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大纲00642传播学概论_第1页
教材大纲00642传播学概论_第2页
教材大纲00642传播学概论_第3页
教材大纲00642传播学概论_第4页
教材大纲00642传播学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编(高纲0890)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专业理论课。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效果分析。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一、课程内容(施拉姆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30—405050505W5W传播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80二、考核要求(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识记:传播学的基本内涵领会:传播学研究的一些特点(二)传播学研究的任务、对象、历史与现状识记:传播学研究对象、任务、历史形成,研究的中外现状领会: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三)传播学的研究流派识记:传播学的几种流派领会:经验学派的特点批判学派的特点(四)传播学的研究范式领会:传播学各种研究范式的特点(五)传播学研究方法识记:传播学研究的几种方法8内容分析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应用:掌握几种方法进行受众调查、效果研究(六)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比较识记: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新闻学研究的特点领会:二者的不同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一、课程内容第一节传播是什么说”、“反映说”、“交流说”、“互动说”等。第二节 传播与语义学、符号学研究化的范围也较窄。符号是一定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但共有的是符号,是能够有共同的指说对象,而不是全部含义。符号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符号的外延意义:指符号透过概念与客体的代表性关系。较具客观性。符号的内涵意义: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常受感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象遮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符号具有信号无法具备的抽象能力。意义理论与社会互动1人们的心目中用以描述事物。2、意义的经验理论:认为意义最重要层面是在于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3、语言的使用意义理论: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了其意义是什么的回答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要素范围,反馈,传播效果。传播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第四节 传播的主要模式1、亚里斯多德模式2、拉斯韦尔模式3、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4、格伯纳模式5、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互向模式6、韦斯特利——麦克林的传播模式7、赖利夫妇的社会学模式8、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二、考核要求(一)什么是传播识记:传播的基本概念领会:各种不同定义(二)传播与语言符号学研究一般特性领会:信号与符号的本质区别;(三)传播的基本要素及传播方式果等要素。领会:各种传播方式及其异同(四)传播的主要模式领会:ABX(五)传播过程与传播技巧识记: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过程技巧要求领会:传播技巧及其作用一、课程内容(亲身传播馈的机会多;传播的规模小;传播的范围容易控制。式与技巧:会谈、会议和文件。者有组织机构。大众传播的功能:认识功能、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商业化功能。二、考核要求(一)内在传播识记:内在传播的基本概念领会:内在传播的特点(二)人际传播识记: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领会:人际传播的特点(三)公众传播识记:公众传播的基本概念领会:公众传播的效果流程(四)组织传播识记:组织传播的定义领会:组织传播的特点(五)大众传播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领会:大众传播的特点第三章 传播与信一、课程内容传播内容是由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和承载信息的符号两部分所组成的。无论是意义还是符号,都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这两种因素构成的。第一节 信息的内涵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的一种反映。信息是客观的,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关于信息目前学术第二节信息的传递1、信息传播中的信号和符号卡西尔说,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信号(signal)活动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而符号(symbol)符号的抽象程度远比信号高得多,符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符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信息传播中的编码和译码3、信息的提取其次要找出解译这份信息的密码;最后是信息的还原。第三节 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源:信码的集合在信息论中被称为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称为信息量。用公式表示,即I=-log2P第四节 信息与新闻信息量大的事件往往具有新闻价值。信息量小的事件往往不具备新闻价值。二、考核要求:(一)信息的定义识记:信息、信息量等概念(二)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识记:编码、译码等信息传递的概念领会:信息与讯息的本质差异,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传递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三)信息与信息源领会:信息源的特点(四)信息和新闻的异同识记:信息和新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四章职业传播者与传播伦理一、课程内容中传播人员或机构。传播者是组织机构中的人,是组织化的个人。第一节 大众传播中职业传播者的特点职业传播者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第二节 职业传播者的任务卢因最早把传播者比喻成“守门人”(gatekeeper)。守门人对传播的信息具有把关、筛选的作用。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第三节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职业传播者的权利主要有:采访权、编辑权、知识产权、消息来源保密权、安全保护权。会和谐发展。第四节职业传播者的素养1、传播者首先要有对传播事业的敬业精神;2、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4、要有信息敏感性。1958卢因的想法被怀特取来用于对传播着的研究上。社会效果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六节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职业传播者的伦理规范包括:1、对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2、公平与公正报道3注。二、考核要求(一)职业传播者的特点识记:传播者的含义领会:职业传播者构成特点,哪些可算作是职业传播者(二)职业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识记:职业传播者的任务、职业传播者的作用领会:职业传播者在收集、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三)职业传播者的素养识记:职业传播者的基本素养领会:如何培养传播者的素质(四)“守门人”理论识记:“守门人”理论的基本内涵领会:“守门人”理论主要内容(五)职业传播者的伦理规范识记:职业传播者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领会:传播者的社会责任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一、课程内容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1、印刷媒介的发展别是在思想教育、知识传播等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电子媒介的发展控制技术的使用又把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推向新的阶段。