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先秦史 课件(共34张PPT)_第1页
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先秦史 课件(共34张PPT)_第2页
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先秦史 课件(共34张PPT)_第3页
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先秦史 课件(共34张PPT)_第4页
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先秦史 课件(共34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轮复习:先秦史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与起源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政治上:深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者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经济上: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先秦时期·阶段特征最新考纲课标试题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2020全国Ⅰ卷·24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019全国Ⅰ卷·24夏商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和宗法制2019全国Ⅲ卷·24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经济2022·全国乙卷·24商、西周青铜器铸造2021·全国乙卷·24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2020·全国Ⅲ卷·24先秦时期货币与商品经济2018·全国Ⅲ卷·24春秋战国铁器与生产力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2022·全国甲卷·24百家争鸣道家思想2021·全国甲卷·24百家争鸣对西周礼乐文化的反思2018·全国Ⅰ卷·24百家争鸣墨家思想近年高考考点认识:1.近两年全国卷侧重考查先秦经济和思想,今年呢?2.近四年全国卷考查,政治上,注重先秦时期基本政治,即分封制,宗法制考查。经济上,突出唯物史观,考查生产力在先秦变革中的决定作用,已经工商业的发展。思想文化上,对百家争鸣的考查,但没有突出重点,需要加强对不同学派思想的学习认识。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诞生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私有制的发展,社会出现明显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的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出现王所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具有暴力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历史解释: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农牧业产生并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国家形成定居村落部落战争,掠夺资源,俘虏成为奴隶为了解决战争和阶级斗争出现政府,军队、监狱角度1早期国家的形成例题演练:【典例1】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由陶器、漆木器和玉石器不同组合的礼器,这反映出享有特权并占有大量财富的氏族首领、贵族之间的级别序列、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状态C.世袭制已经替代禅让制D.最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典例2】(2020·天津一模)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其中在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也没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这说明当时(

)A.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B.墓葬风格呈现地域差异C.礼乐制度日趋完备 D.手工业生产趋于专业化BA角度2早期政治制度之政治生活等级化的分封制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1.含义:对王畿以外地区的行政管理,商人实行内外服制,周人则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古称封建制,意为“封土建国”。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①对象(分给谁):同姓子弟、先代贵族和功臣②内容(分什么):土地和人口4.封国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5.封国权力: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6.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7.影响: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④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后期周王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深化认知]分封制的深远影响分封制对国家治理、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影响(1)等级观念:分封制对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即便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激烈冲击,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然存在。(2)民族融合:打破了殷商时期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3)文化交流:在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下,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例题演练:【典例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典例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AC角度3

早期政治制度之家族生活政治化的宗法制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1.含义:用父系血缘的亲疏远近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③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

④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4.影响:(1)西周统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2)封建政治: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如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绝对君臣隶属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宗族宗法教化,利于乡村基层自律自治治理。(3)社会习俗:影响民众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修撰家谱和百家姓丛书、建设宗祠家庙等社会习俗。(4)思想观念:“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强调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深化认知]宗法制的政治特征和政治影响宗法制的政治特征和政治影响:(1)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宗族组织与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相一致。(2)“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基因有着深远的影响: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伦常纲纪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地方政治体系中,血缘关系始终是民间基层管理的一条坚韧的纽带,以尊宗敬祖为原则凝聚的地方宗族势力是皇权在地方上的补充。真题演练:【典例1】(2020·天津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B角度4

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传承和变革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1)制度传承:夏朝建立,开启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2)神权色彩:夏商周时期,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浓厚的迷信色彩相继,延续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文字演变: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使华夏文明绵延不断(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典例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深化认知]商周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商周“德政”与周“天命观”对儒家思想影响:(1)商周早期的“仁德”治国及“敬德保民”理念;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意识;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理念,“认祖归宗”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2)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周代的天命观,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释,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典例1】(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纲要新解]商周王权不是绝对的商周王权不是绝对的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商周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占卜仪式“国人”意见地方割据宗教神权影响原始民主遗存XXX例题演练:【典例1】(2022·攀枝花模拟预测)商周时期,居住在国都的人被称为“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召公以“防民之口,甚於防水”为喻,劝谏厉王听取国大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厉王不听。‘於是国(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这说明(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C.君王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D.具有原始民主传统D角度5

