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新课标下小学劳动课中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1页
浅述新课标下小学劳动课中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2页
浅述新课标下小学劳动课中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3页
浅述新课标下小学劳动课中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4页
浅述新课标下小学劳动课中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述新课标下小学劳动课中

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劳动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对上课内容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动手操作中,并努力尝试让科学走进生活,养成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学习态度。当然,“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过程科学评价的内容之一,课堂教学则是创新意识的主阵地。 关键词:科技素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劳动创新能力

引言: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比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管、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在这种良性的激发下,学校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美好方向发展。我们已经熟知,很多国家的国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一个人修身立德所需要的一切,已经从学校里展开了训练,国民素养由此萌芽。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士大夫讲的话,劳动的价值是知识分子做的代言。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我们不能把世界只装在脑袋上,也要装在身体里,由此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的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人们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推向社会。如何使我们不失去给自己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我想,学校教育可以为师生们创造一个热爱劳动的氛围。正文: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决定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将劳动课作为12门国家课程之一,单独被列入科目设置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双减’政策下,《标准》的发布意味着要真正把劳动课落到实处,想办法上好,决不能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教育”。《标准》要求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亲身的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并以“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增强技术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劳动科技教育应充分注意重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并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构建起一个以科学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学生生活为取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通过科技教育树德、增智、强体、益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小学劳动课总体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其中实践课包括实践讲解、课堂观察、动手操作、总结记录等环节,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创新教育和课改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通过简单的讲解和记忆,学生不能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甚至有可能造成压力和负担。但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不但可以扎实所学知识,还能进一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一、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更喜欢“动手做”的教学模式

通过我们对本市区小学学生、教师的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其中有近九成的小学生(共计调查256位)对“动手做”的教学模式表示喜欢,而教师却因受各校条件限制而不进行此类课程模式的教学。 2.学生更喜欢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获得动手能力

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融于集体,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讨论和现象分析,并适时给予学生线索引导和课堂点评。在我们所调查的256位小学生中,有56.7%的学生喜欢自主探索获得科学知识、劳动能力。3.学校为劳动实践配备硬件设施情况的调查对于存在部分因受场地、实践器材限制而不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完成的劳动实践课的问题在本地尤为突出。在被调查的11所学校中,仅有3所学校的劳动课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实践器材配备情况是满意的。 4.科学知识、科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小学生求知欲强,对一切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基于此事实,教师应在教学之外多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培养大胆质疑、敢于探究、勇于超越、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但我们的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学生完全不会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5.学生对动手操作的喜爱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探索去获取新知识,无疑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56位学生中,有242名学生对科技制作、科学发明表示喜欢,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6%。所以说,用营造探究性实践氛围和培养学生养成开放式实践的环境创新意识极其重要。二、思考和建议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而言,好奇是天性,兴趣是老师。好奇萌生创新思维,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因此,保持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有趣味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作为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并让学生发现它、接受它、热爱它,劳动课里的科技含金量才能体现其深层意义。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因此,点燃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需要教师有一颗活力常在的童心和循序善诱的耐心。 2.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当劳动实践课受硬件设施限制时,课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教师应运用自制教具、多媒体优化实践教学等方法,做好课前准备。这方面我们在查阅国外相关教学资料时发现,就瑞士的小学而言,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接受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了,此时对于解决教具缺乏的问题在课前准备中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我用纸做多面体》为了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前针对教学自制教具,既弥补了学校实践器材品种配备的不足,又增加了学生对劳动课的兴趣。同时,多媒体的应用也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因劳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国外也被经常使用,合理安排课堂环节也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3.课后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课前准备能使学生充分接触和认识实物并发现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堂探究的准备工作,而课后活动是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连接。如,在我们进行调查时,所听的一堂课《垃圾的分类》,在上节课结束时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准备与下节课有关的实践材料,上课时,教师先对学生带实践材料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比,然后进入新课,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每组进行汇报说一说大家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自己带的实践材料来完成这堂课。汇报完毕后教师对内容进行点评指导,再组织学生在室外宽阔处进行实践,并要求记录实践结果。当学生都做完实践后,回答问题“你们认为怎样可以更科学的进行分类?”每个组都回答,全班讨论,教师一一给予意见,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布置作业:课后观察各种公共设施里垃圾桶是怎样设计的,都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这堂课大致如此,整堂课教师只起了引导作用,学生自己动手做,独立思考,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但最不能忽视的是课前准备和课后与生活相结合,只要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课堂知识便可进一步巩固。 4.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试利用学校的空地建立劳动科学一角,利用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在此进行实践和探究。例如,进行植物种植,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整个种植过程,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劳动情趣,用所学知识建立小型气象站,小组合作进行天气预报等。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研究的场所,使教学有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我校正在筹划开展此方案,希望能尽早为学生服务。 一位具有科学精神的劳动课教师的勤劳教学可以影响一群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从而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