“新媒介”80年代在西方出现,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第二节 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媒介。1、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的特点有:一是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二是可重复阅读;三是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四是能满足读者的特殊举和需要;五是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威性。2、电影的主要特点是视觉性和逼真性。3、广播的特点:首先是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其次,广播传递信息还有声情并茂的特点;再次,广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电视媒介的特点:第二、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第三、电视媒介更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5第一、时间与空间;第二、参与程度;第三、速度;第四、延续时间的长短;第五、权威性。第三节 大众传播新媒介的特点大众传播新媒介是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运用于传播事业的结果。传播速度快捷;(5)互动性强;(6)虚拟性影响大。互动;(5)网络媒介具有成本较低的特点。第四节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2040知识的传授者、精神的调剂者。进时代潮流的发展;赋予价值和地位;维护社会规范;激励和麻醉精神。第五节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样式。20大众文化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文化,具有模仿性,模式化的特点。三,大众文化在客观上影响着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由于是标准化和规格化的,所以是肤浅的文化。第六节几种主要的媒介理论1a影响与信息的广泛流通对社会的影响是相等的。b“冷”、“热”媒介说的媒介。参与程度高的媒介。c媒介——人体的延伸;睛的延伸。2、英尼斯的“偏向说”皮纸、石头等。电话,广播和电视等。3、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又决定了众的行为。他认为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它削弱了自然场所与社会“场所”之间素来紧密的联系,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二、考核要求(一)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历程戈登堡发明机械印刷术,贝尔电话,爱迪生与电影等。领会:媒介发展的趋势(二)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识领会:传统媒介的特点(三)大众传播新媒介的特点识记:新媒介的范围,新媒介总体特点领会:网络媒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四)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识记:大众传媒的五大功能领会: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五)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系领会:大众文化的各种影响(六)几种主要的媒介理论领会:各自媒介理论的借鉴之处与缺陷。第六章传播的对象——受众分析一、课程内容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受众内涵众、特定公众。受众内涵: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读者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靶子论、缓冲体论、使用与满足论、亚文化群体论、受众商品论。霍尔的文本解码方式假说。文化研究派的“民族志的受众研究”第二节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构成特点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的特点:1、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数量上难以统计;2、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万分复杂;3、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这就决定了受众的“无组织性”;4、大众传播受众的接受活动通常是闲暇时在家庭中进行;5、受众在接受活动中其态度是积极的第三节 关于受众的理论1946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德福勒把这些差异归为五种:(1)个人心理结构方面的;(2)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的;(3)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的;(4)主张方面的;(5)文化素质方面的。社会类别论 它是对个人差异论中的文化素养职业习惯等因素的放大和扩展受众按年龄、种族、宗教、职业、居住区域等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别,同一社会类别的人一般选择相同的媒或相同的传播内容,并做出相近的反应。对方宣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念,并按照媒介所树立的文化道德规范行事,接受信息,并以此对信息进行是非判断。第四节受众在选择媒介与信息过程中的心理机制1之间的反比例关系。2、克拉伯的三种选择性心理特点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3、柏勒逊于1945年对报纸读者的阅读动机研究;4与;c5反馈是指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给传播者以供参考。受众反馈的类型:受众的主动反馈;媒介调查反馈常见的反馈方式:致编辑的信、ABC、受众总体数据第六节 受众的调查社会活动。受众调查的类型和方法:1、受众来函、来电;2、综合调查;3、专题调查。第七节大众传播与民意测验民意测验是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的活动。民意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其次,大众媒介不断培养人民的参政意识;最后,大众传播媒介在民间发挥政治作用过程中起监督和保障作用。第八节 大众传播与舆论舆论即公众意见(publicopinion)要的作用:首先,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的制造机器;再次,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舆论的激活器;最后,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的控制器。二、考核要求(一)大众传播的受众内涵识记:受众的基本概念,内涵与外延(二)传播过程中受众的特点识记:受众的一些特点领会: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复杂性(三)关于受众的理论识记:几种常见的受众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四)识记:受众接触各种媒体的心理动机领会:影响受众选择性心理、遵从性心理的因素(五)大众传播中的受众与信息反馈识记:反馈概念、特点领会:反馈对于大众传播的重要意义受众反馈的类型:受众的主动反馈、媒介调查反馈常见的反馈方式:致编辑的信、ABC、受众总体数据(六)受众的调查识记:受众调查的基本概念(七)大众传播与民意测验识记:民意测验及其特点应用:受众调查方法(八)大众传播与舆论领会: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一、课程内容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传播效果产生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从其明显的行动和其它表现中推测和探索。195519601960第一节劝服的传播效果研究属于劝服研究的有万能效果论、两级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120件的。2、有限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的产生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调查中发现大众传播对于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其实很小从而破除了媒介威力无比的神话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还发现信息不是简单地直接到达构成群体的孤立的受传者而是通过“意见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再到达与“意见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成员的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论”。第二节适度效果论与受众中心的传播效果研究2070W70模式等。第三节强大效果的再论证80趋势做出的概括。机结合能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纽曼还据此提出了“沉默的螺旋”论。