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_第1页
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_第2页
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_第3页
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_第4页
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将加速转向基于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的新模式,即不仅要依靠改革开放,还要依靠科技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充分认识时代提出的挑战和机遇,开拓创新,培养大批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一、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共和国成立之初,主要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加强了工业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的20年,在几乎完全封闭的状态下依靠自力更生谋求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到了90年代中期至今,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形成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又提出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愿景。依我看,我国在工业化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有:其一,中国目前仍走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走过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上。如我国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耗能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30%。又如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2008年,我国燃烧煤炭27.4亿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总排放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河流、湖泊和国土受到污染。其二,中国多数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相当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品牌则更弱。我国大量企业的投资花在购买设备和增加产量上,而不是技术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上。当前,已有一些产品的产量过剩迫切要求结构的调整,如钢、电解铝、建筑材料等。目前,我国34%的企业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另有20%的企业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50%。国际上当发生如地毯与玩具等质量纠纷时,外国品牌和设计企业与媒体往往将责任转推给外包生产企业。这说明外包生产企业其实是国际产业界的低等公民。由于竞争力不高,这些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就比较低。这次突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无核心技术的企业所遭受的冲击最大。其三,工程科技人员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践教育和工程设计环节的缺失,教育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不少学科知识老化,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欠缺,创新教育不足;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所需的、动手实践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渐多,想当工程师的渐少。目前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严重缺乏从小培养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与大学中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无法衔接。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就“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栏中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中国排在了末尾。而且这一调查指标在随后年度的排名也没有明显的改善。当然,我国也拥有非常难得的机遇:我国的创新战略已呈现良好的开端。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大科技投入,并且投入的比例在持续增加;我国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逐年增加,国内外论文发表水平逐年提高。尤其近年来,如杂交水稻、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国际领先水平的工程科技成果不断出现,昭示着中国工程科技的创新基础日益强健。宏大的中国工程规模为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外发展的经验表明,没有工程需求提供的任务和岗位,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工程科技人才,这是一条基本规律。比如,在美国,上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原子弹工程、6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重大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推动美国强大。而我国发展的阶段形势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的高潮中。中国的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都将得益于此、服务于此、特色于此。我国已有大规模的产品生产。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有210种产品,如钢、煤、汽车、手机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我国还进行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过去的20多年来,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方兴未艾。2007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高达47.33亿平方米,被国际建筑界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在交通运营方面,2008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万公里,居世界第三。公路里程达到373.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3万公里,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民航国内外通航里程达到246万公里(不重复距离),旅客运输量为1.92亿人次,居世界第二位。从2009年8月份开始,已居世界第一位。还有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已经达到38.36亿吨,也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有着巨大的工程科技人力资源。据中国科协最近发布的资料,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多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4200万人。其中工程科技人力资源约占1/3。2007年,我国高校学生中,本科招生数为282万人,其中工科招生达到89万人;在校的本科生数为1024万人,其中工科生为321万人;毕业的本科生数为200万人,其中工科毕业生达到63万人。而且与世界强国比较,我国的工程专业还拥有相当优秀的生源。当前,全球工程师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局面。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来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便是业务代表、工程师、技术人员。德国急缺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因为很多“理论型”人才无法适应新市场;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学工科;外国公司又争相高薪挖人。《纽约时报》2008年5月17日报道,据日本总务省估计,日本数字技术行业缺少近50万名工程师。日本年轻人正在向西方靠拢:选择金融、医药或艺术,而不进入辛苦又平淡无奇的制造业。同样,在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巴西、波兰等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工程师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新的时期,工程师的素质也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美国工程院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可见世界都需要创新型工程师的供给。相比世界其他各国,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工程发展规模和未来的空间,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正在起步。而且,我国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好,规模大,新型工程师的需求与创新空间又很广阔,如能培养与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工程科技及其人才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两道亮丽的风景线。二、工程创新的特点研究为了培养大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当代工程创新的种种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工程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工程创新要求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性。当代工程常常基于自然科学的应用,但两者并不是对等的关系。因为:不但工程创新的知识范畴远远大于科学的应用,并且工程创新的出现往往早于科学理论的提出。