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散文阅读考点汇总(1-8)_第1页
2023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散文阅读考点汇总(1-8)_第2页
2023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散文阅读考点汇总(1-8)_第3页
2023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散文阅读考点汇总(1-8)_第4页
2023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散文阅读考点汇总(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背考点散文阅读时高中语文阅读的重头戏,由于人生阅历浅、阅读量少、散文形式的多样,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低,成为高考中学生的软肋。认识高考散文的特点,找寻散文阅读的规律,提供散文阅读的方法。

一、一般散文的阅读方法1.解题→了解作者;2.归纳段意→梳理结构(找出线索);3.把握主体→理解主旨;4.分析写作技巧。二、考场散文的阅读方法(一)抓住意句,把握主旨“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元好问《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语言是散文的载体,阅读的首要是语言的阅读,因此在散文的阅读中我们需要关注关键语句:意句、主旨句、过渡句、哲理句……1.学会判断意句、象句。文学的本质是表现,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散文也不例外,高考散文选材大多以文化散文和哲理散文为主,选文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学、文化品味,多为名家散文。散文的主旨指向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散文阅读的第一步是把握散文的主旨,而主旨的把握离不开文本中直接表露情感的句子,我称之为意句。散文同诗歌在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解读诗歌的方法把握散文阅读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诗歌阅读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意象即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即情感,象即客观物象。于此相通,我把散文中直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句子称之为意句。散文中寄寓作者感情的描绘物象的句子称之为象句,象句具有形象性。透过纷繁的象句,直击意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文章主旨。2.抓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回忆黄昏》表达了作者对黄昏的喜爱,黄昏意味着黄昏意味着休息、放松,意味着归来,和家人团聚。认真辨别意句就会很容易把握散文的主旨。此外,抓文章关键语句,概括主旨。包括中心句(概括凝练)、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主旨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描写句(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抒情句(表明感情,富有感染力)、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过渡句(承上启下)、修辞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整散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了解这些句子的一般作用,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对理解散文的主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牵出线索,剖析结构“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1.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先抓各段中心句,概括出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各段的中心句一般都位于段首或段尾。2.依据线索,分层概括。依据行文线索将文章划分为几个层次,并归纳各层意思。3.依据规律,准确定位。开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五种:提纲挈领,统摄全篇;引起下文,作好铺垫;对照下文。突出强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初步分析开头段与下文内容的联系后,判断开头段的作用应属于五种作用中的哪几种。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种:卒章显志,升华主旨;首尾互应,结构圆合;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言尽意余,含蓄隽永。过渡段在全文中主要有两种作用: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4.全面分析,简明表述。在精读全文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出各段意思,进而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然后高屋建瓴具体分析开头段的作用,最后按“总括语+分析语”的总分式结构描述分析的结果。总括语就是“统摄全篇、对照下文”等概括开头段作用的术语;分析语就是简明表述出具体分析结果的语言部分,如果是铺垫作用就以“为下文写……作铺垫”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如果是对照作用就写“……与……对照”,如果是渲染气氛就用“为全文渲染……的气氛”,等等。(三)细化分类,抓住规律根据散文文体特点阅读散文。根据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四)辨明手法,反观内容文学借助艺术手法表现思想内容,阅读散文需要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加深散文的主旨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考虑。

即学即练再也不会有汪曾祺这样的人了

段春娟因编汪曾祺的书,得以知道读其文、喜欢其人的人甚多。曾有一个刚毕业的同事对我说,她曾梦见过汪曾祺——她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汪曾祺——可见用情之深。然而知道汪曾祺擅画、看过他的画的人,却只在与他有交往的一个小圈子内。据说,汪曾祺生前就有个愿望:将他的书法、绘画作品整理出版。后来听他女儿汪朝女士说,汪老去世后,曾用其稿费印过一本大16开画册,很精美,除小部分赠给汪老生前友人外,大部分捐给了汪老的故乡——江苏高邮。汪曾祺自己说,他是很愿意画的,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在初二的时候,就画了一幅墨荷,裱出后挂在成绩展览室里,这是他的画第一次上裱;下放劳动时,因其擅画,曾被分配去画《中国马铃薯图谱》——只可惜此图谱已佚失,要不也得在植物画史上留下一笔。他还擅书,当年京剧院演出,好多字幕都是他用小楷写出,曾受到前去看戏的人的称赞。后来因种种原因,搁下画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又“重操旧业”。先是给好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被很爱惜地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被人看到了,都来要,遂一发而不可收,“画名”再度远扬。他自己在出国时还画过很多小幅画作,送给国外友人呢。汪曾祺的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他画花鸟,花均是平常看得很熟的草花,鸟则被其女儿戏称为“长嘴大眼鸟”。