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楼梯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1页
预制楼梯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2页
预制楼梯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3页
预制楼梯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4页
预制楼梯行业前瞻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制楼梯行业前瞻分析报告

深化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修订出台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大幅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放宽建筑市场准入限制。下放企业资质审批权限,推行企业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和企业资质证书电子证照,简化各类证明事项,实现企业资质审批一网通办。加强企业资质与质量安全的联动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罚,并在一定期限内不批准其资质申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质审批后动态监管,将违法违规行为、质量安全问题多发或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企业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不符合资质标准要求的依法撤回。完善住宅分户验收制度,鼓励购房者参与分户验收,按户留存影像资料,作为住宅交付档案。细化《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定发布示范文本,明确两书规范格式和基本内容。试行建设单位按套出具住宅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范消防验收管理,推动消防验收纳入竣工联合验收,统一出具验收意见。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的机遇与风险(一)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的机遇2020年以来经济内循环、刺激内需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地纷纷出台促进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各领域基础建设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2022年4月,财经委员会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未来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022年5月,《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和完善交通设施、防洪排涝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在内的市政设施体系。伴随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化,基建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带动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在内的建材行业需求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2003年10月,商务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在各大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受到国家大力推广。之后,《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法规和制度,进一步鼓励和推广商品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方面,政府和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激励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2016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力争十年左右使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积中占比达到30%;住建部2017年发布《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要达到15%。此后,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密集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作为重点推进地区的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2022年1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目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2021年以来,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也在十四五规划中对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了更明确、具体的要求。在政策因素的驱动下,PC构件市场需求旺盛,正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往往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政府对预拌混凝土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对现拌混凝土使用场景的进一步限制,国内商品混凝土在混凝土市场中的渗透率保持稳定上升,商品混凝土用量保持增长;而随着政府鼓励和支持装配式建筑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包括PC构件在内的装配式预制构件将拥有广阔的未来市场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35年的远景目标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我国的国民经济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虽然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建材行业,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需求的稳定增长。环保节能压力是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的现实压力,为降低建筑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国家出台多项环保政策,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传统建筑业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为主,但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工人数量在持续下滑、总体劳动力供给增速也在持续下降,行业面临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压力,与此同时建筑业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由于装配式建筑能够缩短工期、减少用工量,降低每单位能耗,现场作业减少导致建筑垃圾、污水、噪音和粉尘也大大减少,因此装配式建筑在节能减排、效率提升、降低劳务成本等方面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将推动传统建筑向装配式建筑转型,从而有效带动PC构件需求的进一步提升。(二)行业发展的风险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钢材等大宗材料,储存占用空间大、耗用数量多,但下游项目施工对建材供应的时效要求高,因此原材料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建材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十分重要。受环保政策、错峰限产政策等影响,上游原材料可能存在供应不稳定的情况,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由于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较高,因此原材料价格的稳定性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影响较大,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建材行业的下游应用领域之一为房地产,自2016年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方针提出后,商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收紧,房地产市场增速有所放缓。尤其是近年来,个别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后,商品房市场投资热度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了建材行业的需求及未来发展预期。虽然自2022年11月以来,金融十六条、房地产三支箭等利好政策不断,信贷、债券、股权融资全面解绑,但房地产市场回暖仍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商品混凝土行业的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一)商品混凝土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随着工艺,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商品混凝土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包括外加剂技术应用的升级和迭代、高品质骨料及以粉煤灰、矿粉等为代表的矿物掺合料的广泛应用,在提升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同时为有效控制成本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全流程管理的自动化混凝土生产系统成为行业内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从设定配合比、下料、搅拌到留样检测等全流程的自动化管理体系,成为商品混凝土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把握过程管理、降低损耗的重要手段。