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机械零部件专题汇报_第1页
精密机械零部件专题汇报_第2页
精密机械零部件专题汇报_第3页
精密机械零部件专题汇报_第4页
精密机械零部件专题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密机械零部件专题汇报

十三五以来,模具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总量保持基本稳定。随着模具产业的规模扩大和模具制造流程的改变,大批具有计算机和数字化知识的年轻力量进入到模具行业,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和模具人才培训体系的发展。以模具中职、高职教育,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企业在岗培训等有机结合的人才发展机制逐步形成。构建以汽车模具、电子模具、家电模具、医疗大健康模具为主体的市场研究,建立模具行业组织与模具终端产业相关行业机构的协同、市场对接和交流机制,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具供需的对话机制,形成覆盖民生、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用品等各领域、各门类模具产业链国内供应的有效支撑。我国模具企业的运行模式与产业特点(一)我国模具企业当前的四类运行模式一是产品集团投资建立的模具公司(厂、车间),主要为本集团的产品生产和新产品开发服务,大多采用事业部、分公司的方式运行;二是具有明确细分市场定位(如汽车零部件、橡胶轮胎、电机铁芯、模具标准件等)的中大型模具企业,运行模式包括股份制(含上市公司)、独资企业等;三是以模具细分领域(如精密注塑模、多工位级进冲模、金属型材挤压模、塑料挤出模、检具、夹具等)定位的中小型模具企业,运行模式包括合资、独资、个体等;四是以协议制造(代工)、委托加工为主的小型模具及零部件加工企业,运行方式灵活多样,如合伙、家庭、个体等。运行模式的不同,决定着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制定中关注点存在差异,第一类企业主要关注如何提高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满足集团产品生产和竞争力提高;第二类企业重点关注所在细分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消长,需要在投资管理、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全方位提升,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模具制造业的骨干;第三类模具企业以在技术、设备、人力方面做专做精的细分领域为主要关注点,在市场方面大多着眼全球并积极跟踪新兴产业和模具成形新技术的发展,利用自身形成的细分领域专、精优势,在补足第一、第二类企业能力间隙的同时,及时发现并快速抢占新的模具市场,是推动我国模具行业由大转强的生力军;第四类企业主要关注所在模具产业集聚区专业模具企业发展对社会加工能力的需求,与委托企业(群体)建立互信互补的合作关系,成为模具制造生态圈中的一部分。以上各类企业会随模具企业的发展进行转换。(二)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特征明显当前,模具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为一体,成形材料、模具材料的性能分析,模具设计、加工工艺、模拟分析的模块化、智能化,制造设备智能化应用,高精化水平、检测与质量管控等综合技术的把握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模具服役时,安装在精密成形工艺装备(如:自动冲压线、注塑机产线、压铸机产线)上,可实施温度、压力智能控制的智能化模具已成为主流。以上所体现出的技术密集、技术交叉集成,使得模具制造与模具产品都具有高技术的特征。而我国在基础算法、数学模型等基础软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在软件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这些都使得模具产业的技术弱势问题突出。资金密集体现在:对模具设计、制造软件要求极高、依赖性极强,同时,模具制造大多是针对特定用户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因此生产周期较长,导致均衡生产和企业管理难度大;活化劳动占比高,人工成本年年攀升的特性更加明显;同时,一次性投入大、关键精密设备附加值高、价格昂贵、资金周转周期长、增值税税负重、企业资金积累慢,而且投资回收期长。(三)模具本身的创新,也为下游用户产业的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产业链系统化创新提供了支撑模具自身就是创新型的个性化成形专用技术装备,通过多工序、多组分、多型腔的集成实现模具产品的设计、工艺创新;模具还是创新的载体,是终端产业创新改善的实现手段,终端产品零件的创新很大程度是由模具完成;模具也是成形自动化、智能化的核心功能载体。所以,模具服务于下游零件成形制造的全过程,不仅仅为下游客户带来工艺保障,还有效提高了下游客户的资源效率、运营效率、研发效率,是其效能创新的重要方面。行业集群发展健康以模具企业集群制造方式陆续建立的模具产业园区(城)在全国已有数十个,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以及环渤海模具产业集聚区的模具企业具备较强的协作配套体系,聚集特征明显。浙江甬台温、江苏苏锡常、广东深圳东莞、西南的成渝、山东的青岛、辽宁的大连、湖北武汉地区的模具制造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都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其中,上海地区的汽车车身冲压模具产业聚集带动效应明显,而宁波的压铸模具、铸造模具、粉末冶金模具、铁芯机电模具在全国处于领先,塑料模具生产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宁波模具产业在全国模具行业的地位极其重要。由十三五末集聚区产业特色汇总表可以了解到,全国模具聚集区分布、各模具类别占比以及模具产业服务领域构成特色。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概况精密机械零部件是机械设备中的核心零部件,是综合运用高精密设备、金属加工工艺、精密检测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将金属材料加工成预定形状或尺寸的金属零部件。精密机械零部件既具有加工精度高、尺寸公差小、表面光洁度高等精密特点,也具有尺寸稳定性高、抗疲劳与抗衰减性能好等金属零件的特点。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是各类精密设备仪器生产制造的基础。