然而一花一草,一枝一鸟,多少都有所寄托。用他自己的话说:所画都是“芳春”,表达对生活的喜悦。他很欣赏宋人的诗“四时佳兴与人同”。于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便有了这一幅幅的画作。比如他给一幅叶茂花盛的画题名为“雨足”,还有“少年不识愁滋味”“春城无处不飞花”“吴带当风”“孤雁头上戴霜来”等题名,这些题名结合画作来看,真是飘飘洒洒,生意满眼,意味深长,看似随意,实则都有含蕴、有意境。除此之外,本书还选了汪曾祺专门谈书画及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能画、擅书也并非偶然,他是有相当功夫和造诣的。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在他十一二岁时,便亲自教他习《论语》,“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祖父认为他的字有才分,还为此奖过他一块端砚,鼓励他多看《麻姑仙坛记》、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后来又专门为其请了个先生,教他读桐城派古文,习字,他自己还爱看汉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父亲画画时,他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样布局……他还经常翻阅家中收藏的画册,到街上逛画店,他还说自己喜欢徐青藤、陈白阳、李复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后来他上了高中、大学,功课紧,便不再画画,工作之后,更是久废画笔,即便如此,事隔多年之后,再拿起笔,挥毫泼墨,风致不减。汪曾祺自己说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是“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他喜用陶弘景的话形容自己的书画:“只可自怡乐,不堪持赠君。”他的文与画多是随情适性,率意而为,有一幅画他是这样题的:“电影学院一小院中种葫芦甚多,昨往开会,归来写此。”画面是满眼金黄色、充满生机的葫芦。他还说自己总是“随遇而安”,被分配到农村劳动时,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他都干过,后来分配他给果树喷药,因为他干得认真、仔细,大部分喷药的活就落到他身上,他成为喷药的能手,以至白衬衫都被染成了浅蓝色。后来又因他擅画,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先是画花,他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他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叙述当时的生活,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后来还要画整个马铃薯,切开画剖面,画完了,再无用处,他便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还颇为得意地说,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他爱生活,会生活,善从生活中找乐……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曾有人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会有像汪曾祺这样的人了。”诚哉斯言!(节选自《读汪记》,有删改)1.【考点:理解文章内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70年代末,汪曾祺“重操旧业”,给好友朱德熙画墨菊,“画名”再度远扬,出国时送很多小幅画作给国外友人。B.文章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汪曾祺的书画成就及其在这方面的成长经历、学习修为——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汪曾祺。C.文章内容充实,选材丰富翔实,有的是陈述汪曾祺的经历,如家庭教育和分配到农村劳动等,有的是对汪曾祺画作的品赏。D.文章最后加粗的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独特的文艺创作风格的认可和对汪曾祺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遗憾。2.【考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一同事钟情汪老以说明汪老的文章魅力之大,并反衬汪老的书画被冷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第二段用汪曾祺的话简述其画画经历,写了几件事,每件事叙述言简意明,娓娓道来,语气平缓。C.文章第五段写汪曾祺画马铃薯图谱的事,用简笔勾勒,刻画了汪曾祺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的形象。D.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刻画汪曾祺的形象,全文事例小而多,叙述少而简,点到为止,要言不烦,所刻画的汪曾祺的形象鲜明突出。3.【考点: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的“各种渊源”。4.【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一句的理解。答案与解析1.D【解析】D项“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遗憾”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这里应表达了作者遗憾于世间没有了汪曾祺这个人。2.A【解析】A项“并反衬汪老的书画被冷落”无中生有。原文并无反衬之意,这样写的目的是由其文引出其书画。3.①家庭教育方面,汪曾祺出身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使他学习了大量碑帖;父亲是个画家,汪曾祺自小受到熏陶。②个人爱好方面,汪曾祺愿意画画,对书画很有兴趣。③生活经历方面,汪曾祺在特殊时代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达观潇洒的个性,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④写作与书画创作相互影响方面,汪曾祺著文写作与书画皆为艺术,在创作中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解析】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的渊源,可以从家庭教育、个人爱好、生活经历以及写作与书画创作相互影响等几方面来分析。①家庭教育方面,从第四段“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在他十一二岁时,便亲自教他习《论语》,‘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鼓励他多看《麻姑仙坛记》、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后来又专门为其请了个先生,教他读桐城派古文,习字”“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父亲画画时,他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样布局”可知,汪曾祺出身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使他学习了大量碑帖;父亲是个画家,汪老自小受到熏陶。②个人爱好方面,从第二、四段“汪曾祺自己说,他是很愿意画的,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他自己还爱看汉碑”等内容可知,汪曾祺对书画很有兴趣,他愿意画画。