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系统方案论证报告v08恢复版_第1页
地面系统方案论证报告v08恢复版_第2页
地面系统方案论证报告v08恢复版_第3页
地面系统方案论证报告v08恢复版_第4页
地面系统方案论证报告v08恢复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科遥感(深圳)卫星应用研究院报告人:杨仁忠2017年12月地面系统方案论证报告+3任务分析1地面系统建设方案2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及解决情况6对其他系统要求4进度安排5待协调问题内容提要任务分析1.1任务需求1.2系统建设任务分析1内容提要回总目录1.1《工程研制总要求》介绍——星地一体化指标具备单星干涉测量的能力SAR成像时间能力:每轨不超过5minSAR成像模式:五种。聚束模式1,聚束模式2,条带模式,扫描模式1,扫描模式2模式分辨率幅宽入射角聚束模式10.5m×0.5m4km-4km33°—48°聚束模式21m×1m10km-10km18°—48°条带模式3m×3m12km-23km18°—48°扫描模式115m×15m49km-81km18°—48°扫描模式230m×30m100km-171km18°—48°返回本章目录具备GNSS和AIS载荷信息处理能力;具备USB测控,并具备UXB备份测控能力;针对GPS、BD双频原始观测数据,一天至少下传一次;事后定位精度:位置优于5~10cm(在GNSS原始数据下传完成后24h内完成)。1.1《卫星研制总要求》介绍——卫星系统指标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值1轨道类型太阳同步轨道2回归周期10天3工作频段X频段4极化方式VV极化5信号带宽最大600MHz6卫星在轨寿命3年返回本章目录1.1《卫星研制总要求》介绍——卫星系统指标-数据传输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值1工作频段X频段2EIRP≥22.5dBW(离轴角≤60°)≥19.5dBW(离轴角≤67.5°)3传输方式直接传输,存储回放4固存容量≥1.5Tbit(参考2轨数据的存储,容量待定)5具备数传数据加密能力6星地数传格式CCSDS标准AOS格式7调制方式QPSK8码速率600Mbps返回本章目录1.1《卫星研制总要求》介绍——地面系统—接收站指标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值1接收站网布局深圳、密云、喀什、三亚(暂定)2接收频率接收频率:X-band7.95—8.95GHz3天线G/T值≥32dB/K(5度仰角)4解调方式QPSK、BPSK等5数据记录速度≤600Mbps/CH6通道数≥2CH返回本章目录1.1《卫星研制总要求》介绍——地面系统—原始数据存储、产品处理和评价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值1存储容量

≥300TB2存储模块功能数据整理、数据库管理、本地与远程控制等能力3产品处理等级1-4级4标准生产能力(1-2级)≤30分钟/景5具备对原始数据的解密、解压、数据整理,形成初级产品自动化生产能力等6数据质量评价在轨定期开展SAR载荷数据定标及质量评价返回本章目录北京东莞深圳(卫星数据处理中心)西安1.2系统建设任务分析——基本设施保障单套接收系统的性能与指标应满足接收深圳1号卫星的技术要求由多站构成的接收站网直接接收范围应满足覆盖我国境内和周边地区,并具备应急接收和接力接收的能力传输速率不低于150Mbps误码率优于10-11断点续传采用国家测控中心(26基地)的测控站网采用中科院遥地所的接收站网采用中科遥感的遥感集市平台并加以升级一天最多传输3轨600Gbit北

