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司法程序_第1页
偏见与司法程序_第2页
偏见与司法程序_第3页
偏见与司法程序_第4页
偏见与司法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偏见与司法程序目录TOC\o"1-3"\h\u前言 摘要:我们认为法律与司法是完全公平的,可是由于司法活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参加的,偏见等消极的态度使得法律完全公正成为不可能。本文对偏见进行了概述,包括偏见的来源、机制与形式等。对司法过程中存在偏见导致审判不公情况的进行概述与分析,简述了偏见对于司法程序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介绍了偏见如何消除与消除偏见对于社会和司法的意义。关键词:偏见;司法程序;消除偏见Abstract:

We

hold

on

a

view

that

the

law

and

judiciary

is

absolutely

fair,

but

due

to

the

all

judicial

activities

that

consist

of

a

host

of

individuals,

the

negative

attitude

,such

as

prejudice,makes

the

justice

of

law

become

impossible.Theessay

notonly

summarizes

the

prejudices,including

the

origin、mechanism

and

forms,etc,but

also

analyzes

the

situations

of

unjust

trial

caused

by

prejudice

in

the

judicial

process,representing

the

influences

on

judicial

procedure

entailed

by

prejudice.

Meanwhile,the

essay

also

introduces

how

to

eliminate

prejudice

and

its

meaning

for

the

society

and

judiciary.Keywords:Prejudice;judicialprocess;eliminate

prejudice前言在普通人的认知中法律无情人有情。法律的无情体现在禁止与许可的标准上,具体的规则要求法官必须依法办事。但在情与法冲突的场合,法官所要坚持的更主要是法律的规则。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法律无情是难以理解的。首先因为法律本就是以文本的形式将事理与情理融合在一起。换句话说法律也是基于大多数人情感而总结升华的。其次执法者等除了法律文本以外所有与法律相关的都是有感情的实体,在法律适用、操作程序和进行裁判等都会受到感情和态度的影响。执法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否理性确实对审判产生着真实的影响,包括审判的行为的质量和效率等。本文对于个体态度中的偏见为例,阐述偏见如何影响司法和如何避免由于个人情感导致的不合理与不公正审判的出现。1偏见概述偏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偏见的研究始于1933年Bogardus编制的社会距离量表。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通常被认为是不公正的态度和错误的认知体系。当个体对于某一群体产生了偏见后,就会用特殊的(通常是消极的)方式评价该群体的成员,忽视群体成员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偏见通常被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群体及成员的不公正的态度,是一种预先的判断。Bourne认为偏见是一种态度,因而也是感情、看法和行为倾向的组合,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1]。Allenson认为偏见是不正确的看法与态度。他还认为,对错误态度的肯定或偏爱也属于偏见,只不过人们一般讨论的是具有否定倾向的偏见[2]。对于对偏见的研究至今已有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历史,关于偏见的实质、偏见的结构、偏见的测量、偏见与歧视的关系、偏见的消除等方面的研究一直被社会心理心理学家们关注着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对于种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的大量研究结果对于司法程序的公正性的思考也提供了大量素材。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对于偏见研究的角度也有了新的发展。1.1偏见的成因偏见的成因问题可以从个体和群体层面讨论。对于个体形成偏见的研究的讨论集中于个体的人格特征上。而群体层面的偏见常被认为是在群体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下面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偏见的成因。1.1.1个体形成偏见的原因(1)权威主义人格Adorno等人在设计F量表(FascistScale)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威主义人格,认为此为产生偏见的人格基础。他的理论中权威主义人格包含因袭主义、权威主义服从以及权威主义攻击三种成分。权威主义者倾向于将世界分为内群和外群,即我们和他们,于是偏见便从此处产生。我们知道个体对于内群和外群的态度截然不同,对于内群的个体的行为有更强的包容性,对于群外个体则更易归类和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权威主义的形成与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还有对于权威主义人格形成原因的观点之一是由于威胁环境的存在。