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天职探索转型_第1页
执着天职探索转型_第2页
执着天职探索转型_第3页
执着天职探索转型_第4页
执着天职探索转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执着天职探索转型

2010年,是我国社会事件频发、传媒业酝酿重大变革的一年。作为社会观察家、报道者,传统的新闻媒体一方面恪守天职,努力报道社会事件,阐述其意义;另一方面,也在政策和技术双重压力之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重组。这两个业界的主题,同样映照在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之中。笔者以目前较能反映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全貌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各期为样本(由于刊物功能带来的滞后性,本年度的新成果在《新闻与传播》上,基本上是从第5期开始出现),做了些概略的分析,在名目各不相同的栏目之下,讨论媒体本职“环境监测和社会沟通”的论文和文章,约略占40%左右,而讨论媒体融合与媒体改制的内容,又占去了40%~45%,只有15%~20%左右的篇幅留给了广告与新闻传播史等领域。一围绕媒体天职这一主题,主要的讨论分布在以下领域:媒体功能、舆论监督、新闻伦理、传播权利。林溪声和童兵(《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6期)通过回顾西方核心新闻理念的演化,指出“‘市场’与‘责任’是西方国家新闻理念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要求新闻业在创造利润、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从业人员、公众、政府、社区、环境的责任”,这个观点,对于当代中国已经实现了企业化管理、正在部分地转制成为企业的新闻业理解其未来职能,不无借鉴作用。方延明(《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0期)则提出了我国新闻传媒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化中的主要价值转向问题,他指出媒介传播要有“社会责任”和主要集中于“责任”、“国家”、“民本”、“发展”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意识”,与前文恰为呼应,客观上反映了我国传媒业在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而正在进行的功能变革中面临的新闻理念转型的问题。舆论监督一直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年度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多少少反映了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感觉到的乏力和无奈。丁柏铨、陈相雨(《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5期)讨论了“负面新闻”一词作为一个概念,“表意缺乏明晰性和准确性”,“还有可能成为特定主体阻遏新闻舆论监督的借口”,他们引用材料说:“受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错误政绩观的影响,‘控负’成了当地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责。”无独有偶,王天定(《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2期)的文章标题就鲜明地指出,“舆论监督进入‘弱效果时代’”。文中引用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在微博上的话:“做记者几年,无力感越来越强烈。”王天定把原因归于“舆论监督环境劣变”,作为解决方案之一,他呼唤“新闻职业共同体”的产生。但是,在无力感背后,也不乏理性的思考。赵民(《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2期)就提出了“舆论监督与被监督者权利维护的平衡”问题,他认为,应该“兼顾舆论监督社会功能的充分行使与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实现、寻求两者的合理平衡,从而将舆论监督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面对一些媒体“低俗化”、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批评,学者们也在反思媒体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问题。胡连利等(《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9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受众与媒体从业者之间对于传媒低俗化程度存在认知分歧,约65%的媒体从业者认为低俗化现象不很严重,而50%的受众认为很严重。他们分析指出,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立场”,较多的媒体从业者否认低俗化问题的严重性。陈力丹(《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2期)则探究了“传媒为什么‘本能造假’”,他举出有的电视台在直播中造假的例子,尖锐地指出:“本能造假,不少编辑记者的心理支持来自宣传本身的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展江在本年度多次论及媒体道德和伦理问题,在《社会生病媒体吃药,不公道》(《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0期)一文中,他为媒体争辩,力主媒体报道与社会暴力、自杀等现象的出现并不直接相关。但是他也建议,“在报道自杀时媒体不能轻视自律”。