京深圳传输速率不低于20Mbps误码率优于10-11具备网络安全措施西安深圳传输速率不低于150Mbps误码率优于10-11断点续传东莞深圳返回本章目录(1)(2)(3)北京东莞深圳(卫星数据处理中心)西安1.2系统建设任务分析——待研制系统的分析管理控制系统用户需求驱动统一管控体系完整高效运行最少投入数据存储管理分系统数据存取速率:不低于4.8Gbps原始数据存储容量:不低于182TB产品数据存储容量:不低于440TB解密解压质检前端处理机产品编目初级产品生产精轨数据处理产品质量保障预处理系统数据分发系统高效个性化的用户服务产品推广应用数据安全保障试验数据传输定标分系统几何定标辐射定标深加工分系统几何校正幅度校正拼接镶嵌升降轨融合干涉信息提取返回本章目录地面系统总体方案2内容提要地面系统的定义地面系统的构成管理控制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系统工作流程回总目录管理控制系统基于专线或互联网等通讯形式,对地面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实现运行任务的管理与监控实现地面系统和卫星系统的统一管理地面测控系统实现卫星的工程测控与业务测控接收管理控制系统发出的观测任务计划上传卫星的观测任务指令获取与处理卫星的遥测信息地面应用系统收集用户需求完成下行数据的接收、存储、产品生产、数据分发,以及应用服务首颗卫星的地面测控任务将委托“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26基地)的测控系统来实现快速反应高效运营2.1地面系统的定义返回本章目录中科遥感地面应用系统中科遥感管理控制系统黄色区域:项目待建内容建设目标: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星地一体化地面运行系统2.2地面系统的构成返回本章目录2.4管理控制系统的结构站网信息管理分系统SZXX星地一体化管理控制系统任务管控分系统用户需求管理观测计划编制精密定轨测量数据的获取生产业务调度分系统提交用户数据申请生产任务规划与跟踪生产分系统的监控接收资源规划;接收任务计划编制;接收任务全过程的调度管理;返回本章目录2.4管控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2)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值1可管理卫星数量2卫星任务统筹时间≤10分钟(针对50个任务、24小时以内)3多星多任务规划时间≤25分钟(针对50个任务、24小时以内)4单星计划生成时间≤5分钟5单星指令生成时间≤3分钟6可管理地面测控资源数量测控站数量不少于5个(支持扩展)7可管理地面接收资源数量接收站数量不少于5个(支持扩展)8具备调度多级卫星数据产品生产的能力9具备定制产品生产流程的能力,支持不同种类产品生产流程不少于14种返回本章目录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值10系统监视数据实时刷新速率1~60秒(可调)11业务内容综合显示需求管理、任务管理、任务执行情况、应用系统业务运行状态等12检索响应时间<2秒13产品生产需求自动处理时延<3秒14紧急观测需求处理时延<3秒15常规观测/定标需求综合处理时延<1分钟(针对30个需求)2.4管控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2/2)返回本章目录2.6地面应用系统的组成结构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已有中科遥感公司已有租赁网络公司设备商业化销售网络返回本章目录2.6地面系统业务流程返回本章目录2.6地面系统数据处理流程返回本章目录2.6用户与卫星之间信息交互环节资质验证资金和信誉验证返回本章目录2.7接收站网分系统由运行管理中心、三个固定站(北京、三亚、喀什),以及数传网络组成。

主要性能:具备我国境内、亚洲70%陆地以及临海区域的遥感卫星直接数据的能力;并具备接力接收和联合接收的能力具备跟踪接收过境时的深圳1号卫星X频段下行信号,并通过数传网络传输至(北京)运管中心异地三个接收站至北京数传能力均为600Mbps以上通过卫星异地观测与过境回放的模式,实现深圳1号卫星X谱段全球对地观测数据接收的任务目标三个接收站中每个站均配备5套以上接收系统。目前晨昏轨道卫星的任务只有2-3颗星,各站配备接收资源足以满足深圳1号卫星系列的接收任务的需求返回本章目录2.7接收站布局图返回本章目录2.7接收覆盖示意图升轨可见弧段(10轨圈)升轨可见弧段(09轨圈)升轨可见弧段(08轨圈)升轨可见弧段(07轨圈)返回本章目录2.7接收站网分系统——单套接收系统功能1.具有全半球自动跟踪接收能力,保证过顶跟踪不丢失目标;2.能够跟踪接收国内外中低轨(300~1500公里)遥感卫星;3.实时接收覆盖半径:2000多公里(轨高530km,最低仰角5度);4.具有X/S双频自动跟踪能力,并可实时切换;5.具有异地监控和计划冲突判别能力;6.具有自动、手动和远程三种操控模式;7.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检、故障定位、状态检测、系统自动测试及标校等功能;返回本章目录2.7单套接收系统——天伺馈部分指标名称指标取值说明接收频率带宽X-Band:7950—8950MHzS-Band:2200--2300MHz极化方式X-Band:RHCP/LHCP,可远程选择(数据和跟踪)S-Band:RHCP/LHCP,可远程选择(数据和跟踪)天线增益(LNA输入口)X-Band>57+20log[f(GHz)/8.0]dBiS-Band>45.8+20log[f(GHz)/2.2]dBi天线噪温X-Band:小于80KS-Band:小于95K场放输入端,环境温度23度、晴空、微风、天线仰角5度,在整个接收频段内G/T值X-Band:大于35dB/KS-Band:大于23dB/K环境温度23度、晴空、微风、天线仰角5度,在整个接收频段内天线运动范围方位:380