孙连荣等则指出了权威主义人格理论的不足,并在这一理论之外,介绍了“双过程动机型”[3]。他们认为权威主义理论将人格作为偏见产生的直接因素是不够全面的,所以“双过程动机型”模型在人格因素与偏见之间加入了社会态度这一中介变量。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实证研究基础,但对于权威主义人格与偏见形成的关系的争论还是存在。(2)社会支配倾向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社会支配倾向对社会偏见的影响更大。社会支配倾向社会不平等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价值观讲,高社会支配倾向的个体追求个人的优越,从而通过竞争获得更高的个人权力;低社会支配倾向的个体追求平等的地位,重视与他人的合作;其次,与社会地位的关系上,高社会支配倾向个体的地位一旦受到威胁,就会比低社会支配倾向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利己偏差,而对外群体产生偏见。中国也存在着“支持排外主义”,在生活中的体现比如对于将某某赶出中国呼声等的响应等。通过研究王明姬等人对于此的解释是:第一,中国传统思想并不鼓励人们像较高的社会地位流动;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使得贫富差距增大,地位流动使得他们对于彼此自然有着不同的看法。1.1.2形成偏见的群体原因形成的偏见所针对的对象既可以针对个体也可以针对特定的群体,对于特定群体的偏见就是群体偏见。群体偏见既包括对内群体成员的偏袒和爱护也包括对外群体的厌恶和贬损,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外群体的消极态度上。群体偏见的形成机制是由于群际威胁的存在。所谓群际威胁是指一个群体所拥有的资源,群体成员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等各种特征都有可能会威胁到另一个群体的存在、发展和目标[4]。群际威胁的内涵研究可以整合为三类,分别是基于现实群体冲突理论的现实威胁、基于象征种族主义理论的文化威胁以及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认同威胁[5]。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对于熟悉的内群成员行为表现良好时,个体倾向于对其进行稳定的内归因,而对于不熟悉的群体外部成员做出良好表现时,个体则倾向于对该行为归于偶然的外部原因。现实威胁指能够对整个群体或群体成员的现实利益或潜在利益造成的威胁会导致对外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行为。文化威胁理论是在象征威胁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说明了在本群体与外群体完全没有实际接触的情况下对其价值观、语言、习俗等的差异而感受到的威胁。1.1.3认知角度偏见形成的原因刻板印象偏见是一种社会的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刻板印象属于认知的偏差,所以刻板印象可以说是社会偏见的认知成分。在认知心理学角度,人类的认知资源有限,在信息丰富与繁杂的生活中,人类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会尽可能简化自身的认知过程。简化认知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分类。通过一定的标准将一个个个体分为一个个群体后,在了解新的个体后直接将其归类于某个群体,就能直接遇见该个体的特质与行为。通过以上的分类人类就节省了他们的认知资源,使得认识世界变得更加轻松。而对于某个群体和其群体成员一致的看法就是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的简单归类常常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判断,做出误判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个人行为无法与其动机一一对应,使得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判断无法得到正确认识。对于个体行为正确认识已实属困难,而对于群体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更是难上加难;(2)缺乏全面的接触。由于认知资源的有限和与群体内所有成员接触的机会,所以常常个体会习惯“以偏概全”,认为接触到的群体一部分个体的特点就是整个群体的特点;(3)忽略变化。无论是群体还是群体成员都是不断变化的,而由于缺少及时的了解导致对于群体的印象没有及时调整造成刻板印象的持续。而由于以上原因,刻板印象经常是错误的,所以由于该认知成分导致的社会态度-偏见的产生。1.2偏见的形式内隐偏见与外显偏见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可以分为自动被激活的和有意识激活的。刻板印象、种族歧视等属于自动的内隐的偏见。而外显的偏见态度是指通过意识控制后所表现出的态度。对于外显偏见的测量工具有现代种族歧视量表[6]。对于内因偏见的测试工具有内隐联想测验等。对于内隐偏见测量最常用的是启动范式,将反应启动的时间作为可量化的指标。例如给被试呈现不同人种的照片,测量并记录他们做出积极或消极评价的启动时间就能间接测量出个体的态度。2司法程序中存在的偏见2.1法官本身可能存在偏见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道:“有四样东西是属于法官的:有礼貌地听,睿智地答,冷静地思考,不偏不倚地决断”。(Sampson,2004)我们在定义好的审判时常常无法避免要定义什么是好的法官。对于社会与公众,法官的公正的决断似乎是整个社会公正的保障。17世纪中期英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MatthewHale爵士提出的裁判指导规则中的细节为后世提供了可行的指导。“6.