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问诊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问诊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问诊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问诊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问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问诊问诊问诊是指中医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直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其内容最早见于《素问•征四失论》等篇。《难经》则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并列。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十问篇》,较全面地归纳总结了问诊的内容、顺序及其辨证意义。清代林之翰《四诊抉微》将问诊始列为专篇。问诊询问主要项目现病史简介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间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卧则缓解,伴有腿膝酸软不能久立步行的,是肾虚腰痛;腰部冷痛或兼有沉重感,遇阴雨天加剧,热敷、按摩可缓解,是寒湿腰痛;腰痛如刺,痛处不移,不能转侧,伴大便色黑或秘结,是瘀血腰痛。脐腹隐隐作痛,按压或热敷可缓解,伴有大便油薄,为脾胃虚寒;小腹胀痛,按压时加剧,伴有小便频数而尿时涩痛,为膀胱有热;小腹刺痛IIIIIIIII而小便如常,是瘀血作痛;妇女小腹刺痛,月经色黑有块,也是瘀It作痛;少腹一侧或双侧胀痛,矢气则可缓解,或胁助作痛,是肝郁气滞;左侧少腹痛,伴有大便秘,多是热结大肠;右侧少腹痛,按压则痛不可忍,伴有呕吐便结,多是肠痈;脐周绞痛,时作时止,多是虫积。III问饮食问饮水多少与口渴与否,可了解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应根据口渴的特点、程度,饮水的多少及喜热饮或喜冷饮进行查询。如病人口不渴也不欲饮,常见于寒证和湿证;口渴而又喜冷饮,是热盛伤津;口渴喜热饮,是内有痰饮;口渴多饮且伴食多、小便多,是消渴病;口渴饮后即吐,是水逆证;仅欲以水漱口而不n下,是血瘀证。问病人进食情况,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问时应着重食欲、口味、食量,然后结合兼症加以分析。若久病不食是脾胃虚弱;病人恶闻油腻食物,是肝胆有湿热;饥饿而不欲食,多是胃阴不足;食欲过于旺盛、进食后又感饥饿,是胃火炽盛;口中有甜味,多属脾胃湿热;口苦伴有胸胁烦闷多属胆经有热;口苦伴有心烦少眠多属心火偏旺;口中有酸味,是胃中积热或肝经热盛;口中有辣味,是肺部有热;口中有咸味,是肾虚;口淡乏味,是脾胃虚弱。间睡眠睡眠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不入阻则失眠,阳不出表则嗜睡,阴阳失调必然影响心神,神志不安则导致失眠。问睡眠情况,应着重了解有无失眠、嗜睡、多梦现象及有无伴随症状。如失眠或不易入睡,伴有心悸、健忘、食少、疲乏,是心脾两虚;入睡难,伴有头晕、耳鸣、心烦、腰酸、梦遗,是心肾不交;不易入睡甚至彻夜难眠,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满,是肝火上扰。嗜睡或时时思睡,又自感身体沉重,多是湿邪太重;时时思睡,进食后更甚,多是中气不足;时时蜷卧,伴有食少、畏冷、疲乏、懒言少语,多是阳气虚弱。多梦,梦中多见烈火熊熊,是肝火上扰;闭扰;闭扰;闭入睡即有梦f梦中多遇惊险之事,是心胆气虚;昏卧不醒,醒时亦昏昏沉沉,是热犯心包。扰;闭问情志根据神情反常表现及其伴随症状进行直询。若病人并非年老体衰却健忘,伴有精神疲乏,多属精血虚衰;病人自诉心烦,自觉怒火欲发,伴有小便短赤,多属热扰心神;病人(特别是中年女病人)时时悲伤欲哭,多是脏躁证。问二便大便的排泄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等关系密切,小便的排泄与肾的气化、脾肺的转输肃降、三焦的通调关系密切,因此问二便的情况,可了解消化功能、水液代谢是否正常,也可为判断疾病寒热虚实提供依据。问二便应着重询问大小便是否顺畅,了解排泄次数和时间、排泄物性状及伴随症状。①问大便。若大便艰难,排出如颗粒状,称为便难。若病程短,多为实证,伴有发热,口渴,腹胀满而痛,是大肠热结;伴有少腹疼痛,口苦尿黄,夹有水样粪便,是湿热互结。若病程长,多为虚证,伴有面色信白,神疲力乏,便时用力则出汗、咳喘、气短,多为肺气虚;伴有面色萎黄,浑身无力,便时脱肛,多为脾气虚;伴有精神疲惫,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多为肾气虚;伴有口干咽燥,心悸头晕,唇甲色淡,多为阴血亏损。若多日不大便称为便秘,伴有面红发热,口中有臭味,口唇生疮,小便短赤,是实热便秘;伴有腹中胀痛,饮食减少,暖气,胸胁胀闷,是气滞便秘;伴有面色传白,精神疲惫,气短懒言,是气虚便秘;伴有头晕心悸,唇甲淡白,是血虚便秘;伴有腹痛,按压或热敷则缓解,小便清长,是虚寒便秘。如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称为泄泻。水泻如注或谑泻发生在冬春季节,伴有恶寒,腹痛,肠鸣,多属寒伤脾胃;发生在夏季湿气旺盛时,伴有腹痛,肠鸣,身重甚至头胀痛,多属湿伤脾胃;发生在夏季炎热时,伴有腹痛,肠鸣,胃脱胀闷,小便赤,多属暑伤脾胃;大便谑泄,排出的粪便有奇异的腐臭,发生在暴饮暴食之后,伴有胃脱胀痛,不思食,吐酸水,多属食伤脾胃。大便谑薄,有时水泻,

