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_第1页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_第2页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_第3页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_第4页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

1、正确熟悉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把握原始社会各进展阶段的状况。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缘由。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把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冲突,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依据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斗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把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进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进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进展和变化。

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富强局面消失的缘由、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根本主见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元谋人是迄今发觉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头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富强阶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尧、舜、禹的传奇,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状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说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先民的多项创造,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奉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完毕。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终国王是桀。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是中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头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终国王是纣。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终定都殷。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进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终国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镐京。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这一时期,生产力进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斗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一时期,兼并战斗剧烈。民族融合加强,消失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把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部落联盟消失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的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进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公平的关系被打破,消失了私有财产和氏族贵族,并渐渐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部落联盟渐渐被国家取代,原始社会瓦解。

(2)奴隶社会整个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

①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

②商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说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③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制度完备时期,通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级制度,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形成明确的等级,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地把持着各级政权,维护着中心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分封制、等级制、宗法制及特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④春秋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到严峻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周王成为大国的附庸,消失了七国争霸的局面。

⑤战国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开头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头建立,封建制度最终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

3、社会经济的进展变化

(1)原始社会经济:

①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迫过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属旧石器时代,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会建筑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消失,弓箭、制陶、麻纺织是生产力进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开头种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消失小型铜器,有了养蚕缫丝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进展,产品有了剩余,消失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2)奴隶社会经济: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消失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消失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进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不再局限于礼器和武器,开头向生活化、工具化进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进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进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肯定进展。

(3)战国社会经济战国封建制确实立,又加速了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全部制和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都有了进展,消失了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还消失了一批有势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强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战斗、结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华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华夏族与国内务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进展,在频繁的战斗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根底。

5、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的进展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原始社会时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记事符号,说明当时已消失了简洁的文字和艺术形式。

(2)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夏朝有了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商周的青铜艺术、雕塑和甲骨文、金文到达很高水平。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进展,思想和科技更是消失了富强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动身阐述自己的主见,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文化的繁盛。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诸于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训练方面,官府垄断文化训练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适应征战的需要,消失了一系列军事著作。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科学技术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进展。消失了标志我国文学光芒起点的《诗经》,表达“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离骚》等。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二)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月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现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进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留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忙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气。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进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缘由、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索,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展比拟,分析其一成一败的缘由。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气比照、改革的前提、改革的详细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展比拟。

最终,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确定它的乐观成果,然后再适当地叙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进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胜利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旧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争论

19世纪六七十年月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三)

《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目标:知道民间手工业的进展概况及主要成就;了解民间手工业进展缓慢的缘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行归纳民间手工业的进展概况,提高历史信息提取归纳力量。通过小组探讨,探究民间手工业进展缓慢的缘由,提高历史问题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疏民间手工业进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间手工业进展概况及主要成就。

难点:民间手工业进展缓慢的缘由。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探讨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素纱直裾单衣”,并向同学们介绍其内涵的精湛纺织技术: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常195里面,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10.2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这种超群的缫丝技术让人赞美不已,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打不到它的重量。

教师导入:如此超群的手工缫丝、纺织技术真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纺织技术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组成局部。今日就让教师来带着大家,一起领悟古代民间手工业的辉煌与叹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进展概况: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

(2)其进展经受了怎样曲折的过程?

2.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共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

(1)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进展过程(ppt展现)

进展: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患病摧残: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原:唐朝→产量增多:元朝→消失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

【设计意图】民间手工业的进展历程最终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能够熬炼归纳总结力量。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简要说明不同时期手工业进展曲折的缘由,为分析手工业进展困难的缘由做铺垫。

(二)进展困难的缘由: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并提出思考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多学学问,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进展困难的缘由?要求学生分小组进展探讨,稍后派代表共享答案,过程中教师留意探讨秩序及方向的引导。

2.学生探讨问题,之后共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缘由:

(1)农业占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3)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缚;

(4)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做铺垫进展小组探讨,能提升古文阅读及理解力量。通过小组探讨对难点问题进展探究,不仅能够培训历史问题探究力量,还能熬炼小组合作意识。

(三)主要成就:

1.教师通媒体课件展现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片段: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提出思考问题: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思考后答复:棉布价格低廉,加工便利,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业成就棉纺织业的优势。

2.教师课件展现黄道婆想象图片及马克思将中国棉织技术与18世纪美洲棉织技术进展比照的材料,使同学们深化理解古代棉织业的先进性与影响。

并要求课下预习的同学介绍黄道婆的三锭纺织技术,使大家加深对黄道婆为纺织业做出突出奉献的理解。

【设计意图】运用材料进展比照,了解棉纺织业的先进性,提升民族骄傲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课下自主制作历史表格,总结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六、板书设计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四)

