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育人,携音共进-谈小学音乐德育策略 论文_第1页
以音育人,携音共进-谈小学音乐德育策略 论文_第2页
以音育人,携音共进-谈小学音乐德育策略 论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音育人,携音共进

——谈小学音乐德育策略

摘要:音乐学科具有德育功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研读音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多样活动,实施多元评价,借此融入德育,使学生们在学习音乐之际,受到德育熏陶,借此增强学科育人效果。本文将结合教师现有经验,以挖掘德育因素、创设德育活动为重点,详细介绍小学音乐德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学策略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要求各学科教师发挥学科德育功能,使学生们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建构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行为。众所周知,音乐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具有德育功能[1]。如,大部分音乐作品蕴含着美好情感,可以使学生们在倾听、歌唱之际,受到情感美的熏陶,建构积极情感,如爱国之情、感恩之情等。基于此,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以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为指导,以音乐学科德育功能为基础,以音乐教学内容为入手点,着力挖掘德育因素,创设多样活动,实施多元评价,使学生们体验活动,建立音乐认知,受到德育熏陶,实现学科育人。 一、研读音乐作品,挖掘德育因素

德育因素是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础。在实施音乐课堂教学前,教师以音乐作品为基础,认真研读,从不同挖掘德育因素,为融德育于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以《百鸟朝凤》为例,这是一首民族保守的唢呐独奏曲,利用唢呐音色的不同变化和小乐队伴奏来模拟鸟鸣声,呈现出优美的旋律,欢快的情绪。唢呐是我国传统器乐的典型代表,是传统音乐文化的承载。了解唢呐,不但可以使学生们丰富知识储备,建构良好的文化认知,还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独有魅力,产生热爱、传承传统文化之情。鉴于此,教师在研读音乐作品时,将唢呐作为德育因素。同时,教师利用网络渠道,搜集诸多的与唢呐有关的信息,如唢呐的演奏特点,相关作品等,实现德育资源的丰富。在课堂上,教师将联系教学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融入德育资源,使学生们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受到德育熏陶。 二、立足音乐课堂,创设德育活动

新课改提倡教学活动化,要求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创设多样活动,驱动学生体验,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锻炼相关能力。课堂是创设音乐活动的场所。在挖掘德育因素后,教师以音乐课堂为立足点,创设多样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掌握音乐内容,塑造道德品行。 (一)创设情境活动,建构积极情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情境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载体。现有实践证明,学生体验情境,可以建构积极情感。建构积极情感正是德育教育的具体表现。所以,在实施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立足德育因素,创设情境活动,助力学生建构积极情感,顺其自然地受到德育熏陶。以《我是草原小牧民》为例,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通过展现大草原的壮美,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学生们在这节课上要建立的积极情感。不少学生没有见过大草原,缺乏良好认知,由此不利于建构积极情感。针对此情况,在课堂上,教师以壮美的大草原为立足点,应用电子白板呈现与之相关的视频。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学生发挥视觉、听觉作用,走进具体场景中,与大草原上的事事物物“互动”,如蓝天、白云,溪水、绿草等。在“互动”之际,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大草原的壮丽和美好,产生向往之情。教师把握时机,利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导:“大家看到的大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用各种赞美的词汇进行表述,如美丽、壮美等。基于此,教师继续引导:“有一群小牧民生活在大草原上。你们知道他们每天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做什么吗?”此时,部分学生陷入沉思。于是,教师引出这首乐曲,引导学生们探究小牧民的草原生活。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们建构了积极情感,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使学生们走进了音乐课堂,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二)创设合作活动,建立音乐认知

建立音乐认知是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建立音乐认知的过程,正是学生受到德育熏陶的过程。新课改倡导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是学生建立认知的重要方式。尤其,通过体验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会在建立认知的同时,增强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2]。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创设合作活动。以《山谷静悄悄》为例,力度记号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异质小组,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接着,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导:“你们的身边正围绕着一片云雾,怎样才能让你们身边的云雾飘到老师身边呢?”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讨论。在讨论时,学生们提出个性观看,碰撞思维,慢慢地达成统一认知。于是,教师鼓励小组毛遂自荐,亲身示范,展示具体方法。其中一个小组用手势进行表示。如,随着云雾的由远及近,加入的手势渐强。在学生做出手势之际,教师播放乐曲,使学生们将手势动作与乐曲力度结合在一起,由此感受到力度的由弱渐强。接着,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们感受力度由强渐弱。最后,教师立足学生的感受,介绍力度记号渐强“<”和减弱“>”。如此教学,不但使学生们合作地建立了音乐认知,夯实了音乐基础,还使学生们顺其自然地感受合作学习魅力,有利于形成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 三、实施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作用,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手段[3]。在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立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实施多元评价,使其受到激励,获得良好发展。 (一)教师赏识,建立自信心

教师是教学评价的实施主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教师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体验多样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良好表现。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及时发现良好表现,并以此为基础,给予赏识,促使学生了解自我,尤其发现自身优点,建立自信心,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船工号子》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隔断,促使其辨别各段的不同的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感受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助力其建构热爱祖国之情。立足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组织表演活动,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生动演绎赛龙舟的场景。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们要适时地齐声喊出号子,为自己和他人加油打气。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教师认真欣赏,发现各组的良好表现,就此进行表扬。在教师的表扬下,学生们信心大增,自觉探寻表演不足,弥补不足,由此提高自我发展水平。 (二)学生自评,善于反思

自评是教学评价方式的重要构成,是学生了解自我,查漏补缺的途径。在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端正态度,建构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在实施音乐教学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自评,精心反思。以《我是中国人》为例,在学生们学习了乐曲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进行反思,回忆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回忆了乐曲内容,描述了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如此有利于受到积极情感的熏陶,增强爱国之情。同时,不少学生还因此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端正态度,自觉地查漏补缺。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把握立德树人时机,立足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挖掘德育资源,创设德育活动,实施多元评价,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熏陶,建构积极情感,践行良好行为,实现有效发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鸿娟.因乐施教以美树人——小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