俯仰:-3+182

第三轴:180天线运动性能最大速度:AZ:20°/s;EL:10°/s;第三轴:6°/s最大加速度:AZ:10°/s²;EL:10°/s²伺服带宽窄带≥0.6Hz,宽带≥1.2Hz可靠性MTBF≥1500h,MTTR≤1.0h返回本章目录指标名称指标取值双通道解调双通道独立(1.2Gbps)可支持解调模式QPSK、OQPSK(SQPSK)、UQPSK、8PSK等码速率3Mbps-600Mbps连续可变误码性能误码率在10-5到10-7范围内,Eb/N0偏离理论值<1.5dB数字滤波RRC、GMSK、SOQPSK、DEAF译码性能

R-S译码:旁路可选择,可适应的RS编码方式有CCSDS标准、RS(255,223)等LDPS译码:7/8码率,码字LDPC(8160,7136),符合CCSDS标准数据处理帧同步、解模糊、解扰、CRC检验数据采集本地原始数据/帧同步数据存盘,实时数据传输至远程客户端,事后传输至远程客户端,支持ECL和LVDS输出2.7单套接收系统——解调功能返回本章目录2.7单套接收系统——记录与数传功能通道数:1-5通道,通道数可选;单通道记录速率:600Mbps/CH;实时传输和事后传输功能;集中存储及管理调度功能;数传速度:622Mbps/CH具有自动传输管理功能返回本章目录指标名称指标取值通道数单通道(X-Band)LNA增益大于50dB镜像抑制大于60dB支持多种数据源支持多调制模式BPSK、QPSK、OQPSK、UQPSK、8PSK输出信号电平可调误码率在BER=10-3—10-7范围内,Eb/N0偏离理论值不超过1.7dB(BPSK/QPSK)2.7单套接收系统——自测功能返回本章目录2.7数据存储管理分系统——组成结构原始数据和辅助数据初级产品数据、高级产品数据元数据信息管理影像信息空间信息存储路径实现所有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提供高效、安全的存储和数据访问返回本章目录原始数据产品数据2.7存储管理子系统数据检索流程返回本章目录2.7数据存储管理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指标1数据存储2原始数据获取3全自动化管理原始数据和辅助数据初级产品数据、高级产品数据北京地面站总部深圳地面应用中心设备安全管理文件数据定期迁移数据分类存储与更新存储容量(高速)400TB存储容量(在线)1PB可靠性其中主机要求3年可稳定运行7x24小时稳定运行数据检索指产品数据文件的内容支持千万级别条目存储与快速查找1.3年原始数据的存档;2.1个月临时产品数据的存储3.6个万兆网口1.3年初、高级产品数据存储2.产品数据存储3.2个万兆网口,若干前兆网口返回本章目录2.7前端处理机系统组成结构返回本章目录2.7前端处理机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指标(1/3)编号指标名称功能指标值1数据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帧同步、解密、解压、数据整理等处理解压缩格式标准:支持BAQ和JPEG2000格式的解压处理;数据处理速度:优于600Mbps,满足下一级系统准实时处理要求2质检具备对卫星原始数据质量的检测功能3软件原始数据模拟为检测后端系统提供持续数据回放的功能速度:可设置4任务调度与管理根据分系统处理资源完成远控、本控下达的不同数据处理需求的任务调度和管理编程任务:>20轨数据/次返回本章目录2.7前端处理机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指标(2/3)编号指标名称功能指标值5数据获取通过以太网(文件或流数据形式)完成卫星数据的获取,形成统一的数据缓冲接口,供后续处理使用网络接口数:2个(至少有一个万兆借口);网络协议标准:支持TCP协议或自定义传输协议;输入码速率:优于卫星数据实时下行速率;数据获取误码率:优于1×10-116中间数据存储完成获取的数据、处理过程的数据及处理完成待输出数据等各类数据的本地可选存储,实现分系统本地缓存记录格式:支持现有的主流数据记录格式;本地存储容量:可缓存7天内的中间数据;具备本地存储数据的存储管理能力返回本章目录2.7前端处理机