教学目标

1.需要把握的根底学问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消失及争辩;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缘由;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熟悉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状况下进展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使学生熟悉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辩的分析学习,使学生熟悉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展进展地对待事物的训练。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熟悉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乐观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展辨证地对待历史事物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60-90年月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展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育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肯定的抵抗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掌握,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训练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根底。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展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缘由,必需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展”的内容,经小组争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现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争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展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乐观作用是不行无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肯定的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缘由,“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式学校的兴建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以及分析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

课内探究活动

⑴让学生认真观看“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张图片,通过比拟两者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异同,分析洋务派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的后果。

⑵详见“重点突破”。

教学设计方案

其次节洋务运动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月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消失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答复: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消失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见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实行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实行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见,争论他们主见的异同,并依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拟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索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月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争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展总结。

各组展现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答复,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表达强兵、创办军事工业。比照“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消失这种不同的缘由,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反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渐渐被洋人掌握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头?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表达。简洁介绍洋务运动的根底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答复: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熟悉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抗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立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熟悉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到抵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缘由。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盼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翻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盼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供应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依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表达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缘由、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其次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月-90年月)。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月-90年月)。

3.洋务派创立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消失。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五)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夫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旧式农-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消失,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构造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学生能了解和把握反洋教斗争的进展;义和团运动兴起、进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育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力量;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力量;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育“论出史出”的力量;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育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实行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育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生疏“农夫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根本主见,也是农夫阶级在民族危机状况下的救国主见,是农夫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缘由,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力量的形成期,思维力量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把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把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探讨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探讨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育分析思维力量和理解力量。

2、详细做法:

(1)承受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动身,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探讨,在教师的指导关怀下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供应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公正的地位与学生进展沟通、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喜爱。

三、学法

1、学生状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确定的独立思考力量,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和阅读分析史料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训练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学问构造。

(2)比拟学习法:

对重要学问引导学生进展比拟,培育学生的比拟思维意识,学生在比拟中稳固学问,培育力量。

(3)归结法:

由于历史学问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把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六)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1)识记解负令的内容,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方法、标准、权利与义务,以及梭伦改革在进展工商业方面的措施;

(2)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公平、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3)分析解负令公布对雅典社会构造带来的影响,探究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经济进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外的内容,从多角度熟悉、解释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猎取有效信息的力量。

(2)通过分析表格观看图片,运用比拟的方法正确评价财产等级制度;

(3)用归纳法概括“解负令”的根本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4)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再现梭伦改革内容,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加深学生的改革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熟悉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胜利;

(2)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理解鼓舞进展农工商业的意义;

(3)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熟悉到进展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进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进展,联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同样如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梭伦改革的内容。

难点:梭伦改革的评价。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法:依据前一节课学习,请学生回忆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然后直接进入改革详细措施的学习。

★讲授新课:

梭伦改革的内容

(一)公布“解负令”等法令:

1、措施:

(1)公布“解负令”:

含义:“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雅典债的来源:分两种,即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和因损害而产生的债,亚里士多德在《尼柯马赫-学》中称前者为自由之债,后者为不自由之债。梭伦改革前,雅典农夫的境况极其艰难,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起,财主就在借债者的土地上竖起债务碑石,借债者就会沦为“六一汉”,他们为财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给财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假如收成不够缴纳利息,财主便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农夫及其妻、子变卖为奴。

措施:废除全部债务;释放和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

(2)公布占有土地的限额法:

目的: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

内容: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限额。

(3)制定“遗嘱法”:

目的: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

内容: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4)安抚贵族:

目的:减轻贵族的剧烈抵抗,稳定社会秩序;

措施:允许贵族保存祖传的地产,使贵族得以连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特点: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当进展,表达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敏捷性。

2、结果和意义:

(1)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逼;

(2)促使社会构造发生了重大变化,扩大了公民的根底: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

(3)但并未废除奴隶制,并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原则:财产的多少;

3、方法:公民每年的总收入折合成农产品计算财产,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4、评价:

局限性:未实现公民间真正的公平。

由于确定财产等级的标准是财产的多少,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力就越大,因此,这一制度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公平,像第四等级的农夫、手工业者在没有薪金补贴的状况下不行能常常参加政权。

进步性: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开拓了参加政治权利的途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三)改革权力机构,建立“四百人会议”:

1、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

2、措施:

(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权力机构,主要职权有有权打算战斗、媾和等国家大事,并有权利选举国家公职人员。梭伦改革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将参与公民大会的成员扩大到了包含第四等级在内的全部公民,这就打破了公民大会做为贵族政治的附属品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阔公民参政议政的乐观性,减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是雅典政治民主的一大进步。

(2)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的设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