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学有所教的必然选择_第1页
开放大学学有所教的必然选择_第2页
开放大学学有所教的必然选择_第3页
开放大学学有所教的必然选择_第4页
开放大学学有所教的必然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放大学“学有所教”的必然选择

G724.82:A1008-4207(2010)05-0005-05依据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与“教”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而“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解决“教”的问题是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来说,“人人皆学”与“学有所教”同样是一对基本矛盾,而“学有所教”同样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解决“学有所教”的问题构成了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战略重点和基本目标。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在现实形态上,实现“学有所教”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同时,基于“学有所教”内在的有效性与有序性要求,开放的教育体系必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规范性,需要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为依托、为载体、为支撑,这就使建设开放大学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一、解决“学有所教”的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进行过程性的系统考察,还是对社会发展作出阶段性的状态分析,“学”与“教”都不是狭义的教育概念,而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范畴。所谓“学”,是指广义的学习。既包括学习的意识和需求,也包括学习的行为与方式,这共同构成学习的状态。学习状态的优化表征着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所谓“教”,是指广义的教育。既包括教育的资源与机构,也包括教育的内容与模式,这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表征着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范畴,“学”与“教”首先具有同一性。虽然学习的状态从根本上说由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现实性上同时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不仅能培育学习的意识,满足学习的需求,而且能规范学习的行为,改变学习的方式,创设学习的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发展不仅为社会的学习化进程提供了保障,而且提供了引领,即教育引领学习。虽然教育发展的水平是由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的,但在现实性上也同时取决于社会的学习状态。学习意识与需求的增强,要求教育资源的丰富及机构的完善;学习行为与方式的选择,要求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模式的改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习的状态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也是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即学习推动教育。这两者的同一性,表征着学习与教育的同生共长,和谐发展,学习状态在教育发展中不断优化,教育水平在学习服务中不断提高。因此,这种同一性也就是学习状态优化与教育水平提高的良性互动。但同时必须看到,“学”与“教”也存在着矛盾性。所谓矛盾,主要表现为学习状态与教育水平的某种脱节,具体表现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虽然具有促进学习状态不断优化的功能,但并不是学习状态优化的决定性要素。在社会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教育的资源与机构的扩张、教育的内容与模式的改革会脱离学习的现实状况,表现为教育的过度超前,并由此导致教育资源利用率以及模式改革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学习的状态虽然是教育发展改革的推动力量,但也不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性要素。就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而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往往滞后于学习状态优化的需求,即表现为教育的相对滞后性,由此导致教育满足学习需求能力的不足。这两者的矛盾性,表征着学习与教育的相互制约,互为推动。教育发展如超前于学习状态,则推动着学习的革命,教育发展如滞后于学习的状态,则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因此,这种矛盾性也就是学习状态优化与教育发展、改革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无论是同一性还是矛盾性,都是学习状态优化和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同一性表征着两者在发展状态上的和谐,矛盾性则是两者在发展过程上的互动。但在现实形态上,两者的和谐是相对的,而矛盾则是绝对的。就发展的过程性而言,两者主要表现为矛盾性,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在于教育的相对滞后性,即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往往不能有效地满足学习状态优化的需求。正由于此,无论是在何种社会发展状态下,教育发展与改革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效满足学习状态优化的需求。从社会发展的层面讲,教育如何能有效满足学习的需求,或者说教育发展与改革能主动适应学习状态的优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这构成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基于学习状态优化与教育发展、改革矛盾性的分析,在“学”与“教”的问题上,“教”显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解决的途径就是使“教”能适应“学”的状态,满足“学”的需求,即“学有所教”。学有所教既是“学”与“教”这一矛盾的解决方式,也是“学”与“教”和谐状态的重要标志。人类的文明进程决定了“学”无止境,也同时决定了“教”无常形。如何使“教”能不断地适应“学”的状态,有效地满足“学”的需求,将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解决“学有所教”的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依据。二、面向社会的“学有所教”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要任务由“学”与“教”的同一性及矛盾性所决定,“学有所教”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为实现学有所教目标而采取的举措以及学有所教的实现状态构成了衡量社会发展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着“有教无类”的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也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但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及水平的局限,同时由于制度的束缚,不仅使学习长期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或者说表现为学习状态的不良,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严重滞后于学习的需求,表现为学不能有所教。虽然许多有识之士及士大夫阶层为解决学有所教的问题作出过艰苦的努力,但封建统治阶级不可能把学有所教作为社会发展的任务或责任。虽然有教无类的主张为平民教育提供了理念的引领,但学有所教的严重滞后并未为平民学习提供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了教育思想、学习文化与教育保障、学习支持之间的严重脱节,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灿烂性与社会发展的缓慢性相并存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习状态的优化与教育发展的问题,不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学习的权利,动员、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而且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致力于各级各类学校及不同形式的教育机构的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学”提供“教”的保障,使学有所教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任务,也成为各级政府的责任行为,由此开创了新中国教育快速发展与学习状态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但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局限,教育的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学习状态优化的需求,致使“学有所教”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学不能有所教一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加速人才培养,构成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战略选择。学有所教不仅作为社会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纳入了现代化的总体设计,以此为起点,学有所教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政府、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行动。面对日益增长并日趋强烈的学习需求,党和政府为解决学有所教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性举措,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致力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两基”;二是致力于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即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实现了“两基”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不仅是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解决学有所教问题在战略和途径上的重大创新。