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指标(3/3)编号指标名称功能指标值7数据输出将前端处理机处理完成的数据按照指定格式进行整理及缓冲,通过以太网或本地磁盘文件的形式将文件进行输出接口协议:使用万兆以太网接口时,传输协议遵守TCP协议或自定义传输协议;输出速率:优于600Mbps,满足下一级系统的实时处理要求8信息管理对分系统的各类信息、配置等进行集中管理,包括各类任务及数据的管理与查询,分系统处理参数的配置,分系统资源的管理与配置,处理过程信息和日志的综合管理、统计及分析具备对任务及数据生命周期内的相关信息管理能力,支持不低于20条任务信息的同时监视;系统查询响应时间:优于1s;具备任务处理功能选择、处理顺序及参数配置管理能力;具备数据统计、信息分析和可视化管理的功能9系统测试对分系统的软硬件及系统状态进行自检,利用外部定制数据对分系统功能进行检定返回本章目录2.7预处理分系统的组织结构返回本章目录2.7预处理分系统的功能指标(1/2)指标类别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值快速轨道产品1快速轨道产品轨道精度优于1m,时延不大于24小时精密定轨产品生产2精密轨道产品精度优于5cm,时延不大于24小时编目处理3单轨0级数据分幅编目时间≤20分钟产品生产性能指标4SLC级产品生产能力<8分钟/标准景5成像处理精度展宽系数<1.02——按单节点4路4核服务器计算返回本章目录指标类别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值产品生产性能指标6成像处理引入的辐射精度误差≤0.25dB(3σ)任务调度性能指标7任务调度支持多个调度执行体的注册或注销8获取注册调试执行体时间≤0.5s9 具有图形化界面查看各调试执行体运行状况10无故障间隔时间≥200小时11系统可靠性≥99.9%——按单节点4路4核服务器计算2.7预处理分系统的功能指标(2/2)返回本章目录2.7定标分系统的组织结构在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定期对有效载荷的几何参数、辐射参数进行定标,为数据预处理分系统提供精确的几何和辐射定标参数返回本章目录2.7定标分系统的功能指标指标类型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取值几何定标1斜距标定精度优于0.7m2大气传播延迟改正精度优于0.2m辐射定标3相对辐射定标精度优于1.5dB(3σ)4绝对辐射定标精度优于2.0dB(3σ)返回本章目录2.7深加工分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单视复数据(SLC)和精密轨道产品(preciseorbitproduct)为基本输入,通过深加工分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快速生成相关产品需要由用户提供数据来辅助生产,以基础处理级别中的GEC产品、EEC产品或者ORI产品为基本输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通过深加工分系统进行定制化处理生成相关产品以单视复数据(SLC)和精密轨道产品(preciseorbitproduct)为基本输入,根据干涉测量处理技术以及时间序列形变分析技术,通过深加工分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快速生成相关产品返回本章目录2.7深加工分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具备基础处理产品、定制化处理产品和干涉测量处理产品等3类11种数据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基础处理产品的生产能力:≤30分钟/景;干涉测量处理产品的生产能力:≤90分钟/干涉对;支持专业产品的定制功能(包括5种定制化处理产品);基础处理产品和干涉测量处理产品的生产具备自动智能批处理能力;具备本地和远程操控深加工处理系统的功能返回本章目录2.7数据分发分系统的结构返回本章目录2.7数据分发分系统

