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生物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1.gif)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2.gif)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3.gif)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4.gif)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df3f736782cae306715f4ddfc9fee89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理解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
2、理解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3、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4、掌握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
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
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于ATP的分子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
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
键,然后从比较高能磷酸化合物释放能量的标准数值和ATP释放能量的数值入手,
使学生很信服地认识到ATP的确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
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
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
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
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在ATP与ADP
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
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从而易于引发学生讨
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学生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
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3、对于ATP的形成途径,教材是在介绍了ADP-ATP循环的基础上,从动物
(包括人体)和绿色植物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动物而言,产生ATP途径是是氧化
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对植物而言,产生ATP的过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
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4、对于ATP的生理功能,教材先分析了生物体内糖类、脂肪等物质具有储存
能量的特点,指出新陈代谢不仅需要酶,还需要能量,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之
一,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但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
用,它们的能量只有在细胞中随着有机物的逐步分解而释放出来,且储存到ATP中
才能被生物体利用,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为什么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
源。在本节的最后,教材还用ATP是流通着的"能量货币"这一形象的比喻,以加深
学生对ATP的生理功能以及ADP-ATP相互转化的认识,即伴随着ATP的水解与合成
的过程,发生着能量的释放与储存,从而推动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中,ATP的分子简式、ATP的生理功能是重点,ATP与ADP的相
互转变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1.引入本节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以下事实,即生物体的生存不仅仅要依
靠物质上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有能量的维持,在生物体内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
定伴随着能量的获取、储存、释放、利用和散失。这样,引入ATP这一生物体直接
能源就顺理成章了。
2.引出ATP这一高能化合物时,还是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能量形式入手比较
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可先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把光
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动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
的有机物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出:光能
只有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绿色植物利用;同样,动、植物通过呼吸作
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或维持体温外,其余的
都要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那么这种活跃的、随时可
以利用的化学能是什么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ATP这一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
质。
3.ATP的分子结构不宜讲授得过于深入。学生只要了解ATP中具有不稳定的
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释放其能量,形成ATP时需要能量就可以了,应把学生讨
论的重点放在ATP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哪些生理过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时,
能量来自哪些生理过程,以便使学生易于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转变在细胞中能量
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这种转化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为使学生的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下提示:其
一,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其二,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其
三,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
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
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
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5.ATP的形成途径也不宜太深入,因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还没
学到。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
能,并将ATP中的化学能最终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光
能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
【教学重点】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
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ATP的形成途径、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能理
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教学难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理
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引言
设计1:通过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引入ATP这一高能化合物。
新陈代谢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转化。为了使学生对能量的转
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一些能量转化的实例,比
如可以提问:
(1)“你能举出几个生物体内发生的诸如能量转化、或能量的吸收储存、或
能量的释放利用的例子来吗?”
(2)“绿色植物能把光能直接用于有机物的合成吗?”或“生物体通过呼吸作
用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些能量能直接被细胞利用吗?”
不能,光能必须要转化为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有机物的合成;有机物中
的能量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后,也必须转化为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生物体
的各项生命活动,携带这种活跃的化合能的物质就是一种高能化合物,即ATP,这
样很自然地引入了ATP这个概念。
设计2:从细胞中能量利用存在的矛盾入手,设计相关的问题串引入ATP这一
高能化合物。
(1)“细胞中主要是由什么细胞器来产生能量的?”
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细胞中有哪些生理过程在不断地消耗着能量?”
细胞分裂、细胞核中DNA的复制、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胞膜主动运输、高尔
基体合成分泌等需要能量
(3)“细胞内产能与用能很明显地存在着空间上的隔离,细胞是怎样解决这
一矛盾的呢?”
(4)“细胞内存在有糖类、脂肪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含有大量且稳定的能
量,但某项生命活动可能不用大量的能量就足以进行,而且糖类、脂肪中储存的能
量又过于稳定,不易被生物体利用,细胞又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这样就可自然地引入ATP这种储能少、不稳定、可为所有生理活动供能的高能
化合物。
2、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
在引导学生讨论ATP的分子结构简式及其特点时,可从ATP的英文名称中的三
个字母含义、中文名称、ATP是高能化合物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易于理解ATP的结
构特点及其生理作用。
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即高能磷酸键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
量是一般的共价键的2倍以上,如ATP末端磷酸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出的
能量约30.5kJ/mol上,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成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
13.8kJ/mol。这种键称为高能键,常以“~”符号表示。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统称
为高能化合物。
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ATP的结构简式的含义,如ATP中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
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高能磷酸键。
细胞内释放能量的反应,如呼吸作用常会伴随ADP转变成ATP;而耗能的反
应,如蛋白质的合成等,需要用ATP水解成ADP再将能量释放出来,以推动需能代
谢反应的进行。
ATP和ADP在体内总是处于不停地转化中,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变及其意义
在引导学生讨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变时,需强调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
对稳定的;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
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
源,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
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
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
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4、在讨论了ATP和ADP之间相互转变及其意义后,在小结ATP在细胞内能量
的转换、运输、利用中的关键作用时,可结合本节所讲的内容,提一些与ATP有关
的综合性问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ATP这一生物体直接能源物质的
理解。比如,可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众多能源物质中,ATP这种绝对含量极少的物质为什么成为直接能源?