③生活经历方面,从第五段“后来又因他擅画,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先是画花,他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后来还要画整个马铃薯,切开画剖面,画完了,再无用处,他便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还颇为得意地说,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等内容可知,特殊时代的生活经历使汪曾祺形成达观潇洒的个性,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④写作与书画创作的相互影响方面,从第五段“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可知,汪曾祺著文写作与书画皆为艺术,在创作中相互影响,相得益彰。4.①“咂摸”意为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这里指品味与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文与画’其实都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思考”。②汪曾祺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并对生活有独到的思考,他用“文与画”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思考。③特殊的生活体验及思考还对他“文与画”的创作态度和作品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①“咂摸”意为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借用到此处,是指汪曾祺的“文与画”所表现出的特点。所以可知他的“文与画”有着强烈的个人特点,其中都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思考。②因为汪曾祺生活经历丰富,虽然曾被分配到农村劳动,条件艰苦,但他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他爱生活,会生活,善从生活中找乐”,所以他的“文与画”表达了因经历产生的对生活独到的思考。③汪曾祺经过生活的洗礼,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这是汪曾祺的特殊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对“文与画”产生的创作态度和风格上的影响。必背考点一、散文线索及思路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散文线索的类型(1)时空连“线”。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因物取“线”。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3)以情导“线”。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荷塘月色》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4)反复出“线”。阅读时,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四五次,可见“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本文的线索。(5)定“神”看“线”。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我的老师》记叙事虽多,但都为表现对蔡老师的难忘:“回忆—依恋—思念”便是线索。二、散文句段的作用1.开头句段作用(1)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2)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4)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2.中间句段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3)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4)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3.结尾句段作用(1)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3)暗示主题或深化作者感情。4.引用性材料作用(1)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2)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5)“名言”:论证了……观点、阐明了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5.插入材料作用(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6.反复出现的句子(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3)它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的效果。

解题思路一、分析散文线索及结构思路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特点(1)结构安排。①相承(承接、递进):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②相并(并列、对照):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③相属(总分、分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2)材料组织(组织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特别提示: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3)构思篇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2.整体把握散文结构思路(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确定散文的类型,依类型规律推知结构思路。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2)找出线索,梳理思路。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厘清散文的结构。(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3.不同结构思路的分析方法(1)直接梳理(分析)思路型。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的一般模式: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2)间接(变式)梳理思路型。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以感情为突破口,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3)分析文章构思特色型。①全文的线索及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②思路特点: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③首尾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④选材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4.寻找散文线索的方法(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变化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这样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紧扣线索,或者显示线索。5.散文线索的作用(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二、分析散文句段作用(1)内容主题(常规角度):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2)结构思路(常规角度):要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3)表达效果(特殊角度):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视具体句段而定。②读者情感(心理)。通常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等作用。

