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诗歌改编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1页
小学经典诗歌改编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2页
小学经典诗歌改编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3页
小学经典诗歌改编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4页
小学经典诗歌改编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经典诗歌改编

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诗歌改编而来的课文。在将该类课文和原文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改编主要涉及标点符号、抒情和绘景片段的增添、改换和删除,这启示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理解诗歌写法的基础上,激活想象仿写。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歌;改编;语言敏感;情感体验;想象仿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经典诗歌改编而来的课文,该类课文以现代诗为主,主要是抒情诗和写景诗。诗歌的基本特点在于: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鲜明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分行排列,富有形式美和节奏美。⑴针对小学改编自经典诗歌课文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亟待研究。一、改编标点符号:提升语言敏感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是用来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不少经典诗歌在进入小学课本后,标点符号的改动非常普遍。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标点的作用和使用规范。(―)学习停顿将《彩虹》一课中:“爸爸,如果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了吗?妈妈,如果我拿着你梳头用的那面圆圆的镜子,走到桥上去,天上不是多了一个月亮吗?”⑴与原文这两处:“爸爸,如果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了么?妈妈,如果我拿着你梳头用的那面圆圆的镜子走到桥上去,天上不是多了一个月亮么?”对比后可以发现:改编后的课文利用逗号,进一步做好了断句。这大大降低了学生长句子阅读的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出示课文与原文的对比,让学生找不同。随后,请学生自读说感悟,再点明长句朗读时,恰当停顿的好处。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小魔法棒“/”,进一步准确朗读停顿。把握语气《明天要远足》原文中主人公每一声“唉”的叹息后的标点符号均由“!”改为了:—”。改编后增加的破折号,表示了声音的延续,说明了叹息时间之久,体现了主人公心中的渴望之切。《比尾巴》一课也是如此。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原文是以感叹号结尾,而课文是以句号结尾。在教学时,通过对标点的改换和与原作的比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该句的语气。掌握规范《父亲、树林和鸟》原文中针对我“鸟也有气味?”的问题,父亲的回答是这样的:“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捂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鸟要准备唱歌了。”⑴和课文不同的是,原文这4小节一句一行,除第2句外,每句结尾都有下引号。学生在数课文小节数时常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课文第十三、十四、十五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教师需要适时解疑:“一般来说,前后引号要成对使用。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连续好几个自然段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则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课文第十三、十四、十五自然段就属于这种特殊情况。”在教学时,适当出示课文与原文的比较,让学生与原文充分对话,自主发现标点改换的形式和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学习标点的作用和使用规范。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也启发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二、改编抒情片段:注重情感体验诗歌常常在语句中蕴含感情,将作者的思想情感、爱国倾诉、赞美表扬等融入文字。小学教材中改编而来的经典诗歌常有对原文抒情片段的增删。这提示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落实诵读感悟朗读是走进诗歌,感受诗歌情感魅力的重要途径。教材中改编而来的经典诗歌内容浅白,句式简短,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三黑与土地》一课较之原文,增加了最后一小节关于三黑内心感到幸福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的描写。课文中仅此一节直抒胸臆的情感呼告,却能让人在诗句中感受到浓烈的喜悦、珍视和热爱之情。这些情感的体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朗读,帮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共鸣。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进行范读,通过自身的朗读素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随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准的基础上对全诗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对个别词进行指导,提醒学生看清楚、读正确,以免读破、读错。在理清层次、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还需重点关注三黑耙地时所做、所想的几个画面,围绕“从哪里感受到三黑有了土地之后的喜悦和兴奋”的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圈画批注,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指导朗读,用朗读促进理解:一是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二是强调读出恰当的语速和语调。三是读出各个部分、段落的不同感情层次。可以让学生带上表情动作读、配插图读、配乐读、同桌练读和小组赛读。在多种朗读方式的促进下、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诗歌情感,最后通过朗读进行表达。(二)补充拓展资料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朗读体验诗情的基础上,要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资料。《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将原文中三小节的内容:我曾登上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我曾在东京的银座流连倘徉,纵然走遍了天下的奇山异水,却总是怀念黄帝陵翠绿的山冈!洁白的小天鹅翩跹起舞,蓝色的多瑙河淙淙流淌,敞开的窗口流进异国的声音和形象,我却难忘兰花花的真挚、信天游的悠扬…啊!延安 中华民族的灵光!如果一旦失去了您啊,我们将变成一堆行尸走肉,怎能向光辉的未来展翅飞翔合并改编为四句一小节: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囱原文删去的内容将其他国家的美丽山川与延安景色进行对比,进一步歌颂了延安精神。