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轮复习《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07《春秋》三传第六【内容梗概】《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原文呈现】《春秋》三传第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722--481);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是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①,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②,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大约有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拔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愿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榖梁》,尤其如此。
这样咬嚼出来的意义就是所谓“书法”,所谓“褒贬”,也就是所谓“微言”,后世最看重这个,他们说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③,“笔”是书,“削”是不书,都有大道理在内。又说一字之褒,比教你作王公还荣耀,一字之贬,比将你作罪人杀了还耻辱。本来孟子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④,那似乎只指概括的劝惩作用而言。等到褒贬说发展,孟子这句话倒像更坐实了。而孔子和《春秋》的权威也就更大了。后世史家推尊《春秋》,承认这种书法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照三传所咬嚼出来的那么穿凿傅会的办。这正和后世人尽管推尊《毛诗传笺》里比兴的解释,实际上却不那样穿凿傅会的作诗一样。三传,特别是《公羊传》和《榖梁传》,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是一致的。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斯,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榖较晚出的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榖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开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⑤。这部书历来讨论的最多。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作官受禄。当时《春秋》立了公、榖两家。后来虽一度立了博士,可是不久还是废了。倒是民间传习的渐多,终于大行!原来是公、榖不免空炎,《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左传》以外,还有一部分国记载的《国语》,汉代也认为左丘明所作,称为《春秋外传》。后世学者怀疑这一说的很多。据近的研究《国语》重在“语”,记事颇简略,大约出于另一著者的手,而为《左传》著者的重要史料之一。这书的说教,也不外尚德、尊天、敬神,爱民,和《左传》是很相近的。只不知著者是谁。其实《左传》著者我们也不知道,说是左丘明,但矛盾太多,不能教人相信。《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战国,比《公》、《榖》二传早些。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人就不少了,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
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所以《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注释:①《左传》宣公二年。
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③《史记·孔子世家》。
④《孟子·滕文公》下。
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鲁君子”,《汉书·刘歆传》说“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杜预《春秋序》说是“身为国史”。[参考资料]洪业《春秋传引得序》【随文练习】一、根据原文填空1.“春秋”是古代________的通称。2.《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______。3.《春秋》三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5.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____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6.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________为主,左氏却以________为主。7.《左传》相传为汉代鲁国________所作。【参考答案】1.记事史书2.编年体3.《左传》《公羊传》《榖梁传》4.《春秋》5.征实6.解经叙事7.左丘明二、阅读语段,完成后面小题《春秋》三传第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722--481);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是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①,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②,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大约有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拔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愿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榖梁》,尤其如此。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1.文章开头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愿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3.《春秋》的内容有哪些?《春秋》在当时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内容:介绍了《春秋》得名的由来;孔子编撰《春秋》的原因。作用:使得读者对《春秋》得名和编撰原因有所了解;引出下文对《春秋》的进一步介绍;故事导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往往”是“通常”的意思,是指解释经文的时候,通常会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体现出止血的严谨,但是又不是所有的、毫无例外的咬嚼,“往往”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内容:《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变式练习】一、选择题1.(2020·山东潍坊·统考一模)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尔基,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C.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中国传统戏剧都属于话剧。D.《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答案】C【详解】C.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故选C。2.(2020·江苏徐州·统考模拟预测)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十五从军征》等。B.《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C.范仲淹,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D.“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指史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贬官;“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指《国风》和《离骚》。【答案】C【详解】C.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故选C。3.(2020·山东临沂·统考一模)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D.《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是一部断代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故选D。4.(2020·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B.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会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后来发展到是赠言的文章都叫赠序,内容多为勉励,推崇,赞许之辞。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答案】C【详解】C.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5.(2019春·湖南邵阳·九年级校联考期中)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B.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壮飞,是改良主义思想家、宣传家。著作有《少年中国说》《谭嗣同》。C.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戏剧有《茶馆》《龙须沟》等。D.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吴承恩。【答案】B【详解】B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号“壮飞”的是谭嗣同。梁启超号“任公”和“饮冰室主人”。6.(2017春·江苏连云港·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C.《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刺齐王,齐王纳谏。D.《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战国时期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应该是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一个兼语句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邹忌讽刺齐王”说法不对,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7.(2022·辽宁阜新·统考二模)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这是冰心《繁尾·春水》中的一首小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B.在《红岩》中因甫志高背叛,许云峰在印《挺进报》时被抓,他在临危时挂出了扫帚保卫了党。C.欧阳修,字永书,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足“唐米散文八大家”之一。我们初中学过他的《醉翁亭记》。D.《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B.《红岩》中,因甫志高背叛,许云峰在印《挺进报》时被抓,成岗急中生智把扫帚挂在窗口保护大家。并非“许云峰”;故选B。8.(2022·辽宁葫芦岛·统考二模)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B.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醉翁亭记》。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马说》同属这种文体。D.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答案】B【详解】考查文学常识。B.“又号香山居士”表述有误,应该是“又号六一居士”。故选B。9.(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谥号“韩昌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谥号“文忠”。B.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左传》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西汉司马迁历尽艰辛撰成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的“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D.《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都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的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答案】A【详解】A.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和“昌黎先生”,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所以A项“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谥号‘韩昌黎’”表述不正确;故选A。二、文言文阅读(2018·江苏苏州·统考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永、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肤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②符移:官府征调救命文书。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2)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11.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0.(1)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2)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
11.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进取”“辄”“引”“令”等字词的翻译。11.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准方进取,可欺君邪?”表现了他为官清正的品格。“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表现了他敢于直谏的性格。译文:寇准年少的时候英武豪迈,通晓《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考取了进士。宋太宗选取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免职离开。有的人让寇准增加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进士),被授官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次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来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来)被征召到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诉说利益与损害,皇帝更加重视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宫殿里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话语不符合(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地)站起身来,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因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如同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三、现代文阅读(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二模)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下面小题。①何尊①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其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教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代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注释】①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2.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的“中国”一词指国内、内地。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D.“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13.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4.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5.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答案】12.D
13.时间顺序
14.引用(引资料)。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充分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辨析。D.不符合文意。原句在第④段“‘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选项把“大致来说”换成“而有”,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违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原则。故选D。1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其作用。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全文的内容来看,本文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句:“何尊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是“‘中国’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左传·庄公三十一年》”“《公羊传·禧公四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史记·武帝本纪》”“《史记》《汉书》”“《三国志》”“辛亥革命”,可以判定为时间顺序。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通读全文可知,文中引用大量文献资料,例如:《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等,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15.考查概括说明内容。需要通读全文,理清说明脉络。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一词,第①段介绍“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第②﹣⑦段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因此本文的说明内容是: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2020春·天津·九年级天津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回答小题。“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①何尊①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石油化工产品购销合同
- 2025年贷款担保的合同样本
- 县汽车站建设招标合同
- 北海个人租房合同
- 农业产品采购合同
- 2025简约住宅装修合同范本
- 隔壁同意建房协议书
- 2025年03月如东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3月吉安县敦城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吉安县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南宁理工学院《混凝土结构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第8课 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酒店筹备开业流程手册范本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直播电商赛项规程
- DL∕T 5161.5-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
- 绿化养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13.第13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一(下)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四季的问候合唱简谱
- TB-T 3356-2021铁路隧道锚杆-PDF解密
- 2023年污水处理工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922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