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萨赫勒荒原朱山坡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的那天,一个叫萨哈的黑人来接我,他给中国援非医疗队当司机有三年多了。按原计划安排,我下个月初才去接替援非满两年的老郭,但老郭突然病倒,抢救无效去世了。老郭一走,津德尔地区医疗队就缺少拿手术刀的医生了,而那里等待做手术的病人排起了长队。我只好提前出发。“穿过萨赫勒大荒原就是我们的驻地。”萨哈开车很专注,话不多。路边全是荒凉的灌木、荆棘和草甸,并朝着四周蔓延开去。一堆堆,一丛丛,像是一个个部落。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根草,紧挨着搀扶着度过漫长的岁月和亘古的孤独。“老郭就是一座最高的山。”萨哈拍了拍方向盘,不容我置疑。怎么突然说到老郭了呢?我纳闷,说:“我不认识老郭,只知道他是天津市著名的外科医生。”“你怎么不认识老郭呢?”萨哈惊讶地质疑我,并朝我投来不满的目光。“中国有很多跟老郭一样技术高超的医生。”“我知道。但老郭不仅仅是一个医生……你竟然不认识老郭!”“要不,我们聊聊老郭?”萨哈的脸上突然布满了悲伤,连皱纹的缝隙里都堆积着难过。好一会儿也不吭声,只是喉咙咳了咳,像是被什么卡住了。看到此情景,我也不好再提老郭了。荒原越来越苍茫,阳光越来越刺眼。尽管车子一路颠簸,我还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我是被急刹车惊醒的,只见一个身材高瘦的黑人男子,双手张开,拦住了去路。我大吃一惊。在尼亚美时就被告知,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有些地方并不太平。去年法国一支医疗小分队在穿越萨赫勒荒原时便道遇了悍匪,两个医生和一个司机被枪杀。萨哈伸头出去质问:“尼可,你要干吗?”原来认识,我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萨哈耸耸肩对我说:“他是我儿子。”“祖母要去津德尔看郭医生。”尼可焦急地说,“郭医生是被魔鬼缠上了,祖母说要给他驱魔。”“郭医生去了尼亚美……”“祖母说了,只要魔鬼还缠着郭医生,即使郭医生回到了中国,她也要去找到他。”萨哈凑近我,轻声而严肃地说:“不要告诉他郭医生已经去世了。”“尼亚美的中国医生很厉害,把他的病治好了。”萨哈说。我挤出笑容对尼可说:“是真的。郭医生休息几天就回来。”“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又悲伤了,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我们重新出发,但刚走出十几米,萨哈突然停下车往回跑,原来尼可瘫倒在路边了,我也直奔过去。尼可的额头好烫,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他说:“我在这里等了两天两夜,没有吃的,连一滴露珠也没有。”我赶紧取来炼乳和黑麦面包给他,但被萨哈夺回来还给了我。“你不能送他任何东西。因为对其他人不公平。真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萨哈好像在给我普及常识。“能送给我吗?”尼可盯着炼乳羞怯地问,“我想让祖母尝尝,我不会动,只给她尝。”我尊重常识,但不顾萨哈的反对,我答应了。尼可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力量。萨哈看到我态度坚决,愧疚地闭上了嘴。后来,我们继续上路,萨哈主动跟我聊老郭。“去年,老郭给尼可祖母做过摘除白内障的手术,使她瞎了十五年的眼睛重见光明。我的两个儿子患脑膜炎,都快死了,也是老郭治好的。尼可祖母对老郭感恩戴德,视他为儿子。上个月,她靠吃野果和露珠走过大荒原来见老郭,说他被专门对最好的好人下手的恶魔缠住了,要替他驱魔。老郭不相信这些,老太太就蹲在手术室门外哭,哭得很伤心。”……“老郭每天都要做两三台手术,经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本来他身体就比较瘦弱,终于扛不住了。那天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后,他突然昏倒在手术台前……”我的视线模糊不清,泪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溢了出来。萨哈突然把车停了下来,质问:“你认识老郭,对不对?”“他是我的博士导师,他有心脏病,很危险,要我替他隐瞒。他说哪怕他死了,也要替他隐瞒。两年前,本来是我来这里的,但老郭跟我抢。他说他一定要去援非,这是他最大的心愿。”我没有隐瞒住秘密,有些自责。但把秘密说出来,让我心里很舒坦。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的样子,赶紧说,“停车,掉头。尼可可能患上疟疾了。”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萨哈没有听从我的命令,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他只是患病而已。”“你真冷血!老郭在天堂看得一清二楚,他不会原谅我们的。”“你已经送给他一罐炼乳。这对其他人已经不公平。老郭已经救了我家许多人,如果我再让你救尼可,村里的人会说我替你们开车是为了谋私利、得好处。我宁愿死也不能那样做。”萨哈说,“而且日落前我们必须赶到。他们等着药物救人。”我如坐针毡,几次要推开车门跳下去,但车速越来越快,车像是要飞起来。我狠狠地瞪了几眼萨哈,最后一次,竟见他泪流满面,泪水重重砸在方向盘上。我一下子便瘫软在座椅上。夜幕降临前,我们终于穿越萨赫勒大荒原。到了津德尔驻地的第二天,我便接替老郭开展工作。我的手术水平得到了同事们和病人的认可,说我不愧是老郭的学生。我总是想起尼可和尼可的祖母。(有删改)★小说涉及多个人物并形成复线结构,请结合全文简析这种结构的妙处。答案与解析①明线是萨哈接“我”穿越萨赫勒大荒原去往中国援非医疗队营地。暗线是老郭的故事。以老郭为情感纽带,将人物串联,小说构思巧妙,多而不乱,繁而不散。②明暗交织,丰富人物性格特点,让一个闪着人性光辉和有巨大威望的“老郭”形象逐渐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也展现了萨哈的善良、坚忍,追求公平等性格。③明暗交织,丰富主题。既歌颂英勇献身的中国好医生,也展现尼日尔人民的性格,更体现了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结构的能力。①根据文中情节“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的那天,一个叫萨哈的黑人来接我,他给中国援非医疗队当司机有三年多了”“穿过萨赫勒大荒原就是我们的驻地”,可知本文的明线是萨哈接“我”穿越萨赫勒大荒原去往中国援非医疗队营地。由“老郭就是一座最高的山”“要不,我们聊聊老郭”等内容可知,本文的暗线是老郭的故事。“‘祖母要去津德尔看郭医生’尼可焦急地说,‘郭医生是被魔鬼缠上了,祖母说要给他驭魔’”“去年,老郭给尼可祖母做过摘除白内障的手术,使她瞎了十五年的眼睛重见光明。我的两个儿子患脑膜炎,都快死了,也是老郭治好的”“他是我的博士导师,他有心脏病,很危险,要我替他隐瞒。他说哪怕他死了,也要替他隐瞒。两年前,本来是我来这里的,但老郭跟我抢”,以老郭为情感纽带,将人物串联,小说构思巧妙,多而不乱,繁而不散。②明暗交织,丰富人物性格特点,“老郭每天都要做两三台手术,经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本来他身体就比较瘦弱,终于扛不住了。那天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后,他突然昏倒在手术台前……”“两年前,本来是我来这里的,但老郭跟我抢。他说他一定要去援非,这是他最大的心愿”,让一个闪着人性光辉和有巨大威望的“老郭”形象逐渐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你已经送给他一罐炼乳。这对其他人已经不公平。老郭已经救了我家许多人,如果我再让你救尼可,村里的人会说我替你们开车是为了谋私利、得好处。我宁愿死也不能那样做”“而且日落前我们必须赶到。他们等着药物救人”,也展现了萨哈的善良、坚忍,追求公平等性格。③明暗交织,丰富主题。“老郭每天都要做两三台手术,经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本来他身体就比较瘦弱,终于扛不住了。那天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后,他突然昏倒在手术台前……”,歌颂了英勇献身的中国好医生,“你不能送他任何东西。因为对其他人不公平。