粪便中夹有未消化食物,食后胃脱饱胀,面黄,无力,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涯泄时作时止,伴有腹痛,肠鸣,胸胁胀痛,饮食减少,多属肝旺脾弱;黎明前大便泄泻,腹痛,肠鸣,伴有怕冷,肢不温,神疲旺脾弱;黎明前大便泄泻,腹痛,肠鸣,伴有怕冷,肢不温,神疲乏力,多属肾阳虚弱。②问小便。应着重对色、量、质及伴随症状进行直询。小便短黄,伴有小腹疼痛,排尿刺痛,多是膀胱湿热;伴有口舌生疮,心烦,排尿刺痛,是心火下注。小便短黄、量少,伴有口渴欲饮,牙龈肿痛,口臭,大便秘结,多是胃热炽甚;伴有口苦,胁痛,恶心,呕吐,皮肤巩膜发黄,怕冷发热交替出现,多是肝胆湿热。小便短少,伴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多梦遗精,多是肾阴不足。小便清长,伴有怕冷,便清长,伴有怕冷,便清长,伴有怕冷,肢不温,腰酸膝软无力,多属肾阳不足。小便频数,排尿时有灼热感,伴有小腹疼痛,多是下焦有热;尿量不多,便清长,伴有怕冷,肢不温,腰酸膝软无力,多属肾阳不足。小便尿频发作随情志变化而定,伴有少腹胀痛,两胁胀闷,多是肝气郁结;尿量或多或少,劳倦时尿频加重,伴有面色传白,小腹坠胀,神疲乏力,多是中气虚弱。排尿时尿道灼热刺痛,且尿液点点滴滴难出,称为淋证,伴腰酸,小腹痛,为热淋;尿中夹有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伴有腰腹疼痛或腰腹绞痛,为石淋;尿液暗红,或尿中夹有血丝血块,伴有腰酸,小腹痛,心烦不安,为血淋;尿道痛而感到排尿无力,常随情志变化加剧或减轻,伴有少腹胀痛或胁助隐痛,为气淋;尿色混浊如米泪水,或夹有涓腻之物,伴有小腹胀,腰酸痛,为膏淋。小便不能自主控制,自行排出尚不自知,为小便失禁,多由肾精亏损或年老肾阳衰弱所致;睡后梦中自行排尿,称为遗尿,多由肾气不充或劳倦过度所致。问妇女根据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凡引起月经、带下、妊娠、产后的异常变化,一般均可诊为妇科疾病。问妇女尤其着重于问月经,其中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行经期,月经的色、质、量,末次月经的时间,行经时有无伴随症状,绝期年龄等。如周期提前7天以上,称为月经先期。若经色紫黑,其味腥臭,伴有面赤,口渴,心中烦热,小腹阵痛,多由血热所致;经色暗红而量少,伴有头晕,胁痛,多由肝气郁结所致;经色鲜红,量多,伴有精神疲乏,面色苍白或显虚胖,多由气血虚所致。周期延后7天以上,称为经行后期,如经色淡,量少,质稀薄,伴有腰酸,腹痛,头晕,目眩,心悸,食欲不振,多由血虚所致;经色暗红或紫黑,经量少,质稠或夹块,伴有怕冷,腹痛,多由外感寒邪所致;经色紫黑,经量或多或少,经质黏稠,伴有口渴,心中烦热,大便不畅,小便灼热,小腹灼痛,多由血热所致。行经则腹痛,称为痛经,经前腹痛、经色紫黑、经质稠而夹块,多由气血凝滞而致;经后腹痛、经色淡、经量少、经质稀菌,多为气血虚弱所致。阴道大量流血,称为血崩;月经淋漓不断,称为经漏。崩漏伴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多属气虚不摄;崩漏伴面赤唇焦,小便灼热,大便秘结,心中烦热,多属阴虚血热。发育成熟的女子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又中断,连续三个月以上未来,且非处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称为经闭,又称不月、月闭等。经闭,伴有形体消瘦,头晕腰酸,乳房萎缩,尿频量多,多由肾虚所致;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怔忡,气短懒言,食少便谑,唇舌色淡,多为血虚所致;伴有胸闷烦热,口干尿黄,头晕腰酸,多由血热而来;伴有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因瘀滞而致;伴有形寒怕冷,骨节酸痛,小腹冷痛,多从寒凝而来;伴有形体肥胖,胸脱胀闷,口腻恶心,多为痰湿所致。问带,应着重带的色、质、量和气味。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多属脾虚湿盛;带下色黄,黏稠秽臭,外阴瘙痒疼痛,多属湿热下注;带下色赤,淋漓不断,稍有臭味,多属肝经郁热;带下色灰暗,量多质稀,腰腹酸冷,多属肾阳虚衰。问妊娠。妊娠妇女常出现恶心,呕吐,甚则反复呕吐不能进食,称为妊娠恶阻。若症见神疲倦怠,口淡腹胀,是胃失和降所致;若症见抑郁易怒,口苦吐酸,是肝火犯胃所致;若症见皖闷纳呆,呕吐痰涎,是痰浊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若症见小腹部下坠疼痛,或兼见漏红,称为胎动不安,是小产先兆。若兼III见面白无华,神疲倦怠,为气血亏虚不能养胎所致。问产后。产后血性恶露不断,持续20天以上的,称产后恶露不绝。若恶露量多色淡质稀,兼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为气虚下陷不能升摄所致;恶露量多色深红,质稠,兼见面赤口渴,便秘尿赤,为血热妄行所致;恶露暗紫色有块兼见小腹刺痛拒按,舌隐青或有瘀斑为瘀血内停所致。产后发热持续不退,甚则壮热称产后热。若高热烦躁,口渴饮冷,便秘尿赤,为火邪内盛所致;若产后低热,腹痛头晕,面白,大便干结,为血虚化燥所致。