长期效果理论(2李普曼提出的心理图像理论认为媒介所发出的信息足以影响人们脑海中世界的固有图像受众按照以前的信息来建构意象,这一现象他称之为“塑型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1知沟理论 197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提契纳多诺惠和奥利安提出了“知沟假设”,基本内容包括流入社会系统的大众媒介信息一旦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吸收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快,以致这两类人的知识差距会扩大。这一假设经验证扩充后已与原来有所不同,所以被学界称为“知沟理论”或“知识沟论”。2、涵化理论 亦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由格伯纳针对电视对受众的影响进行研究时提出核心内容是:电视文化可以涵化、建构受众的世界观。第五节 大众传播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1、受众难以摆脱负面影响的原因。2封闭;对思维习惯和判断能力的影响。3、大众传播对于社会风尚的不良影响。4、少年儿童与大众传播。5、大众传播对于受众鉴赏力的影响第六节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1、传播内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1)传播的信息来源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传播的内容2、传播外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1)先验观念的影响(2)团体规范的影响 (3)人际传播的影响 (4)个人差异的影响二、考核要求(一)早期强效果论识记: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内涵领会:早期强效果论对媒介与受众的设定(二)有限效果论识记:“意见领袖”、“二级传播”论领会:劝服效果研究的特点;大众传播的效果减弱的根源(三)适度效果论识记:“使用—满足”、“议程设定”理论领会:适度效果论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四)新强效果论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领会: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谐性对效果的影响(五)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识记:知沟理论、涵化理论领会:知沟理论与涵化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六)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领会:大众传播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七)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识记:影响效果的主要外部、内部因素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传播控一、课程内容大众传播媒介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作为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消长与制衡过程中进行的。府控制、公众控制以及自我控制等。第一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理论第二节 国家政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有序化。第三,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发展。第三节 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第四节受众对传播行为的影响和控制受众以传统伦理规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宗教信仰等对传播自觉实施监督。受众对于大众媒介的控制和影响方法有一是抵制二是评定等级三是来电来函四是质询第五节 传播业职业道德的自律性客观、公正、无私地传播大众需要的信息等方面。正确了解“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对不同背景下的新闻自由的实质要有充分的认识。二、考核要求(一)传播控制的概念识记:什么是传播控制领会:四种传播制度理论;对传播活动真正起控制作用的几个方面。(二)国家政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识记:登记证、执照制度、新闻法领会:西方国家传播控制的手段与我国传播控制的特点(三)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领会:各种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控制与影响(四)受众对于传播的影响的控制识记:受众对传播控制的途径(五)传播业职业道德自律的自律性领会:职业道德对传播者的约束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发一、课程内容第二节传播与现代化过程。第三节传播如何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1、传播角色期待;2、传播观念的回顾与审视;3、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效果分析;4、发展性的传播。第四节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展望利用大众传播来实现国家发展的几点启发:1、建立正常化的功能观;2、强化传播体系的发展功能;3、成立专门研究发展问题的机构;4重视反馈;5、改善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6、创造喜闻乐见的形式;7、发展与大众传播相关的辅助形式;8、重视传播研究。二、考核要求(一)早期从事传播与发展课题研究的学者领会:传播与现代化的关系在早期研究中的主要观点(二)传播与现代化识记:传播与现代化的关系;领会:国际新秩序理念(三)传播如何推动社会发展识记:如何发挥大众传播的作用和功能以推动社会发展(四)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展望识记:怎样利用媒介促进社会的发展第十章国际传播与媒介全球化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介绍国际传播的现状、通讯社、矛盾对抗、媒介、国际传播展望等内容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1、对外出版2、对外电子传播(1)广播;(2)电视;(3)电影及计算机网络传播3、国际传播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二节国际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及其实质不平等。其实质是西方大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国人民,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第三节 国际传播机构七大通讯社情况、历史及其主要活第四节 全球化与媒介帝国主义本节阐述了现代科技与传播全球化的关系及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现代科技与传播全球化2、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媒介帝国主义的主要内涵第五节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1、走合作化道路;2、传播手段走向高科技化;3、国际传播媒介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二、考核要求(一)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识记:主要方式的内容领会:空间开发对于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二)国际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及其实质识记:媒介帝国主义的危害领会:当今世界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象(三)国际传播机构及其传播活动A领会:通讯社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四)全球化与媒介帝国主义识记:全球化与媒介帝国主义的含义领会:全球化与媒介帝国主义对世界传播格局的影响(五)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识记:国际传播新秩序领会:国际传播媒介的新趋势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出实施要求。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这样做的目的是:(1)使应考者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2)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作的能力。实际问题。二、关于自学教材2006三、自学方法指导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内容涉及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传播学的学派、理论观点。第一章介绍传播的一般理论,学者有一定的新闻学基础就能很从容、自如地掌握。对传播学知识全面学习后,再来探讨某些具体的理论问题。领会的前提下,再抓重点、难点。切忌在没有掌握全局的情况下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