真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展现尼日尔人民的性格,“尼可祖母对老郭感恩戴德,视他为儿子。上个月,她靠吃野果和露珠走过大荒原来见老郭,说他被专门对最好的好人下手的恶魔缠住了,要替他驱魔。老郭不相信这些,老太太就蹲在手术室门外哭,哭得很伤心”,更体现了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必背考点本考点对应考纲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着重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理解整篇中心的能力。本考点涉及的题型较多,考查形式比较灵活,同时也是考查热点,常与对文中词句的理解结合在起考查。归纳概括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复习中要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掌握住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组织答案的技巧。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包括三大题型:层(段)意概括、特定信息概括、主旨概括。其中特定信息概括是考查重点。对于内容要点概括而言,要有立足全局的意识,作答时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1.层(段)意概括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几段或某段的段意进行概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2.特定信息概括特定信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3.主旨概括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思路一、层(段)意概括解题技法1.提取词句法。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提取即可。2.层意相加法。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二、特定信息概括解题技法1.特点类概括。(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明确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A.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B.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C.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写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②概括物象特点: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③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阅读原文,确定区域。题干中关键词出现的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3)概括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2.因果探寻类概括。(1)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因果探寻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2)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中作者多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文中的叙事、描写等。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要尽量把“因”找全。(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此外,往往会有一二要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4)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米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三、主旨概括解题技法1.主旨概括常用方法(1)因文而异法。①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②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③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2)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3)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5)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2.主旨概括答题格式概括主旨的一般格式: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沙堆里的城隍梁

衡西方的神话中都是些离人很远的女神、酒神、爱神等,哪怕帮人找对象,也是派个天使躲在暗处远远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总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离,无时不在护佑着你。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考古人员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城隍爷和众文武的红袍、黑靴、蓝袖口,甚至金腰带上的云纹都历历在目。只是犹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刚露出一个头,有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半边身子钻出土外,目光炯炯,刚从古代穿越而来。中国土地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同,但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带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渔家傲》为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我仔细端详眼前的这尊城隍,还真像史上留下的范公画像。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设置:“城隍有祠,遍于环宇,非只大都巨邑而也。虽一村一井,莫不图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单纯的行政管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劝,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蒙眬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走出开挖现场,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刚挖出来的老树根,虬曲缠绕,须乱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来,这城隍庙里与正殿相对着还有一个戏台,这些树就长在戏台上的沙土里。清理遗址时工人嫌它们碍手碍脚,就统统锯断挖去。我扼腕顿足。古树也古啊,它们同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乡愁!试想,当年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鸟飞兽亡,军民无以为乐,只有逢年过节时庙里才给城隍爷唱一回戏,胡汉交易,人神共乐,喧声满院。