细节上设置了“陷阱”,若是对全文文意理解透彻,并能理解“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一句的考生,能准确判断此题的错误所在。但如果看不懂文意,按常人思维想当然,则容易落入“陷阱”。句中“‘畜道德’比‘能文章’更重要。”的提法不正确,表达的正确意义是“畜道德”和“能文章”一样重要。D项则从曾巩文章的两大风格入手,结合本文进行鉴赏。【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此题型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能力,侧重分析和综合。本题四个选项分别从文体特征、文段内容、文章主旨和创作风格等四方面进行鉴赏。既能够全面地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程度,又可以借语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文的一些疑难点,从而帮助考生准确解读选文的主旨及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选文字面解读的难度值,又可能将学生答题水平加以有效的区分。聪明的考生通常可以先阅读此题,然后再阅读全文。5.关于第19题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参考答案】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解析】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本句第一步可先找出第2、3、6句前的关联词“则、则、而”,第二步找出表示时间的状语“故千百年来”,最后根据文意主谓关系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与“莫不有铭”断开。【命题意图】文言断句题从理解句意出发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等级为B级。明辨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就有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习其句读”即教师教学生学会停顿断句。纵观近几年的浙江的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从命题来看,常从句意、句式、结构、修辞、标志词等五个角度来考查,从试题难度看,实际难度并不大,通常情况下,要求6处左右断句,其中只有2处稍难,其余都会比较简单,只要平时多练习,多总结,掌握规律,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本题选择的句子为文本第二段中的一句,一则是因为学生在阅读第一段的基础上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二则是因为本句难度适中,并出现了标志词“则、则、而、故”有助于学生断句。浙江省本题的给分标准是错一处扣一分,因此不提倡学生多断,基本保持在6处左右。6.关于第20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3分)(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4分)【参考答案】(1)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2)所以说,不是积聚道德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来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解析】第一句是倒装句,着重考查学生对宾语前置句式的理解能力。翻译的要点是“乎”和“安”二词,前者相当于介词“于”,翻译为“与”,后者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相似。因此,“其将安近?”应翻译为“其将近安?”属宾语前置句。两个词语的翻译各1分,句式1分。第二句的难度值比上一句稍大,着重考查实词和固定短语的翻译。翻译要点是“畜”、“无以”、“为”和“然”。“畜”翻译为“积聚”,意义与现代汉语“蓄”同义。“无以”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相同,译为“没有用来”。“为”作动词,翻译为“写”。“然”取其本意“这样”。四个词语的翻译各1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为B。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语句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检验。本题既是对句意理解能力的考查,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的表达技巧。此题选用语言现象比较集中的句子,借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从文本的角度,要求翻译第一句,是为了明确墓志铭警世的作用。要求翻译第二句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的主旨,即作者对道德和文章兼美的赞美和追求。附译文: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我又进一步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二、诗歌阅读试题(一)命题综述从浙江省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来看,新课程实施前后,诗歌鉴赏这一板块的命题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无论是题目的设置形式还是考查的要点,都紧扣《考试说明》,主要围绕“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和“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展开。纵观近三年,2010年选取的是王安石的《定林石》,第一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本身的理解。2011年选取的是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第一题考查的是开篇特点,设计的是对表达技巧的鉴赏,第二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2012年选取的是钱珝的《未展芭蕉》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比较鉴赏,第一题考查的是对诗作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第二题考查的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近三年,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是相当稳定的,而且表现手法的鉴赏是必考项目,这不能不引起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和考生的注意。也基于上述的判断和认识,我们尽心选材,力求在创新的同时,能够突出重点,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出新我们比较近十年尤其是近三年的诗歌鉴赏试题,发现:首先,无论是选用诗歌还是词作,题材都是考生常见的咏史诗、写景诗等等,作者的朝代跨越幅度较大,但是内容并不极其艰涩,难度符合广大考生的一般水平;其次,有时为了增大考生的阅读量和鉴赏难度,会进行比较鉴赏。显然,出题者是经过了缜密的思考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诗词绝大部分选自名家,进行比较的往往是不同作家的作品。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设想:能不能选取一个相对不那么有名的但是作品质量又称得上是上层的作家的两篇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最终,我们选取了宋代寇准的两首词。2.难度不大,设问合理本套试题所选取的两篇词作,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因为出自同一个作者的同种题材的作品,更具可比性。两个问题都紧扣《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第一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第二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的异同。(二)试题说明1.关于第21题试从“斜日杏花飞”一句分析主人公形象。【参考答案】夕阳西下,杏花飞散,作者通过这两个意象,塑造了一个怀人伤春的思妇形象(1分,有思妇即可给分,但要带过对两个意象的理解),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1分,能够涉及“青春年华”、“流逝”或者“消逝”等意思即可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的设计基于《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的“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个考点,能力层级为D级,考查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但为了考查是否真的读懂了这首《江南春》,特意选取“斜日杏花飞”这一最能表现主人公形象特点别具韵味的句子来进行赏析。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延不尽的萋萋芳草伸延到天边。在夕阳的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寂寥无人,只见四处飞散的杏花飘落满地。学生只要注意到“烟波”、“杨柳”等意象,就能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