过去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加工能力与技术实力不强,核心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通常为欧美日等外资企业所垄断。近年来,随着产业链中系统总成或部件装配业务向我国转移,其子系统或部件的制造商也在我国积极寻找并支持具有核心精密机械零部件生产能力的企业。这一趋势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消费电子、风力发电等下游行业比较明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一)国际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下的国际模具制造产业形势十三五中期(2017年)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波及全球并不断升级,引发去全球化思潮泛滥,导致国际经济秩序受损、局面动荡、市场格局莫测,我国模具行业身处其中,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1、全球模具行业整体形成国际分工合作模式模具品种多、批量小、技术附加值高,世界各国模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德国、日本两国模具总体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德国5000家模具企业中的100家相对较大规模的企业实现了德国90%的模具产值,20人以下的模具企业占90%以上,为100家模具企业配套,形成了竞争有序,互补支撑的健康产业模式;日本25人以下模具企业占95%也是如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基本特点,但他们专注自身已有模具产品和相应技术,形成细分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收益支撑创新的模式成熟。模具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强烈依赖地缘市场,目前模具产业体系最全的是中国,而瑞士、瑞典模具以出口为主,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模具产业大多根据本地区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如西班牙的冲压模具、葡萄牙的塑料模具等。模具行业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基于其对产品零件制造业竞争力的巨大支撑和保障作用而受到重视,模具制造业得到了作为全面支撑零件制造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不但制定了支持模具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培训计划,还支持行业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开展,如瑞典模具和冲压工具协会(1941年成立)、美国国家工模具和加工协会(1943年成立)、日本模具工业协会(1958年成立)、葡萄牙模具工业协会(1969年成立)、德国VDMA精密工模具分会(1892年成立)等行业组织,都承担了本国某些职能。2、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推动全球模具产业格局重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产业细分后在全球分散布局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全球价值链扩张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经济后起国家仅靠少量要素成本优势,就使得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转移范围加大。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低附加值产品成为整体产业链的一部分转移出去已成为一种市场趋势,形成以中国为核心,覆盖亚洲、南美等新兴国家的全球制造业生产体系;但具有技术沉淀、配套环境良好的模具整体产业链的转移难度极大,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处于价值链相对较高端的国家,分工合作关系不断加强,跨国产业多元化推动我国模具企业走出去,融入亚洲、欧洲、美洲等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国处于这些体系的关键交汇地位,显示出主体的稳固力量。国际金融危机后,受保护主义、技术变革、要素成本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模具产业格局加快调整和重构。模具发达国家纷纷实施模具高端化制造引领战略,以雄厚的技术储备实现模具产业的自动化效能升级,技术壁垒频繁高发,中国模具制造业原有的国际市场拓展模式、产业技术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组织模式、资本运作模式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模具新兴国家竞相加快推进模具产业提升进程,我国模具行业资源等要素成本超过印度、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以及一些拉美国家,面临高端国际回流和中低端国际分流的双向挤压,全球模具产业格局面临重塑。受贸易保护主义及新兴模具制造势力成长等因素影响,模具国际采购渠道的不确定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则极可能是全球供应链体系调整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各国为防控疫情采取的封锁、管控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剧和放大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可能以疫情为借口进一步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进而推动全球供应链体系朝着多元化和分散化的方向发展,全球模具产业格局不确定性增强。3、技术封锁,打压不断升级经过数十年的深度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高度依赖的关系,产业链已深度交织。我国模具工业受益于市场规模、产业齐全、基础设施、熟练劳动力等方面的既有基础,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位置,产业链总体风险可控。但在技术核心领域,模具行业尤为突出的瓶颈是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软件受制于人,行业发展面临巨大风险。