III问小儿除了解一般情况外,还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查询。因小儿不能准确诉述,因此主要靠向小儿父母等询问。一般应着重问出生前后情况以了解小儿先天状况;同时应询问预防接种情况、传染病史以及与病症有关的情况。发展趋势由于问诊是最简便、最直观的诊法,所以它长期运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和中医诊断规范化的进展,传统的问诊有可能分化为专科问诊、书面问诊和特异问诊。专科问诊是结合临床各科疾病,规范出一套完整的分科专门问诊内容;书面问诊是在中医病名、证名规范以后,根据鉴别各种病、证所需要的项目列出问诊内容,病人用书面方式填写是或否来回答;特异问诊是简化问诊内容,针对临床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规范出一两个具有明确鉴别意义的症状,在必要时供快速问诊使用,以提高诊断的速度。在中医诊断规范化以后,问诊的内容与方法将会有所更新、发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间因,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询问的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姓名,年龄等),主诉(病人就诊的最主要原因或最主要症状),现病史(当前症状的开始时间,诱因,部位,持续时间等),既往史,系统回顾,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一些简单或直观的疾病,通过问诊即可有初步诊断。问诊也可初步区分一些疾病,如宫外孕和阑尾炎均可致急性下腹痛,这时,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月经史即可初步区分。问诊,诊断学名词。为四诊之一。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蹄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参十问条。十间歌诀:一间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间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外感表证,可见以下三种类型:⑴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寒邪所致,常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⑵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是外感热邪所致,常伴有口干微渴,或有汗,脉浮数。(3)太阳中风证:发热轻,恶风,自汗。是外感风邪所致。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的特征。3、但寒不热病人之怕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4、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多数里热证,可见以下几种类型:⑴壮热:身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⑵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临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1)阴虚潮热:多为午后或入夜发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常伴颗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属阴虚内热。2)阳明潮热:多为日哺(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又称为日晡潮热,多因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常伴有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3)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因湿遏热伏,热难3)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因湿遏热伏,热难4)低热:指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7—38摄氏度之间),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二问汗1、表证辨汗2、里证辨汗3、3、局部辨汗三间头身胸腹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头痛;头部两侧疼痛为少阳头痛;枕部疼痛连及顶部,为太阳头痛;头项痛,为厥阴疼痛;头重如裹,为太阴头痛;头痛挚脑,为少阴头痛。正文中医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其内容最早见于《素问•征四失论》等篇。《难经》则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并列。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十问篇》,较全面地归纳总结了问诊的内容.