此外,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展,各种高性能混凝土、特种混凝土和新型混凝土产品相继得到开发和应用,商品混凝土的绿色化技术、数字化与信息化制备技术也得到广泛的使用。未来,深化行业绿色发展,推动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开发推广新型、特种混凝土仍将系行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二)PC构件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行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行业起步阶段以及缓慢发展阶段,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装配式建筑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十三五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大量扶持政策,装配式建筑行业进入快速展期,预制构件研发和生产技术日益成熟,各类技术、评价标准的相继出台推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施工、评价工的规范化,确保了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环保性和经济合理性,为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PC构件行业技术的核心难点在于定制化产品的大规模连续制造,需统筹考虑深化设计、生产、物流和下游施工进度的各个方面,将客户需求按照生产工艺标准合理、精准地拆解到各个生产环节,打通图纸深化、模具设计生产、物料协同、质量检测、产品养护及物流配送等各个方面,并兼顾产品的强度、结构、吊装条件、预埋件及特殊功能等所有技术要求。因此,PC构件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和流程管理对于合理排产具有重要影响,而设计能力和高端定制能力则成为承接大型项目、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一)改革建筑劳务用工制度鼓励建筑企业通过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引导小微型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做专做精。制定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大型建筑业央企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设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加强技能培训。推动各地制定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推行装配式建筑灌浆工、构件装配工、钢结构吊装工等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完善建筑职业(工种)人工价格市场化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建筑企业将建筑工人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劳动合同制度。(二)加强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完善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工人实名制、劳动合同、培训记录与考核评价、作业绩效与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加强各系统平台间数据对接互认,实现全国数据互联共享。将建筑工人管理数据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监管效能。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人员到岗履职监管,严格实行特种作业人员实名上岗,压实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责任。(三)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健全保障建筑工人薪酬支付的长效机制,落实工资保证金、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等制度,推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完善建筑工人社会保险缴费机制,保障职业安全和健康权益。落实施工现场生活环境、劳动保护和作业环境基本配置,持续改善建筑工人生产生活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行,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万平方米300吨以下,建筑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的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建设一批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一)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招标投标、工程计价、合同管理等制度规定,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工程设计、施工主体责任。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支持工程总承包单位做优做强、专业承包单位做精做专,提高工程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延伸融资、运行维护服务。在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推进全过程BIM技术应用,促进技术与管理、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鼓励建设单位根据实施效益对工程总承包单位给予奖励。(二)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加快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交付标准、工作流程、合同体系和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完善服务酬金计取方式。发展涵盖投资决策、工程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鼓励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和人才。(三)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民用建筑工程项目中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统筹协调设计阶段各专业和环节基础上,推行建筑师负责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出台推行建筑师负责制指导意见,完善委托发包方式、服务标准、合同示范文本以及个人执业保险等配套制度。依据合同赋予建筑师代表建设单位签发指令和认可工程的权利,明确建筑师相应的设计主体责任和咨询管理责任,更好发挥建筑师对建筑品质管控作用。拓展设计咨询服务链条,促进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探索建立建筑前策划、后评估制度,优化项目前期技术策划,对已使用建筑的功能、效益、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强化设计引领作用。商品混凝土行业概况商品混凝土,也称为预拌混凝土,是指由水泥、砂石骨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商品混凝土采用集中搅拌,是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的转变,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了混凝土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商品混凝土在国内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商品混凝土的蓬勃发展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多,以及2003年10月《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的颁布和实施。随着政府对商品混凝土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对现拌混凝土的使用场景进一步限制,我国的商品混凝土渗透率保持稳定上升。根据统计,1995年我国80座城市已建成商品混凝土厂(站)616座、实际产量2,600万立方米;至2021年末,我国商品混凝土企业为12,739家、实际产量为295,734万立方米,实际产量相比1995年增长100多倍。(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混凝土行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商品混凝土作为基础性建筑材料,其需求量直接受下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设施建设、民用建筑建设等影响,从更深层次来说,基础性建筑材料的市场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90年代至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虽然近些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我国人均GDP距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GDP继2020年首次突破百万亿大关后达到121.0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达57.21万亿元。