主要功能:返回本章目录收集/汇总/分析用户的卫星观测与产品需求具备产品数据的在线检索、查询、发布等功能为特殊和普通两类用户提供不同形式的分发服务提供卫星的二维、三维影像和专题信息的展示与遥感集市系统接口扩展服务能力2.7数据分发分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支持特殊和普通两种用户的服务;系统支持并发用户数大于100人;终端检索响应时间小于3秒;系统24小时无故障运行;系统恢复时间小于4小时;返回本章目录2.7运行网络分系统的组织结构返回本章目录北京东莞深圳西安接收任务计划任务执行状态系统运行信息初级SAR数据产品深加工产品用户数据需求产品信息系统指令与状态卫星观测计划精密控轨计划测控管理信息测控任务执行状态卫星测量数据工程测控报告卫星原始数据2.7运行网络分系统的主要功能——专线网络返回本章目录2.7运行网络分系统的主要功能——生产网络构建基于数据存储管理、前端处理机、预处理、深加工等各生产系统之间高速数据传输链路;构建管理控制系统与各分系统之间的数据、指令,以及状态信息交换的信息通道;完成数据分发分系统至深圳数据中心管理系统之间定期海量数据文件迁移的高速数据通道返回本章目录2.7运行网络分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管理返回本章目录系统权限管理上传下载功能支持多种传输方案支持多项数据传输支持跨平台可视化界面管理支持断点续传、错误重传大数据传输优化传输服务策略稳定运行支持多任务、多线程传输主要功能:3内容提要接收站网接收性能指标分析数据存档管理系统性能分析初级产品生产的质量与能力精密定轨数据质量检验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及解决情况回总目录513.1接收站网接收性能的复核(1)接收覆盖情况按照北京、三亚和喀什3个数据接收站的情况,设天线最小接收仰角为5度,卫星每天过境7-8轨。分析结果如下:每天单站接收卫星数据:2-6次/天;每次最大可接收时间:约9.63分钟/轨(平均7.55分钟/轨);2站接力接收最长时间:约16分钟/轨(平均10分钟/轨);三站联合每天最长接收时间:约95分钟/天(平均约83分钟)。523.1接收站网接收性能的复核(2)星-地数传接口技术指标复核编号

卫星指标对接收系统指标要求(自建系统最低要求)接收站网实测指标符合情况指标复核主要参数名称参数建议系统7.3m已建系统12m——1

卫星基本指标与对接收系统要求数传天线EIRP19.5—22.5dB/KG/T≥32dB/K余量:≥2dB/KG/T≥35dB/K余量:≥5dB/K满足数传中心频率8.xxxGHz7.95-8.95GHz7.95-8.95GHz满足2工作带宽≥375MHz1GHz1GHz满足3极化方式右旋圆极化左右旋圆极化左右旋圆极化满足4调制方式QPSK解调QPSK解调QPSK满足5下行码速率600Mbps解调/记录≥600Mbps解调/记录≥600Mbps满足6误码率优于10-6优于10-6优于10-6满足7

8数据加扰加扰公式略解扰有,同左满足9信道编码LDPCLDPC有,符合满足10校验码CRCCRC有,符合满足11飞行速度7.6Km自跟、程跟自跟、程跟满足12一轨最大数据量5分钟600Gb+1接收站接力三站接力*满足

对接收站网综合评价设计指标符合已有系统满足需求3.1接收站网接收性能的复核

(3)地面处理功能复核返回本章目录

编号

卫星指标对研制系统设计要求研制系统设计性能指标符合情况复核下行数据功能指标建议系统研制系统——1

星对地要求加密功能有,可在轨重置有有满足2SAR数据数据压缩完成数据解压缩处理有专用处理设备,待研制。满足3SAR成像数据图像压缩完成图像数据解压缩处理同上满足4GNSS不压缩完成数据提取,分离、处理。每天1次将处理后数据发给测控系统。同上满足5AIS————同上满足6处理速度实时无实时处理要求准实时满足

对研制系统设计综合评价设计指标符合满足3.2数据存档管理分系统分析(按单颗星计算)卫星数据分类存档设备有别存取速率管理策略需求来源指标分析解决措施资源共享数据定期迁移存储容量