这些老树也于黄沙中吐出绿叶,抚慰着守边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这些古树,把整座庙宇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城隍归座,武士扬眉,绿树遮阴。让外来的游人在土堆上吼一阵信天游,再邀城隍爷同坐喝一壶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戏,那该多有味道!(有删改)2022年1月14日《光明日报》【考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听闻出土城隍庙,“立马”赶到现场,用行动表明“我”对出土城隍庙兴趣浓烈,心情十分迫切。B.城隍替身“无统一规定”,由百姓自己选举产生,说明被选做城隍替身的是百姓爱戴的有德之人。C.文章开头把西方的神话和中国的神话进行对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了中国“神”的特点,也是散文“形散”的体现。D.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范仲淹戍边的艰苦和思乡,引用《刮大风》是为了表现“清平堡”的环境特点。答案与解析D【解析】D项“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戍边的艰苦”错误,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明范仲淹在实践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概念明晰1.散文的形象(含人物形象)散文不是直接抒情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完成。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常考题型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2.散文的物象及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解题思路一、概括分析形象特点(一)审题要点对于这类题目,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相关提示性的动词,同时还有“品质”“性格特点”“形象”等指示答题方向的名词。(二)解题思路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1)从记叙事件的角度。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同一个道理。(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3)从抒情议论的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2.分析概括物象特点(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提示:对于物象特点的概括,解题的思路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来回答。第(3)点不是所有题目都要有,有些只要求概括特点的可省略。二、分析物象作用(一)审题要点对于这类题目,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XX物象”“艺术效果”“作用”等指示答题方向的名词。(二)掌握解题通法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1)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2)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3)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4)情感作用:寄托作者不同倾向的思路感情。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1)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3)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创作能不能教?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教创作靠“讲”不成。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也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有删改)【考点: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汪曾祺先生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本文正是“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答案与解析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段,没有华丽的词藻,运用白描手法,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展现人物言行;②但作者对老师沈从文先生饱含真情,并将真情融入一个个细节中。③这样描写人物,令读者倍感真实、亲切、感人至深。或:①运用细节描写,如“请学生吃饭”,刻画沈从文先生生活不讲究却深爱学生的品质,细节平凡,人格伟大;②运用动作描写,如“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表现沈从文先生给学生送书,行为平淡,形象伟岸;③运用语言描写,如“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展现沈从文先生独到深刻的见解,话语平实,形象跃然纸上。【解析】本题要求从“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两个方面,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平淡”:“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分析这些内容可知,作者在刻画沈从文的形象时,很少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用白描手法,不注重语言的华丽与生动,而是采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沈从文的言行举止、做事风格、为人特点娓娓道来,语言平实,文字质朴自然,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平淡”。并非“一味地平淡”:结合“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可知,这些表达作者感受和体会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教授写作的原则和方法充满了肯定,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满怀了对师长的感念,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情。结合“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可知,作者在这些生活琐事中满含着对沈先生的怀念之情,虽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唯有真情最是感人。最后把“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结合起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即可。考点明晰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解题模板1.审清题干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2.解题思路(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3.规范答题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词语采用……手法,写出模板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将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第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供。