模具行业竞争格局国际竞争方面,国内铝型材挤压模具及挤压配套设备的生产起步相对较晚,而欧美发达国家技术领先程度较高,持续性研发投入大,工艺设计理念先进,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高,制造的产品在使用寿命、稳定性、可靠性、精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成本、劳资关系、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国外企业在运营效率方面存在一定劣势。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下游应用领域的丰富及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基础,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工艺改进提供了保障。总体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不断缩小。国内竞争方面,在铝型材挤压模具、挤压配套设备及精密机械零部件领域,企业数量众多且分散,市场集中度低。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较低,受人才、技术、工艺、资金、客户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其低端产品同质化明显,高端产品及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总体稳定性不足、品种结构较单一、一站式配套服务能力弱,从而无法形成品牌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内少数领先企业生产规模较大,不断提高生产装备柔性化、自动化程度,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延伸一站式配套服务,在中高端应用市场竞争优势突出,市场份额日益向该等领先企业集中。进入模具行业的壁垒行业企业数量较多且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低端产品同质化明显,质量稳定性、可靠性较差。而在中高端市场,生产厂商依靠多年的技术工艺积累、人才储备、持续的研发及设备投入,在长期稳定的客户合作基础之上开展一站式配套服务,使得客户粘性日益增强,从而对新进入企业构成了较高的壁垒。(一)模具行业客户壁垒铝型材挤压模具及设备、精密机械零部件产品具有显著的定制化特点,主要应用于建筑/工业/轨道交通/风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在面向以上领域的中高端市场中,国内外大型企业在确定供应商前会对其技术开发能力、产品精度、质量稳定性、规模化供货能力、售后服务响应等方面进行较长时期的考察。基于行业现状,在供应商替换成本较高的情况下,生产厂商一旦进入客户的供应商体系,通常会和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于下游市场应用及客户需求的不断拓展,行业内领先企业持续开发新产品和拓展新应用领域,不断深化对客户需求及产品应用理解的同时,培养了客户的使用习惯,可通过已有高频主打产品带动新品销售,从而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合作基础,提高了中高端市场进入门槛。(二)模具行业技术壁垒行业实践性较强,中高端产品对开发设计能力、指标精度、质量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厂商需要在制造工艺、质量控制、联机调试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累积和生产应用才能掌握核心技术。行业内技术领先的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承接订单进一步优化原有技术,通过持续的新产品开发满足客户新需求,继而形成新工艺、新方法,不断筑高技术壁垒,新进入行业的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掌握生产核心技术。因此,较高的综合技术要求构成了行业较高的技术壁垒。(三)模具行业人才壁垒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实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企业能否获得客户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规模。随着工艺流程的创新运用、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行业内企业必须组建一支专业背景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研发创新能力突出的技术人才队伍,方能在变革中保持领先优势。目前,本行业内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供应较为缺乏,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培养。长期耕耘本行业的领先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与市场沉淀,建立了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梯队。对本行业新进入者,尤其是缺乏规模优势和生产经验的企业而言,其很难在短期内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并始终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因此本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壁垒。(四)模具行业资金壁垒由于生产线购置、厂房建设及日常营运等客观需要,对行业内生产厂商的配套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部分设备的专用性较强,且在技术革新和客户需求提升的带动下,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以保障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如果新进企业没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将难以适应本行业的市场竞争。因此,本行业存在较高的资金壁垒。企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范围扩大模具的设计制造与其服务的产品(制件、制品)制造密切关联,是由于产品制造技术和成形生产管理与模具不可分割的特性,形成模具企业是模具及模具成形工艺的集成供应商(模具+模具成形工艺),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如电子元器件、汽车零件、精密产品零件等)制造需要模具设计制造与成形产品生产在一个成形工程实施的价值链内完成。