葡萄糖、糖元、淀粉、脂肪、氨基酸、脂肪酸、磷酸肌酸等,这些都可作为生
物体的能源物质,但生物体不能利用这些能源物质中的能量,这些物质中储存的能
量必须要转移给ATP中。生物体直接从ATP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形式的能
量,如ATP可转化为机械能、电能、渗透能、化学能、光能和热量等。
(2)为什么ATP是细胞内能量释放、储存、转移和利用的中心物质,成为生
物的直接能源呢?
我们来看看葡萄糖和ATP分子中储存能量的差异就明白了。ATP末端磷酸基团
水解时,释放出的能量是30.5kJ/mol,一般把水解时释放20.92kJ/mol以上能量
的化合物叫高能化合物,可见ATP是高能化合物,而且其能量与某些高能化合物
(如磷酸肌酸)相比,要低一些,因此磷酸肌酸中的能量可在不需额外供能的情况
下转移给ATP。而葡萄糖分子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后,释放出2870kJ/mol的
能量。结果,存在于葡萄糖分子中的能量就像存在银行里的钱,而储存在ATP分子
中的能量则像“零钱”,它更容易在细胞中被使用,因此还有的说ATP是能量的
“通用货币”就是这个道理。
(3)ATP对生命的维持是极其重要的,试想:当产生ATP的过程停止时,会
发生什么?
举一个例子,学生可能知道氰化物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使人死亡,其毒理就
是阻挡ATP的形成。当人体ATP合成受阻后,机体没有ATP,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
中的细胞活动就不能继续,人在3-6分钟内就会失去知觉。
(4)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就是ATP在生物体中的绝对含量是极小的,但
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ATP,但在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的
ATP量可满足机体的要求,奥妙何在呢?
生物体可把其它能源物质的能量高速地转移给ATP,以补充ATP的消耗,即
ATP―ADP循环速度是很快的。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2
P>在进行酶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提问: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演示有关实验,也可安排相应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与多样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实验,实验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两项内容:
一是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它是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生
物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无机催化剂三
价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二是本实验的实验步骤。
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铁离子的结论,在此基础
上,教师可列举其他实例,概括酶的高效性。教师还应强调正是由于酶的存在及其
高效性,所以许多代谢反应在体外很难发生,在体内却可迅速进行。
(2)酶的专一性特性
实验前可提问:“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能否消化水解这
两种物质?”
本实验所涉及的颜色反应要在实验前跟学生说明清楚。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和
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会有砖红色沉淀物质
产生,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无此反应。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
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有的特性;
(3)酶的多样性原理,可在学生理解酶的专一性原理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的多
样性让学生分析得出。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做《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这
对于训练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等都是很帮助的。
在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后,可适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常识。如可提问:“持续高烧不退或严重
腹泻有时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学生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人的正常体温是37℃,体温升高到38℃,虽然体温只是升高了1℃,但人已
感觉非常没有精神,如果升高到39℃甚至40℃以上,而且持续高烧,就会出现一
系列严重的反应,如昏睡、昏迷、惊厥、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酶
作为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活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有机溶剂、
重金属离子、酶浓度、酶的激活剂、抑制剂等等,而酶的活性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是
非常敏感的,影响因素发生很小的变化的,酶活性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人体中酶
的最适温度一般为37℃,当人体体温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时,机体中酶活性就会
大大降低,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了。
霍乱是一种烈性的传染病,为霍乱弧菌所致,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死
亡率甚高。霍乱弧菌通过人的肠粘膜并大量繁殖,同时产生肠毒素引起剧烈腹泻造
成迅速而严重的脱水,血容量明显减少,因而出现微循环衰竭,使细胞得不到钾、
钠、钙、氯离子,导致肌肉痉挛;细胞得不到碳酸氢根离子而导致细胞内pH值发生
较大的改变,酶活性即相应大大降低,严重的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最终病人肾功
能衰竭,休克、死亡。人体大量出汗、腹泻都要相应地补充水就是这个道理;婴幼
儿自身调节能力差,婴幼儿腹泻常常引起严重后果,就是这个道理。
或者问:“当人误食了含有重金属的食物或农药后,有一种应急措施,就是赶
紧给病人大量喝牛奶或豆浆,学生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酶活性除了与温度、pH有关外,还受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的影响。有机
溶剂与重金属离子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原因是有机溶剂和重金属离子与酶蛋白上的某
些化学基团结合,使酶的活性完全丧失,这也是人误食了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
或含重金属离子的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原因。
牛奶和豆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和重金属或有机物结合,而
使这些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发生沉淀。当人误食了含重金属的食品或农药后,大量饮
用牛奶或豆浆可使这些有毒物质沉淀下来不被消化道吸收,从而也就避免了这些有
毒物质与人体中正常的酶接触的机会,而保护了这些酶的活性。当然,这只是应急
措施,还要去医院洗胃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扩展资料
淀粉液遇碘变蓝的原因
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的粉末,由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组
成。直链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为溶于水的直链淀粉借助分子内的氢键卷曲
