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首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三分钟学生演讲:(我是小导游)介绍西湖美景。(西湖十景课件、演说)一.导课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你们猜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失落人间的明镜说的是什么?(西湖)杭州西湖之美自唐代以来就远近闻名,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宋代大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的美景是怎样的!这一节课,我们将来学习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初读1.出示:诗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85页,用心地读读这首诗,要求:(1)反复读3遍,读正确,读流利。(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投入,认真读书的样子让人感觉真好!)2、课前预学单上,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作者苏轼的有关资料,谁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苏轼。(课件苏轼资料)补充:成就非常高的一位诗人。《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作为杭州的父母官,对杭州西湖可见是很有感情的。3.谁第一个站起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诗)及时正音。(读的不错,可见课前预习下真功夫了)题为文眼,读懂题目非常重要。谁来说一下你从题目中都知道了些什么?(苏轼和朋友在杭州西湖上饮酒游览,西湖上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与远道而来的朋友泛舟游湖,饮酒赋诗,所见所感,写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一起读题目——(生读)4、(读出韵律)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咱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根据节奏,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谁来试试?跟老师一起打着拍子,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节奏感,让人感觉更美了)三、品读诗句。1、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了,这还不够,诗歌最美的在于它的意境。走进诗歌的情境才能感受它的意境。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间一起读一读,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把你通过诗歌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其他成员可以给予补充。谁来说说,读了诗歌,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别忘了把题目也加进去)(苏轼与朋友,在西湖上泛舟饮酒,一开始,阳光明媚,湖水波光闪动,景色美好;后来下起了雨,西湖之上一片朦胧,非常奇妙。这让作者想到了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非常美丽。)2、饮湖上初晴后雨,文中哪句古诗是直接写西湖初晴后雨景色的?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刚才同学们想象讨论了这个画面,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读完这两句的感受?(1)你觉得西湖这初晴后雨的景色怎么样?(很好,很美)美在哪里?(生说自己的感受发现)(2)潋滟这两个字,除了在这里,其他时候还真不容易读到,你是怎么理解的?(注释中有)A、水光潋滟的景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吗,说给大家听听?(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水波荡漾,浮光跃金……)B、看一下,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的像什么?(生说)C、这么美的景象,难怪所以作者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明媚的阳光可不仅仅只照在西湖的水上,还会照在哪儿?(阳光下,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花更加鲜艳了……)所有的这一切映在水中,让西湖的水更美了,水才是西湖的本色啊。难怪作者会说,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3、晴天的景色如此美好,那雨天的西湖呢?(1)山色空蒙雨亦奇。你想象一下都会奇在哪儿?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手中的美酒,看着西湖的美景,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看看,山变了,房子也变了,树也朦胧了,水也变了。云雾迷蒙,如同走入了仙境,这种感觉确实——(奇妙)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朝羲迎客,和友人泛舟在西湖上,饮美酒,观歌舞,赏美景,从早晨一直畅游到傍晚,傍晚时分,却下起了雨来。老师想问问大家,出去游玩你喜欢下雨吗?(不喜欢)对啊,下雨的时候哪还有心情去欣赏雨中景色是什么样啊。可作者却感受到了雨中西湖的美妙,想想是因为什么?(当我们喜爱一样东西的时候,怎样都觉的是美的)4、领略西施之美。(1)眼观美景,酒到微醺,泛舟在自己喜欢的西湖中,作者一天之中领略了两幅如此美妙景象。此时,西湖晴之美,雨之韵,作者可谓尽收眼底,美到心头,妙到心底。还记得一开始,老师说艾青觉得西湖像什么吗?(明镜)如此美妙的西湖,苏轼不禁觉得它像什么呢?(像美女西施)谁来给大家把这句读一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西子是谁?(西施)谁搜集了有关西子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材料补充:(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4)所谓的“沉鱼落雁”之美,中的沉鱼说的便是西施。5、作者为什么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施呢?(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晴天雨天都美丽)作者说西子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那是不是不化妆就不美了?(不是)作者觉得,这西湖就像美女西施一样是一个一天生丽质的美人,西施怎么装扮都漂亮。西湖这位美人也是怎么装扮都漂亮——水光潋滟是装扮,山色空蒙是装扮。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是这样的西湖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就是西湖的装扮;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迷眼是装扮,浅草没蹄也是装扮;苏轼在另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翻墨是装扮,白雨跳珠也是装扮。你看,西湖这位美人在梳妆,西湖的水,就如同西子的肌肤,所以作者会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比拟在诗歌中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像这首诗一样,它能让诗歌达到情景合一的效果和意境。在现代诗人艾青的眼中西湖是——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在清朝周起渭的眼中——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眼中——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7)苏轼的这句比喻堪称千古一比,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最美的别称。就这样,作者畅游西湖,前两句直接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展开联想,以西子喻西湖,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看着看着诗人深深地陶醉了,读着读着我们也醉了,让我们学学古时的小书童,脑中想象着古诗的情境,摇头晃脑的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背一背这首诗!6、最后,咱们来看一下这节课我们收获的学习方法。首先知作者---解诗题---读诗词---理诗句---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背诗歌。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你就可以像这样来展开自学。四、课后作业。1、一切景语皆情语,因对西湖的喜爱,作者由衷而发,写出这传唱千古的佳句。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在杭州任通判期间,留下了多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名句,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以及祖国大好风光的其它古诗,下节课,我们来进行诗歌交流会。五、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晴雨写景西湖西子抒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预学单预学指导:共学收获:1、正确流利的读古诗,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认读生字:潋滟亦妆3、《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的意思是?4、查找资料。苏轼:西施(西子):6、想象:读了这首诗,你脑中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21、古诗两首》教后反思《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大意,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画面。在交流感悟中,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再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悟出西湖的自然出众。在教学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课前三分钟的设计,以小导游的形式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见过的水光波动的景象,然后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粼粼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继而,又采用了拓展诗句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来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浓总相宜”这句“千古一比”的精妙之处。从而让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想象形成画面放飞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拓展诗句,对这首诗的意境、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是一门总有遗憾的艺术。上完这节课后不断回忆反思,发现还有许多需要打磨的地方。一、课堂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有时总怕学生听不明白,因替学生着急而反复重复问题或回答,浪费了时间;二、语言感染力不足,声调过于平淡。三、评价语单一不足。21、《古诗两首》课标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借助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根据以上要求,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去理解情境,感受情感。在理解体会后再去想象画面,感情朗读,以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1、古诗两首》教材分析一、单元简介:《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二、教材简说:《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三、教学目标:1.背诵首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四、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21、古诗两首》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三年级的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低年级已有很大的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初步形成。所以我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及意境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想象体会,合作探究,理解诗意都适合三年级的孩子。同时,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写作背景离我们的生活较远,不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