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点击文章标题可访问原文章链接"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8年12月22日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5页,第Ⅱ卷第5至第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天子作为中央政府王室的首脑,对天下有宏观管理权。但从直辖关系来说,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同样,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这反映出周代A.家国同构而异质

B.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益彰C.中央集权遭破坏

D.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周代政治。从材料“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及“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等信息可知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周代家国同构同质,都是血缘政治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政治与中央集权的信息,B、C两项错误。2.据史载,《诗经》中的《国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雅》《颂》应是出自贵族之手,但后来三者被汇集成册,成为主要供上层阶级学习、唱诵的作品,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汉代乐府诗歌成就最高的《孔雀东南飞》,却是无名氏的作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文学发展体现社会价值观变化

B.文学作品的大众特色日益鲜明C.文学作品折射社会阶层的分化

D.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模糊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材料表明不同阶层创作的文学作品被汇集成册,甚至一些无名氏的作品成就很高,这可佐证当时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模糊,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A、C两项错误。3.据史载,屯田制始自西汉文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据此可知,屯田制的流行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

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C.目的是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

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材料表明国家利用无主荒地组织军屯、民屯,这就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A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破产,B项错误;屯田制与庄园经济是并行的,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庄园经济的问题,况且古代屯田制的目的是恢复发展生产,解决流民问题,主观上并不是去抑制地主庄园经济,虽然屯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大,但这是屯田制的客观后果,不属于目的,故C项错误;屯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错误。4.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其开通与江南经济的开发有直接关系,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和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5.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这反映出,在明代A.中央行政关系紊乱

B.皇帝制度已成为摆设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政治。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与六部出现互争与废丞相有关,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中枢决策权与执行权最终都归于皇帝,没有体现出中央行政关系紊乱,A、B两项错误;材料现象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潮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进步思想。材料表明晚明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主张行为自由、追求物质利益等,这实际上是强调人的自我价值,故B项正确,A项错误;这是对程朱理学思想的批判与否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有关民主政治的诉求,D项错误。7.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

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7.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材料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待本国商人和外商的主导思想不同,这反映出当时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现象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某一方面的表现,而不是发生变异,故B项错误;“怀柔远人”并不是说外商来华得到了政府鼓励,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更新,更没有反映其助推社会转型,D项错误。8.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诉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材料中清政府刊印了《外国公法》,奕䜣又认为该国律例有可采之处,这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法意识,D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A项错误;B、C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9.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9.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众多洋务企业的创办可以表明当时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逐步发展,故答案为A项。B、C、D选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故而排除。10.下图为1898年《申报》刊登的“新式脚踏车”广告。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C.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申报》刊登了“新式脚踏车”广告,这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近代化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A项错误;农耕文明当时正在转型不是衰微,且材料也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D项表述错误11.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挠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1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人探寻革命道路经历了曲折,但逐渐找到了正确方向,体现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故D项正确;该学者没有强调城市道路是照搬苏联的产物,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左”倾错误,而非右倾,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影响的大小,C项错误。12.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1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材料反映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具有广泛性,从而说明其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A项“直接民主”不准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13.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一些国家建交的具体时间表。对此合理的解释应是A.中法建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重返联合国推动中国外交政策调整C.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外交决策

D.中苏关系的恶化直接促成中美建交1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外交。20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影响了中国外交决策,再加上1972年2月,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直接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逐渐改善关系,中国也相应调整了外交政策,故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现象的合理解释应为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法建交无直接关系,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重返联合国之前中国外交政策就已开始调整,中美建交是双方共同利益的诉求,不是由中苏关系恶化直接促成的,B、D两项表述不准确。14.1984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说: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据此可知,这一文件的主旨是A.剖析传统经济模式弊端

B.阐明农业规划落实的重要意义C.肯定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实事求是1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和“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可知这一文件的主旨是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实事求是,故答案为D项;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B、C两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5.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法律是公民与城邦的契约,体现了自然的要求,因而正义。既然生活在城邦中,就意味着认同了城邦法律,这是与城邦的契约,而契约不可违背就算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也要遵守法律。苏格拉底意在强调A.法治是城邦民主的保障

B.个人与城邦密不可分C.民主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D.城邦直接民主危害大1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从“契约不可违背,就算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也要遵守法律”可表明苏格拉底意在强调法治是城邦民主的保障,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表明个人与城邦密不可分,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16.有专家指出,《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经过长时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法规。这说明罗马法A.多元一体注重实效