成螺旋状,第一个螺距有六个葡萄糖残基组成。如果在淀粉液中加入碘液,碘分子
便嵌人到螺旋结钩的空隙处,并且借助范德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
种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够比较均匀地吸收波长范围为400~750nm可见光,而反射
的光是蓝光,所以使淀粉溶液呈现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
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
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
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
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
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
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
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
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
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
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
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
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
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
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
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
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
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
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
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
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
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
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
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
的系统。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
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
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
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
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
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样性,而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
的多样性和酶的专一性催化关系密切。
3、使学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如何组
织学生完成影响酶活性因素的选做实验并分析、讨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组织学生操作、分析、讨论《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
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和pH。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
素、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
(1)学生在初中生物学课本、高中绪论课的学习或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对新
陈代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陈代谢是如何理解的。为
此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此引入
本节的学习,如:
①人体的脑细胞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营养?脑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又是通过
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②进入脑细胞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学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它们之间有何关
系?
④想一想,人体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新陈代谢过程,各是如何参与的等等?
(2)学生一般只能从生物个体、器官或系统水平上,说明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讨论引向微观水平,即细胞和分
子水平的代谢过程。如可以设问:
①你吃下的肉类蛋白质,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为你自身的蛋白质?
②你吃下的淀粉类食物,通过什么途径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合
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
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在细胞水平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即“新陈代谢是活细
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后,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无机化
学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让学生分析出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条件
是很温和的,可以提问,如:
(1)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
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的进行呢?
(2)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这样可顺利地引出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3、酶的发现史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发给学生相应的补充资料,尤其
是某种酶的研究过程方面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酶的研究过程、方法有一个较为
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对生物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后,可提问:酶都是蛋白质吗?并做一定的说明。
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是细胞中促进化学
反应速度的催化剂。现已发现的酶约有3000种以上。它们分别存在于各种细胞
中,催化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使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
压、水溶液等温和的条件下就可顺利进行。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然而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
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rRNA