顺序及其辨证意义。清代林之翰《四诊抉微》将问诊始列为专篇。问诊主要是在疾病体征缺乏或不明显时,发现可供诊断的病情资料,或可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同时,全面掌握与疾病有关的其他情况,包括病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环境■饮食嗜好,婚姻状况等。如用其他诊法发现异常体征,通过问诊还可有目的地加以直询,以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扩充诊断资料,供全面综合分析。从而为医生正确分析病情,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进行合理治疗等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问诊首先要抓住病人的主要病症,然后围绕主要病症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突出重点J又要全面了解。同时,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询问要详细,要对病人寄予同情,说话和蔼可亲,通俗易懂,耐心细致,以便取得病人信任,而获得详细可靠的疾病资料。问诊时忌用暗示或诱导,以免直询所得资料与实际不符。对危重病宜扼要查询,以便及时抢救,不可为求完整记录而贻误治疗时机。此外,还可加强心理安慰,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基本内容问诊时,除倾听病人主诉外,可询问下列项问诊时,除倾听病人主诉外,可询问下列项问诊时,除倾听病人主诉外,可询问下列项: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就诊日期)、疾病发生发展情况、当前症状、个人病史、家族病史等,对妇女还须问月经史、生育史。其中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和辨证的重要依据,症状的问诊主要有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胸胁、问胃院、问腰腹、问饮食、问诊时,除倾听病人主诉外,可询问下列项:一般情况(姓名、性间睡眠、问情志、问二便,还包括妇女、小儿某些情况的询问。问寒热即询问病人有无寒、热的感觉。寒热感可为确定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提供依据。临床上,如果病人只觉恶寒而不感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多属于寒证;发热而不觉怕冷,称为但热不寒,多属于热证;既发热又怕冷,或先怕冷后发热,称为恶寒发热,多属于表证;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称为寒热往来,多属于半表半里证。恶寒重发热较轻,多属于风寒表证;恶寒轻发热较重,多属于风热表证。如果恶寒和发热是定时出现,则多是疟疾。每天下午3~5时发热,称为阳明发热,多是由胃肠燥热,大便燥结而致;下午或夜间有低热,形体消瘦,称为骨蒸潮热,多是阴虚所致。长期低热,又伴有饮食减少,精神疲乏,不想言谈,懒于动作等症状,为气虚发热。问汗汗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一般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出汗失常,询问病人出汗异常情况,可鉴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询问时应着重问:①有汗无汗。如果病人感觉怕冷,发热,头痛和周身关节酸痛而无汗,为风寒之邪闭阻肌表;有汗出则是风寒之邪外透肌表。②问出汗的情况。如果经常汗出不止,稍稍活动以后出汗更多,为官汗,多属气虚证、阳虚证;入睡则汗出,醒后汗自止,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先全身战栗抖动而后出汗,为战汗,多是病情处在转折关头的表现。若汗出以后热势减退,全身清凉,是向好的方面转化;汗出以后热势不减而且病人感到烦躁不安,是向危证方向发展。病势严重时病人大汗不止是绝汗,又称脱汗。③问汗出的部位。胸窝部出汗,多是心气虚弱或心血不足;头部出汗,多是湿热交蒸;手足心出汗,多是脾胃虚弱或脾胃湿热内阻;汗出在上半身,多属阳气虚;汗出在下半身,多属阴虚内热或是阴阳两虚;汗出在左半身或右半身,可见于中风半身不遂(无汗一侧为瘫痪肢体)。问头身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问明疼痛发生的部位、时间,伴发症状等,可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①问头痛的部位。若后脑痛并连及项背,是太阳经所主;痛在前额连及眉棱等处,是阳明经所主;痛在太阳穴或头部两侧,是少阳经所主;满头痛而且病人感觉头部沉重,是太阴经所主;头痛连及齿痛,是少阴经所主;头顶痛,是厥阴经所主。②间头痛的性质。若头痛遇风加重,为外感风寒所致;头痛伴有咽痛而又怕热,为外感风热所致;头痛时如有棉帛包裹于头部,为感受湿邪所致;头痛绵绵不止,过劳加重,为气虚所致;头部抽掣作痛,且痛如针刺,为血瘀所致;新发生的无休止的头痛,多属邪实;头痛已久,反复发作,多属正虚。如眩晕伴有头部胀痛,口苦,恼怒时更甚,多是肝阳上亢;伴有恶心,不思食,头部沉重,周身无力,多是痰浊中阻;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