B.司法实践灵活高效C.不断追求公平正义

D.立法过程主观随意1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法。材料中指出“经过长时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法规”,这说明罗马法来源的多元化,并且注重实效,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立法,而不是司法,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公平正义与主观随意性,排除C、D两项。17.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从《圣经》中找到依据,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理由是非洲有用战俘作祭祀的习俗,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这可以用来解释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B.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C.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找借口

D.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1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材料主要说明了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从《圣经》中寻找依据,这其实是一种借口,故答案为C项;A、B、D三个选项均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18.17、18世纪时,欧洲不少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出版了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这些思想家“多面手”的表现A.展现了文艺复兴的盛况

B.旨在倡导资产阶级革命C.彰显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1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材料主要说明了17、18世纪时思想家都是多面手,如伏尔泰著有哲学著作、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等,这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A、C两项表述与材料中的启蒙思想家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19.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拥有与两院一样的法律创制权,还执掌国防、外交事务,拥有任命文武官员权力。但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可见,当时法国实际上A.建立了三权分立政治架构

B.发展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C.已确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D.解决了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1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共和制的建立。据材料“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和“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以及“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等可知,当时法国实际上已确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故答案为C项;材料虽反映出权力制衡,但并没有真正体现三权分立,A、B两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0.有资料显示,英国的农场数1880年为553000个,1913年减少为513000个。从1870—1910年,英国小麦的播种面积减少了近一半。19世纪70年代英国农业尚能保持77%人口的粮食需要,到1914年却只能养本国35.6%的人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的英国A.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

B.农业已经全面落后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D.社会经济畸形发展20.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近代经济。从材料可知,英国农业自给率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有关,故答案为A项;农业自给率下降不等于农业全面落后,B项错误;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与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21.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C.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

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2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的胜利。材料主要说明了“一战”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这是十月革命胜利的主客观条件,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农兵联盟,B项错误;十月革命不是最早的暴力革命,C项错误。22.《美国百科全书》认为:罗斯福是讲究随机应变和实用主义的,他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的,的而不是与之对抗的。罗斯福这样做主要是解决大危机中的A.金融行业风险

B.生产相对过剩

C.百姓流离失所

D.严重滞胀问题2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据材料可知,罗斯福与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给大商业农场主补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案》等,实际上主要是解决他们的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故答案为B项。其余A、C、D三个选项均缺乏针对性,故而不选。23.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2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这表明苏联的“义务交售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工业化建设服务,故A项正确;“国家给付的价格”说明“义务交售制”没有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义务交售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适应当时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B、C、D三项不准确。24.经济学家卡多佐曾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时具有依附性和发展性,依附和发展不是对立,而是可以结合;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上升,依赖性会越来越低,直到过渡到独立发展阶段。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背景,应是A.世界上不同国家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各国都实行了市场经济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D.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2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材料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D项正确。其余A、B、C选项与材料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而排除。25.下面是21世纪初较为流行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多极化格局遭遇挑战

B.美国仍未放弃“冷战”思维

C.欧洲国际地位的衰落

D.美国与欧盟军事对抗激烈2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漫画主要说明了美国攻击和干涉欧盟的“伽利略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仍未放弃“冷战”思维,B项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A项错误;漫画并没有体现欧洲国际地位的衰落、美国与欧盟军事对抗激烈,故C、D两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考生注意事项:

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

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享重,包括对言论出板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10分)

26.(18分)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任答两点即可,4分)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不同之处: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用法律限制君权,议会成为权力中心,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议会内部也有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个人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受到尊重。(6分)成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议会和法律制约王权的传统。(4分)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多条大道。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尤其是中唐之前,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更为繁忙,当时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及全国各主要河道和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一带。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輸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后明朝实行了海禁,清朝延续,航海事业衰落。——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等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以内河航运最为突出。截止到1893年,中国籍轮船133艘;到1911年时,中外内河轮船共有168艘,中方船只占总数的91%,形成遍及上海、长江干支流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城的航运网络。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轮船先后返回中国沿海内河复航,加之内战频繁屡有调军用、碰坏船只等事,自营航运业受到很大打击。抗日战争暴发后,外轮陆续撤离,自营航运业均努力抢运上海数百家工厂的内迁器材及军用物资,其后又投入后方水陆交通。战时中国船舶直接间接损失总计三千艘,四十九万五千三百二十吨。抗战胜利后,各航业公司努力恢复水运交通。据1947年6月交通部统计,当时轮船共一千五百零一艘,计十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三吨。内河航运终未恢复到战前水平。——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