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内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终形成L19RNA。当时因为
只是了解它有这种自我催化的活性,没有把它与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别报导了在RNA前体加工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
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质部分,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则留下
的RNA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是说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证。
“酶不都是蛋白质”,这一科学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所
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而
真理是相对的,现在的科学事实可能在今后会被修正,甚至推翻。
另外,酶、激素、维生素之间的区别值得一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把这
些物质和它们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学水平做一简单比较:
酶激素维生素
从化学本质上看蛋白质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等)、固醇类脂类物质(如
性激素)多种多样,一般为小分子有机物。如维生素D是固醇类物质;维生素A是
脂类物质(萜类);维生素C是抗坏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从生理功能看可提高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激素
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它
的作用力很强,很低的浓度就能引起很强的反应,但在细胞中不能积累,很快就会
被破坏。维生素常常与酶结合,是较复杂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极
少,但这些极微小的量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是必需的,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或合
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可把酶的发现史与酶的特性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用实验
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顺理成章。
4、酶的特性
<出蓝色来。
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
生物体内存在三千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酶,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有关,因为活
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没有酶,新陈代谢就不能
进行,生命也就会随之停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一认识直到20世纪80年
代后才被科学修正过来。科学研究表明,一些RNA分子也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如一
种叫RNaseP的酶,它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科学家将这种酶的蛋白
质除去,同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留下来的RNA仍具有与该酶相同的催化活性。后
来的科学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它某些RNA分子与那些构成酶的蛋白质分子一样,也都
是效率非常高的生物催化剂。
酶工程
细菌细胞直径不足2m,每时每刻却发生着1500一20xx个化学反应,由1000
多种酶对这些反应进行催化和调制,生产着3000多种蛋白质,1000多种核酸;而
且细菌合成效率惊人,它合成每个肽链只需百分之三秒,而现代最先进的蛋白质自
动合成机器只能合成小肽,而且速度也慢,合成每个肽链需要7分钟,两者相差
200多倍;它合成RNA和DNA的速度更是远远超过了人工合成;另外细胞中能量转换
效率也很高,这一切都有赖于生物催化剂,这就是酶。现已发现的酶约有几千种以
上。它们定位于各种细胞的不同细胞器中,催化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
学反应,使这些反应在正常温度等条件下就可顺利进行。
酶是细胞产物,但不一定非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在细胞外,即在非细胞条件
下也能发挥作用。19世纪,人们已认识到酵母可以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和二
氧化碳,但是对于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当时主要有两种观点,而且一直未能达
成一致。1857年,法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巴斯德认为酒精发酵需要有完整的细胞结
构才能实现;德国化学家李比西则认为酒精发酵要求的只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而
不要求完整的细胞参与。直到1897年,毕西纳不用完整的酵母细胞,而用酵母汁
进行酒精发酵获得成功,从而证明生物体内的催化反应也可能在体外进行。
正是基于这点,人们可以利用细胞中的酶能催化体外的生化反应,这就是酶工
程得以发现的前提。
我们都用过加酶洗衣粉,同一般的洗衣粉相比,加酶洗衣粉中含有蛋白质和脂
肪酶等多种通过微生物生产出来的酶,因此,去除汗渍和油污的能力比较强。我们
知道,酶作为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是在活细胞内产生的。那么,人们
是怎样通过活细胞获得这种酶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这些酶的呢?这些都是通过
酶工程来实现的。
所谓酶工程,就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的原料
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而且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没有酶的作用,任何生物
工程技术都不能实现。概括地说,酶工程是由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组成
的。
(一)酶制剂的生产
已知酶的种类大约有几千种,实际已被运用于工业生产的仅10余种,如已能
够实现工业化大量生产的酶有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葡萄糖异构酶等,其中碱
性蛋白酶用于加酶洗涤剂,占国际上酶销售额的首位,青霉素固化酶用于医疗,占
世界用量第二位。
早期酶制剂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材料,而今酶的主要来源是微生物。酶制剂的生
产包括酶的生产、提取、分离纯化和固定化。
1、酶的生产、提取和分离纯化
(1)酶的生产
酶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人们最早是从植物的器官和组织中提
取酶的。例如,从胰脏中提取蛋白酶,从麦芽中提取淀粉酶;现在,生产酶制剂所
需要的酶大都来自微生物,这是因为同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具有容易培养、繁
殖速度快和便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人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
酶。
(2)酶的提取和纯化
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中得到含有多种酶的提取液后,为了从提取液中获得所
需要的某一种酶,必须将提取液中的其他物质分离,这就是酶的分离纯化。经过分
离纯化后的得到的酶,活性不能降低,因此,分离纯化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
人们多选择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有机溶剂,以沉淀不同的酶蛋白,达到分离纯化酶的
目的。
2、酶的固定化
将分离纯化的酶制成酶制剂进行干燥处理,再适量加入相应的稳定剂和填充
