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百日维新》教学设计_第1页
(教学设计)《百日维新》教学设计_第2页
(教学设计)《百日维新》教学设计_第3页
(教学设计)《百日维新》教学设计_第4页
(教学设计)《百日维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

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典范,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以下是我整理的百日维新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根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开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开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展与深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根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戊戌年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又到达一个狂潮。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_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_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_容许。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那么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_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德国公然派出舰队侵占中国山东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并将整个东北均置于其魔爪之下。接着,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进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

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指出,德国侵占胶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渐露机牙〞;并说此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在此危亡之际,他急迫要求及时变法,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从而,鲜明地举起了图强救亡的旗帜。他并且冲动地写道:如仍然“苟且度日,因循守旧〞,不奋起变法图强,“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时,他还就变法的步骤、革新要点等进一步作了陈述。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时机。

这次上书奏折在请工部堂官代递时,该部堂官竟因“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这句话言词过激不肯代递。无奈之下,康有为又欲南归继续从事变法的宣传、组织工作。恰在此时,已与康有为有过接触的翁同龢,于一月初四日(12月12日)出面挽留,告诉康有为光绪帝的变法图强的态度仍十分坚决,希望他继续留在北京。

自甲午战后直到德占胶州、俄据旅大以来,光绪帝对国家前途愈加忧虑。当胶州事件发生,翁同龢便向光绪帝推荐了正在呼吁变法救亡的康有为。接着,以敢言而著称的兵部给事中高燮曾,又以康有为“学问淹长,熟谙西法〞奏请予以召见。高燮曾的公开奏请,给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时机。但是控制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欣以康有为的职位太低,皇帝直接召见没有先例为由,反对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奕欣建议先传康有为到总理衙门一谈,如果其言可用,才好为康有为破例。光绪帝只得命总理衙门大臣“随时接见康有为,询问天下大计,变法之宜,命令如有所见及有著述论政治者,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呈。〞

1898年1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及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接见了康有为。在这次接见中,康有为面对朝廷中最有势力的几位大臣,宣讲了变法革新的必要,也驳斥了守旧官员的谬论。在诸臣接见康有为之后的当天,翁同龢便将诸臣接见时康有为的言词向光绪帝奏闻,当光绪帝得到康有为在被接见中有荐书的表示时,便立即命总理衙门大臣“呈进工部主事康有为所著日本变政考、俄皇大彼得变政考(记)等书〞。在大臣接见康有为之后的第6天(1月29日),光绪帝又谕令总理衙门大臣,进一步明确重申“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格,并命康有为具折上言〞。正是在光绪帝的谕令之下,此后不久,原被工部堂官拒递的康有为之上清帝第五书,由总理衙门大臣递到光绪帝的面前。光绪帝看到康有为的这份充满热忱的奏折,被其深深地打动了,尤其当他看到“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的话语时,肃然动容,并以此对军机大臣说:“非忠肝义胆,不顾死生之人,安敢以此直方陈于朕前乎!〞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那么全,不变那么亡;全变那么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维新变法,“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根底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

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决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载,计有俄大彼得变法考(二卷)、日本明治变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记(六卷)、法国革命记(四卷)、波兰分灭记(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在变法中影响也的,当为日本明治变政考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保国会章程宣告:“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并明确地提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保国会打算按照强学会的模式,成为全国性的而不是地区性的组织,在北京和上海都设立总会,最终在全国各省、府、县设立分会。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公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绪公布定国是诏(翁同和拟),说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梁启超、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历把这次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2、根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根本内容。

3、初步成果:(反映了,,,,,有利于,,,,,动摇了,,,,)

根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资料回放】社会上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合作探究1】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拟

【合作探究2】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公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阔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1、课前精心准备,资料引用和问题设计具科学性、思辨性、趣味性于一体,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历史学素养的影响。这节课多媒体制作很有实效性,而且整个课题紧紧围绕“百日维新〞这一中心内容展开。选择的材料也贴近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答题的同学有30多个,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做选择题的时候争先恐后答复。

2、科学合理地延伸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的走向。如“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按照光绪帝的设想做下去,是通向君主立宪政治之路的。〞及“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比拟〞等,能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历史天地,走向历史的深隧。

3、营造开放的教学时空,张扬学生个性。如两个问题探究,我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各选其中一个,分两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很好的注意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4、缺乏之处:对教师分析讲解预设太多,学生学法指导相对薄弱,少数根底差的学生难以跟进教学进程。由于是在学生既有知识根底上的在探究,师生都有点轻松,对时间的把握今后要注意。

5、课程问题:从学生对“中国与西方近代变革时序倒置〞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来看,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较差,这显然与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有关。抛开通史体例的模块式教学,割裂了历史的链条,使学生很难理出历史变化开展的规律来,窃以为这是历史教材编写体例上的倒退。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据学情,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根底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电视剧英雄刀少年主题曲:肝胆相照。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熏陶,营造课堂气氛。