我不会让自己事先对任何判断怀有偏见,知道完整地听取整件事和双方的意见;7.我绝不让自己在事情开始时就做下判断,而是在完整听取之前都使自己保持无偏见状态;就正义而言,我不能因同情穷人或支持富人而产生偏见”。从Hale爵士的指导中可以看出保持公正与无偏见对于一个法官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法官又作为鲜活的实体,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又很难不受到来自个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偏见的影响。但同样有理论反驳认为不能将法官的心理等同于普通人的心理进行测量,同样不能将普通人的决策过程模型套用在法官的决策上,认为法官的决策比非法官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但是有效。法官与非法官的不同是由于法官角色所造成的还是由于法律训练所形成的还尚无进一步的研究。诉讼的当事人应当拥有平等的地位,不应因当事人的身份不同而改变。但当当事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相差较大时,法官是否能给予当事人平等的态度呢。我国学者鲁千晓和陈明对于当事人身份地位差异对法官心理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7]。他们设计的问题是:你认为绝大多法官能对身份、地位、经济条件差别较大的当事人具有怎样的态度?共有207名法官参与调查。有43%的法官选择了“一视同仁”,53%的法官选择了“差别对待”。对此结果调查者提出了许多思考,对此结果本人也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1)法官虽然拥有良好的法学教育背景,但是作为个体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事人的阶级等产生不同的态度,很难做到中立于超然;(2)法官的“差别对待”不仅包括对强势的畏惧而更多的是对于弱势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同情。这虽然体现着司法扶助弱者的基本精神,这种“差别对待”虽然只停留在法官本人的态度上,但在实际的审判中还会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方向改变的危险。所以法官也难免受到刻板印象等的影响,具体会表现在将群体分为内群外群成员,对内群成员存有偏袒态度对于外群体成员存在消极态度等。而审判也是复杂的程序,在层层环节中难免受到其参与者“人”的态度的影响。例如在法律适用上很可能体现出这种偏见,相同或者相似的案件情况针对不同的当事人却予以了不同轻重程度的审判结果。法律适用中的偏见是由于“非理性”的因素导致的,法官应尽量避免个人态度问题导致的不公正,使得法律的威信与尊严降低。但即使承认法官与非法官存在不同,能够很大程度上遵循法律和避免受到自身的态度的影响。但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应当包括法官与法官见的差异。同样是该调查者的研究显示民事法官的差别对待率为52%,刑事法官的差别对待率为55%。可以看出民、刑法官在差别对待上有轻微差别。如基层人民法院法官与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处理的案件不同。基层人民法院作为初审法院,其法律运用和解释的权威是最低层次的,但也是最具有针对性的。但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结果常常会被高层人民法院推翻,使得法官与法院的公信力受到影响。那么法官的情绪和态度往往会更加稳定以提高公信力。2.2陪审团会存在偏见陪审团制度是普通公民参与司法的制度。例如英国陪审团成员的成员组成从仅有白人男子变为黑人与妇女都可成为陪审团成员。陪审团制度的建立在消除偏见对审判的影响可以说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实行陪审制度,就是可以把人民本身,或至少把一部分公民提到法官的地位,这实质就是陪审制度把领导社会的权利置于人民或这一部分公民之手”[8]诉讼案件的审判都包括案件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部分。法官受限于个人经验与认知在事实认定方面相较于整个来自于基层的陪审团自然没有明显优势。所以来自普通群体的陪审团员们做出的决定显得更加公正。但是陪审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陪审团的成员组成不能做到完全随机,而是只对受到良好教育、关心政治等的人产生吸引。而这些人的态度容易受到法官和律师的态度的影响;(2)辩护律师会以种族、性别等为由选择更利于他们的陪审团成员;(3)陪审团成员常常不能完全理解法律问题,以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做出判断。陪审团成员同样是“人”,会受到来自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偏见。“辛普森”杀妻案的审判被称为“世纪审判”。历史近三年的诉讼为全美甚至世界关注。刑事审判的结果为辛普森无罪,这判决结果与民众心中的“他肯定杀了人”的想法截然相反。辛普森案件中的陪审团组成是8名非裔美国人、2名西班牙裔美国人、1名美国印第安人和1个白种人,其中10女2男,有9名黑人,2名白人和1名西班牙裔白人。陪审团中的两个人有高中以上文化背景{15}。由于辛普森曾是黑人的骄傲,作为个体难免更加偏向和自己同样肤色的人种即所谓内群与外群效应。所以该陪审团成员的组成对于辩方实则有利。陪审团做出无罪判断后,很多民众认为是法律使得杀人犯逍遥法外,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陪审团成员做出倾向对于自己人种有利的判断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因为个体和群体的偏见,陪审团做出的决策也不尽完全公平。3司法程序中消除偏见的意义由上所述,在严谨的司法程序中不可以避免地受到非理性因素-偏见的影响。如果对于偏见等态度因素不加以限制,则扭曲了法律的基本精神,使得社会主义法律价值难以实现,有损法律的尊严与威信,阻碍法治进程的推进,所以防止偏见在司法过程中造成影响有重要意义。