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_第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_第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_第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_第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一.选择题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提倡“知行合一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20xx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知行合一”D.“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效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王守仁D.黄宗羲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庄子②程颢③普罗泰戈拉④薄伽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的是A.道教思想B.佛教思想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司马光在编篡《资治通鉴》时,在以《汉书》为依据叙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这一做法反映了A.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B.理学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C.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D.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在此王阳明认为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恶之起源.人心合有C.一循于理.动静合一D.知行合一.本心体悟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B.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A.B.C.D.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A.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B.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C.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D.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D.怀念先贤,光大懦学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六经”的权威地位“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A.慎思明辨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穷理格物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二.连线题幸福是什么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矣在期中矣”。管仲主张恣耳目之所欲听视.口鼻之所言向及体意之所欲安行,它却力行仁怒,通过修身使德行内充……此又是《左传》所谓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上)等整理材料二朱熹在《语类》中讲“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将幸福的精神内涵发扬透彻。以后的王阳明在《答南明汪子问》中称“乐是心之本体”,王艮在《乐学歌》中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也含有精微的深意。——《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材料三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性者,心所生也”。他在《焚书》中曰:“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世间种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