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中国青年》)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与解析“整容”是指在构建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东西被破坏,是文化上的失守。“下葬”是指故乡真正的沦陷和消逝,无法找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整容”指故乡的整容----城市化背景下故乡的改变。结合原文“千篇一律、形同神似”“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等词句,可知“整容”是指在构建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毁容”也是说故乡毁了容,本色全失。结合原文“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等词句,可知故乡已面目全非,失了本色。“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们因故乡的失却本色而陷入迷茫,迷失自我。由此可知,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破坏,是文化上的失守。是为“毁容”。“下葬”,因死亡而埋葬。这里说故乡,也即故乡在“整容”“毁容”后,故乡的形态被破坏之后,“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无数的地点失守”,文化又被“连根拔起”,故乡就会真正的沦陷和消逝,无法找寻。考点明晰“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实所指的就是表达技巧。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本考点综合性较强,有时考题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表达技巧,甚至还会与其他考点混合考查。因此,考生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技巧知识库。1.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可以淋漓尽致表现感情,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阅读时“情语优先”,要关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语句,把握情感的倾向。(2)间接抒情。①借人抒情。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获得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③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注意其象征意义。注意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运用,领悟作者寄寓物中的深刻含义。2.结构技巧(1)开门见山。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艺术效果: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2)卒章显志。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效果: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3)照应题目。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艺术效果: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4)首尾响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艺术效果: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5)前后照应。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6)伏笔。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艺术效果: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7)铺垫。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艺术效果: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8)线索。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艺术效果: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能够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3.常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2)衬托: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手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等做多方面的铺陈,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4)白描:以最经济、最简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5)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6)先抑后扬: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7)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可以起到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9)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使内容具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4.常见修辞手法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5)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6)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7)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解题模板1.审题思路散文表达特色赏析题的审题同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要点:(1)审题型。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2.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手法。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第二步,分析内容。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第三步,概括效果。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水弄堂彭

程①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②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③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④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⑤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⑥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