消除偏见也一直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消除种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4如何消除偏见对于消除偏见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分别是避免偏见产生和改变已有态度。4.1避免偏见产生4.1.1群际接触理论群际接触理论是由Allport提出,具体内容是在最佳条件下的接触是消除或减少群际偏见的主要方法。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群际接触可以减少群际偏见。该理论不难理解,通过与不同群体的积极接触可以减少由于偏见造成的消极印象和自身消极的情绪和增加正向的积极情绪。当代的群际接触理论不仅包括直接的接触还包括间接的群际接触。甚至Stathi和Crisp的研究显示想象与外群体的接触也可以降低群际偏见。对于该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人类认知资源有限,对于人的分类使得个体的认知资源得到节省。换句话说就是个体“懒得”了解群体中的特体差异,只是做了简单的概括和分类,所以增加群际接触可以增加对不同个体差异的了解,使得消极的态度能够减少。对于法官来说,更要避免甚至完全不应受个人消极态度的影响今进而影响审判结果。所以在此理论框架下,法官对于不同的群体应当增加深入的了解,既可以通过接触相应群体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对不同群体的了解程度。这样在面对不同阶级、种族的当事人时,法官能避免产生偏见做到一视同仁。4.1.2树立无偏见信念个人树立无偏见信念可以降低刻板印象的影响。作为法官更应当以公正的态度和信念面对当事人,这更是对于一个法官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刻板印象心理学家还发现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减少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例如在看到有关刻板印象的图片时,使被试做出否定的回答则会降低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法官需要具备不为情感所惑的意志力法官要进行审判的时候,既要了解案情、懂的法律也要了解人情世故[9]。法官在审判中被要求中立于超然,但我们知道作为一普通个体,做到完全的中立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法官作为受过专业选拔与训练的法律人,法官应当起到维护正义与公平的作用。4.1.3群际交叉分类群体成员会将周围的人们分为内群和外群即看作“我们”和“他们”。而内群与外群并不是完全分化和割离的。例如在世界杯中,当中国队与韩国队竞争时,人们希望中国队赢,则“我们”就是中国队。而如果此时中国队被淘汰韩国队成为唯一进入决赛的亚洲球队时,人们又转为希望韩国队赢,为亚洲争光此时韩国队成为“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韩国队是不曾变化的,而变化的是我们的态度,这是一个“我们”和“他们”再分类的过程。所以可以利用这种再分类的机制消除偏见。不过此机制的运行关键是不同群体的目标变为一致。例如在陪审团进行商议的过程中,即使陪审团的成员可能是由不同肤色人种组成。但通过对陪审团的针对法律公平公正的教育使得陪审团成语拥有共同目标-维护正义、惩治真凶,就能减少陪审团成员对于刻板印象等的坚持。4.2改变已有态度4.2.1利用群体规范法律工作者不同于社会中的个体,司法程序带来的影响也与个人的决策和判断带来的影响不能相提并论。但不同于个人决策的是司法过程可以通过群体规范来达到改变个体的态度。群体有利于调整个体的态度,但要求个体归属于群体,并且群体的态度是正确的。法官有自身的群体义务性规范,那就是宪法法律、司法任务、目标以及法官行为准则,这些规范不仅是法官审视自己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标尺,也是全社会评价法官的基础。[10]群体监督与规范的压力使得法官遵守规范,避免由于个人态度造成不公审判。法官在群体的监督下可以渐渐改变其不公正的态度和减少其影响。4.2.2保证完整的过程无论是进入新的角色或者是改变原有的态度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对于新态度首先要模仿或者服从,才能到达后来的同化阶段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而这整个过程的完成就是态度转变的完成。在态度转化往往要经历完成的内化过程,否则态度很难完全转化。还有很多心理学相关的方法与理论,如认知平衡理论、社会判断论、认知失调理论等。这些理论方法大都是认识自己的态度到改变自己态度的过程。5小结与展望本文针对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部分“审判心理”进行了探讨,着眼在司法过程中个体产生的偏见与偏见造成的后果进行了探讨。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是认知与行为,在重要的法理学问题辩论中长期扮演着角色,但其观点不常得到承认。尽管审判心理不是一个新兴领域,但仍是研究中尚待发展的一部分。心理学在司法裁判的领域的适用仍得不到肯定,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心理学理论的提出背景常常是基于特定的实验背景下的,对于能够向其它领域拓展研究成果的可信性始终不高,即外部效度不高。当将结果适用于司法裁判的专门化领域时,这一顾虑有其必要。例如在思考法官在进行审判时的认知过程是否与普通人的心理认知过程一致。FredSchauer建议将法官做出的决策与其他人做出的决策区别开来。[11]所以这样的观点也提醒了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具体心理现象与认知方式时要考虑到研究的外部效度。但本人始终认为法官做出出决策同样会像非法官一样受到态度的影响,态度中包括了偏见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