剂,制成粉状制剂,用它们来催化生化反应。但其结果是酶制剂和产物混在一起,
不能得到高纯度的产品;也很难让酶制剂进行重复使用。怎么办呢?科学家们想到了
酶的固定化。
先将纯化的酶连接到一定的载体上(使酶固定化),使用时将被固定的酶投放到
反应溶液中,催化反应结束后又能将被固定的酶回收。
固定化酶一般是呈膜状、颗粒状或粉状的酶制剂,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
用,产品的纯度高,没有酶的而且酶制剂可反复使用,这种技术是1969年日本首
先研制成功,现已方法应用到生产中的。固定化酶同自由酶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其一是稳定性高;其二是酶可反复使用;其三是产物纯度高;其四是生产可连续化和
自动化;其五是设备小型化以及可节约能源等。
我们知道,蔗糖几乎全部来源于甘蔗或甜菜,但是甘蔗和甜菜的种植范围都比
较有限,因此,蔗糖的产量也就受到了影咱。能不能利用淀粉来生产类似蔗糖的甜
味剂呢?科学家通过α-淀粉酶、糖化酶和将葡萄糖异构酶连接到离子交换树脂
上,或者包埋在明胶中,制成的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这种固定化酶可以用于使葡
萄糖转化成甜度更高的高果糖浆。一些发达国家高果糖浆的年产量现已达到几百万
吨,高果糖浆在许多饮料的制造中已经逐渐替代了蔗糖。
3、固定化细胞
利用胞内酶制作固定化酶时,先要把细胞打碎,才能将里面的酶提取出来,这
就增加了工序和成本。人们设想直接固定那些含有所需胞内酶的细胞,并且就用这
样的细胞来催化化学反应。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研制成固定化细胞,并且用于
生产。例如,将酵母细胞吸附到多孔塑料的表面上或包埋在琼脂中,制成的固定化
酵母菌细胞,可以用于酒类的发酵生产。
(二)酶制剂的应用
1、治疗疾病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品,这种蛋白质是胰脏中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激
素,是由两条肽链组成,一条由21个氨基酸组成,称为A链;另一条由30个氨基
酸组成,称为B链。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由于糠尿病患者很多,胰岛素的需要
量很大,所以许多糖尿病患者使用的曾是猪的胰岛素。但是,猪胰岛素与人胰岛素
在化学结构上有一处差别:猪胰岛素B链上最后一个氨基酸是丙氨酸,人胰岛素B
链上最后一个氨基酸是苏氨酸。因此,用猪胰岛素治疗人的糖尿病,容易使一些患
者产生免疫反应。现在,科学家可利用酶,切下并移去猪胰岛素B链上的那个丙氨
酸,然后接上一个苏氨酸。这样,猪的胰岛素就魔术般地变成人的胰岛素了;
尿激酶可以用来活化人体内的溶纤维蛋白酶原,使溶纤维蛋白酶原转化为溶纤
维蛋白酶,是治疗脑溢血、心肌梗塞、肺动脉阻塞等疾病引起的血栓所需要的药
物,它是能利用培养哺乳动物细胞得到的唯一可以商业化的治疗剂。但由尿或组织
培养的产物中提取价格较高,1980年4月,科学家已经通过质粒DNA诱发大肠杆
菌生产出尿激酶,为在工业上利用酶工程方法生产酶开辟了道路;
青霉素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但是,多年的使用使得不少病原菌对青
霉素产生了抗药性,为此,科学家一方面研制新的抗生素以替代青霉素,另一方面
设法通过有关的酶制剂来改造青霉素的分子结构,进而研制出新型的青霉素。青霉
素的分子是由一个母核和一个侧链组成的。科学家利用青霉素酰化酶,将母核和侧
链水解开,然后,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使青毒素的母核与其他的侧链连接,从而
研制出氨苄青霉素等新型的青霉素。现在,制药厂已经能够利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
酶反应器,成批地生产用于合成氨苄青霉素等新型青霉素的母核了;
再如,溶菌酶可分解病原菌的细胞壁,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消炎作用;溶纤维蛋
白酶具有溶解患者血管内纤维蛋白凝块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血栓病。
2、产品加工
利用酶制剂生产一些产品,这一过程是在酶反器中进行的,酶反应器是指供酶
制剂催化化学反应容器。酶反应器分成多种,如具有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的反
应器叫做柱式酶反应器,柱式酶反应器是将含有底物的液体,以一定的速度连续不
断地从一端注入装有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的容器,在液体流经固定化酶(或固
定化细胞)时,容器内就发生催化反应并且生成产物、含有产物的液体则连续不断
地从容器的另一端流出。同一般的化工容器一样,需要对酶反应器温度和pH等条
件进行严格控制;不同的是,酶反应器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食品加工业方面。酿酒厂和饮料厂利用果胶酶来澄清果酒和果汁,效果十分明
显;又如,葡萄糖氧化酶可以除去密封饮料和罐头中的氧气、从而有效地防止饮料
和食品氧化变质;再如,用木瓜蛋白酶制成的嫩肉粉,可以使肉丝、肉片等烹调后
吃起来嫩滑可口;例如,支链淀粉酶是分解多糖类支链淀粉的酶,它能把胚芽转变
为色泽较好的麦芽糖糖浆。麦芽糖的甜味没有葡萄糖浓,但很适口,且容易发酵、
粘度大、溶解度大,用其制作糖果可以防止遇热变色,用于冰激凌可以防止产生砂
糖结晶。
日常生活方面。照相业由于采用了酶技术使照相材料发生了很大变革;家庭用
的洗衣粉里加了一些酶,它能够分解某些蛋白质等物质,使衣服上的血迹、汗渍等
容易洗掉。但是,由于这些酶比较脆弱,在漂白剂一同起作用下很容易被破坏,然
而酶工程可以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目前,市场上己经出现了能够和漂白剂一同起作
用的去污酶洗衣粉。科学家通过对去污酶结构上的两个氨基酸进行修改,提高了这
种酶的抵抗力。
化学工业方面酶制剂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塑料工业与合成纤维工业中,已经
可以用酶制剂催化氢化链烯的生产;
其他方面,一些纺织原料也可以利用酶制剂进行加工。例如,天然蚕丝(指家
蚕吐出的蚕丝)的外表有一层丝胶,丝胶直接影响天然蚕丝的使用。过去,人们只
能在高温条件下用碱性物质脱去天然蚕丝上的丝胶。现在,人们可以在温和的条件
下,利用蛋白酶对天然蚕丝进行脱胶,脱胶后的蚕丝具有鲜亮的色泽和柔滑的手
感。
3、化验诊断和水质监测
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
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而氧原子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
化成有色的化合物,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将上述两种酶和无色的化合物固定在纸条
上,制成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当它与尿液相遇时,依据尿液中葡萄糖含量由少
到多而呈现出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这样糖尿病人就可以方便地为自己化验尿
糖的情况了。科学家根据同一原理,还研制出能够化验血糖数值的血糖快速测试
仪,具有灵敏度高和速度快等优点。
酚是一类对人体有害的化合物,经常通过炼油和炼焦等工厂的废水排放到河流
和湖泊中,科学家利用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研制成多酚氧化酶传感器,可快速测定出
水中质量分数仅有2×10―7的酚。
4、用于生物工程其他分支领域
基因工程离不开内切酶和连接酶;植物体细胞杂交制备原生质体时,需要纤维
素酶,人们把它们称为生物工程的工具酶,而这些酶可由酶工程得到。
酶作用的特性
酶是催化剂,只需微量就可以使所催化的反应加速进行,而其本身的质和量都
不发生变化,此外酶是生物催化剂,它有着不同于化学催化剂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酶的催化能力远远超过化学催化剂。例如,碳酸酐酶能够催化下面的反应:
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经知道的催化反应速度最快的酶之一。每个碳酸酐酶分子每
秒能够催化个,使它们与相同数量的结合,形成相同数量的。碳酸酐酶催化上
述反应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速度快上倍。酶为什么会具有这样强大的催
化能力呢?酶的中间产物学说认为:酶在催化某一底物时,先与底物结合成一种不
稳定的中间产物。这种中间产物极为活泼,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成反应物,并
且放出酶。按照中间产物学说,酶的催化反应可以写成下式:
S(底物)十E(酶)=SE(中间产物)=E十P(反应产物)
(2)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这就是说,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底物,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底物,促使底