但同时应当看到,无论是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学校教育的范畴,面对的只是社会的特殊人群,也只是基本满足了部分学习者的需求,或者说只是基本解决了特殊人群的学有所教问题。因此,就学有所教的目标实现来说,仍然是有限的。尽管义务教育的普及正在向两头延伸,即幼儿教育与高中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提高即推进高水平的大众化,使学有所教面向的对象在数量上进一步扩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学有所教的校本化局限。伴随着社会发展形态的文化转型,当学习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需求,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方式的时候,学有所教将不再是一个校本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学有所教面对的也不再是特殊的社会人群,而是所有的社会成员。从校本化的学有所教到社会化的学有所教,不仅标志着学有所教的社会属性及人本价值的回归,同时要求学有所教在思维上的拓展、途径及模式上的创新,这无疑构成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三、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是实现“学有所教”的根本途径步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模式与形态的创新转型期,其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既是社会的学习化形态,也是学习的社会化模式。学习不仅融入了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持要素,社会不仅承担着学习支持的责任,而且具有学习组织的职能,学习与社会的融合,使学习的状态与教育的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乃至革命性的变化。就学习的状态而言,其新的特征可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是指新的学习主体,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是指新的学习时空。第二是人人愿学、人人有学、人人在学。这既包括学习的自觉性,也包括学习的现实性。这两个方面虽然都是学习状态的内涵和特征,但又都可以归结为“人人皆学”。因此,“人人皆学”无疑是学习状态的集中表征,也是学习型社会基本的然而又是核心性的标志。从学习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角度看,学习型社会就是人人皆学的社会。由人人皆学所表征的学习状态,对教育发展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第一为人人皆学提供充分的机会,包括自主性学习选择的机会;第二为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提供环境与手段的支持,包括终身性学习的支持;第三为学习提供过程性的服务,包括个性化的服务。这三者都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任务,但又都可以归结为“学有所教”。由于“学有所教”是与“人人皆学”这一学习状态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及服务模式,无疑也是学习型社会内在的然而又是本质性的特征,从教育服务学习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的角度看,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学有所教的社会。正如我们在前文对“学”与“教”的同一性及矛盾性所作的分析那样,在学习型社会,“人人皆学”与“学有所教”同样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内在同一、相互依存以及两者的互为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但基于同样的分析,“学有所教”显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只有“学有所教”,才能使“人人皆学”成为现实,或者说,“人人皆学”的状态取决于“学有所教”的程度。正是这个意义上,“学有所教”不仅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战略重点,也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现实目标。就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现实状况来说,其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学有所教”不能有效地适应“人人皆学”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全社会的学习需求正日趋强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正趋向自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正逐渐成为社会公众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但由于“学有所教”的校本化局限,对社会公众来说,学习的机会以及自主选择的机会尚不充分,学习的方式以及手段还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学习支持与服务的有效性明显不足。这说明,“学有所教”仍然严重滞后于“人人皆学”的状态,仍然是制约社会发展学习化进程以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基于“学”与“教”的矛盾分析,还是根据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现实判断,“学有所教”不仅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主要任务,也是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实现这一任务以及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的开放,即提高教育的开放程度,构建开放教育体系及模式。只有实现教育的开放,每一个学习者才能真正拥有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选择机会,才能平等地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享有过程性及人性化的支持服务,同时才能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实现“学有所教”与“人人皆学”的和谐。基于“学有所教”的目标,教育的开放构成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课题,这首先要求教育在整体上必须提高开放的意识和自觉性,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自觉地增强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功能,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基于普通高校承担的主要任务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征,其开放仍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打破校本化的局限,即普通高校只能是有限的开放,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社会化开放的教育主体。因此,“学有所教”要求的教育开放不仅是社会化的,而且应当是相对独立的或者说是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及每一个学习者的开放教育体系。虽然开放教育体系内含着或整合了普通高校的开放功能,但绝不是普通高校开放功能的延伸,只能是也必须是重新建构。显然,构建社会化的开放教育体系及模式,是实现“学有所教”目标的根本途径。四、“学有所教”的有效性与有序性使建设开放大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为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社会发展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和模式。但应当明确的是,无论是开放的教育体系还是开放的办学模式,都是教育的范畴,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体现教育的本质。因此,开放的教育体系必须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开放的教育模式必须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体系的组织性与模式的规范性,也就是“学有所教”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学有所教”的内在要求,或者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所谓“有教”,并不仅仅指“有”的问题,在本质上是指“有效”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有所教”的内涵也就是“教而有效”,缺乏有效性的“学有所教”,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或异化为一种形象工程。体系的组织性与模式的规范性,同时也就是“学有所教”的有序性。“有教”不仅内含“有效”的属性,也包括“有序”的要求。“有序”不仅是“有教”状态优化的标志和保证,也是实现“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有所教”的内涵也同时就是“教而有序”。处于无序状态的“学而有教”,不仅会导致有效性的不足,而且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行为的扭曲。“教而有效”、“教而有序”,不仅是对“学有所教”内涵的进一步揭示,也是认识的深化和思维的拓展。只有解决“有效性”和“有序性”问题,“学有所教”才能真正适应及满足学习者的要求,防止“学有所教”可能出现的虚拟化倾向。为保证“学有所教”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在开放教育体系与模式的构建中,必须高度重视组织性和规范性问题。应当看到,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学习化进程的加快,面对日趋强烈的学习需求,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教育层面,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社会教育的持续发展,使高等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实现了快速的积累,各种社会性的教育服务机构不断涌现,这些无疑为开放教育体系及模式的构建创设了环境,提供了条件。但现实的问题是:第一,如何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防止教育资源的耗散;第二,如何保证教育服务机构设置的合理,防止服务功能的紊乱;第三,如何加强学习服务行为的规范,防止服务有效性的缺失。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组织性和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