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专业模具企业利用自身模具制造技术的优势,以及模具+成形工艺集成供应商的已有产业资源,顺势而为,加快了向下游产业扩展的速度,形成以模具支撑产品、产品反哺模具的新优势,模具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加强,其中50%规模以上汽车模具企业延伸增加了模具制件的生产业务。在此期间上市的模具企业,主营业务绝大部分定位于模具及模具制品。模具企业产业链向下游的延伸进一步优化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加模具企业的研发投入,提升我国产业模具的技术创新能力。模具行业下游行业概况(一)铝型材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铝,由于其优良的结构及功能特性,同时结合铝及其合金材料性能的改善和提高,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铝代钢、以铝节木等材料替代应用亦成为化解铝产能过剩的有效抓手。当前,我国铝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不断高质量发展,铝应用领域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受益于光伏、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铝材市场也不断向好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至2017年我国铝型材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8年,因供给侧改革及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我国铝材行业产量出现同比下滑。但随着光伏产业的复苏,铝型材在汽车轻量化、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以及两新一重政策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下游市场对铝型材的需求逐步扩大,2019年至2021年铝型材产量分别达到为5,252.2万吨、5,779.3万吨和6,10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30%、10.04%和5.64%,产量连续三年大幅回升。未来,随着国内铝型材制造企业技术的改进,产品性能的提升,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预计我国铝型材的发展前景良好。(二)铝型材的下游应用铝及铝型材由于具有质量轻、易加工、耐腐蚀、导热导电及可回收性强等优良性能,在建筑、交通、汽车、能源、家电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铝型材生产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强韧化、结构减重、耐腐蚀、使用寿命、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化,具有高合金化、高综合性能的铝型材的市场需求逐步增加。建筑业是铝型材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由于铝质量轻,同时强度可达到或超过结构钢的水平,易于加工成各种形状,经过表面处理拥有精美的外观和耐腐蚀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2016年国家工信部发布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鼓励扩大铝在建筑业的应用。在建筑行业,铝型材可用于门窗、幕墙、采光顶、隔断、装饰品等。此外,彩色铝板、复合铝板、复合门窗框、铝合金模板等新型建筑铝制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除了建筑行业,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运用同样广泛,尤其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光伏及消费电子行业。近年来,随着前述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铝型材及其上游(包括相关型材挤压模具及挤压生产线)亦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轨道交通领域,由于铝型材具有高强韧、质量轻、易加工、耐腐蚀等突出优点,使得其在该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轨道车辆车体已大量使用铝材制造,轨道交通连接件、座椅、门窗、广告架等也大量采用铝合金产品。2014年以来,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中国现已开通运营高速铁路3.79万公里,居全球第一,以八纵八横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络基本成型。今后,随着国内高铁里程的不断增长,轨道交通领域对铝型材的需求将持续扩大,从而带动铝型材行业及其相关上游的发展。截至2020年,中国内地累计有45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7978公里,同比增长18.54%,增速明显回升。2011年-2020年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累积增长近400.00%。今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对铝型材的需求将持续扩大,铝型材行业及其相关上游行业亦将从中受益。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轻量化领域,铝型材同样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铝的密度仅有钢的1/3,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可回收性,是理想的汽车轻量化材料。目前变速器箱体、热交换系统的铝合金使用率已接近100%,发动机缸体、缸盖、车轮的铝合金使用率也已较高,未来车身、底盘等零部件铝型材使用率亦有望大幅提高。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8年我国乘用车的单车用铝量仅为156kg,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提出,到2025年及2030年,我国汽车单车用铝量要分别达到250kg及350kg,相关铝型材市场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在光伏行业,铝型材主要运用在光伏边框和光伏支架等部位。光伏边框及光伏支架按照使用的原材料可分为三类:铝型材边框、不锈钢边框、玻璃钢型材边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