物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酶为什么具有这样高度的专一性呢?
这可以用“诱导契合学说”来解释。
所谓“诱导契合学说”是指底物一旦与酶结合,酶分子上的某些基团常常发生
明显的变化,从而使酶蛋白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使酶的活性中心的空间结构和
底物的空间结构十分吻合,最终契合形成酶―底物络合物,这种变化的结果,使酶
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的化合物。科学家们
对羧肽酶等进行了X射线衍射研究,研究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这个假说。
(3)酶很容易失活
同一般的催化剂相比,酶很容易失去活性。酶失活的原因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发生改变造成的。
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pH和某些化合物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0―40℃)内,酶的催化作用速度随着温度的
升高而加快。一般地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就相应提高一倍。但超过
60℃,绝大多数的酶就会失去活性。
pH的影响:酶对环境中的pH十分敏感。酶只有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表现
出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失活了。即使在这个有限的pH范围内,酶的活性也
要随着环境中pH的变动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酶的最适pH在4~8之间。但是,
各种酶的最适pH是不一样的。
某些化合物的影响:有些化合物可引起酶失活,如酒精、有机磷农药、有机氯
农药等有机小分子物质;重金属离子等;有些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能够增强酶
的活性,这些物质叫做酶的激活剂。例如,经过透析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不高、如
果加入少量的,这种酶的活性就会大大增强,因为中的起到了激活唾液淀粉酶
的作用;还有些物质能够抑制酶的活性,这类物质叫做酶的抑制剂,例如,氰化物
可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使学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学生对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进行科学分类的能
力
2、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
维品质。
3、通过学生分析某个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培养学生利用概念进行科学判断
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生生物体新陈代谢类型的了解,使学生能较全面的、辩证的观察纷繁复
杂的生命自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看成对第三章内容的总结,包括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两部分内容。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教材先定义了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
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然后着重讲述了新陈代谢中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这四个概念这含义,并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们之
间的关系。
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材讲述了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自养型、异养型,并在自养型中讲述了化
能合成作用;教材还讲述了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需氧型、厌氧型。
教法建议
本节的知识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的
相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是对全章学习的总结,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学并讨论相关
问题基础上,加以适当概括总结即可。
1、引言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引入本节内容时,可选
择的方式就比较自由,凡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作用为切入
点。比如通过如下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建立联系的关键,其本质是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
的化学能。其实,自然界有些生物虽然不是绿色植物,也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
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学习。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节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这个
生理过程之后,教师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完成新陈代谢的概念
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在引导学生讨论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绿化植物的光合作
用总反应式,以此作为与化能合成作用的进行比较的参照。
然后教师可以先硝化细菌为例,向学生介绍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
教师可先让学生比较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由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中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上的相同之处。
之后,比较硝化细菌合成有机物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理过程,比较两者在物
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异同。
3、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在学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后,本节的其它内容对学生而言应
该是全都学过的,教师在处理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两部分教学
时,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有时间来梳理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采用自学或问题讨论
的方式可能适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
生分析、讨论。
教师可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表解的形式总结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4、为加强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
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第八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
【教学过程】本节的知识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学生在生物
课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对全章学习的总结,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学
并讨论相关问题基础上,加以适当概括总结即可。