“商周之变”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学术前沿]“商周之变”“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女子地位:商朝女性地位高,女贵族参政有封地;周确立男尊女卑,禁止女性参与政治;(2)信仰不同:殷人信仰上帝鬼神;周朝对鬼神敬而远之。(3)人口自由度:商的人口流动性和自由度高于周代。(4)用人标准:殷朝重能力,即“尚贤”;周朝时用人唯亲世官制(5)经济差异:商人重视工商业,发明货币,掌握青铜制造技术,是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混合体;周朝是单一的农业文明。(6)治国思想:商朝重法治和契约,开创法制文化;周减酷刑,重德治。商周之变角度6

早期国家政治的特点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早期国家政治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社会等级森严,贵族政治特征明显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已逐渐形成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何尊①及铭文中的“中国”②真题演练:【典例1】(2021·6月浙江选考)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結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典例2】(2018·4月浙江选考)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AD角度7青铜时代的农耕经济——井田制与“工商食官”【典例】(2020·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井田制:(1)性质:土地国有(实质是国王私有)(2)内容:受封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分类:公田:贵族使用;

私田:劳动者份田(4)劳动方式:集体劳作,千耦其耘D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工商食官:(1)性质:官营手工业(2)内容: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3)瓦解:春秋战国,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以及私人商业发展角度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由血缘关系为基础宗法分封制到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2)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到国王任命、军功授爵的官僚政治(3)由宗法贵族统治到地主阶级掌握军政大权(4)由血缘宗法社会到地缘政治社会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学术前沿]周秦之变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试题演练:【典例1】(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典例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D角度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1)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变革)(2)由奴隶主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3)由集体劳作到个体经营(经营方式)(4)由工商食官制度到独立手工业、商人诞生(行业大变化)历史解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货币流通广泛,工商业发达。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也反映出列国各自为政,经济自成体系的局面,经济发展孕育着统一要求。试题演练:【典例1】(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典例2】(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DB[深化认知]小农经济1.原因:铁犁牛耕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特点:(1)家庭单位——具有分散性,抗灾能力弱(2)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3)自给自足市场少——具有落后性,阻碍农业技术创新(4)精耕细作——催生容易满足的小农意识3.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它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1)耕作方式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农业环境的改善: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4)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深化认知]小农经济下的精耕细作角度3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与民族融合历史解释: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领先,自称“华夏”,称居住在其四周的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2.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召与之斗争,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3.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逐渐被少数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史料实证:“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夫如是,则四方之民(夷狄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战国时期,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试题演练:【典例1】(2022·四川绵阳·统考一模)春秋时期,楚、秦率先设县立郡。在楚、秦等国的郡县制度之下,作为政治身份的楚人或秦人色彩日渐突出。就风俗而论,秦所吞并的蛮夷皆“染秦化”,楚所吞并的蛮夷则皆“染楚化”。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郡县制(

)A.延缓了国家统一 B.强化了宗法观念C.有利于华夏认同 D.固化了乡土意识【典例2】(2022·山东·模拟预测)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加强 B.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人才C.百家争鸣推动士阶层崛起 D.士人出仕推动诸侯国强大CA角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繁荣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时代背景:(1)经济:铁器牛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2)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雄(3)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宽松的思想环境(4)阶层:新兴地主崛起,“士”活跃重用学派时期人物主张(治国方案)儒家春秋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战国孟子仁政、性本善、民贵君轻;仁义礼智荀子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家春秋老子道是本原;朴素辩证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战国庄子天道、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论法家战国韩非法、术、势相结合;集权观,改革观,法治观墨家战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价值观、认识论、逻辑学、物理学真题演练:【典例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典例2】(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CD[深化认知]早期儒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政治方面政治和伦理相结合;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重教化,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伦理方面强调“仁”和“礼”经济方面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育方面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典例1】(2020·山东省等级考试,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D[深化认知]儒学的起源和礼乐文化历史解释:“上古礼乐文化是儒家学道的摇篮。”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周公礼乐文化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礼乐文化中国文化之源,东方文化之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其改革创新精神;“重人事而远鬼神”“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礼是法律、准则,是要求有秩序;乐是调节人们情感的,要求大家互敬互爱。这是周公礼乐文化中的和谐有序的思想。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崇尚自然、爱护自然的人文文化。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改革创新、敬德爱民、和谐有序”史料实证: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真题演练:【典例1】(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典例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