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浓浓文化味,悠悠诗人情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让学生习得“深厚的传统文化”,扎好“中国人的根”,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古诗三首》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写互动和适度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教材解读】本案教学的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教材选编了具有鲜明传统节日特色的三首古诗:一为描写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日》,二为极具中华文化内蕴的《清明》,三为描绘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习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显然,三首古诗的教学,都集中指向本单元目标的第二条,意在让学生习得“深厚的传统文化”,扎好“中国人的根”。这三首古诗的诗意浅显,诗句较为通俗易懂,学生根据注释基本能做到熟读成诵,自学后能有所领悟。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能理解诗歌蕴藏的意味;同时,还能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感受独特的节日文化。【设计说明】在教学中,要深入解读古诗的“真味”,就要有效串联相关的诗词文本,进行巧妙整合,并拓展收集相关的组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积累,走出古诗词教学单一、零碎的境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效性。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根据导读第二个教学目标——“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教学设计,突显“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读出古诗不同味儿;以写为抓手,把“写”挤进课堂,以丰满文本、丰厚文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读写互动,写出节日情景,感受节日文化。.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学习一组关联的古诗。【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了解主题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发现了隐藏在大自然中的奥秘,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中国还是个诗词的国度,欢乐喜悦或是忧愁思念,都可以引出千古诗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一)读通诗歌,理解内容请大家自由读三首诗,说说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传统节日。(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古诗仅读正确还不够,还要读懂它。读懂古诗,你平时用什么好办法?(总结学法,板书:借助注释、运用资料)同学们就用上以前学过的这些方法,读读这些诗,看看都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预设。.“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了旧的一年。.“入屠苏”:喝着屠苏酒(此处的“入”对应上文的“除”)。.“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与身体马上就要分开一样。.“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同桌互相说。(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三)自由读诗,填写表格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这三首诗,联系生活,并填写表格(出示表格)。(四)交流分享,汇报反馈.读古诗并联系生活,说说有哪些民俗活动。预设:春节有放鞭炮、放烟花、贴春联、拜年、亲朋好友聚会等,清明节扫墓祭祖,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设置趣味活动:图片与节日相连。图片:“放鞭炮”“扫墓”“赏菊花”“踏青”“登高”“穿新衣”“贴春联”“压岁钱”。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你们知道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吗?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传统节日的缘起,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远古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庆幸的是,现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被我们所传承着。对三个节日,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你们最喜欢哪个节日?春节可是个万家团聚、无比欢乐的传统大节啊,也是新一年的开始。在古代可不叫春节,叫元日。【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自读自悟,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画词语,并通过同桌交流,初步感知节日习俗。】二、学思并重,对比教学(一)抓住题眼,理解元日.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元旦”的象形文字,告诉学生:“‘元’,始也,表示最初、第一、开始的意思;‘旦’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一年的最初,即公历一月一日。”)你能用“元”字组词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解题。古人用的历法是农历,所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让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呢?(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看看诗人王安石,他写了什么?【设计意图抓住题眼,巧用象形文字,既点明题意又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又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二)感悟文化,想象情景.圈画词语。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古人的春节都做些什么呢?请大家从诗句中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放爆竹。开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后来人们用放鞭炮表示庆祝,现在还有放烟花。这一形式已经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变成了一种表达快乐、庆祝的方式。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古人要饮屠苏酒,祈求健康。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种庆贺的方式。换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在门上以驱赶邪鬼。现在改为贴春联,是一种喜庆方式。小结: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到今,过年的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叫“春节”,古时叫“元日”;有一些物品经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变成现在的“鞭炮”,“桃符”变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展开想象。诗歌的语言是极其简练的。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过节情景。预设。(1)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放爆竹,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声音,空气中都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是啊,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听,爆竹声一声接一声。引读一二句诗句——(2)春节到了,许多远行的人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叙旧。