1、引言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引入本节内容时,可选
择的方式就比较自由,凡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作用为切入
点。比如,教师可从下面的问题之一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①我们总说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而且我们也学习了不少与生物的新
陈代谢有关的原理,你能否举例说明你是怎么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陈代谢停止,生
命也就终止了”这句话的?
②请举例说明什么样是同化作用?什么样是异化作用?
③在某一个生物个体中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动物和植物在同化作用方面(或摄取营养物质方面),最显著的差异是什么?
⑤你能否列举尽可能多的生物种类,它们可进行无氧呼吸吗?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建立联系的关键,其本质是把无机
物合成了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实,自然界有些生物
虽然不是绿色植物,也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来源于哪里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学习。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节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这个
生理过程之后,教师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完成新陈代谢的概念
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在引导学生讨论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绿化植物的光合作
用总反应式,以此作为与化能合成作用的进行比较的参照。
然后教师可以先硝化细菌为例,向学生介绍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由于学生对
硝化细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学又很抽象,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有畏难情绪,
教师应先简要介绍一些有关硝化细菌的感性知识,以消除学生的这种陌生感。在此
基础上,教师写出亚硝化细菌氧化氨、硝化细菌氧化亚硝酸的化学反应式,最后再
写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葡萄糖的反应式;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硫细菌、铁细菌为例,写出硫细菌把硫单质氧化成
+6价硫,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应式;铁细菌把+2价铁氧化为+3价铁
的化应式,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应式。
教师可先让学生比较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由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中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上的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
出:这些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氧
化无机物时所释放出的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之后,比较硝化细菌合成有机物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理过程,比较两者在物
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相
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因此光合作用与硝化细菌都为自养生物;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能量来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源
于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细菌是利用氧化无
机物时释放出的化学能。
3、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在学生扫清了化能合成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后,本节的其它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
是全都学过的,教师在处理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两部分教学
时,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有时间来梳理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采用自学或问题讨论
的方式可能适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
生分析、讨论,如:
①在某一个生物个体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物质代谢和能
量代谢之间也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下面几层含义:
A、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物质变化,即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同化作
用合成有机物;
B、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能量转变,同化作用储存能量,异化作用释
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与外界环境的关,同化作用从外界环境摄取
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向外界环境排放物质和能量。
前两点综合起来理解就可得出新陈代谢是“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第三
点则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另一观点,即“生物体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最终使学生建立新陈代谢准确的概念,即准确的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
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生物体的这种不断
的自我更新,是新陈代谢的实质。
②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划分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标准是什么?
④化能合成自养型与光能合成自养型有什么区别?
⑤自养型代谢与异养型代谢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⑥需氧型代谢与厌氧型代谢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⑦酵母菌与乳酸菌相比,其代谢类型有何特点?
⑧你如何说出腐生与寄生之间的区别?
4、为加强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
题供学生分析、讨论,比如:
①你能说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吗?
绿色植物、人、灵芝、乳酸菌、蛔虫、猪肉绦虫、酵母菌、硝化细菌、蘑菇、
霉菌等。
②有人认为寄生植物、食虫植物是自养型和异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种观点
对吗?为什么?
③你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兼自养、异养于一身的生物种类吗?(寄生植物、食
虫植物、绿眼虫等)
④你能举例说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厌氧于一身的生物吗?(酵母菌等兼性
厌氧的生物)
⑤你认为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应该是什么?
