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第四十五章抗真菌药_第1页
(6.5.6)-第四十五章抗真菌药_第2页
(6.5.6)-第四十五章抗真菌药_第3页
(6.5.6)-第四十五章抗真菌药_第4页
(6.5.6)-第四十五章抗真菌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十五章抗真菌药教学要求掌握:掌握两性霉素B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掌握抗深部和浅部真菌的代表药物;掌握唑类、丙烯胺类、嘧啶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熟悉:熟悉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了解:了解常见致病真菌及临床症状。真菌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最常见的真菌有菌菇类,此外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真菌病泛指真菌对动物和人造成的感染。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感染——皮肤、毛发、指甲等;深部真菌感染——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毛霉菌等引起,包括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尿路感染等。抗真菌药抗真菌药物是指能抑制或杀死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多烯类和非多烯类)唑类抗真菌药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嘧啶类抗真菌药抗真菌药一、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抗菌机制】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上形成微孔,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对细菌有效吗?为什么?细菌细胞膜不含胆固醇,无抗细菌作用。会破坏人体的细胞膜吗?人体的肾小管细胞和红细胞的细胞膜上含类固醇——肾损伤和溶血——以局部用药多见。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抗菌活性及临床应用】广谱,活性强大,是危重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药。1.局部——指甲、皮肤黏膜——浅部真菌;2.静脉滴注——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深部真菌;3.鞘内注射——真菌性脑膜炎;4.口服——肠道真菌感染;【不良反应】

肾毒性——脂质体两性霉素B;

寒战、发热、头痛、厌食、贫血等。抗真菌药制霉菌素【抗菌活性及临床应用】对念珠菌属抗菌活性较强,不易产生耐药性。主要局部外

用治疗皮肤、黏膜浅表真菌感染。【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抗真菌药非多烯类——灰黄霉素【抗菌机制】

抑制鸟嘌呤代谢而干扰敏感菌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抗菌活性及临床应用】应用——浅部——皮肤廯菌抗真菌药

二、唑类:咪唑类、三唑类。【抗菌机制】干扰真菌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合成,使细胞

膜缺损,增加膜通透性。【临床应用】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等;

酮康唑等作为浅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可作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抗真菌药三、丙烯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抗菌机制】抑制真菌合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鲨烯环氧酶,

导致细胞膜受损。【抗菌活性及临床应用】特比萘芬——主要用于浅部真菌感染。抗真菌药四、嘧啶类:氟胞嘧啶。【抗菌机制】通过真菌细胞的胞嘧啶透性酶被摄入真菌细胞内,

①在细胞内转变为活性产物氟尿嘧啶,与尿嘧啶

结构相似,取代RNA中尿嘧啶,影响蛋白质合成。

②阻断胸腺嘧啶合成酶,抑制DNA合成。【抗菌活性及临床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用于隐球菌感染、念珠菌感染感染。

极易产生耐药性,极少单独用药。抗真菌药分类代表药机制1.

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损害真菌细胞膜2.

唑类咪唑类(酮康唑)三唑类(伊曲康唑)3.丙烯胺类特比萘芬(浅为主)4.嘧啶类氟胞嘧啶(深)干扰真菌DNA/RNA/蛋白质合成5.灰黄霉素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