如飞机出现时,还没有动力学;蒸汽机出现时,还没有热力学。所以,工程师并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们既要基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又要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而且,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千方百计,他们要灵活联结多学科知识进行集成创新,远非YES或NO。此外,工程师往往依靠团队的协作才能成功。工程创新的目标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或创造财富的明确目的。因此,工程和市场有着密切联系。工程的发展既受科学、技术与经验的推动,又受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引导。工学与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中国就需要造就大批有经营头脑的工程师和有工程素质的经营者,才能使未来中国的产品以高水平而享誉全球。从根本上说,只有实践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工程创新还呈现很强的社会性。因此,工程科技与社会及政府的关系更密切。不但大型工程项目需要社会理解与政府决策,如登月、载人航天、三峡工程、高速铁路等等,而且工程研究成果的转化也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至于涉及环境和资源的工程更需要社会的参与:如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等等。在工程创新的可能空间方面,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约束性。普遍性是指工程创新活动是普遍可能的。因为它们是多层次的,既指重大突破,也指小改小革。因此,一般来说,每位工程科技人员都自有创新空间。约束性是指工程创新活动不同于艺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它受到经济、环境、团队、规范等等多种条件的约束。因此,工程创新活动总是一种“笼子里的舞蹈”。工程创新的时间特征,呈现阶段性和长期性。与知识创新相比,成功的工程创新除科技关口外,还必须通过生产关口和市场关口,才能获得经济或社会上的承认,因此它们要经过更长的知识链。阶段性的特点随着不同工程领域而发生变化。很多信息专家指出,在当代信息科技领域里,工程创新要“三创”并举,即创意、创新和创业。长期性是指凡有重大突破的工程创新一般都需要长期努力。如信息领域的换代技术,一般都需要10年以上的研发工作。工程创新的目标要求其极强的完整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创新链和知识链不够完整,往往到论文发表、成果鉴定就止步了,后期是自行生灭。在如何从论文和成果转变为产品之间,留下有很大的空白,导致创新效益低下,十分可惜。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当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方面,其中易被科技界忽视的产品创新却正是最广阔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它是提升企业效益与品牌的引擎;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桥梁;是国家经济的强度与活力的标志。今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产品创新”已被正式写入。只有把产品创新和前两个创新结合起来,才能以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三、当代中国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特征研究新的社会环境决定着我国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特征也是多样化的。概括说来,我国60年来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主要学前苏联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主要通过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对口解决生产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另一种是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学美国的研究导向型人才,即主要通过科学理论和技术前沿相结合,培养出发表科研成果的工程科学人才。应当说,目前我国对上述两类人才都十分需要,但是,这还不够,中国未来的发展还至少需要另外三类工程人才,主要是:在工程科学与技术实践的基础上,或拥有多专业的知识交叉结构、或拥有创新设计的能力、或具备经营与市场开发能力,从而分别形成技术集成创新型人才、产品创意设计型人才和工程科技管理型人才。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特征是宽、专、交相结合,并呈现知识的交融性。工程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往往交织着科技、经济、环境、实用、文化、艺术等多种复杂因素。其创新空间是巨大的,创新约束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创新型工程师要善于联结多学科知识,千方百计、综合集成地解决问题。因此,创新型工程师的知识特征,应当是基础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深入,学科知识交叉。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过程特征是长期性。相比科学型人才成长期而言,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期明显加长。通过统计科学人才和工程人才的成长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易成才年龄区一般是25岁-45岁,峰值为37岁。而工程科技人员成长的最易成才年龄要晚5年-10年左右,成长峰值在45岁左右。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特征还具团队性。除接受高等教育外,岗位与团队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从特征来看,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团队(从单位到课题组)一般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即杰出的团队带头人、优良的人员结构、获得项目的机遇、鼓励创新的文化、有效的运作模式。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模式的特征是综合性。他们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综合兼备。对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来说,知识主要包括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经验和文化艺术知识;能力主要涵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集成能力等;素质主要包括创新人格、战略视野、市场意识。还需要献身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四、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建议与对策大量培养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一项战略行为,既需要环境的营造,又需要项目的推动。当前是我国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紧工作,并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工科高校的工程训练严重不足。不仅学生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辅导,而且许多工科教师本身就缺乏必要的工程背景。因此,教授和学生都要增强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必须在制度上加以保证,如纠正“论文导向”的评价趋向;工科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历;建立企业鼓励优秀人才到大学任教和大学教师去企业兼职的机制。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方面,不仅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更要深化实践教学理念,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以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凡此种种,都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要加强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方法的培养环节。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源于具备独特的知识结构,二是源于喜欢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善于从多种视角与思路去思考同一问题,四是既长于逻辑思维,又长于形象思维。思考问题时既能严密,又能跨越。除了教学环节外,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两个十分重要、互相补充与衔接的平台。学生通过这两个平台的工作,能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系统能力。其中,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创新环节。当前很多大学的工程专业,以毕业论文代替毕业设计的做法必须及时纠正。要兼顾基础、专业和交叉知识的学习,走宽、专、交结合的道路,培养多样化人才。现代企业和创新都很需要复合型人才,如果同一个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们有各自不同的交叉知识,通过交流,还可以相互启发,提升创新潜质。这种学科交叉最好能在本科阶段就实行。要研究宽(大学一、二年级)、专(二、三年级)、交(四年级)培养进程的可能性。学校要尽可能地实施低年级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教育与高年级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与交叉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议教育部分别选择一批综合性大学、行业性大学和地方性大学进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2.组织在职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再培训我国现有在职工程科技人员约1200万人,建议国家选择其中约1%的优秀者进行3—6个月的工程创新能力再培训。内容包括集成创新、设计创新、创新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训。使之充实前沿科技、创新案例、交叉学科和设计知识等,以增强创新精神,从而尽快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3.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