400TB以上的高速磁盘阵列1PB在线存储设备(低速磁盘阵列)6个万兆光纤接口返回本章目录3.3初级产品生产的质量与能力返回本章目录功能指标精密定轨子系统实时轨道产品:轨道精度优于10m精密轨道产品:精度优于5~10cm,时延不大于24小时编目子系统整轨RawData数据分景编目时间:单计算节点上,单轨0级数据分幅编目时间≤20minSLC级产品生产子系统单计算节点上(4路4核),一个标准景的SLC产品生产时间<8分钟成像处理精度处理器展宽系数<1.02成像处理器引入的辐射精度误差≤0.25dB(3σ)任务调度子系统任务调度子系统支持多个调度执行体的注册或注销获取注册调试执行体时间≤0.5s具有图形化界面查看各调试执行体运行状况具有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连续运行能力无故障间隔时间≥200小时系统可靠性≥99.9%563.4精密定轨的指标分析数据源:GRACE卫星的观测数据数据采样:采样率30秒,时间长度24小时数据种类:GPS双频观测数据综合评价后处理精密定轨结果的绝对精度可以满足5cm(RMS)的需求可以实现后处理定轨精度优于5~10cm,能够满足工程需要。返回本章目录快速轨道产品(FOP)精化定轨模型质量控制最终精密轨道产品(POP)精密定轨模块卫星姿态GNSS天线相位中心轨道机动减小各项系统偏差数据预处理质量检查验后残差质量检验重叠轨道互差质量检验三级质量控制计算重叠轨道互差手工抽检通过前期模拟计算和利用其他低轨卫星数据试算进行验证,确保技术指标和技术路线切实可行3.4精密定轨的实现返回本章目录3.5数据质量检验(1)原始数据质量检测原始数据质量偏差的原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传输误码原始数据质量检测:前端处理机进行集中检测处理返回本章目录3.5数据质量检验(2)初级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质检分系统处理流程图采取质检系统自动质检、人工抽检和人工审核的保障策略,对业务化生产的初级产品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测,保障产品数据的高质量入库,并对SAR卫星系统进行定期监测。返回本章目录指标要求:(1)产品完整性质检:包括产品种类(如全轨道GNSS、编目数据、RawData,SLC)、文件数量、文件完整性等;(2)轨道产品质检指标:a)实时轨道指标:数据缺失率:<5%;GPS可用率>99%;最大失锁时间<20秒;b)轨道产品质量控制:重叠轨道差异5cm(3)成像处理精度:a)处理器展宽系数:<1.02b)成像及定位处理本身引入的图像几何误差:≤0.5像元(3σ)c)成像处理器引入的辐射精度误差:≤0.25dB(3σ)d)实际相位与理论计算相位的均值差异<0.01π(rad)e)实际相位与理论计算相位的差值标准差<0.5π(rad)f)CEOS方法获取的干涉图相位均值<0.001π(rad)g)CEOS方法获取的干涉图相位标准差<0.05π(rad)3.5数据质量检验(2)初级产品质量检测返回本章目录内容提要对其他系统要求4对卫星系统要求对测控系统要求(26基地)回总目录4.1对卫星系统的要求编号文档/数据名称说明1卫星下行数据传输格式与规范包括:辅助数据的格式及参数详细使用说明、载荷数据编排格式、SAR数据与图像压缩算法详细说明等2卫星对地面接收系统的要求与技术规范包括:扰码、信道编码、等方面详细说明3提供分析星地定标要求、分析数据质量评价要求等相关文件4完成星地数传链路的对接试验,做到问题全部归零,性能与指标全部达标5卫星下传GNSS精密定轨数据格式规范与详细说明6组织测控任务承担方和管理控制系统研制方共同落实卫星成功发射后精密定轨的工作事宜返回本章目录4.2对测控系统的要求编号要求内容1提供业务测控通讯接口的技术要求与指令格式与规范2提供关于精密定轨数据传送的途径、技术要求以及格式规范3遥测数据的接收与传输的途径、技术要求以及格式规范4应急事件快速反应的策略与办法5指令复核工作返回本章目录内容提要进度安排5地面系统建设一期工程的目标项目一期系统建设内容组织落实地面系统建设进度安排回总目录5.1地面系统一期建设目标项目一期建设目标:以用户需求服务为驱动,以高质量SAR产品生产为核心,以流水线处理为主线,以星地系统统一任务管理为目标的深圳一号一体化地面运行系统项目一期工程的启动时间为2017年8月系统现场安装测试为2018年11月项目一期结束时间为“卫星在轨测试”工作完成后的1.5个月时间内。返回本章目录5.2地面系统一期建设内容(1/2)编号系统名称主要用途说明安置地1管理控制分系统地面系统指挥中心。具有对观测站网观测任务管理、接收站网接收任务管理、地面应用系统各分系统的管控深圳2数据存储管理分系统完成原始数据存档、SAR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深圳3前端接收机完成原始数据的帧同步、解密、解压等处理。以不解压原始数据存档,可减少约3倍存储设备的空间深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