展江在媒体道德和伦理问题上的另外一个努力是,他企图通过对伦理(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的准则上的理性过程)与道德(往往表现为各种戒律及其形成的道德体系)的区分,来建构媒介专业操守的理论框架(《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5期)。传播权利问题历来是新闻与传播理论研究的敏感区域。童兵著文(《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8期)主张,通过“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拓宽舆论表达渠道。他认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主张,为构建以监督权为核心的舆论表达渠道开辟了道路。与童兵自现实政治中找依据相对应,孙旭培、卢家银(《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7期)通过历史钩沉,对考茨基的思想进行分析,重申了“出版自由是一切人的平等权利”这一观点。作为传播权利问题在现代传播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刘学义、王一丽提出了“网络言论实行实名制应慎重”的主张。文章通过分析“韩国经验”,认为“对网络实名制分类管理、有限实施的原则较为可行”,对一些讲求信用的网络活动,如电子商务,强制实施实名制,以维护正常网络交易秩序。对于网络言论,则可实行实名制和匿名制共存的双轨制。二媒体融合与媒体改制这两个媒体转型课题,吸引了更多学者的注意力。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机构向媒体融合形态转型成为现实问题;而文化体制改革,使得媒体从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成为政策需要。2010年初,面对新的10年,学者们纷纷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宋建武(《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5期)提出,媒体业面临新媒体、新营销、新受众、新体制等四大挑战,并将进行四大重组,即产业链条跨界重组、产业结构细化重组、产业组织活化重组、技术平台融合重组。在此基础上,媒体集团将从单一的新闻和其他公共信息服务提供者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喻国明(《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5期)认为,新媒体将渐次成为传媒市场的主角,竞合将成为传媒市场的必然趋势,“嵌入”将成为媒体价值创新的制高点。媒体融合课题及其衍生的全媒体、三网融合等应该是本年度最热门话题。陆地(《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6期)讨论了三网融合的多义及其困惑,黄升民研究了“三网融合了,视频何去何从?”他引文说明,“未来不管网络实体结构如何变化,新媒体指证只有两个,第一是视频化,第二是搜索化。”在三网融合大背景下,视频内容是内容产业的核心因素,是媒体业务中争夺的焦点。在《全媒体布局,报刊业的自我救赎》(《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9期)中,刘珊向读者介绍了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实践。她认为,“内容流程再造实现资源优化与整合”、“媒介渠道的拓展和有效利用”、“体制与机制的不断优化支撑全媒体布局”是报业实现全媒体布局的三大要点。瞿旭晟和张嫄(《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7期)通过对“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对视频内容使用的比较,提出报业网站“应当保证一定数量的网络视频内容的自我生产”,“应该提高用户生产内容的机会与可能,从而激活用户上传网络视频在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方面的应用”,报业网站业务“同样需要进行多客户端的开发,从而拓展包括视频在内的内容接收方式”。在媒体改制问题上,由于政策对于不同类型媒体的改制提出了不同目标模式,因此,报业的转企改制、新闻网站的上市、广播电视业的制播分离以及改革新事物——地方报业与广电业的跨媒体发展都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对象。陈国权(《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1期)通过对多个改制媒体的深入调研,对改制过程中以及改制后,钱从哪里来、员工身份怎么办、舆论导向能否保证、“夹心层”报刊划归哪类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肖红慧针对政策大力推动的新闻网站上市,提出我国新闻网站上市必须完成“从经营内容产品到经营产品线、产品群”、“从内容营销、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整合营销”、“从被动寻找市场到主动创造市场”等三大转变。对于众说纷纭的广播电视业改革,吕鹏在《制播分离与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5期)中,通过分析制播分离改革的背景,归纳出国内制播分离的四种模式,即上海和辽宁的整体推进模式、浙江的局部推进模式、安徽的综合推进模式、湖南的循序渐进模式,并进而提出了广播电视业改革的问题和机遇。相比之下,朱剑飞(《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2期)对于中国广电业从“集团化”到“台化”的思考更具批判色彩,他的判断是,中国广电业的“集团化”是在热情呼唤着“二次革命”——一种深入而彻底的集团化和产业化。仿佛是要给朱剑飞的思考作注脚,徐向明(《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5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