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音乐-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音乐-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音乐-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音乐-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广西,以及了解广西壮族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壮族“对山歌”的魅力及其风格特点;2.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3.通过自编歌词,模拟“对山歌”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情,感受创作的乐趣,从而喜爱上“对山歌”这一民歌形式。教学重点:1.能用优美的嗓音、有感情地、准确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2.了解“对山歌”的特点,并能自编歌词,尝试“对山歌”,感受到“对山歌”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这一民歌形式。教学难点:1.歌曲最后两句的学习;2.自编歌词,尝试“对山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感知广西的民俗风情,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广西风景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广西吗?说到广西,你们首先想到什么?(生:桂林。)师:(图1)广西是个好地方,那儿风景非常优美,尤其是桂林山水,那可是天下第一。(图2)广西除了风景美,那儿的人也是多才多艺,尤其是广西壮族人民,那可是能歌善舞,看他们在跳什么舞啊?(生:竹竿舞)师:壮族人民不仅舞跳的美,歌唱的更是一绝,(图三)每年的三月三他们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歌圩”,壮族所有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那里进行赛歌。传说中壮族有一位唱歌最好听的人叫“刘三姐”,(图四)她是壮族人民心中的歌仙,有句歌谣是这样说的“唱歌要数刘三姐,年年月月歌不断,如今广西成歌海,句句都是三姐传。”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段刘三姐对歌的片段,你们想不想看?)2.欣赏《刘三姐》对歌片段,感受“对山歌”。边看边思考:⑴对山歌有什么特点?⑵对山歌的内容都和什么有关?3.了解“对山歌”⑴生说说自己感受的“对山歌”的特点。⑵师引导学生了解“对山歌”“对山歌”都是采用一问一答,而且问和答得旋律都相同,唱之前都要加一个“哎”字,通常都是一人先唱,然后其他人帮腔(这种演唱形式叫一领众和),对山歌的内容都和生活有关。二、学唱“对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对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生初听歌曲,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旋律。2.课件展示高粱、玉米、豆角、芝麻的图片,让生了解高粱等农作物的特点。(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些农作物吗?到了秋天,红红的高粱熟了,沉甸甸的穗子挂下来,是不是像小船?我们再看看玉米,玉米棒子不是长在玉米杆的顶上,而是长在中间的,所以玉米结籽半中腰;豆角长出来后都是成双成对的;芝麻成熟后,人们把它收回家,然后用棒子敲打,这样芝麻粒儿就被敲出来了。广西壮族人民都是非常勤劳能干的,劳动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在对山歌中很多内容都是和他们的劳动生活有关的。)3.生跟着录音自学歌曲。(这么有趣的歌曲你们想唱一唱吗?下面请跟着录音轻轻地哼唱,边唱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是领哪些地方是合,对于不会唱和比较难唱的地方请用笔轻轻的做个记号,然后我们一起来解决。)要求:⑴找一找领与合的地方;⑵不会唱和认为比较难唱的地方,用笔轻轻地划出来。4.生说一说歌曲中的难点,老师带领大家学一学。5.师生一起唱歌曲。⑴师唱领,生唱合;⑵生唱领,师唱合;⑶师生一起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每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歌圩上进行对山歌,想象一下大家在对歌的时候情绪是怎样的?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唱这首歌曲?)三、歌词创编1、创编歌词。(结合实际校园生活创编歌词,然后对山歌。)师引导学生唱好例子。2、学生模仿“对山歌”的形式分组创编、演唱歌曲。四、拓展——欣赏《山歌好比春江水》欣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壮族的山歌如此优美动听,让人流连忘返,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以广西壮族山歌为素材创作的一首歌曲《山歌好不春江水》,这首歌曲也是歌舞剧《刘三姐》中的插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美妙动听的歌曲。)五、小结师:最后我要问一下大家“哎,你们喜欢对山歌吗?嗨溜溜啰!现在心情怎么样啊?嗨溜溜啰!(生:……)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里我听出来了,同学们是非常喜欢对山歌的。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所以民歌也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见识到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今天因为时间关系,老师只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结籽高又高》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两首山歌,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整体上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六年级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经过六年的音乐学习,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经验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有竞争意识,大多数学生有自尊心。有一定的思想,可以在展示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作品。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完《什么结籽高又高》后,喜欢上了“对山歌”,他们可以用领唱、齐唱、对唱等方式来表现歌曲,在歌词创编环节,学生可以围绕校园生活即兴创编歌词,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身边发现音乐,感受音乐,创作音乐。