教师:翻开日历;今年是2021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秋风凛冽,吹冷一腔热血,举国震惊,大清帝国的逍遥梦,在这一天被彻底击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把日历往回翻。假设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炽热之中

(学生答复,教师引导出公车上书)

(二)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角色扮演,体验历史]:公车上书课本剧

剧情介绍:(学生课前准备)1895年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谭嗣同正在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号外,号外,京师爆发公车上书,康梁上书失败!〞“给我拿一份〞。谭嗣同看了报纸,心情沉重。轻声读出:亚洲第一海军大国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却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公车上书〞,谭嗣同那么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那么心忧“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观看短剧,思考历史}:教师提问,学生答复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原因是因为当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影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并补充介绍历史知识公车,回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使学生理解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开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而唯有变法才能救国图强)

[名片档案,个人风采]:学生模拟变法人物

学生分别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个人名片,登上讲台向大家模拟历史人物进行介绍。

(主要介绍代表人物: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曾经在香港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2、梁启超:少年聪明,13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跟随_为维新变法奔波。3、谭嗣同,号复生,出生官宦人家,却厌恶科举功名,读了万卷之书,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变中国现状。)

[关注国运,发表见解]:创设情境写“上书〞

讨论:假设你是1895年的一位爱国读书人,请你也写一份“上书〞,陈述怎样救亡图存!

(三)百日维新

[舌战群儒]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播放走向共和视频片段,观看“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内容。

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抗人民对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分析总结: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稳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抗外强的思想。

[京师现场采访报道]

学生模拟中外纪闻的记者,在_城楼现场报道:旧历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皇帝登上_城楼颁发诏书,标志变法开始。那么,变法涉及哪些内容呢我们来到变法记者招待会,采访光绪皇帝,学生扮演光绪皇帝向大家介绍了变法的有关内容: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四)我以我血荐轩辕

[永远的谭嗣同]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视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有人竭力劝说谭嗣同逃走,他谢绝劝告者说:“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_者,如有,请自嗣同始〞。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_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_牺牲,不愿逃走。

(五)我评谭嗣同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鼓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进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进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时机。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波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鼓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根本史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开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根底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_,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开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开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进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答复以下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答复、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急关头,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掀起了维新变法活动。

自学指导二: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公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法令的公布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精讲点拨二:

1、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_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并进行讨论: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维新派:“无百年不变之法。〞“能变那么变,不变那么亡,全变那么强,小变仍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分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戊戌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在讨论的根底上——归纳这些法令产生的影响。并简单探讨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结论:

进步性:“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

局限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过渡语: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变法内容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只是对原有的封建机体的局部改革,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缺乏广泛群众根底的改革,是要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改革。这场改革不可能得到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派的支持。最终,它必定会失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思考自学指导三提出的问题。

自学指导三:

1、戊戌变法是怎样失败的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

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精讲点拨三:

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运动失败。从变法开始到结束只有103天,所以称为百日维新。

2、教师归纳:

(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

(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

(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进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教师小结:

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_及失败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课后小结

通过提问、答复、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局部内容。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那么壁垒清楚了,二那么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开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屡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开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梦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缺乏,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开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缺乏,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防止地失败,也就缺乏为怪了。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4

一、内容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拟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拟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_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_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底。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_,其政令根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底,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阅读与思考

1.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泰西近欧论,皆方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那么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为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_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被_,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

请答复: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阐述你的理由。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那么全,不变那么亡,全变那么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答复: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比照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_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

之公正;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公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答复: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那么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那么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学争鸣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进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进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进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_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_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开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进主义〞。(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进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进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但凡改进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那么是一种误导。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进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根底的枝枝节节的改进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改进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陈旭麓:中国近代的革命与改进,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进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戌变法与欧洲改进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竟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以不可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进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进尚可,说是一次改进主义运动那么是不妥的〞。

(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拟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进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进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进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假设、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开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方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浅薄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进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管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管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_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假设干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启蒙作用。一些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意义,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局部〞。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突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_独断的皇权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纲常_,这一切曾经是封建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武器,现在这些武器上也长了斑斑锈痕。人民不仅从戊戌政治-运动中认清了_的凶恶面目,而且也从戊戌思想运动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推向前进。〞(戴逸:戊戌时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种观点,马洪林认为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开启了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闸门,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实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又要改变封建_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政治体制的_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开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马洪林: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载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张江明等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比拟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_革命的开端,它加速了中国走出东方“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张江明等: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参考答案:

1.(1)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抗农民起义;梦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底;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进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2.(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变法,材料2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于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维新派的软弱所致。

3.(1)_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那么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_: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核心主张:开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剩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它是否顺应历史开展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