⑥“硝化细胞的代谢类型属自养型”,这一说法准确吗?
自然界除了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外,还有没有自养生物呢?答案是肯定
的,有。这类生物就是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胞、铁细菌、硫细菌
等。
通俗地说,光合自养和化能自养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可自己养活自己,即不用吃
东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
而光合自养与化能自养的区别在于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太
阳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来源于氧化无机物所释放出来的化
学能。
还要注意下面四个概念,即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自养型、异养型(为同化作
用的一种类型)同化作用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通俗地说是别的生物养活自己);
异养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无生命的有机质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体内或表
面)。
其实这部分内容并不难,但有一个地方学生要特别注意,这就是三种问法的区
别,以硝化细菌为例:
(1)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是什么?答案是:自养需氧型
(2)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什么?答案是:自养型
(3)硝化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什么?答案是:需氧型
这三种问法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要细心,注意不要答非所问。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4
教学目的
1、新陈代谢的概念(A:知道)。
2、酶的发现过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应用)。
3、酶的特性(D:应用)。
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
教学方法
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
教学用具
实验五、实验六所需用具和药品(见课本),光合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氨
基酸缩合形成多肽反应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
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学
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知识。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新陈代谢
的基础上,生物体才会表现出其他生命活动。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
征,那么,新陈代谢究竟是指什么呢?
提问:请一位同学说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上面几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我们都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
(教师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的反应
式。)
讲述:上述反应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就是生物
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
的总称。
讲述:生物体内这些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很快
就能完成,这全靠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又有
哪些特征?
这些都是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
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讨论后学生回答: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从这
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这一事实
说明酶的本质是什么?
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这一发现
使酶的概念又扩展成什么?
4、酶从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发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导致酶概念发
展的因素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从发现酶到认识酶的本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可见实验对科学的重要
性。科学实验可导致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同样可导致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不
仅要重视实验,也要重视生产实践。
酶既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
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
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
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
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
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回答:略。)
讲述: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
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
加入两个试管中。
(学生按实验步骤分组实验。)
提问:
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回答:略)。
2、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讲述: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
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
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
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
糖。还原性糖能够与一种叫做斐林的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回答:略,然后学生按设计步骤实验。)
提问:
1、哪个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了砖红色的沉淀?
(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淀粉的试管中。)
2、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略。)
新陈代谢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
2、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变化,以及与新陈代谢具有直接关系的四
个系统在新陈代谢中所起的作用;
3、知道食物的热价和体温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培养学生的
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用于建立良好的卫
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认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辨证统一关系,渗透唯物主义的观
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学生学习了消
化、循环、呼吸、排泄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中对各项生理活动的综合
分析,得知它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联系,从而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
上理解新陈代谢,初步建立生物学观点,因而新陈代谢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的概念涉及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人体内的物
质和能量的转变,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关于物质的交换,涉及食物与饮水的摄
取,气体的吸入;食物残渣与废物的排出,气体的呼出。这些指的是人体与外界环
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关于体内物质的变化,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涉及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包括气体的运输),涉及代谢终产物的生成等。用一节课的
时间将众多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至于能量的交换与能量在体
内的变化,更是涉及面宽且非常抽象。学生对能量的,和理解是本节主要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教学开始时总结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对照图解,按问题顺序思
考几分钟或翻看前几章的内容和插图来思考,然后教师采取逐题提问的方式来复
习。可以采取让学生逐题讨论的方式来复习。复习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以新陈代
谢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免知识的简单重复、堆砌。
为了在复习中使学生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个整体上的了解,为讲述新陈代谢概
念做好辅垫,可以采用总结边画图解的方式来进行。
体温部分的教学,应该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紧密联系,体温首先是能
量释放所维持的,其次,体温是新陈代谢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还应该结合学生
的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自己谈出测量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测绘合作合同范本
- 借款合同范本简短
- 高速公路工程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 2025年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项目发展计划
- 香草糖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公路工程施工进度监测及改进措施
- 2019-2025年中国枕套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牙科手机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1-2026年中国红葡萄酒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企业内部管理不足的整改措施
- 真需求-打开商业世界的万能钥匙
- 暑假假期安全教育(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
- 第1课 立足时代 志存高远 (课件+视频)- 【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电力电子技术全套课件
- 配电箱(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检测报告
- 编外人员录用审批表
- 倪海厦《天纪》讲义
- DB32T 4004-2021 水质 17种全氟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建设年饲养240万只蛋雏鸡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课堂PPT)
- 黄金太阳漆黑的黎明金手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