教材分析:《什么结籽高又高》这首歌曲选自歌剧《刘三姐》,由广西《刘三姐》剧组集体创作,是一首活泼风趣的歌曲,流传很广。歌曲为五声徵调式,采用一领众和的对歌形式,使渲染情绪的衬词“哎”带有某种“呼唤性”,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形成了歌曲淳朴、诙谐的风格。第一段为问句,第二段为答句。整首歌曲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歌词口头化、生活化,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识为内容,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练习:熟记《什么结籽高又高》的曲调,请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即兴编唱新歌词。《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反思《什么结籽高又高》是一首山歌,所以,我以“对山歌”为主线,通过了解、学唱、表演、体验等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对山歌”,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喜爱,对学习民歌的渴望,进而对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一、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对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是一首壮族山歌,歌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让学生简单了解刘三姐与山歌的渊源,能使他们更好地感悟歌曲内涵,表现歌曲意境。于是,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电影《刘三姐》中对山歌的视频片断。视频中有人物、有情节、有动作,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欣赏时非常专注,一下就被带入到对山歌的氛围中。更重要的是视频中对山歌的旋律与《什么结籽高又高》旋律相同,这样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歌曲旋律有了初步的感知。学生欣赏完后,我通过谈话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对山歌”的特点和电影的主人公“刘三姐”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这种“影音结合、充满文化意蕴”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即将要学习的歌曲产生了期待。二、学习新授歌曲,引导学生会唱“对山歌”。歌曲的学唱是本课应完成的重点。怎样避免枯燥的重复教唱,使学生感兴趣、自然而然的学会《什么结籽高又高》,成为我设计教案的重中之重。由于“对歌”是唱山歌的精华所在,于是我设计了“对歌”的方式教唱歌曲。教师唱着问,学生用相同旋律唱着回答,这样的教唱方式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学唱中,学生在唱着回答的时候,发现歌曲的最后两个乐句歌词相同,但旋律不同,特别是歌词“棒棒敲”处,他们很容易混淆而唱错。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对比范唱和模唱的方式,他们很快就解决了此难点。学生就是在与我问答互动和分“领、和”角色演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歌曲。最后,我还让学生齐唱了一遍歌曲,并请他们通过对比体会到“一领众和”这种演唱方式更能体现出“对山歌”热闹、愉快的氛围以及劳动人民那种勤劳、三、师生共同配合,引导学生表演“对山歌”。“对山歌”是壮族人在劳动之余放松身心、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在学会歌曲之后,我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来感悟“对山歌”的魅力。考虑到是借班上课,为了尽量使课堂效果比较好,我设计了两种表演方式。首先,我和学生配合表演。我觉得可能在我的带领下,孩子的情绪容易被调动。我扮演“问”的领唱,请4位同学一起扮演“答”的领唱,这时,同学们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于是,我用了第二种表演方式,请同学们自己模拟“对山歌”的场面。在音乐的伴奏之下,同学们唱得有滋有味,表演得惟妙惟肖。通过模拟“对山歌”的场面,学生不仅巩固了对歌曲的学习,而且进一步体会到了“对山歌”热闹、愉快的氛围。四、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创编“对山歌”。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了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而“对山歌”的内容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们即兴创编抒发情感的,所以,我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创编“对山歌”歌词。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我选择了比较简单而且贴近校园生活的主题来让学生创编。学生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很快创编出了答案,并通过一个小组成员“领”、其余组同学“和”的方式进行汇报演唱。通过这样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对山歌”的即兴,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集体中的协调能力。五、师生共同体验,深化“对山歌”。这节课的最后,我和学生利用歌曲前两个乐句的旋律即兴的进行了“对歌”。用这样的方式结束本节课,是希望留给同学们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对“对山歌”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喜爱。以上教学环节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始终以“对山歌”为一根主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了解、学唱、创编和体验了“对山歌”,充分激发了他们对山歌的喜爱,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新理念。但是,课后我觉得还是有两点不足之处:1.教学中,因为学生配合得比较好,课进展顺利,使得我上课时也格外地投入,所以语速也略显快了些。2.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不足,没想到学生学唱时掌握得很快,学习效果也不错,所以,前面的环节进行得较快,创编环节的时间多了一些。如果把其中的一些时间用于之前学歌环节中,设计多一些演唱形式来进一步巩固歌曲就更好了。3、歌词创编中只有问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