我国GDP、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3-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25%和6.71%,为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在财经委员会于2022年4月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背景下,2022年以来基建投资的进一步加快,为商品混凝土行业带来较为强劲的需求。而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的数据,2013-2021年期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同样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总产量由2013年的17.31亿立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9.57亿立方米,复合年均增长率达6.93%,与GDP及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基本一致。(二)受供应特点影响,商品混凝土行业内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数据,2013-2021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企业总体产能利用率在30%-40%之间,行业总体产能利用率较低。商品混凝土的产能利用率状况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商品混凝土的需求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甚至在短期内也会存在较为显著的需求波动,然而商品混凝土企业无法通过提前生产进行储存以平滑需求的波峰波谷,因此只能通过扩大产能来保障波峰阶段的供应。(1)商品混凝土呈现区域性特征明显,规模小且行业集中度低的竞争格局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总体呈现出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由于受自身特性影响,商品混凝土在搅拌完成后通常在2小时内运送至施工现场并浇筑完毕,否则会初凝而影响产品质量,运输半径一般在50公里以内,因此商品混凝土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且以地区品牌为主。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商品混凝土企业为12,739家,产量为295,734万立方米/年,平均每家年产量不到25万立方米,而根据中国混凝土网统计数据,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市场份额合计不到10%。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一)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政策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工程业绩、质量安全事故、监督检查、评奖评优等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全面记录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行为。推进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鼓励社会组织及第三方机构参与信用信息归集,丰富和完善建筑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实行信用信息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信用信息在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等事项中应用,根据市场主体信用情况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大对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资质资格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和实施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开展失信惩戒,持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二)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完善招标投标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招标人自主权,强化招标人首要责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投资工程按照建设、使用分离的原则,实施相对集中专业化管理。优化评标方法,将投标人信用情况和工程质量安全情况作为评标重要指标,优先选择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投标方案。积极推行采用评定分离方法确定中标人。完善设计咨询服务委托和计费模式,推广采用团队招标方式选择设计单位,探索设计服务市场化人工时计价模式,根据设计服务内容、深度和质量合理确定设计服务价格,推动实现按质择优、优质优价。全面推行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和异地远程评标,加大招标投标活动信息公开力度,加快推动交易、监管数据互联共享。规范招标投标异议投诉处理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法严肃查处规避招标、串通投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纠正通过设立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外地企业承揽业务的做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深化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修订出台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大幅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放宽建筑市场准入限制。下放企业资质审批权限,推行企业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和企业资质证书电子证照,简化各类证明事项,实现企业资质审批一网通办。加强企业资质与质量安全的联动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罚,并在一定期限内不批准其资质申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质审批后动态监管,将违法违规行为、质量安全问题多发或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企业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不符合资质标准要求的依法撤回。(四)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完善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注册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推进职业资格考试、注册、执业、继续教育等制度改革,推行注册执业证书电子证照。提高注册人员执业实践能力,严格执行执业签字制度,探索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注册人员执业行为扣分制,扣分达到一定数量后限制执业并接受继续教育。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注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五)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快推行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提升各类保证金的保函替代率。加快推行银行保函制度,探索工程担保公司保函和工程保证保险。落实建设单位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大力推行电子保函,研究制定保函示范文本和电子保函数据标准,加大保函信息公开力度。(六)完善工程监理制度进一步夯实监理责任,明确职责范围,提高监理能力,整顿规范监理市场,优化市场环境。鼓励监理企业参与城市更新行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鼓励监理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参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强化工程监理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在铁路工程等领域推广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向报告工作制度。推进监理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组织行业协会、监理企业研究制定工程监理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和示范文本,推进BIM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融合应用。(七)深化工程造价改革完善工程计价依据体系,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做法,改进工程计量和计价规则,优化计价依据编制、发布和动态管理机制,更加适应市场化需要。搭建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通过平台发布人工、材料、机械等市场价格信息,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加快建立国有资金投资工程造价数据库,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为相关工程概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严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和支付。完善造价咨询行业监管制度,构建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监管新格局。加快建筑业走出去步伐(一)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加强与有关国际标准化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