但这首诗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世界比较远,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比较少,很难从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里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根据教学提示展开教学,通过带领学生观看有关文献纪录片或者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创作背景,知道延安,了解延安精神,把学生引向设身处地,引向感同身受,最终达成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三)品析独特意象诗歌情感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析独特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删去了原文中的这一片段:秋低着头闭着眼睛山林静静秋也静静我们大声地询问秋却没有一句回音我们等得叹了气秋也叹气我们请求秋呵,总该给我们声音秋说,慢慢地说 唉,这个山林忘了在春天耕耘秋说,秋慢慢地说忘了在春天耕耘这个山林已哭哑了嗓子这个山林不再有秋的声音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我们去耕耘我们听懂了秋的声音我们去耕耘秋的声音很轻很轻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听清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听懂呵秋的声音是个古怪的精灵(选自《少年报)1986年12月20日⑹)自古以来“秋”就是“收获”的象征。这些文字生动地展示了“秋”这个古怪的精灵,告诫人们:在春天要勤劳耕耘,才能有收获。这提示了教师在对删改后的课文进行教学时,注重教学第三小节中“暖暖的叮咛”和“丰收的歌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仿佛听到大雁对地面上的动植物朋友们说的哪些话和秋风歌唱的内容,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体会叮咛的温暖之感和丰收的喜悦之感,进一步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教学应该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过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超文本”资料,反复提醒学生体味作者的经历、境遇和心态,加上对独特意象的品析,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学习诗歌表情达意的真谛。三、改编绘景片段:激活想象仿写诗歌常常在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但往往只是含蓄简短,点到为止。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促进理解的深化童年的水墨画》一课删除了原文中关于“街头”和“树下”两处场景的描绘,增加了对“林中”的描述。这一改编提示了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诗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仿写。(一)聚焦表达《童年的水墨画》的课文与原文均运用了大量修辞。在教学时,教师需要聚焦本诗在表达上的智慧。以下为教学实况:师:课文描写了乡村孩子们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玩耍的三处情景。你最喜欢哪一处?学:我最喜欢溪边。师: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画面?生:我看到了柳树姑娘正在溪边梳妆打扮!师:能够成为梳妆的镜子的溪水一定很——生:清。师:这里,作者把溪水比作镜子,运用了——生:比喻的修辞手法。师:还有谁喜欢这句话,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溪水的“清”。生读《溪边》第一句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生:我看到山溪弯弯曲曲的很绵长,就像碧绿的玉带一样伸向远方。课件出示句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师:谁和他一样看到了这个画面,来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山溪比作绿玉带,写出了山溪的绿和长。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师:这又是个什么样的画面呢?生1:联系前面那句话,山溪像绿玉带一样,水碧绿而清澈,人影也被染绿。生2:垂柳也是绿的,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人影也被染绿了。师:一个“染”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有趣的画面。瞧,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引读)生: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师:人影碎了,这是怎样的画面?生:鱼儿上钩了,打破了水面原来的平静,人影就好像镜子一样被打碎了。师:瞧,多有趣啊,从一个“碎”字里也能读出这样的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比喻的妙处,用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了“染”和“碎”这两个重点词语。接着,教师可以出示“溪边”“江上”“林中”三首诗歌,启发学生寻找修辞和写法上的共同点。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这三首诗均采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相宜。在明确了本诗的表达精彩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要怎么写,仿写才会更有张力。(二)想象仿写学习诗歌,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诗文意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珍视、拓展、挖掘学生的独特审美视角,进行想象仿写。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想想:童年中还有哪些美好的场景?然后,结合本诗的形式,请同学们自己创作一首诗歌。有了原文的提示,教师可以选取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树下”片段,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阳光微风绿树白鸽图”来帮助学生进行仿写。首先,请学生为这幅图起一个两个字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会说出:树下。再请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事物,细心的小朋友能够——发现:大树、白鸽、太阳和微风。再请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动作?学生会说:“大树很茂密。白鸽会在树下欢乐地做游戏。在阳光的照耀下,叶子被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这时,教师可以把这些关键词句写在黑板上,再请学生结合本课三首诗的写法分小组讨论后,模仿试写。有小组的创作如下:树下大树张开了碧绿的伞,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囱将学生的创作与原文进行对比后,学生的创作热情便更高了。课后再布置学生自由想象写一处生活中的场景,要求学生多用修辞、动静结合,注意诗歌的格式。结合生活体验的仿写便精彩纷呈……对学生来说,诗歌创作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在学习创作诗歌的初期,无论学生的诗歌写作有多糟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诗歌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解诗”中“学诗”,在“学诗”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