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实践和思考 论文_第1页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实践和思考 论文_第2页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实践和思考 论文_第3页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实践和思考 论文_第4页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实践和思考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实践和思考摘要为使智障儿童的语言缺陷得到补偿,为他们今后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因此,根据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和形成因素、语言障碍的具体表现,在生活数学、唱游律动、绘画手工、运动保健、课外活动等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语言训练,使他们的语言尽可能地充分发展。关键词 智障儿童语言训练融合语言为人类所特有,是智慧高度发展的标志。语言是人类发展的历史纪录,没有语言,人类的认识就无法延续和继承。所以,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继往开来的工具和桥梁。而语言在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又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动机和情感。用语言调节自己的行为,用语言作为认识世界和与人交往的工具。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智障儿童都有程度不等的语言障碍和缺陷。如:构音困难、词汇贫乏、语法错乱,词不达意、吐字不清、发音不准、口吃、不能说完整的话,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等等,这无疑成为智障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桎梏。而用普通的、单一形式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使他们的语言尽可能地充分发展,使他们今后能更好地适应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很有意义的。一、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及形成因素对某班11名智障儿童语言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111名智障儿童语言情况调查表项目智商语言发展情况原因总智商语言智商开始说话发音清晰度表达能力50以上50以下50以上50

下2

岁半以前2

岁半到3

岁3

岁到5

岁5

岁以后口齿较清能发含糊音咿呀+动作能说单词能说短句单词不能说清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人数38292432362632128从表1可以看出:智障儿童总智商与语言智商比较一致;智障儿童开口说话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晚许多,且发音清晰度差;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缓慢,与遗传、先天不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表明,阻碍该类儿童语言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一:先天遗传的因素。父母双方或一方有智障的有1人。其二,生理、心理的障碍。有的儿童语言器官发育不健全,有的遭受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还有的备受歧视和冷漠导致不敢说话。其三,不利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后天环境。有的家庭,父母过于沉默寡言,智障儿童得不到良好的足够的语言刺激;有的家长本身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有效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值得模仿的言语典范;更为普遍也是非常关键的是,许多家长不懂得与孩子积极交谈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些都是不良的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11名儿童中,有2名父母离异,1名家庭缺损,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相当不利。二、智障儿童语言障碍的具体表现1、语言表达障碍(1)吐字不清。这类学生在表达事物时,往往是含糊不清,声音在口腔中含着或在嗓子眼里,使人难于听懂,有些语言差距很大,需要根据他的表情去琢磨、理解。(2)答非所问。这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与人交往中,往往没有完整地听清别人说话和提问的要求,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结果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听得你哭笑不得。另一种是自己想表达的事物,一时说不清楚,往往弄得自己急,别人也急。有时一件事,反复说,语无伦次,别人很难听清楚他说什么。(3)口吃。这种语言障碍是经常碰到的,有口吃的学生往往是开头难,第一个字多次重复后,才能说出一句话,然后才能顺利说出来。这些学生你不能催他,越催他越说不出来。(4)声小气短。有些学生说话时声音很小,使人听不见。你越着急让他大声说,他的声音越小,最后干脆就不说了。还有一些学生说话时语气十分短促,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用中医的话说叫“底气不足”,说话时的气流都在胸横膈膜之上,使你听他说话感到十分吃力。(5)鼻音过重。有些学生说话时瓮声瓮气的,整个音响在鼻腔之中,严重的长期使用鼻腔,使鼻腔变形。主要是由语言环境造成的,也有的是初学时失误,家长未及时纠正所致。(6)重复多语症。这些学生话特别多,你要跟他走一路,他能跟你絮絮叨叨说一路。他在回答时或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把同一个内容多次反复叙述,或是反复询问,迟迟不改变内容,让你听得心烦。(7)自言自语。有的学生往往喜欢自言自语,说话的内容,让你听了莫明其妙。这种学生往往伴有神经质或幻觉症。2、发音器官功能的障碍 语言是人类的发音器官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人类的发音器官发音时协同动作就是语言的生理基础。智障儿童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除了在表达方式上的种种语言障碍之外,还有发音器官功能障碍的各种现象:

(1)舌头运动障碍。舌是发音器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它在口腔中是最活跃的器官。智障儿童由于舌功能的障碍,造成了发音不准的语言障碍。如有的学1生舌尖不灵活,他们在发d、t、n、l和zh、ch、sh舌尖音的时候往往困难很大,发音的差异很大,有时发的音根本不对。还有的学生由于舌根僵硬不灵活,所以在发舌根音时发不准确。如g、k、h,他们把“哥哥”说成“嘟嘟”等。(2)口水过多。有的学生在说话时,口腔中总含有过多的口水,在说话时口水会流出来,影响他说话的清晰度。(3)听力损伤。智障儿童由于听音的区分能力差,影响发音的准确性,有的智障儿童伴有严重的听力问题,他的听音区分能力差,发音差异更大。对这种儿童除了矫正他的发音部位外,还要指导他看口形。(4)面部肌肉收缩与松弛不协调。人类发音的准确性是由两种调节系统来保证的,一是听觉的调节,另一个是肌肉感觉的调节,精神发育不全的儿童,这两种调节系统都是不完善的。所以,往往由于肌肉的紧张或不协调造成发音不准,如发“e”音,有的学生就会把嘴咧开。(5)口腔共鸣不正确。有的智障儿童说话时总是要颤动面部的腮帮肌肉,发出的音伴有“咝”的杂音,很不正确,也不清晰。(6)齿关过紧。有的智障儿童在说话时口腔的张开闭合,很不协调,或张开的程度不恰当,发出的音都是包在口中,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儿童的颌关节僵化造成的,颌关节的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功能很差,造成准确构音困难。(7)双唇不协调。有的智障儿童双唇不协调,发双唇音b、p、m时,困难大,不准确,造成替代音和歪曲音。如把“b”发成“作”。(8)唇齿不协调。有的智障儿童发唇齿音时,往往牙齿咬不到唇上,即使帮助他咬到唇上了,发音时又放开了,发音不但费劲而且不准确,产生替代音和歪曲音。(9)气流方向不对。气流是发音的动力,它振动声带才能发出音来。气流通过不同的位置受到不同的阻碍,才能构成不同的语音,但智障儿童发音时往往气流不能通过正确的位置,造成了构音差异。三、在各科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我在培智学校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二十四年多来,教过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律动、绘画手工、生活适应、体能等学科,通过改编教材和自编校本教材,寓语言训练于学科教育教学中,让智障儿童在各科教育教学中学习知识和语言,极大地激发了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智障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融合语言训练呢?1、在生活数学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数学教学和语文教学不同,它没有很多优美动听的语句以及丰富的词汇,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可以逐步培养智障儿童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作加减法、口编应用题等,要求智障儿童语句要完整,用词要准确,让人一听就明白。而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数学活动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为了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带他们在“小小超市”等主题游戏中去学习,在“小小超市”中,智障儿童通过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买卖交流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和认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智障儿童在玩玩说说中不仅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生活常识,还受到了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语言训练,为智障儿童学以致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2、在唱游律动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在智障儿童的世界里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要有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响起,许多智障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同时会忘情地跟着歌曲哼唱,这说明智障儿童对音乐有着特别的情感和特殊的领悟力。根据智障儿童这一特点,在音乐活动中,我加入了“听音乐,学语言”的内容。这样的音乐教学活动是在智障儿童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在“我会注意交通安全”这一主题单元,我上自编教材《红绿灯》一课时先后让智障儿童扮演“兄弟”、“姐妹”、“师生”等角色,然后在模拟的十字路口听音乐进行游戏——“我和哥哥手拉手,一起走到马路口,看见红(绿)灯怎么走?”在智障儿童逐一发表个人见解的时候,老师及时地进行语音纠正和语言训练,当智障儿童在边游戏边说话中完全理解了《红绿灯》的内容后,老师自然地引入到唱儿歌的环节,“我和哥哥手拉手,一起走到马路口,看见红灯停一停,看见绿灯向前走……”由此,智障儿童在特设的音乐活动中,不仅兴趣盎然地学习了音乐知识,知道了交通常识,而且从中受到了良好的语言训练。总之,每教一首新歌前,我都会让智障儿童大声朗读歌词,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3、在绘画手工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绘画手工教学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智障儿童都很喜欢上绘画手工课,是因为除了语言符号外,他们还可以用“美术符号”(点、线、画、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感受。而我们开设的“美丽大自然”主题单元对智障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上绘画手工课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是挂图,而是实实在在的小动物和植物。如,在上自编教材《小金鱼》一课时,让学生观察、触摸到的是真实可爱的小金鱼,这种亲密接触的感觉自然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教师抓住智障儿童这一特点,在引导他们进行欣赏、观察、绘画的过程中及时地渗透语言训练,这样不仅调动了智障儿童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觉的协调参与,而且激发了思维的活力。于是孩子们会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尽快告诉老师和同伴。因此,在这种富于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环境中,自然就把美术活动与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4、在运动保健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在体能运动中,智障儿童的活动量往往比较大,他们兴致很高,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在教智障儿童走平衡木、蹦跳床等康复训练时,先让他们观看老师的示范,然后请他们讲述并讨论老师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再请他们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则在一旁及时纠正智障儿童在语言和表述上的错误,让他叙述清楚自己的感受。此外,老师还经常在体能课中指导智障儿童用身体姿势和动作来表现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思想,如:老师将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成“V”形伸出,置于头上两侧,双腿半蹲学小兔跳跃,然后请他们猜一猜,说一说,刚才的动作姿势是在表现什么。这样,既注意了体能活动的动静交替,又使智障儿童通过自身的体验,讲出了心里的感受与活动的特色,发展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5、在课外活动中融合语言训练智障儿童偏爱唱歌、跳舞、游戏活动等课外活动,特别是老师能参加他们的3活动兴趣更高,在活动中显得比较活泼开朗,此刻的思维比较活跃,是发展语言的良机。把握好这种良机,带着他们讲小故事,鼓励他们能大胆的表演儿歌、跳舞的时候,要求边唱边跳,做游戏的时候,要求边玩边念歌谣。如:游戏“会不会飞”中,老师问“XX(动物)会不会飞?”一名同学就站起来回答:“XX会(不会)飞。”这样,在帮助学生认识动物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开展活动后,又引导他们说一说:今天,我们做了什么游戏?玩得怎么样? 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既活跃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词汇量,发展了他们的语言。正是由于智障儿童在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