是啊,春节,是一个亲友团聚的节日。看,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引读一二句诗句——(3)大街小巷都有写春联的,每家每户的门口都忙着换上新的春联,到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是啊,春节,是一个万象更新的节日。瞧,家家都换了新的春联,挂着火红的灯笼呢。引读三四句诗句——春节,到处一派喜气洋洋,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一起读全诗。小结: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与盛大的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把春节看成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设计意图诗歌贵在想象。这一环节结合课后思考题2“写出了什么样的过节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进一步理解诗句内容,并在创设情境中一遍一遍地朗读诗句,进而熟读成诵。】(三)读写结合,迁移方法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下面,请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的一个画面。(有了前面“说”的环节,先说后写,学生写起来就会轻松很多,能够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画面一过年,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你看,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小女孩们捂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长手臂,捏着引火,一点一点向前移。“滋——”,引线着了,随即腾空而起,“碰——啪”炸开了花。孩子们也乐开了花。画面二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几段话都是训练总分结构,巩固三年级上册所学的写法,但又有所侧重)(四)感情朗读,深化体验现在要求大家读出文化味。那应该读好哪些词语呢?(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心头上。【设计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话交流、读写互动中,引领学生把握春节的文化符号,感受民俗的文化气息,丰厚春节的文化生活。】小结:传统节日,中国人的根!一个人的根在家啊!过节了,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王安石的《元日》写出了过节的欢乐气氛。可是,如果游子离开了家,奔波在外呢?他们眼中的节日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节课继续品赏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盛宴。我国一共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春节的欢乐。同学们可能会以为只有春节才是隆重的传统大节。其实不然,在古代,像清明节、重阳节也是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一家人都要团聚,或游玩踏青,或上坟祭扫,或登高望远。当游子离家在外,碰上传统大节时,又会有怎样的情形呢?二、圈画关键词,体会诗人的内心请同学们自由读《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圈出最能体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预设:欲断魂、倍思亲。(一)解读“欲断魂”“欲断魂”是什么样的?为何“欲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路上行人”指谁?(教师相机板书:景雨纷纷人欲断魂)清明期间,天气多变,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瞬即是细雨纷纷。在这样的日子里,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节日。现在诗人却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如何呢?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湿,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难怪——(引读一二句)。此时,诗人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去去寒,也可借酒消愁啊!于是——(引读三四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歌的艺术境界。很多人都说最后一句的“遥指”特别妙。那妙在何处呢?(小组交流)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不近的地方,只见一片杏花盛开,隐隐约约地露出了酒馆的标识。“杏花村”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引起无限的想象。后来啊,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便成了酒家的雅号。诗歌到此戛然而止,虽言已尽而意未完啊,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雨纷纷”了解清明的天气特点,抓住“欲断魂”体会诗人的愁苦情绪;并通过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读涵咏。】(二)解读“倍思亲”一个人只身在外,孤苦愁闷,越是过节,越是热闹,就越会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哪句话写出了这种思念?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是,诗人呢?你读到了什么?王维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长安读书,求取功名。(介绍王维的家乡,“山东”的意思)离开家乡的心情是怎样的?一个“独”字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他那孤独的身影吧。(三)创设情境,品读涵咏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人们扶老携幼,登高游玩,而王维却——(引读第一句)。王维独自一人远在异乡,他看到此情此景,更加思念亲人——(引读第二句)。他想到了以前跟兄弟一起登高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引读三四两句)。此时的王维触景生情,他想到了以前跟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想到了现在和家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表思念之情。齐读全诗。就这样,《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了传世之作。当遇上清明下雨时,心情愁闷时,我们便会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只身在外,远离故土,遇上过节时,我们便会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介绍背景,让学生明理知情、品读悟情,深刻体验诗歌的情感。】三、课后拓展,丰富古诗积累(一)拓展不同传统节日的诗作同学们,除了今天学的三首古诗之外,还有很多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有写端午节的,有写中秋节的。比如,陆游的《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回家以后,大家还可以找找描写别的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把它们背诵下来。(二)拓展相同诗意的诗作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路面建设分包合同范本
- 软件维护保养协议
- 轻松学好小学语文
- 追踪大别山人文历史
- 配合饲料购销协议
- 酒吧地板购销合同指南
- 酒楼联手合作协议
- 采购协议条款范例模板
- 金属铸件购买合同
- 钢材供应商招标
- 高考语文复习读懂诗化小说课件34张
- GB∕T 22485-2021 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
- 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课程考试社会学概论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 新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 2022年三级中医院评审标准
- 华人文学与华文文学概述
- 人教版八上名著阅读《昆虫记》分章练习(含答案)
- 检验科实习生出科考试题(二)
- Q∕GDW 12131-2021 干扰源用户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技术规范
- 醋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 第四章 地籍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